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之美学
翻开苏珊桑塔格的《激进意志的样式》,本以为完全看不进去,我一向讨厌看理论性的文字,但是有两个人的理论性文字我没有感到厌倦,一个是朱大可,一个就是桑塔格。在我看来,如果理论性文字纯粹只是理论而缺乏文学性,那么它就趋向于枯燥乏味,而理论性文字注入了作者本身的思考并用一种不是完全“深奥”的词汇堆砌的文字,那么它就是具有文学性的论述。
“最好的艺术只要承认其本质上‘圣神的’目标,它就预设和确认了相对被动、从未得到完全启蒙、在一旁窥伺的俗人的存在。这些俗人被定期地召集来观看、聆听、阅读或是听证——然后被打发走。”
“艺术家因此只有两个具有限制性的选择,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节,要么表现得傲慢无礼。他不是奉承、取悦观众,给予他们早已了解的东西,就是与观众对抗,给予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取悦观众,给予他们早已了解的东西,现今的中国,无论是知识界还是其他领域都已做得足够多;而后一种,却少之又少。
这本书桑塔格写于1969年,而中译本《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问世已是38年后的事情,桑塔格在那个时代写出的文字如今读来,特别是身处当今的中国,仍然有必要甚至并没有觉得隔阂,这不难看出,我们相差的何止是时间?
“最好的艺术只要承认其本质上‘圣神的’目标,它就预设和确认了相对被动、从未得到完全启蒙、在一旁窥伺的俗人的存在。这些俗人被定期地召集来观看、聆听、阅读或是听证——然后被打发走。”
“艺术家因此只有两个具有限制性的选择,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节,要么表现得傲慢无礼。他不是奉承、取悦观众,给予他们早已了解的东西,就是与观众对抗,给予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取悦观众,给予他们早已了解的东西,现今的中国,无论是知识界还是其他领域都已做得足够多;而后一种,却少之又少。
这本书桑塔格写于1969年,而中译本《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问世已是38年后的事情,桑塔格在那个时代写出的文字如今读来,特别是身处当今的中国,仍然有必要甚至并没有觉得隔阂,这不难看出,我们相差的何止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