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
在新生工作六年了,今天第一次走进学生的家里,亲眼见证了学生学校之外生活的点滴,让我颇有感慨! 因为全省暑期防溺水的宣传,我们校长决定配合每个学期的家访工作,来一次全校性的家访,让每位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当面宣传并让家长签字。虽然部分教师觉得校长这么做兴师动众,并无实际必要,但可以看出来,很多老师心里还是开心且好奇,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 在新生当地老师的带领下实行分组家访,我和曾水林老师分在了一起,我们要家访的共有九名学生,七户家庭,因为其中有两对双胞胎,他们是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我们并不认识。因为事先都跟学生打好招呼,并留下联系方式,一切都很顺利。虽然几户比较偏远,但因为有曾老师老婆的帮忙带路(她是当地的村官),我们进行的很顺利。 这次家访我感触良多。虽然在新生教了六年书了,但是我每天上班除了学校,下班回家,并没有走入农村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我家自从我高中读书时开始拆迁以来,早已告别了农村生活,此后几年陆陆续续我们的所有亲戚都就地农转非,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离我已经远去十多年。在我的印象中,如今农民的生活都整整日上,小别墅,代步小汽车……应有尽有,家庭幸福祥和,人人脸上都开心满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物质生活蒸蒸日上,农民腰包渐鼓的今天,乡下的精神生活极其贫乏!我们的宣传防溺水的同时鼓励学生丰富暑假生活,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整天抱着电脑、电视不可取,但是,我们又能给他们提供多少别的更好的建议呢?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每当放暑假,暑热难当的午后我们小孩子都成群结队,大的带小的到河里去游泳,连我们无锡城里的两个表哥都每年来乡下过暑假,游泳,看西瓜,掘鞭笋,吊黄鳝,抓蚯蚓,去图书馆借书看,租武侠小说读……不亦乐乎。可是现在又有多少城里孩子愿意到乡下呢?河道里的大部分都已发臭,浑浊不堪,可以游泳的日子只在他们父辈的口述中存在。农村的孩子不懂农活,不下田地了,在乡下无事可干。曾老师建议几户年轻的家长有条件可以多送孩子去市里的图书馆阅读或者参加诸如游泳之类的暑期培训班。但新生距离市区终究不近,家长们对市区陌生孩子们更是,这种生活距离他们似乎有些遥远。没有人组织安排这些乡下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没有培训班,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博物馆、科技馆,没有旅游和远足,陪伴这些孩子们漫长的假期的只有电视、电脑。 “留守儿童”这个我经常在报纸上、电视中看到、听到的词,我一直以为只存在在四川、贵州、云南等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想不到竟存在于我的身边,他们就在我的一届届学生中且占据着不小的比例!我无法想象我小时候,初中以前,没有父母的陪伴会是怎么样,我的人生历史和经验中,我自己、我的同学们都没有过那样的情况出现,现在的我也绝无法想象抛下自己的孩子跑到远处去谋生。家访的对象中有一对孪生姐妹,后得知是三胞胎,老大是一男孩子,九岁时就被选中去桐乡体校训练,直到现在初一,训练任务沉重,一年到头回家团聚的日子没几天。说是团聚,其实家中父母均不在身边。据这家的爷爷说,在孩子们只有四岁时,他们的父母就是义乌做生意了,都十来年了,难得回家。孩子们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暑假父母叫他们过去也都不愿意。这对姐妹今年刚上完初一,可以看出她们性格内向、胆怯。之前,我们交代过,因为老师不认识路,让他们在村里多转转,寻寻我们。可是,这对姐妹在我们找到她家之前、之后始终躲在楼上不肯下来,直到他们的爷爷唤他们下来签字,他们才扭扭妮妮的下楼来签,签完,两人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想他们的内心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陌生人,不太懂得如何交流,甚至是面对与自己有着血肉之缘的父母时亦不会有太大改观,他们的内心已经有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 我们经常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家庭,这样的问题孩子,却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我们去的还有一个八年级的男孩子,学号是班级中的五号,但是现在的成绩并不理想。男孩一直和奶奶生活在新生破落的老房子里,父母目前在乌镇开民宿,难得回家。奶奶善良淳朴,对孙子悉心照顾,孙儿乖巧听话,但是胆子却极小,考试常常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见到我们,小男孩低着头,热和紧张夹杂在一起,他的头上不停的淌汗,而我们却丝毫不觉得天气炎热。 我想起我在他这个年纪,初二那年暑假,我从桐乡图书馆借了一本厚厚的美国中篇小说集,从那本书上,我读到了福克纳的《熊》,那是讲一个男孩跟他的父辈们进大森林去猎熊的故事,男孩碰到了厉害的对手——“老班“,在与这个高手较量的过程中,男孩成长起来,我至今对其印象深刻。在人类历史上,一个男孩的成长需要他的父辈引导,带领他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去认识自然,认识很多很多。可是,眼前的这个男孩,他14岁,在家面对的是奶奶,在学校面对的是众多女老师,谁来给他树立男子汉的榜样呢?除了成绩,谁来教会他更多更多呢? 家访很快就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感触很多。在广阔的农村,保有很多自然的美景和人性的真善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世世代代,人类教养下一代的任务没有改变,对于这一根本,我们要思考的和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