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过的证据?
一篇非常好的影评:
香水:提克威的阅读理解错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14323/
摘:
我找到的“第13瓶香”就是,香水无关乎爱与不爱,而是要揭示一种最本原的恐惧,一种比讨论爱与不爱更可怕的恐慌——不能证明存在。
“只有爱这种东西,僧道妖魔,上下九流,人人都有——确切地说,是人人生而就被赋予的权利,像自由与尊严一样——那些可怜的没被爱过的人,至少也在心里体会过爱别人的滋味。走到再贫穷的山村和再没落的城市边缘地区,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就会有爱情,对于生活在冷酷世界里的最冷酷的物种来说,这像是某种拯救神迹。”
我相信人人都有爱这种东西,就像人人都拥有体味一样,但《香水》中的葛奴乙就是没有体味,这其实是种隐喻,隐喻就是要剥开人人皆有甚至万物皆有的东西来探寻比爱还本原的存在。
他用嗅的比有些人用看的还要准确,因为他在事后观察它,因此是以更高的形式,仿佛看到某种逝去事物的精髓和本质,而不受当前事物的寻常属性所干扰,因为后者除了喧嚣扰扰和争奇斗艳,就是活生生的肉体令人作呕地挤在一起”。令其丧失是为更显其纯粹,没有味道又对味觉的天份正是用来形容主角太过超凡入圣的一面,而超凡入圣的另面却是孤独,孤独到他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显出恐惧,所以他在离群索居后又回到世俗里,他要完成的其实是从神化回归人化,从本质回归自然的救赎,救赎证明自己确实真实存在。
人与爱俱来,人,人人有爱,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怕分手,怕失去,原来不是怕爱失去,而是怕曾拥有的爱找不到之后存在的证明。又想到了《香水》这部小说里那令人称道的描写香味的语言,如葛奴乙找不到罗拉的香味:“在城市的香水衣服中,在这成千上万条线织起来的面纱里,缺少了一根金线”。其实我们害怕的也是在这成千上万爱与被爱线织起的生活里,缺少那一根金线,在五味生活里缺少“第13瓶香”——【拿什么来证明我对你的爱还存在,无论证明给你,还是证明给我自己。人人生而被赋予爱的权利,但爱情最后还是稀缺的。爱情有什么难,到了青春期,你爱一个人,恰好那个人也爱你,就行了,可是,最后真正能得到爱情的人又有几个?也许现实不得不令我们分开,把你变做回忆,谁又来证明回忆也是爱,即便爱的不是人,是神,在狂热之后你也不得不苦于寻找这份爱还依然存在的证明。】这周我看的电影是《面纱》,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镇老修女对女主角的一段话。她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疯狂地爱过一个人,就是上帝,后来才明白爱情也有消失的一天。有一段时间,她和上帝之间就像老夫老妻,谁都不关心谁。于是她只有把尽责作为她对上帝的爱还存在的证明。所以,honey,当你觉得是到你的爱走过的时候,是完成了一个前身约定,请不要约我做最后的拥抱,我不想再要一次来证明这只是最后,我只想留自己在回忆里看护那段爱,以此做爱依然存在的证明。
爱与被爱是双方的事情,爱与被爱也许有天会迁移,我不担心那些爱走远,我害怕是再证明不了她曾存在过,从这点来讲,我也成了葛奴乙。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的,但不能要他所想的,这电影因此不是惊悚而是出悲剧。
增:
那一抹迷惑的欲望 透过本质看--香水- 一个谋杀者的故事
纷杂的欲望弥漫在世间,只有睿智的心灵才能让自我的本性不迷失于迷惑的欲望! 是你控制欲望还是欲望控制你!
电影香水拍的非常唯美,油画般的画面、浪漫地颜色、构图和动画带来了无比的视觉冲击力和牵引着我们的想象力;
充满哲理而引人入胜的剧情、让我们随着虚构人物葛诺耶的一生波折的历程起伏感悟着那奇迹般的香水迷惑魅力。
什么是香?
榴莲香,喜欢吃它的人说它非常香。而不喜欢它的人说这是一股难闻的讨厌的猫屎味。
香味的本质只不过人们通过鼻子的味觉细胞获得的一种感受,而对这种味道的认识带领着你的欲望,当它让你感觉美好时就是香的。
没吃过榴莲的人都觉得榴莲是臭的,觉得榴莲香的人多是因为榴莲那软滑细腻让人满足的口感。
可见香臭并不是一个有客观标准的东西,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觉。
电影剧情让葛诺耶来代表这种让世人迷惑的感觉,让它在让人们感觉最肮脏最恶臭的地方产生,之后让它蜕变成让人们感觉最美好万人迷恋景仰的神。
故事的结局处理更是一绝,让这个迷惑世人的神消失于那最污秽的起源地。
哲理化地告诉我们最香和最臭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的只是你自己那迷失的欲望!
这不是一部述说爱情的电影,爱只是欲望的一种。
香味是引发人们欲望的起源,它是通过葛诺耶的邪恶来告诉世人欲望的本性,香味控制的欲望可以让最道貌岸然的神父和修女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最出格的事,
让一个人人都认同的凶手,瞬间从魔鬼变成天使。欲望让你变成魔鬼还是天使在于你的人生修养。
很多人认为“影片高潮群交那场戏让葛诺耶一人站立在到处躺满全身赤裸的天体广场上时镜头反复出现最初那个被误杀的红发少女的身影,
甚至后来让葛奴乙流下眼泪,教人理解他在因可以获得万众的崇拜却无法获得一个少女的爱情而悲恸,显然理解错了作品的主题,也矮化了作品。 ”
如果你们理解香味的本质你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嗅觉从来都是存在着的,难以把握的不是它是否存在,而是它是怎样存在在自己心中,因为它是
人人都知道存在但是无法证明的东西,因为它在每个人身体中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葛诺耶在众人迷失本性群交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红发少女是代表葛诺耶第一次感受到世间最能吸引控制人的欲望因素----处女的体香。处女在很多文化中是隐喻这世间最纯洁美好的事物。
当你拥有了世界最多最纯洁美好的事物,你就是天使你就是神!导演是这样来表达哲理。葛诺耶的眼泪分明就是在嘲笑世人被那处女香所迷惑,只看到事情的表面。
葛诺耶做了这么多邪恶的事情,就是因为他撒上了代表纯洁美好的外壳,他就从魔鬼变成了天使,可怜可悲可叹!
这不是一部反映现实历史的故事。它是通过各个角色来隐喻我们的生活,撞击我们的情感,让我们从虚构中领悟人生的智慧。
是你控制欲望还是欲望控制你!
香水就是人们的欲望吧,人们根据自己的欲望来给世界上各种的事物赋予“价值”和贵贱。主人公的目的我认为并非是保存气味,而是他抓不住自己的一种感觉(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很极端的条件下:自己的母亲悖人伦的抛弃自己,同在一起的孩子居然毫无那个年龄孩子的善良想致自己于死地并且欺负排挤自己,被人当作商品专卖和虐待等等),这种感觉就是爱。
他只能用鼻子来感受这个世界,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爱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当他的在卖花女身上闻的时候他开始恐慌,他想保留住女孩给他带来的那种感觉,并且错把保存她的气味当作保存他的感觉的方式,他找不到方式来具体化地还原和重现他的感觉,因此只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肤浅化表面化了的方式,可悲的是,在他周遭的世界里人们早已经把爱肤浅化为欲望,并且对自己的欲望顶礼膜拜,把对自己欲望的顶礼膜拜当作一种“自己有生以来最真心诚意的爱”,在刑场的那些人们把香水带给他们的爱慕之情浅化为肉欲———他们认为爱就是肉体的相互占有,回到巴黎后鱼肆里的人们把这种爱慕之情浅化为食欲——他们认为能让自己果腹和衣暖的东西是值得自己最爱慕的“天使”。
当主人公站在刑场上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的时候,他发现这样并不能让自己得到自我存在的证明——当人们由对自己的顶礼膜拜转向对洒有香水的手帕的追逐再直到最终得到手帕后幸福充满满足地寻欢——他知道别人给予的膜拜实际上是对自己欲望的膜拜而不是真正对自己爱,至此他依然得不到人间的爱,然而,他要保留住初见卖花少女时那种萌动的神秘的感觉,他必须读懂人间的爱,然而现实爱依然离他远去。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而现实中浮躁的人们却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欲望,主人公最终没有得到别人爱,他也没能弄清他最初萌动的爱那种爱别人的感觉,他一直以来的执念最终却是怎么追求也追求不到(当他看到遍地寻欢的人们的时候他尝试从他们的行为中寻找自己问题的答案:我的那种感觉就是应该是这样的肉欲么?人们用行为给他的回答依然无法让他满足,爱,依然离他很远,而那正是他想抓住的,也是他存在的价值所在),所以得不到爱的,依然疑惑着的,对肤浅的周遭世界绝望的主人公走向了自己出生市场,无奈,痛苦而又失望:如果你们认为这样就是你们认为的爱的话,那么来吧,让我们一起见鬼去吧。
我觉得主人公的心里和浮士德有些相似,都是在追求一种最本原的存在,而世界给出的回答却是肤浅的令人失望的。影片前段出现的主人公的母亲,对他不怀好意的孩子,皮革老板等都是自私冷酷到很变态的形象;社会地位稍高的香水制造商的最终目的也在于通过他的天赋为自谋利,在这点上通过"他最心满意足的一天”和“他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以看出,联系他生病时候香水商关切的情景,这样的表现更显出了他的猥琐和势力;最大的讽刺莫过于贵族父亲对自己的女儿情感了,这是本剧中最有人性的场面,在本剧中可以说是最伟大的爱了,可是最后在刑场,在代表世俗欲望的香水面前,这种伟大的爱挣扎了一会,最终还是可耻地倒在了欲望面前。
讽刺结束,悲剧的主人公和悲剧一起落幕了,文艺作品毕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作用于现实生活的,我认为本剧是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冷漠,欲望横流的社会现实的一个自省的思索,在这样世界里物质与物质的欲求关系高于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成为了人人爱慕的“香水”,而爱,才是我们作为人的属性,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是我们永恒的执念。
本人觉得让-巴蒂斯特·葛奴乙存在两方面的犯罪心理,一是深深爱上了那个女子,痛失爱人之后在深山呆了整整七年,后来发现自己没有味道,正是这两个缺陷导致以后的犯罪。因为“失恋”的心态让他潜意识里要找回爱人的味道,为了证明“爱”的存在,第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最终因为“爱人”已不在人世,这种“爱”只是成了“暗恋”的回忆,只有自己知道,另外那瓶香水也无法让他被爱或者爱别人,心已死,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最后加上灭绝人性的犯罪事实终于走上不归路
香水:提克威的阅读理解错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14323/
摘:
我找到的“第13瓶香”就是,香水无关乎爱与不爱,而是要揭示一种最本原的恐惧,一种比讨论爱与不爱更可怕的恐慌——不能证明存在。
“只有爱这种东西,僧道妖魔,上下九流,人人都有——确切地说,是人人生而就被赋予的权利,像自由与尊严一样——那些可怜的没被爱过的人,至少也在心里体会过爱别人的滋味。走到再贫穷的山村和再没落的城市边缘地区,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就会有爱情,对于生活在冷酷世界里的最冷酷的物种来说,这像是某种拯救神迹。”
我相信人人都有爱这种东西,就像人人都拥有体味一样,但《香水》中的葛奴乙就是没有体味,这其实是种隐喻,隐喻就是要剥开人人皆有甚至万物皆有的东西来探寻比爱还本原的存在。
他用嗅的比有些人用看的还要准确,因为他在事后观察它,因此是以更高的形式,仿佛看到某种逝去事物的精髓和本质,而不受当前事物的寻常属性所干扰,因为后者除了喧嚣扰扰和争奇斗艳,就是活生生的肉体令人作呕地挤在一起”。令其丧失是为更显其纯粹,没有味道又对味觉的天份正是用来形容主角太过超凡入圣的一面,而超凡入圣的另面却是孤独,孤独到他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显出恐惧,所以他在离群索居后又回到世俗里,他要完成的其实是从神化回归人化,从本质回归自然的救赎,救赎证明自己确实真实存在。
人与爱俱来,人,人人有爱,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怕分手,怕失去,原来不是怕爱失去,而是怕曾拥有的爱找不到之后存在的证明。又想到了《香水》这部小说里那令人称道的描写香味的语言,如葛奴乙找不到罗拉的香味:“在城市的香水衣服中,在这成千上万条线织起来的面纱里,缺少了一根金线”。其实我们害怕的也是在这成千上万爱与被爱线织起的生活里,缺少那一根金线,在五味生活里缺少“第13瓶香”——【拿什么来证明我对你的爱还存在,无论证明给你,还是证明给我自己。人人生而被赋予爱的权利,但爱情最后还是稀缺的。爱情有什么难,到了青春期,你爱一个人,恰好那个人也爱你,就行了,可是,最后真正能得到爱情的人又有几个?也许现实不得不令我们分开,把你变做回忆,谁又来证明回忆也是爱,即便爱的不是人,是神,在狂热之后你也不得不苦于寻找这份爱还依然存在的证明。】这周我看的电影是《面纱》,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镇老修女对女主角的一段话。她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疯狂地爱过一个人,就是上帝,后来才明白爱情也有消失的一天。有一段时间,她和上帝之间就像老夫老妻,谁都不关心谁。于是她只有把尽责作为她对上帝的爱还存在的证明。所以,honey,当你觉得是到你的爱走过的时候,是完成了一个前身约定,请不要约我做最后的拥抱,我不想再要一次来证明这只是最后,我只想留自己在回忆里看护那段爱,以此做爱依然存在的证明。
爱与被爱是双方的事情,爱与被爱也许有天会迁移,我不担心那些爱走远,我害怕是再证明不了她曾存在过,从这点来讲,我也成了葛奴乙。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的,但不能要他所想的,这电影因此不是惊悚而是出悲剧。
增:
那一抹迷惑的欲望 透过本质看--香水- 一个谋杀者的故事
纷杂的欲望弥漫在世间,只有睿智的心灵才能让自我的本性不迷失于迷惑的欲望! 是你控制欲望还是欲望控制你!
电影香水拍的非常唯美,油画般的画面、浪漫地颜色、构图和动画带来了无比的视觉冲击力和牵引着我们的想象力;
充满哲理而引人入胜的剧情、让我们随着虚构人物葛诺耶的一生波折的历程起伏感悟着那奇迹般的香水迷惑魅力。
什么是香?
榴莲香,喜欢吃它的人说它非常香。而不喜欢它的人说这是一股难闻的讨厌的猫屎味。
香味的本质只不过人们通过鼻子的味觉细胞获得的一种感受,而对这种味道的认识带领着你的欲望,当它让你感觉美好时就是香的。
没吃过榴莲的人都觉得榴莲是臭的,觉得榴莲香的人多是因为榴莲那软滑细腻让人满足的口感。
可见香臭并不是一个有客观标准的东西,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觉。
电影剧情让葛诺耶来代表这种让世人迷惑的感觉,让它在让人们感觉最肮脏最恶臭的地方产生,之后让它蜕变成让人们感觉最美好万人迷恋景仰的神。
故事的结局处理更是一绝,让这个迷惑世人的神消失于那最污秽的起源地。
哲理化地告诉我们最香和最臭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的只是你自己那迷失的欲望!
这不是一部述说爱情的电影,爱只是欲望的一种。
香味是引发人们欲望的起源,它是通过葛诺耶的邪恶来告诉世人欲望的本性,香味控制的欲望可以让最道貌岸然的神父和修女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最出格的事,
让一个人人都认同的凶手,瞬间从魔鬼变成天使。欲望让你变成魔鬼还是天使在于你的人生修养。
很多人认为“影片高潮群交那场戏让葛诺耶一人站立在到处躺满全身赤裸的天体广场上时镜头反复出现最初那个被误杀的红发少女的身影,
甚至后来让葛奴乙流下眼泪,教人理解他在因可以获得万众的崇拜却无法获得一个少女的爱情而悲恸,显然理解错了作品的主题,也矮化了作品。 ”
如果你们理解香味的本质你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嗅觉从来都是存在着的,难以把握的不是它是否存在,而是它是怎样存在在自己心中,因为它是
人人都知道存在但是无法证明的东西,因为它在每个人身体中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葛诺耶在众人迷失本性群交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红发少女是代表葛诺耶第一次感受到世间最能吸引控制人的欲望因素----处女的体香。处女在很多文化中是隐喻这世间最纯洁美好的事物。
当你拥有了世界最多最纯洁美好的事物,你就是天使你就是神!导演是这样来表达哲理。葛诺耶的眼泪分明就是在嘲笑世人被那处女香所迷惑,只看到事情的表面。
葛诺耶做了这么多邪恶的事情,就是因为他撒上了代表纯洁美好的外壳,他就从魔鬼变成了天使,可怜可悲可叹!
这不是一部反映现实历史的故事。它是通过各个角色来隐喻我们的生活,撞击我们的情感,让我们从虚构中领悟人生的智慧。
是你控制欲望还是欲望控制你!
香水就是人们的欲望吧,人们根据自己的欲望来给世界上各种的事物赋予“价值”和贵贱。主人公的目的我认为并非是保存气味,而是他抓不住自己的一种感觉(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很极端的条件下:自己的母亲悖人伦的抛弃自己,同在一起的孩子居然毫无那个年龄孩子的善良想致自己于死地并且欺负排挤自己,被人当作商品专卖和虐待等等),这种感觉就是爱。
他只能用鼻子来感受这个世界,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爱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当他的在卖花女身上闻的时候他开始恐慌,他想保留住女孩给他带来的那种感觉,并且错把保存她的气味当作保存他的感觉的方式,他找不到方式来具体化地还原和重现他的感觉,因此只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肤浅化表面化了的方式,可悲的是,在他周遭的世界里人们早已经把爱肤浅化为欲望,并且对自己的欲望顶礼膜拜,把对自己欲望的顶礼膜拜当作一种“自己有生以来最真心诚意的爱”,在刑场的那些人们把香水带给他们的爱慕之情浅化为肉欲———他们认为爱就是肉体的相互占有,回到巴黎后鱼肆里的人们把这种爱慕之情浅化为食欲——他们认为能让自己果腹和衣暖的东西是值得自己最爱慕的“天使”。
当主人公站在刑场上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的时候,他发现这样并不能让自己得到自我存在的证明——当人们由对自己的顶礼膜拜转向对洒有香水的手帕的追逐再直到最终得到手帕后幸福充满满足地寻欢——他知道别人给予的膜拜实际上是对自己欲望的膜拜而不是真正对自己爱,至此他依然得不到人间的爱,然而,他要保留住初见卖花少女时那种萌动的神秘的感觉,他必须读懂人间的爱,然而现实爱依然离他远去。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而现实中浮躁的人们却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欲望,主人公最终没有得到别人爱,他也没能弄清他最初萌动的爱那种爱别人的感觉,他一直以来的执念最终却是怎么追求也追求不到(当他看到遍地寻欢的人们的时候他尝试从他们的行为中寻找自己问题的答案:我的那种感觉就是应该是这样的肉欲么?人们用行为给他的回答依然无法让他满足,爱,依然离他很远,而那正是他想抓住的,也是他存在的价值所在),所以得不到爱的,依然疑惑着的,对肤浅的周遭世界绝望的主人公走向了自己出生市场,无奈,痛苦而又失望:如果你们认为这样就是你们认为的爱的话,那么来吧,让我们一起见鬼去吧。
我觉得主人公的心里和浮士德有些相似,都是在追求一种最本原的存在,而世界给出的回答却是肤浅的令人失望的。影片前段出现的主人公的母亲,对他不怀好意的孩子,皮革老板等都是自私冷酷到很变态的形象;社会地位稍高的香水制造商的最终目的也在于通过他的天赋为自谋利,在这点上通过"他最心满意足的一天”和“他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以看出,联系他生病时候香水商关切的情景,这样的表现更显出了他的猥琐和势力;最大的讽刺莫过于贵族父亲对自己的女儿情感了,这是本剧中最有人性的场面,在本剧中可以说是最伟大的爱了,可是最后在刑场,在代表世俗欲望的香水面前,这种伟大的爱挣扎了一会,最终还是可耻地倒在了欲望面前。
讽刺结束,悲剧的主人公和悲剧一起落幕了,文艺作品毕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作用于现实生活的,我认为本剧是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冷漠,欲望横流的社会现实的一个自省的思索,在这样世界里物质与物质的欲求关系高于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成为了人人爱慕的“香水”,而爱,才是我们作为人的属性,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是我们永恒的执念。
本人觉得让-巴蒂斯特·葛奴乙存在两方面的犯罪心理,一是深深爱上了那个女子,痛失爱人之后在深山呆了整整七年,后来发现自己没有味道,正是这两个缺陷导致以后的犯罪。因为“失恋”的心态让他潜意识里要找回爱人的味道,为了证明“爱”的存在,第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最终因为“爱人”已不在人世,这种“爱”只是成了“暗恋”的回忆,只有自己知道,另外那瓶香水也无法让他被爱或者爱别人,心已死,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最后加上灭绝人性的犯罪事实终于走上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