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恩典——重读《少有人走的路》
最近因为一位朋友委托我以《少有人走的路》为基础做一个以爱和精神成长为主题的课件,我把《少有人走的路》细细读了两遍。这是我在十年前最初读到这本书,并将之翻译成中文之后第一次重新通读此书。带着这十年来的人生阅历来重读,温故而知新,颇有不少新的感悟。
人生是在一个广袤无垠而又神秘莫测的世界上的旅程。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旅行,没有地图是很要命的。想象一下,在一个城市里或一个森林里没有地图到处乱窜,就已经很容易迷路,更不用说在这么大的一个世界当中旅行了。当然,没有地图并非世界末日。一个足够谨慎,能够不断总结的人,完全可以一边走一边给自己和后来人画地图。但如果已经有过来人帮我们画好一份覆盖范围足够广,能够把这个世界的基本框架大致勾勒出来的地图,则我们能够少走很多弯路,避开很多陷阱。这样的地图应该说有很多。遇上哪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旅途中有一份这样的地图作为日常的参考,并通过自己的经验不断地对它进行验证,并对它做进一步的细化、补充和修正。这样,就不容易重蹈覆辙,也不容易遗漏这个世界上重要的风景。
在这过去的十年中,《少有人走的路》就是这样一份经常被我翻出来参考的地图。虽然直到最近才重新通读它,它关于处理人生问题的基本纪律,关于爱,关于精神成长,关于健康以及信仰和科学之关联的基本观点却是自我翻译该书以来即已经清晰地印刻在我的心里,并在每每在我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给我启示和指引。正是这本书当中有关健康是个奇迹的分析,使我在两年前被诊断为淋巴瘤时有勇气决定尝试通过骑车恢复健康,也正是这本书当中有关爱是拓展自我以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成长的意志的论述,使我能够以精神成长作为基本框架来思考和体会真爱和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开始领悟“无我”、“空”和“静”的奥妙,直至走上静修这条为人生奠定可靠根基的道路。除开这两个人生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处理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时,反复默思、体会和实践这本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尤其是有关正当受苦和各项纪律的运用,总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
另一方面,沿着它所开辟的道路前行,也让我发现了一些在这份地图上尚未明确标出的路线和风景。爱和精神成长是这本书的一个重大主题。派克博士从人生必然要经历和面对的种种给人带来痛苦的问题和挑战出发,提出正当受苦的概念以及将受苦转化为精神成长的基本方法,即他所说的四项基本纪律,并指出践行这些纪律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爱。但对于爱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他坦承自己没有确切的答案,尽管他在最后两章当中指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就其本质而言,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它与宇宙当中一个貌似更具基本性的规律,即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状态下,能量总是从一种较高级的组织状态流向一种较低级的组织状态,从更高的层次流向更低的层次。换句话讲,宇宙总是处于一种趋于静止的过程,并且照这个趋势下去的话,最终会处于完全无组织,无差别的混沌状态(熵)。而爱却是让这个世界逆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将能量从较低的层次引向较高的层次,使从物质到社会的各种存在从较低级的组织状态向较高级的组织状态演化。对于人类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派克博士也只是指出健康是个奇迹,指出在大多数人上都有一种力量在默默地起作用,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即使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也能得到保护和培育。对于这种力量起作用的机制,他坦承“我们还很不清楚”。
通过长期的静修,我感到借助儒释道传统流传下来的古老智慧,我进入到了一个派克博士尚未发现的奇妙领域并因而有可能对让派克博士感到困惑的这些问题做出更让人满意的解释。
在我看来,科学家们发现的热力学定律,包括指出能量守恒的第一定律以及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演化的第二定律,所适用的对象是热能,一种可以用物质性的科学仪器去观察和测量的能量状态。但宇宙之间的能量形态并不仅仅是热能。至少通过静修,我们能够感觉到另外一种能量形态,在中华儒释道文化中通常把它称为“气”。气作为一种能量,无法用目前的科技手段被观察和测量到。但它的存在显然是勿庸置疑的。气也不遵循热力学定律。它作为一种能量是不是守恒固然不清楚,却是可以肯定它并不仅仅单向地,不可逆地从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并最终使整个宇宙趋于静止。恰恰相反,它遵循《道德经》上所说的,“反者,道之动也”的规律,即人越能安静自己的内心,气的运行反而越活跃。气甚至还蕴藏和传导有关人的精神成长的信息。正是由于气的作用,人能够成长为肉体和精神都很成熟且健康的个体,并且在肉体不可避免地趋于衰老时,在精神上继续成长,直达完满之境。同时,气能够在个体之间互相激发。一个人身上的气能够激发他人身上的气,使得他人也往更成熟,更高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发展。显然,气就是派克博士所说的那种在大多数人身上默默起作用,维护其身心健康的力量。甚至我们可以说,气作为一种蕴含信息的能量,其实也就是爱。派克博士已经从其心理治疗过程中发现的种种证据中推断出这样一种能量的存在,只不过他还没有跳出传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去认识这种力量,也因为没有传统科学的证据而对自己的这一发现没有切实的把握。
《少有人走的路》在这十年里给我的启示主要来自它的前两章,即“纪律”和“爱”这两部分。它的第三章,“成长和宗教”,对我虽然也有启发,但影响不算太大。其最后一章“恩典”则一开始让我感到很费解。第四章从健康的奇迹出发,大谈特谈各种奇异的现象,比如同步现象,以及所谓塞伦迪普(serendipity)现象,即“不寻而获有价值的事物”的现象。他所举的例子比如荣格的“圣甲虫”经历,以及他自己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在遇到一个难以处理的地方时奇迹般地得到一个朋友妻子的帮助,尽管他和她的关系并不融洽。他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恩典”的证据,并认为恩典的特点是:能够滋养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其运作的机制按照现代科学已经认识的规律是无法全部理解甚至完全无法理解的;它们的发生是经常性的,普通的;它们虽然受到人类意识的潜在影响,其起源却是在人的意志之外,也超出了人的意识控制之范围。
长期的静修经历和思考让我在这次重读《少有人走的路》时,对这后两章,尤其是最后一章有豁然开悟之感。我开始意识到,我自己成长到现在,也已经无数次经历过恩典的眷顾:在我从一位雅思老师那里初次听说《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之后不久,即在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发现了这本书;在我从北京到云南骑车的路上开始对静和空有所感悟之后,回到北京即蒙老同学介绍《李少波真气运行法》一书。而静修的经历更让我意识到其实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是切切实实地受到一种既内在于我们,也外在于我们的力量默默的支持和保护的,只不过当我们对它有更为切实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它的存在,并能够随时向它开放时,我们更能够每时每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奇妙的效能,并因而在生命中获得极大的安全感。这种认识和体验让我们能够真正放下因为缺乏安全感的生命状态而形成的对自我的执着,开始能够真正地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在保持理性的同时,有可能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从而有可能坦然地面对命运中的各种情境以及安心于当下,与我们的家人和同胞建立积极而亲密的关系,并对自己要走的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当然,恩典的现实性及其眷顾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自己的努力,以为只要接受某种信仰就进入了“流着奶与蜜”的天国,从此永远生活在完美的天堂里。恰恰相反,它让我们更清晰地见到这个世界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它所面临的危机,并召唤我们继续行走在精神成长的道路上,用日复一日耐心而细致的工作去提升我们的能力,一点一点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合理。我们仍然还会面对巨大的挑战,面临难以抉择的压力和焦虑,也仍然会经历丧失和灾难,以及犯下各种错误,但走到现在,我们手里的这份地图已经比最初的那份要更为完整和精确,而我们也已经成为经验比原来丰富得多,能够在面对艰难选择时更能判断方向,也能够更娴熟和艺术性地处理各种艰难处境,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的旅人。
在西方心理学的知识谱系上,《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应大体上可归入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范畴。它开篇即指出人生痛苦这一人的基本处境,并提出人应当通过延迟享受、面对现实、承担责任和学会平衡这四项纪律的练习和运用来处理痛苦,促成自我的精神成长,以及它对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承诺和爱的关系的强调,都清晰地显示出它的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取向。尽管如此,通过立足于生活,而不是立足于理论,也即切实地关注个案当中提示的精神健康和成长的规律,而不盲从理论,派克医生也已经敏感地发现并触及到了西方心理学第四波力量,即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那些主题,如宗教体验、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力量、同步现象等揭示人的精神领域当中更具超越性和神秘性的部分。人类固然已经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但对于“我是谁”这个古老的话题,仍然有太多值得探索的领域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在我们之前,显然已经有无数勇敢而智慧的人深深地走进了这些领域当中并从各自的角度绘出了各种各样的地图。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借助这些先哲留下的路标,亲自去领略这些领域的风景,并最终留下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地图。
附四年前写的“纪念Morgan Scott Peck”: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4bcb60100obh0.html.
“静修与养生”微信公众号
普及静修知识与方法;
探索身心健康之奥义;
支持心灵成长与更新;
促进同道交流与分享。
人生是在一个广袤无垠而又神秘莫测的世界上的旅程。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旅行,没有地图是很要命的。想象一下,在一个城市里或一个森林里没有地图到处乱窜,就已经很容易迷路,更不用说在这么大的一个世界当中旅行了。当然,没有地图并非世界末日。一个足够谨慎,能够不断总结的人,完全可以一边走一边给自己和后来人画地图。但如果已经有过来人帮我们画好一份覆盖范围足够广,能够把这个世界的基本框架大致勾勒出来的地图,则我们能够少走很多弯路,避开很多陷阱。这样的地图应该说有很多。遇上哪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旅途中有一份这样的地图作为日常的参考,并通过自己的经验不断地对它进行验证,并对它做进一步的细化、补充和修正。这样,就不容易重蹈覆辙,也不容易遗漏这个世界上重要的风景。
在这过去的十年中,《少有人走的路》就是这样一份经常被我翻出来参考的地图。虽然直到最近才重新通读它,它关于处理人生问题的基本纪律,关于爱,关于精神成长,关于健康以及信仰和科学之关联的基本观点却是自我翻译该书以来即已经清晰地印刻在我的心里,并在每每在我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给我启示和指引。正是这本书当中有关健康是个奇迹的分析,使我在两年前被诊断为淋巴瘤时有勇气决定尝试通过骑车恢复健康,也正是这本书当中有关爱是拓展自我以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成长的意志的论述,使我能够以精神成长作为基本框架来思考和体会真爱和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开始领悟“无我”、“空”和“静”的奥妙,直至走上静修这条为人生奠定可靠根基的道路。除开这两个人生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处理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时,反复默思、体会和实践这本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尤其是有关正当受苦和各项纪律的运用,总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
另一方面,沿着它所开辟的道路前行,也让我发现了一些在这份地图上尚未明确标出的路线和风景。爱和精神成长是这本书的一个重大主题。派克博士从人生必然要经历和面对的种种给人带来痛苦的问题和挑战出发,提出正当受苦的概念以及将受苦转化为精神成长的基本方法,即他所说的四项基本纪律,并指出践行这些纪律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爱。但对于爱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他坦承自己没有确切的答案,尽管他在最后两章当中指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就其本质而言,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它与宇宙当中一个貌似更具基本性的规律,即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状态下,能量总是从一种较高级的组织状态流向一种较低级的组织状态,从更高的层次流向更低的层次。换句话讲,宇宙总是处于一种趋于静止的过程,并且照这个趋势下去的话,最终会处于完全无组织,无差别的混沌状态(熵)。而爱却是让这个世界逆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将能量从较低的层次引向较高的层次,使从物质到社会的各种存在从较低级的组织状态向较高级的组织状态演化。对于人类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派克博士也只是指出健康是个奇迹,指出在大多数人上都有一种力量在默默地起作用,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即使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也能得到保护和培育。对于这种力量起作用的机制,他坦承“我们还很不清楚”。
通过长期的静修,我感到借助儒释道传统流传下来的古老智慧,我进入到了一个派克博士尚未发现的奇妙领域并因而有可能对让派克博士感到困惑的这些问题做出更让人满意的解释。
在我看来,科学家们发现的热力学定律,包括指出能量守恒的第一定律以及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演化的第二定律,所适用的对象是热能,一种可以用物质性的科学仪器去观察和测量的能量状态。但宇宙之间的能量形态并不仅仅是热能。至少通过静修,我们能够感觉到另外一种能量形态,在中华儒释道文化中通常把它称为“气”。气作为一种能量,无法用目前的科技手段被观察和测量到。但它的存在显然是勿庸置疑的。气也不遵循热力学定律。它作为一种能量是不是守恒固然不清楚,却是可以肯定它并不仅仅单向地,不可逆地从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并最终使整个宇宙趋于静止。恰恰相反,它遵循《道德经》上所说的,“反者,道之动也”的规律,即人越能安静自己的内心,气的运行反而越活跃。气甚至还蕴藏和传导有关人的精神成长的信息。正是由于气的作用,人能够成长为肉体和精神都很成熟且健康的个体,并且在肉体不可避免地趋于衰老时,在精神上继续成长,直达完满之境。同时,气能够在个体之间互相激发。一个人身上的气能够激发他人身上的气,使得他人也往更成熟,更高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发展。显然,气就是派克博士所说的那种在大多数人身上默默起作用,维护其身心健康的力量。甚至我们可以说,气作为一种蕴含信息的能量,其实也就是爱。派克博士已经从其心理治疗过程中发现的种种证据中推断出这样一种能量的存在,只不过他还没有跳出传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去认识这种力量,也因为没有传统科学的证据而对自己的这一发现没有切实的把握。
《少有人走的路》在这十年里给我的启示主要来自它的前两章,即“纪律”和“爱”这两部分。它的第三章,“成长和宗教”,对我虽然也有启发,但影响不算太大。其最后一章“恩典”则一开始让我感到很费解。第四章从健康的奇迹出发,大谈特谈各种奇异的现象,比如同步现象,以及所谓塞伦迪普(serendipity)现象,即“不寻而获有价值的事物”的现象。他所举的例子比如荣格的“圣甲虫”经历,以及他自己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在遇到一个难以处理的地方时奇迹般地得到一个朋友妻子的帮助,尽管他和她的关系并不融洽。他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恩典”的证据,并认为恩典的特点是:能够滋养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其运作的机制按照现代科学已经认识的规律是无法全部理解甚至完全无法理解的;它们的发生是经常性的,普通的;它们虽然受到人类意识的潜在影响,其起源却是在人的意志之外,也超出了人的意识控制之范围。
长期的静修经历和思考让我在这次重读《少有人走的路》时,对这后两章,尤其是最后一章有豁然开悟之感。我开始意识到,我自己成长到现在,也已经无数次经历过恩典的眷顾:在我从一位雅思老师那里初次听说《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之后不久,即在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发现了这本书;在我从北京到云南骑车的路上开始对静和空有所感悟之后,回到北京即蒙老同学介绍《李少波真气运行法》一书。而静修的经历更让我意识到其实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是切切实实地受到一种既内在于我们,也外在于我们的力量默默的支持和保护的,只不过当我们对它有更为切实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它的存在,并能够随时向它开放时,我们更能够每时每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奇妙的效能,并因而在生命中获得极大的安全感。这种认识和体验让我们能够真正放下因为缺乏安全感的生命状态而形成的对自我的执着,开始能够真正地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在保持理性的同时,有可能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从而有可能坦然地面对命运中的各种情境以及安心于当下,与我们的家人和同胞建立积极而亲密的关系,并对自己要走的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当然,恩典的现实性及其眷顾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自己的努力,以为只要接受某种信仰就进入了“流着奶与蜜”的天国,从此永远生活在完美的天堂里。恰恰相反,它让我们更清晰地见到这个世界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它所面临的危机,并召唤我们继续行走在精神成长的道路上,用日复一日耐心而细致的工作去提升我们的能力,一点一点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合理。我们仍然还会面对巨大的挑战,面临难以抉择的压力和焦虑,也仍然会经历丧失和灾难,以及犯下各种错误,但走到现在,我们手里的这份地图已经比最初的那份要更为完整和精确,而我们也已经成为经验比原来丰富得多,能够在面对艰难选择时更能判断方向,也能够更娴熟和艺术性地处理各种艰难处境,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的旅人。
在西方心理学的知识谱系上,《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应大体上可归入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范畴。它开篇即指出人生痛苦这一人的基本处境,并提出人应当通过延迟享受、面对现实、承担责任和学会平衡这四项纪律的练习和运用来处理痛苦,促成自我的精神成长,以及它对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承诺和爱的关系的强调,都清晰地显示出它的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取向。尽管如此,通过立足于生活,而不是立足于理论,也即切实地关注个案当中提示的精神健康和成长的规律,而不盲从理论,派克医生也已经敏感地发现并触及到了西方心理学第四波力量,即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那些主题,如宗教体验、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力量、同步现象等揭示人的精神领域当中更具超越性和神秘性的部分。人类固然已经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但对于“我是谁”这个古老的话题,仍然有太多值得探索的领域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在我们之前,显然已经有无数勇敢而智慧的人深深地走进了这些领域当中并从各自的角度绘出了各种各样的地图。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借助这些先哲留下的路标,亲自去领略这些领域的风景,并最终留下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地图。
附四年前写的“纪念Morgan Scott Peck”: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4bcb60100obh0.html.
“静修与养生”微信公众号
普及静修知识与方法;
探索身心健康之奥义;
支持心灵成长与更新;
促进同道交流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