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山(一):建筑里的裸山
本文所要说的山首先不是人工雕琢而成的假山,也不是作为借景存在的远处的景山,而是直接参与建筑空间塑造,且与人体发生直接的紧密联系的建筑里裸露的真山。
筱原一男谷川之家与未完成之家中,真山直接裸露于建筑内部,还原了人类,建筑与自然之间最为原始的关系。它们唤起了身体的感知力。同样是裸露山体的方式,我以为在谷川之家占据建筑3/4面积的室内山坡带着一种浓厚的表达欲,一种建筑理论的表达欲。但这大面积的几乎无法被正常使用的空间也应和了业主作为诗人的职业性格特征。它可能也是另一种精神冥想的空间。而在未完成之家中裸露一角的山体却更为含蓄。其上部被轻轻叠置了小夹层,而在水平上它与室内楼面的关系既并置又占据楼面一角。那种在谷川之家中压倒性的裸露山体的斜面整体气魄(因为没有现场参观过,所以只是图和想象给人的感觉)在这个建筑中消失了,反之而来的似乎是一种较为随意的建筑随形就势的自由之后的轻松。
我不知道究竟这两个建筑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史上有着多大高度。但我能感觉到这两个建筑在内部满铺山体和点山体的构成空间的方式却是绝不常见的。这种空间非常新颖别致,饶有趣味,最为重要的是,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似乎在身体的感知之后不光在实际距离上也在心理距离上被拉近了。
但这并非筱原一男的个人专利,这种较为原始的对山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我们这个多山的民族里也能见到。
基本成文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浙江民居》这本书中杭州杨梅岭殷宅充分体现了溪边山居的环境特征。在这个民居建筑中一片残余的裸山角如未完成之家中一般点置于室内一角,其上部叠加了楼梯,它补充了楼梯下空间的废余部分。更为有意思的是,这片裸山又穿越外墙出现于三角形庭院的锐角部位,并与围合庭院的另一个小房间的起首台阶相连。在这里山体连续的穿越室内室外,比未完成之家更为自由灵活,其建筑对原始地形山体的破坏也从感观上达到了最小。
这种民居带给我们的处理山体的智慧与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否在当代建筑有所承继呢?答案是肯定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葛如亮设计的石梁飞瀑茶室(现石梁中方广寺)周围地形非常复杂,一侧临山,两侧临瀑。我们能从原初的方案图纸平面和剖面看出,其背部山体直灌而入的气势。设计在山体上设置一挡墙,不仅防滑坡也与廊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别具性格的小天井。其底部的基面完全利用原有真山,在其上叠置假山,达到似真似假的效果。而白墙又能作为这个小天井的背景。但这一方案构想并没有实现,在现实中仅存的一块裸山处于一条路径的转折之处。
在葛如亮1985年左右的另一设计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习习山庄中,建筑,裸山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摆脱了纯然矛盾并置抑或静态观瞻。在这里,山参与进人体的漫游,触摸。当然伴随关系的更近出现的,还有气息,温度等等触感上的事。它们也共同参与到人在这一建筑中的体验。在建筑剖面之一中,可以看到其单坡长廊屋顶直线坡下的长长直面与地面上山体起伏变化多变的山石轮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直线的单纯烘托了原有地形变化轮廓的丰富与优美。
通过上述并不全面的建筑与建筑里裸山之间关系的举例,我们可以发现建筑里的裸山可以是空间组成的元素,可以是地形处理的残余,可以看,也可以游,可以抽象也可以具体。但相信它们都是建筑与地形发生碰撞时建筑内部打开自然的豁口。这一豁口不仅仅是视觉!
我想起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很特别的厨房。这个厨房在一片盖满竹林的山坡里,厨房的地面是平整后的夯实土,到了季节会长出笋。每长出笋,邻居就挖掉然后再仔细把土填实。虽然在功能上有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与山与自然通过这种方式仍然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相信建筑里可以没有裸山,但不能没有提示山就在外部的情趣。
筱原一男谷川之家与未完成之家中,真山直接裸露于建筑内部,还原了人类,建筑与自然之间最为原始的关系。它们唤起了身体的感知力。同样是裸露山体的方式,我以为在谷川之家占据建筑3/4面积的室内山坡带着一种浓厚的表达欲,一种建筑理论的表达欲。但这大面积的几乎无法被正常使用的空间也应和了业主作为诗人的职业性格特征。它可能也是另一种精神冥想的空间。而在未完成之家中裸露一角的山体却更为含蓄。其上部被轻轻叠置了小夹层,而在水平上它与室内楼面的关系既并置又占据楼面一角。那种在谷川之家中压倒性的裸露山体的斜面整体气魄(因为没有现场参观过,所以只是图和想象给人的感觉)在这个建筑中消失了,反之而来的似乎是一种较为随意的建筑随形就势的自由之后的轻松。
![]() |
谷川之家:图片来源:《建筑:篠原一男》 |
![]() |
未完成之家:图片来源:《建筑:篠原一男》 |
我不知道究竟这两个建筑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史上有着多大高度。但我能感觉到这两个建筑在内部满铺山体和点山体的构成空间的方式却是绝不常见的。这种空间非常新颖别致,饶有趣味,最为重要的是,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似乎在身体的感知之后不光在实际距离上也在心理距离上被拉近了。
但这并非筱原一男的个人专利,这种较为原始的对山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我们这个多山的民族里也能见到。
基本成文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浙江民居》这本书中杭州杨梅岭殷宅充分体现了溪边山居的环境特征。在这个民居建筑中一片残余的裸山角如未完成之家中一般点置于室内一角,其上部叠加了楼梯,它补充了楼梯下空间的废余部分。更为有意思的是,这片裸山又穿越外墙出现于三角形庭院的锐角部位,并与围合庭院的另一个小房间的起首台阶相连。在这里山体连续的穿越室内室外,比未完成之家更为自由灵活,其建筑对原始地形山体的破坏也从感观上达到了最小。
![]() |
图片来源:《浙江民居》一书 |
![]() |
图片来源:《浙江民居》一书 |
这种民居带给我们的处理山体的智慧与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否在当代建筑有所承继呢?答案是肯定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葛如亮设计的石梁飞瀑茶室(现石梁中方广寺)周围地形非常复杂,一侧临山,两侧临瀑。我们能从原初的方案图纸平面和剖面看出,其背部山体直灌而入的气势。设计在山体上设置一挡墙,不仅防滑坡也与廊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别具性格的小天井。其底部的基面完全利用原有真山,在其上叠置假山,达到似真似假的效果。而白墙又能作为这个小天井的背景。但这一方案构想并没有实现,在现实中仅存的一块裸山处于一条路径的转折之处。
![]() |
石梁飞瀑茶室一层平面(图片来源:《葛如亮建筑艺术》一书) |
![]() |
石梁飞瀑茶室二层平面(图片来源:《葛如亮建筑艺术》一书) |
![]() |
石梁飞瀑茶室剖面(图片来源:《葛如亮建筑艺术》一书) |
![]() |
石梁飞瀑茶室中裸露室内的山岩 |
在葛如亮1985年左右的另一设计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习习山庄中,建筑,裸山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摆脱了纯然矛盾并置抑或静态观瞻。在这里,山参与进人体的漫游,触摸。当然伴随关系的更近出现的,还有气息,温度等等触感上的事。它们也共同参与到人在这一建筑中的体验。在建筑剖面之一中,可以看到其单坡长廊屋顶直线坡下的长长直面与地面上山体起伏变化多变的山石轮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直线的单纯烘托了原有地形变化轮廓的丰富与优美。
![]() |
习习山庄(图片来源:《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读本——习习山庄 |
![]() |
习习山庄(图片来源:《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读本——习习山庄 |
![]() |
习习山庄(图片来源:《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读本——习习山庄 |
通过上述并不全面的建筑与建筑里裸山之间关系的举例,我们可以发现建筑里的裸山可以是空间组成的元素,可以是地形处理的残余,可以看,也可以游,可以抽象也可以具体。但相信它们都是建筑与地形发生碰撞时建筑内部打开自然的豁口。这一豁口不仅仅是视觉!
我想起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很特别的厨房。这个厨房在一片盖满竹林的山坡里,厨房的地面是平整后的夯实土,到了季节会长出笋。每长出笋,邻居就挖掉然后再仔细把土填实。虽然在功能上有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与山与自然通过这种方式仍然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相信建筑里可以没有裸山,但不能没有提示山就在外部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