图说“影像上海”之二——城隍庙、豫园
上接:上海释名、镇县沿革、上海城墙及其他
http://www.douban.com/note/34682628/
二.城隍庙及豫园
城隍庙古称“邑城隍”或“邑城隍庙”,旧时稍具规模的城邑均建有城隍庙,“城”即城墙,“隍”即护城河,所谓城隍庙就是一个地方最高的阴曹长宫署,“城隍神”也就是一个地方的守护之神。据说在汉朝上海金山地区即建有霍光行祠,系吴主孙皓纪念汉“博陆侯”霍光的神主庙。宋朝上海由镇升县后,上海本地立了自己的城隍庙,但庙址在华亭县,直到明永乐年间,当时的知县把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庙,以后屡毁屡建,到了清代已有相当规模,不但是宗教中心,也是百姓集会游乐场所
1924年农历七月十五,上海在举行巡会活动时火烛不慎,城隍庙大殿及附近建筑都烧毁。1927年由黄金荣、杜月笙、刘鸿生等海上名人集资重建
为防火灾,新建的城隍庙为水泥结构仿古建筑。董事会委托道士管理,文革道士被逐,1995年才重新归还道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人们又把上海城隍庙叫作“老城隍庙”,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地又为上海一著名之小商品零售批发集散地,建筑都也都是水泥结构仿古建筑,是为老城厢中名声最大之名胜也。
著名之“豫园”即在“老城隍庙”内,早年与露香园、日涉园合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据豫园主人潘允端《豫园记》记载,1559年潘允端还在四川右布政使任上已开始在上海私宅边菜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但因公职在身,二十年中“屡作屡止,未有成绩”。1577年潘氏解职归田,开始将毕生精力用于造园。“豫”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一卦,含有平安健康之象。潘氏死后家道中落,豫园地产分售他人,1790年由知县购地重筑为园并委托城隍庙管理,清末豫园遭小刀会、太平军、洋枪队等多次损毁,官府士绅无力维护,在同治年间分租给27户公所以作茶肆酒楼商号店铺之用,此处遂成为本地商业宗教之中心。解放后由政府出资重建,整个豫园占地34亩,不及明代豫园的一半,园内除大假山、玉玲珑是明代旧物外其余皆民国及建国后重建,不过经过多年刻意经营,小小园地倒也透显江南园林风貌之一二。
豫园中的环龙桥堍、香雪堂前有假山“玉玲珑”一座,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故物(那不是就和北京北海公园中的假山石是兄弟了么?!),当日运石渡黄浦江,中流狂风忽起,石和舟同沉没,后用巨绳入水曳起,旧时城隍庙香火极盛,本地百姓跪拜“城隍神”的同时,也给这“玉玲珑”上香,因为劳苦大众看来,这快大石实为神仙化身,是必须时常祭祀的。此峰系太湖湖石,完美具备绝佳假山四要素之瘦、皱、漏、透,文革期间,城隍庙及豫园中旧物大多捣毁砸烂,“玉玲珑”显灵避过浩劫,至今“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为这个城市中为数不多之自然至宝也。
城隍庙中最著名的景观非湖心亭与九曲桥莫属,从下面这些近人的竹枝词中可以想见游人如织的景象。
潋滟湖光碧映霄,莲池夏气豫园销。一奁波净基摇绿,夹道穿过九曲桥。
豫园花木为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
湖心亭上品茶多,九曲桥底映绿波。士女凭栏争眺望,此中风景似仙窝。
此间是著名的茶肆,清人王韬在《瀛墟杂志》云:“园中茗肆十余所,莲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者杂沓。”好多文人常常引此段证明这而是茗肆胜地,然而都刻意忽略这一段的下半部分:
“或来荡妇与轻薄少年杂坐,繡袂成云,粉汗如雨,何物褦襶子掉臂其间,目成而去。”
朱衣案:或与今日沪上夜场酒吧有同等功用?!
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
以上为一代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议论豫园九曲桥的文字,这座连着九曲的桥在他老人家看来,是让人受刑的园林坏例,而在朱衣看来,与同伴在桥上追逐,或趴在栏杆上看水里的金鱼,是童年最大的乐事,这样的情怀与诸多旧影一样,也只能留存于记忆之中了。
下接
开埠,浦东陆家嘴
http://www.douban.com/note/37719147/
http://www.douban.com/note/34682628/
二.城隍庙及豫园
城隍庙古称“邑城隍”或“邑城隍庙”,旧时稍具规模的城邑均建有城隍庙,“城”即城墙,“隍”即护城河,所谓城隍庙就是一个地方最高的阴曹长宫署,“城隍神”也就是一个地方的守护之神。据说在汉朝上海金山地区即建有霍光行祠,系吴主孙皓纪念汉“博陆侯”霍光的神主庙。宋朝上海由镇升县后,上海本地立了自己的城隍庙,但庙址在华亭县,直到明永乐年间,当时的知县把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庙,以后屡毁屡建,到了清代已有相当规模,不但是宗教中心,也是百姓集会游乐场所
![]() |
清末上海城隍庙旧影 |
![]() |
民国时上海城隍庙旧影 |
1924年农历七月十五,上海在举行巡会活动时火烛不慎,城隍庙大殿及附近建筑都烧毁。1927年由黄金荣、杜月笙、刘鸿生等海上名人集资重建
![]() |
旧上海青帮三大亨,左起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
![]() |
刘鸿生为旧上海民族资本家,号“火柴大王” |
为防火灾,新建的城隍庙为水泥结构仿古建筑。董事会委托道士管理,文革道士被逐,1995年才重新归还道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人们又把上海城隍庙叫作“老城隍庙”,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地又为上海一著名之小商品零售批发集散地,建筑都也都是水泥结构仿古建筑,是为老城厢中名声最大之名胜也。
![]() |
今日豫园街景之影像 |
![]() |
1948年上海文献委员会编印之城隍庙地形图之一 |
![]() |
1948年上海文献委员会编印之城隍庙地形图之二 |
著名之“豫园”即在“老城隍庙”内,早年与露香园、日涉园合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据豫园主人潘允端《豫园记》记载,1559年潘允端还在四川右布政使任上已开始在上海私宅边菜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但因公职在身,二十年中“屡作屡止,未有成绩”。1577年潘氏解职归田,开始将毕生精力用于造园。“豫”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一卦,含有平安健康之象。潘氏死后家道中落,豫园地产分售他人,1790年由知县购地重筑为园并委托城隍庙管理,清末豫园遭小刀会、太平军、洋枪队等多次损毁,官府士绅无力维护,在同治年间分租给27户公所以作茶肆酒楼商号店铺之用,此处遂成为本地商业宗教之中心。解放后由政府出资重建,整个豫园占地34亩,不及明代豫园的一半,园内除大假山、玉玲珑是明代旧物外其余皆民国及建国后重建,不过经过多年刻意经营,小小园地倒也透显江南园林风貌之一二。
![]() |
民国时期豫园旧影 |
![]() |
今日豫园景像之一 |
![]() |
今日豫园景像之二 |
豫园中的环龙桥堍、香雪堂前有假山“玉玲珑”一座,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故物(那不是就和北京北海公园中的假山石是兄弟了么?!),当日运石渡黄浦江,中流狂风忽起,石和舟同沉没,后用巨绳入水曳起,旧时城隍庙香火极盛,本地百姓跪拜“城隍神”的同时,也给这“玉玲珑”上香,因为劳苦大众看来,这快大石实为神仙化身,是必须时常祭祀的。此峰系太湖湖石,完美具备绝佳假山四要素之瘦、皱、漏、透,文革期间,城隍庙及豫园中旧物大多捣毁砸烂,“玉玲珑”显灵避过浩劫,至今“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为这个城市中为数不多之自然至宝也。
![]() |
豫园中的环龙桥堍、香雪堂前之假山“玉玲珑” |
![]() |
“玉玲珑”高约3米,宽约1.5米,重3吨 |
城隍庙中最著名的景观非湖心亭与九曲桥莫属,从下面这些近人的竹枝词中可以想见游人如织的景象。
潋滟湖光碧映霄,莲池夏气豫园销。一奁波净基摇绿,夹道穿过九曲桥。
豫园花木为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
湖心亭上品茶多,九曲桥底映绿波。士女凭栏争眺望,此中风景似仙窝。
![]() |
清《点石斋画报》(待考)之“豫园湖心亭” |
此间是著名的茶肆,清人王韬在《瀛墟杂志》云:“园中茗肆十余所,莲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者杂沓。”好多文人常常引此段证明这而是茗肆胜地,然而都刻意忽略这一段的下半部分:
“或来荡妇与轻薄少年杂坐,繡袂成云,粉汗如雨,何物褦襶子掉臂其间,目成而去。”
朱衣案:或与今日沪上夜场酒吧有同等功用?!
![]() |
清末上海“豫园湖心亭”手绘图 |
![]() |
清末湖心亭九曲桥旧影之一 |
![]() |
清末湖心亭九曲桥旧影之二 |
![]() |
民国湖心亭九曲桥旧影,九曲桥已由原先的木制改为水泥柱了 |
![]() |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访沪时即在豫园喝茶 |
![]() |
现金的湖心亭九曲桥影像 |
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
以上为一代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议论豫园九曲桥的文字,这座连着九曲的桥在他老人家看来,是让人受刑的园林坏例,而在朱衣看来,与同伴在桥上追逐,或趴在栏杆上看水里的金鱼,是童年最大的乐事,这样的情怀与诸多旧影一样,也只能留存于记忆之中了。
下接
开埠,浦东陆家嘴
http://www.douban.com/note/3771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