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挑战你的双亲?
写在前面:请各位不要觉得我大逆不道。我只是倡导大家偶尔和父母来一场思想(或者是认识)层面的交流,来一场说服;绝非在倡导各位与父母建立一种敌对关系。
昨天晚上跟男友通电话,期间他描述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是通过男友的妈妈(出于尊重,下文统一称“麻麻”吧)转述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牵涉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战争”。为了消除这层关系中的“战火”味道,我们暂且借鉴数学术语,称之为“博弈”。
男友一位同学(大伟),大学毕业后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在家乡医院安分实习。而是大胆去了上海,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做医疗器械销售,经过一番努力也获得了颇为可观的收入。此后,大伟发现自己对面点制作非常有兴趣,便开始学习面点制作。期间大伟多次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获得了包括男友在内的众多好友的好评(大家可能都还没尝过,但据说造型都非常新颖)。
现下,对自己面点制作技术小有信心的大伟开始筹划开面包店。父母听闻此消息,十分诧异,百般劝说,希望大伟早日归来开启“正常生活”(暂且理解为结婚、生子、工作一天八小时吧)模式。甚至,大伟父亲专门去了上海一个礼拜,期间详细与大伟盘点了目前开面包店的种种弊端,比如:备选店铺位置均不够理想;近年的积蓄已经持续投入其中而收益不明显;大伟已经将近30岁,未婚无子,已经折腾不起了……等等理由,一番苦口婆心。大家可能才到了故事的结局:大伟同意跟父母回家。
这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式凯旋。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害,刀刀见骨。借用罗胖的话来概括这种残忍:施害者茫然无知;受害者废然无力。
故事讲完,男友表示了愤慨。他愤慨的是,从头到尾麻麻带着胜利的口吻转述整件事情,丝毫没有为大伟梦想无辜夭折惋惜的意思。话里行间的透漏出的却是:儿子你看,我们这一辈的想法是对的、是被认可的,大伟最终还是回来了;所以日后如果有累死的争议,你可得听我们的(这一句是我杜撰的,但我觉得应该不会很离谱)。彼时男友的气愤,我可以想见。
不知道男友接下来跟麻麻说了什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男友经常顾忌对方是生养他的母上大人(我认为母上这个词能非常准确表达男友和麻麻之间的地位悬殊),而他又不是舌灿莲花的辩手,很难讲出惊为天人的大道理,让麻麻的思想有些许的动摇。据我所知,有史以来,男友与麻麻的思想对弈中,均以男友惨败告终。
此处允许大大为以上两位悲剧人物做个总结,在个人已经成长至相对成熟的年纪(24岁以上),父母仍然丝毫难以接受与孩子理念上的任何分歧,仍然不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甚至不愿意尊重孩子关于人生的重大(主要包含婚姻及事业)决定,而是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为他们设定的人生路径来走,这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成年子女对父母“再教育”的失败。作为子女,应当试图从自己身上寻求突破。
看看我们周围,父母一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很多时候源于:子女对父母一味放纵,不敢大胆说“不”。这种放纵的源头是:不忍直接否定父母的想法。因为多数的子女往往会觉得:他们养了你几十年,回过头来,你居然告诉父母他们当年的理念、现在的想法是错的,这得让他们多心寒、心伤、心碎啊?这个究竟要怎么破?
蜕变,天生带着痛苦这一基因。蝴蝶多漂亮啊,却需要经历破茧这一苦逼的过程。所以,想要改变胶着的现状又不想带来任何不适是不可能的。否定父母以及由此带来的不适是必然的,但不是持久存在的(父母子女之间是血肉亲情,这是多坚固的联系纽带啊),而这是华丽转身的一个阶段,是过程性的调适。
我们再来看,一味的容忍父母相对不合时宜的想法,不断忍耐双方的观念冲突,就是让双方收益最大的做法么?其实未必。
从子女的角度来讲,对父母顽固的不满不断积累,造成焦虑、压力,甚至决策恐慌。日积月累,试问子女还留有多少温情留给父母?
从父母的角度来讲,自身固有想法的坚持未遭到掷地有声的否定,对于已经具有数十年人生经验他们的人来说他们很难主动求变,进而导致他们更加固守之前的理念,子女还指望他们突发奇想改变想法么?他们又怎么能成为摩登、可爱的现代父母呢?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否定是为了让父母能够多聆听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在本文中,我暂且称之为对父母的“再教育”),帮助双方在新的层次上建立共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一个“否定—再教育—共识”的父母子女关系发展路径对双方相处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大大想告诉男友以及面对同类问题的伙伴们,要在适当的时候破一破“父母大人的权威不能挑战”这一题。适度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主动尝试建立新型的、活泼的、现代的家庭关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怎么教育呢?这确实是个很大的课题,就像孩子的教育一样值得永远探究。但是大大仍然相信,“否”是“破题“的关键一步,是迈向良好发展轨道的第一步。比较好的消息是,大大始终在这么做,其实效果很好。看,农村出来的研究生大大,没有被父母绑回去考公务员,没有被父母逼着找个有房有车的男盆友。这不一定都是大大的功劳,但是我相信有大大适时否定的功劳在里面。所以大家加油。
昨天晚上跟男友通电话,期间他描述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是通过男友的妈妈(出于尊重,下文统一称“麻麻”吧)转述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牵涉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战争”。为了消除这层关系中的“战火”味道,我们暂且借鉴数学术语,称之为“博弈”。
男友一位同学(大伟),大学毕业后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在家乡医院安分实习。而是大胆去了上海,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做医疗器械销售,经过一番努力也获得了颇为可观的收入。此后,大伟发现自己对面点制作非常有兴趣,便开始学习面点制作。期间大伟多次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获得了包括男友在内的众多好友的好评(大家可能都还没尝过,但据说造型都非常新颖)。
现下,对自己面点制作技术小有信心的大伟开始筹划开面包店。父母听闻此消息,十分诧异,百般劝说,希望大伟早日归来开启“正常生活”(暂且理解为结婚、生子、工作一天八小时吧)模式。甚至,大伟父亲专门去了上海一个礼拜,期间详细与大伟盘点了目前开面包店的种种弊端,比如:备选店铺位置均不够理想;近年的积蓄已经持续投入其中而收益不明显;大伟已经将近30岁,未婚无子,已经折腾不起了……等等理由,一番苦口婆心。大家可能才到了故事的结局:大伟同意跟父母回家。
这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式凯旋。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害,刀刀见骨。借用罗胖的话来概括这种残忍:施害者茫然无知;受害者废然无力。
故事讲完,男友表示了愤慨。他愤慨的是,从头到尾麻麻带着胜利的口吻转述整件事情,丝毫没有为大伟梦想无辜夭折惋惜的意思。话里行间的透漏出的却是:儿子你看,我们这一辈的想法是对的、是被认可的,大伟最终还是回来了;所以日后如果有累死的争议,你可得听我们的(这一句是我杜撰的,但我觉得应该不会很离谱)。彼时男友的气愤,我可以想见。
不知道男友接下来跟麻麻说了什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男友经常顾忌对方是生养他的母上大人(我认为母上这个词能非常准确表达男友和麻麻之间的地位悬殊),而他又不是舌灿莲花的辩手,很难讲出惊为天人的大道理,让麻麻的思想有些许的动摇。据我所知,有史以来,男友与麻麻的思想对弈中,均以男友惨败告终。
此处允许大大为以上两位悲剧人物做个总结,在个人已经成长至相对成熟的年纪(24岁以上),父母仍然丝毫难以接受与孩子理念上的任何分歧,仍然不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甚至不愿意尊重孩子关于人生的重大(主要包含婚姻及事业)决定,而是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为他们设定的人生路径来走,这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成年子女对父母“再教育”的失败。作为子女,应当试图从自己身上寻求突破。
看看我们周围,父母一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很多时候源于:子女对父母一味放纵,不敢大胆说“不”。这种放纵的源头是:不忍直接否定父母的想法。因为多数的子女往往会觉得:他们养了你几十年,回过头来,你居然告诉父母他们当年的理念、现在的想法是错的,这得让他们多心寒、心伤、心碎啊?这个究竟要怎么破?
蜕变,天生带着痛苦这一基因。蝴蝶多漂亮啊,却需要经历破茧这一苦逼的过程。所以,想要改变胶着的现状又不想带来任何不适是不可能的。否定父母以及由此带来的不适是必然的,但不是持久存在的(父母子女之间是血肉亲情,这是多坚固的联系纽带啊),而这是华丽转身的一个阶段,是过程性的调适。
我们再来看,一味的容忍父母相对不合时宜的想法,不断忍耐双方的观念冲突,就是让双方收益最大的做法么?其实未必。
从子女的角度来讲,对父母顽固的不满不断积累,造成焦虑、压力,甚至决策恐慌。日积月累,试问子女还留有多少温情留给父母?
从父母的角度来讲,自身固有想法的坚持未遭到掷地有声的否定,对于已经具有数十年人生经验他们的人来说他们很难主动求变,进而导致他们更加固守之前的理念,子女还指望他们突发奇想改变想法么?他们又怎么能成为摩登、可爱的现代父母呢?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否定是为了让父母能够多聆听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在本文中,我暂且称之为对父母的“再教育”),帮助双方在新的层次上建立共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一个“否定—再教育—共识”的父母子女关系发展路径对双方相处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大大想告诉男友以及面对同类问题的伙伴们,要在适当的时候破一破“父母大人的权威不能挑战”这一题。适度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主动尝试建立新型的、活泼的、现代的家庭关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怎么教育呢?这确实是个很大的课题,就像孩子的教育一样值得永远探究。但是大大仍然相信,“否”是“破题“的关键一步,是迈向良好发展轨道的第一步。比较好的消息是,大大始终在这么做,其实效果很好。看,农村出来的研究生大大,没有被父母绑回去考公务员,没有被父母逼着找个有房有车的男盆友。这不一定都是大大的功劳,但是我相信有大大适时否定的功劳在里面。所以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