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二三事
特拉维夫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未必学习比我俄语系的同学勤奋刻苦,但他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是真感兴趣。作为俄语系的学生,我很好奇外国同龄人如何学外语,他们也喜欢和我聊中国。在同这些以色列学生的交往中,我常被他们启发,也得知了好些中文系教授的八卦。比照以色列人学习中文的痛苦和学生对教授的揶揄,想到自己在俄语系“摸爬滚打”的种种,我不禁感慨:天下语言狗都是一家。
(一)
去以色列前,我以为以色列全国禁食猪肉,在以色列人面前提猪是大不敬。到以色列后才发现,不仅很多世俗犹太人并不恪守犹太教饮食戒律,而且虽然大部分超市不卖猪肉,但如果想吃,不费多少力气就能在俄罗斯人的超市里买到。很多去过中国的以色列人,在中国尝试了诸多不符合犹太教饮食戒律的食物后觉得回味无穷。这些以色列吃货经常跑来找我,把自己在中国拍的食物照片给我看,让我按图索骥帮他们找食谱——“如果能再吃一口这个菜,我就死而无憾了!”
打包行李准备回国时,我暗自期待以色列人的挽留。结果他们个个跑来艳羡地说:“呜呜呜能不能把我也打包进去?我想跟你一起去中国!我要去吃鱼香茄子牛肉饺子小笼包子和豆腐肠粉!”
对于不怎么了解中国的以色列人而言,“中国”也许只意味着中餐;但对于去过中国的中文系学生来说,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远比几只小笼包子丰富得多。
光明小姐是我的学生,每周找我上一次中文课。她去过中国两次,第一次折了腿,第二次坏了胃。但说起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姑娘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每次给我看她在中国的照片时,她都禁不住要去抱电脑屏幕——“你看你看桂林真是太美了!”、“这是后海,噢!我爱死后海的酒吧!”、“昆明,啊昆明是我心目中全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光明小姐在中国时,常被路人问及来自哪里。听闻姑娘来自以色列,对方立刻竖起大拇指:“犹太人,聪明!很聪明!”起初,光明小姐只觉莫名——怎么见面不到五分钟,中国人就知道我很聪明?后来她明白了,犹太人在中国的形象与其在欧洲的形象截然不同。在中国,“犹太人”就是精明、富有、勤勉的代名词。光明小姐决心要纠正中国人对犹太人的错误印象。此后再遇到对其竖大拇指的中国人,她就使出浑身解数,企图用蹩脚的中文说服对方:“犹太人并不都那么聪明。比如我,我就很蠢!”
光明小姐到底蠢不蠢不好说,但是刚开始给她上课时,我能感觉到这个姑娘在学中文上确实不算聪明。也许因为打工占用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以致无暇顾及学业,每次她来找我时,该记的生词没记,该写的作业没写,学过的内容忘光,还总是提不起精神。我无数次苦口婆心地劝她务必在课文的每个汉字上都标上声调,学中文不学声调,以为自己能用希伯来语山寨中文吗?光明小姐摆摆手,不以为然:“反正你们中国人聪明,无论怎样都能听懂的。”我使出浑身解数,用自己唯一会的几个希伯来语词夹在英文中冲她发火:“中国人也不都那么聪明。比如说ani(我)就meod tipsha(很蠢)!”光明小姐立刻把我抱住:“噢,mami(亲爱的)!你才不蠢呢,你最聪明!”
后来我才知道,光明小姐提不起精神是因为跟男友分手了。这位小姐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几次病歪歪地来上课,令人不忍。我问她想不想聊一聊,她揩了揩鼻涕,打开课本,坚定地说:“不用,我没事,现在我要学中文。”再后来,光明容光焕发地来上课,长裙飘飘,指甲油鲜艳,破天荒第一次独立写完了作文。
“颖!我只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噢,我在跟一个男生约会!不过现在还没有正式确定关系,所以不想公开。”
没多久,光明就和那位男生正式在一起了。他们邀我一起去听以色列前驻美大使Michael Oren的演讲。路上两人卿卿我我,光明大谈特谈中国有多么神奇,男生则在一旁微笑着注目,羡煞旁人。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这段感情便走到终点。光明心力交瘁,跟我说:“今年再不要谈恋爱了。我已筋疲力尽,只想好好学中文。”
我对这感人的起誓将信将疑。果然期末考试前,光明小姐哭丧着脸来找我:“颖,我最近打工好忙,政治学专业的课程也要考试,两周后我要交一篇二十页的大论文,还有一场期末考,中文的期末考也要开始了,我必须得在考试前把欠的四篇作文写完。我已经写了两篇,还剩下两篇实在不想写了。我真的好累,脑子一团浆糊,前男友还像个小破孩在网上发他和新女友的照片刺激我,我真的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我无奈地看着她,说:“你对我说这些是希望我怎么做呢?”
她顿时目光如炬:“你能不能帮我写掉剩下的两篇论文呀?”
我:你是勤勉聪明的犹太人!
她:我又懒又蠢!
我:……
虽然在我这儿,光明小姐得到的经常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的评价,但她总能在别处为自己的中文水平找到自信。
一次我和她去参加以色列亚洲商会的晚宴。她消失了一会儿后跑来跟我说,“颖!刚才中国大使馆的某个人跟我说我的中文很棒!这都是因为你的帮助!”我一边夹菜,一边说:“他这么说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中国人的礼节。”旁边一干人笑炸,光明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看着这个一向对她温言软语的中国姑娘:“天呐!以色列都把你毁成什么样了!”最后我们发现,夸赞光明小姐中文好的“某个人”其实是菲律宾的。
光明小姐在学习中文这事上常让我体会到我的俄语老师们面对顽愚不化的学生的无奈,但在别的事情上,她则给了我不少启发。
有一次她穿了件D&G的外套。刚见面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说:“这是我在中国180元钱买的山寨货!你看,简直仿得跟真的一样!”
光明对山寨货的热情让我惊讶不已,她却以为我是被祖国高超的仿冒技术所震惊,于是继续得意地说:“老板一开始说这个衣服要卖1800。我拿过计算器按了180。她看了看,把数字改成了900。我接过来清零,继续按180。她又改成600,我仍然坚持按了180。最后她点点头,就卖给我了。”
这一次,我是真的被她的砍价技术震惊,问她:“你怎么知道那衣服她180就愿意卖给你?”
“我跟你说,你想买一个东西之前,盯住它,自己心里好好考虑,愿意出多少钱买。如果老板愿意以这个价卖给你那皆大欢喜,如果不愿意的话你就走人。”
“不可惜吗?”
“不可惜。因为你自己心里面已经想清楚你愿意为这件东西付出多少代价。剩下的只是坚定自己,超过这个代价你就不要。反正总会遇到更好的东西,没什么是非要不可的。”
后来她和男友分手,我又想起这次对话。
分手后她消沉了几日,很快又重新振作起来,每天打扮得美美地去上课:“我知道我不需要他也能过得很好。分手了当然伤心,但是世界那么大,说不定以后我在中国会遇到比他更成熟的男生。感情这种事,没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我已经想明白了,他这种人也就只值得我悲伤三天,再多我就是真蠢了。”
我和光明一起去一个叫Lod的小镇做志愿者,教当地的阿拉伯中学生。课余时间我和光明聊起为什么以色列人这么能创新。
她说,一是安全形势迫不得已,二是因为我们懒。因为懒,所以要想办法偷懒,因此以色列人一直在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能少花时间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以色列人喜欢不同的解决方案,总想提出不同的观点。以色列人喜欢争辩,争到最后经常会跟你说:“其实我一开始就同意你的立场,只不过习惯反驳而已。”
我:那你觉得中国人呢?
她:你们中国人比我们努力得多,但很多时候对“为什么努力”却并不明确。你们比较擅长给定目标后去执行,却不大擅长找目标。而且你们喜欢同一种方法坚持到底,这跟我们老想尝试新方法很不一样。
(二)
中文系学生学得不容易,听中文系老师上课却很有意思。
中文系有好多调皮的教授,我和以色列人在背后把他们的玩笑都开尽了。
刚到以色列时我去听了一次中文课。那天的课文题为《迟到、早退、礼貌》。
课文说:虽然在以色列,你可以有很多理由迟到,比如说:路上堵车、天气不好、家住得很远,或者早上起不来等等。可是在中国,这些迟到的理由都会让别人很不高兴。
在中国的学校学习,很少有学生迟到或者早退,如果有人迟到了,他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有的学生怕老师批评他,迟到了就不进教室。从来不会有学生对老师说,他要提前离开教室,因为他有别的工作,或者要早一点回家,大家都知道早退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除非你有非常特别的理由,或者突然发生了很特别的事情。……如果学生有问题,应该先举手。总之,教室和咖啡馆是不一样的。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就有三位来迟的学生推门而入,跟老师解释完迟到原因后(“公交车不准时”、“闹钟没响”、“要打工”)就若无其事地坐下来上课。
老师每讲完一句课文便提问:“在以色列也这样吗?”
“在以色列不这样!”
“在以色列学生发言会先举手吗?”
“不会!我们经常打断老师!”
“在以色列怎么称呼老师呢?”
“叫名字!”
“在以色列学生迟到吗?”
“我们天天迟到!”
饶是我在国内就听过不少西方国家老师与学生关系平等的事迹,也仍然被这些以色列人的大言不惭搞得哭笑不得。
那节课留的作业是写一篇有关以色列学生的作文,要求用到以下词组:经常、迟到、早退、理由……我疑惑用这些词能写出什么文章,大概只能写出认罪状罢?
中文系的学生虽然成天对“繁重的”作业叫苦连天,但聊起老师却总是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敬佩这些中国老师学识渊博,不光中文造诣深,甚至连希伯来语词汇也知道得比他们多;他们敬佩这些老师不光教中文,更教如何做人。敬佩归敬佩,开起老师的玩笑来他们可是一点不留情。给老师取外号,学老师拿腔拿调,吐槽老师偷懒,真真跟我们俄语系一模一样。
不一样的是我们俄语系严师深得俄罗斯人不苟言笑的真传,连西班牙语系的老师都吐槽我们教授“不忍直视”;特大中文系的学生却发现自己的老师常在练习册里和他们开匪夷所思的玩笑。我见过好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语料,最喜欢的是一组比较 “只有……才……”、“只要……就……”和“要是/如果……就……”的例句:
只有你同意做全职太太,我才跟你结婚。
只要你不让我做职业妇女,我就不跟你上床!
要是我把全职太太变成一种职业,你就跟我结婚吗?
例句有英文译文,但看完译文后,以色列人还是不可置信地捧着摔碎的下巴来问我:“老师真的是在说他说的这个意思吗?”
虽然他们习惯迟到、早退、旷课、抱怨、不按时交作业,但以色列学生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他们都会给老师带礼物,以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谢。中文系学生给老师送鲜花、送蛋糕、送糖果、送自制的贺卡,我还见过日语系学生自己做寿司送老师。
学期最后一天,Toli跟我说他专门在课后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向她道谢。
“她真的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不仅教中文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而且她让我觉得,她就是我以后想要成为的人。她知道上课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色列学生这么闹腾,不是每个老师都有办法让我们一直安静听讲的。可是她就是让你觉得,她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有用有意思。无论你问她什么问题,她总能一下答到点子上。而且她特别特别谦虚,她那么有才能,可是她那么谦虚。不管我们多么无理取闹,她从来不恼。唉!你真的无法体会她有多么好!”
我心想,我能体会,我在南大俄语系也有这样的教授,他让我觉得能做他的学生是一辈子的幸运。
不似我再没有机会向自己的教授表达感谢,这位崇拜者冲到办公室,当着办公室所有人的面,盛赞了自己的老师一番。
“不过她看起来挺不自在的。”
我:“当然啦,中国人嘛。如果你私下说的话,可能她会少些尴尬。”
Toli:“办公室就是私下啊。我知道你们中国人谦虚、面子那一套,但我就是要用我们以色列人的方式赞美她,让她知道,也让在场的老师都知道,她是多么棒的人。”
我:“我懂你对她的感激,也相信在场的其他老师不会心存芥蒂,但你说得那么直白,赞美得又那么夸张,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多少还是有些过了,起码考虑下在场其他老师的感受吧。”
Toli:“一点不夸张!她就是好,她应该接受学生的感激,应该知道并承认自己多么好。其他老师也应该看到我们学生是多么尊敬她!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要把自己的才能和对别人的赞美搞得藏藏掖掖的呢?”
(三)
和南大俄语系每年圣诞节前后都会举办“俄语晚会”一样,特拉维夫大学中文系也有“中文晚会”的传统。中文系一共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不同的班。“中文晚会”上,规定每个班都要出一个节目。
今年中文晚会的节目主要以歌曲演唱为主,我们的俄语晚会也是如此。大概是因为相较小品、朗诵、舞台剧等其他表演形式,歌曲演唱的难度较低。但与俄语晚会很大的一点不同是,在俄语晚会上,我们拼命做“俄国人”;在中文晚会上,我却一点不觉以色列学生有“中国味”。
大一的俄语晚会,我和舍友合唱了一首俄语歌曲;大二的俄语晚会,我们在俄罗斯外教的帮助下根据契诃夫的小说排演了话剧。系里其他的节目也大多是俄语歌曲、俄语诗歌朗诵,连主持人的串场词也费尽心思要加进更多俄罗斯元素。特大的中文晚会,除了所用语言是中文外,其他内容大多与中国没什么关系。他们也唱歌,唱的是希伯来语或者英语翻译成中文的歌;他们也跳舞,跳的是街舞,不过说唱歌词译成了中文;他们也排戏,但剧本是根据犹太寓言改编的;他们也有中国元素,歌词里有北京上海,有中国菜,但除了美景与美食之外,没有一点让我感觉“中国”。
中文系学生在台上西装笔挺、劲歌热舞,用他们蹩脚的中文勾搭辣妹,叫她们跟自己“一起去中国”。台下孔子学院的老师身穿旗袍,望着他们发笑。
我只觉别扭。
以色列人唱着蹩脚的中文要去中国,穿着旗袍的孔院老师笑吟吟地把中国推给他。一方想要,一方在给。然而推攘拉扯间,双方发现想要的和想给的并不是同一个“中国”。
中文系学生想要什么样的“中国”?
我问过一些学生他们选择中文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喜欢台湾言情剧,有的喜欢老庄哲学,有的喜欢这个东方国度与西方截然不同却又难以言明的气氛,而更多的则是想同中国人做生意。
孔子学院给的是什么样的“中国”?
他们举办过好些活动:书法展、京剧秀、太极拳、龙舟赛……在端午节对大多数中国人的意义只剩下吃粽子的时候,孔院招来一群以色列人热热闹闹地在地中海边划起了龙舟。所有的中国文化展都声势浩大,煞有介事,似商人兜售自己也不明来历的古董。
倘若说中文并不能让我感觉“中国”的话,要是以色列人在舞台上表演书法、京剧、太极、划龙舟就能让我觉得“中国”了吗?或许会多那么一点儿中国味儿。可是正如我能背下所有台词扮演契诃夫的歌女,却仍然对她的眼泪无动于衷一样,即使以色列人穿上旗袍、中山装,学会变脸和太极,我也仍觉这徒有其表的尴尬与疏离。
也许这种疏离产生于于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但文化隔阂存在于任何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为什么特大日语系的学生乐得穿和服,穿水手服,浓妆艳抹Cosplay动漫人物,旗袍、中山装、或者中文歌、大陆电视剧就难以引起中文系学生的兴趣?
我们在创造流行文化上的无能众所周知,但即使言及所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恐怕我们也没多少推广成功的例子可以夸耀。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阳春白雪,外国人短短两三年时间不足以领悟其韵味,我在中国成长了二十年,若被问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同样给不出回答。
问我的捷克室友“什么是中国”,她想到的首先是好莱坞的花木兰,满街长辫子的黄皮肤人,和遍地廉价且质量低劣的商品。
问比她少些偏狭的以色列人“什么是中国”,他们首先想起的是李小龙、成龙、姚明,再思考一下,会想起无处不见的“中国制造”。他们眼中的中国和孔院展示的那个优雅体面的中国相去甚远。然而,不论是流行文化的功夫明星,还是传统文化的旗袍龙舟,它们的吸引力都只是暂时的。在飞檐走壁眼花缭乱地博得满堂彩后,中国还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孔院不遗余力地展览古董,但比古董本身更有价值的是其承载的文化与历史。在我们这些自称来自“礼仪之邦”的中国人的故乡,扶老人都已经要三思后行,我们却还大言不惭地向外国人推销“仁义礼智信”,哪怕在中国这训诫早已变成一袭爬满虱子的袍。
闪亮华美的“中国文化”大幕徐徐拉开,看台上空无一物。
穿着齐臀小短裙边唱中文,边劲歌热舞的以色列人,不过将我们无力输出价值观的事实袒露得如其大腿一般雪白: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价值观,也无力创造价值观,却仍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吆喝着自己都不信的训诫,哪怕其只剩下诸如“上课从不迟到、早退”般苍白的教条。
不过,价值观吸引不了别人?没关系,我们有钱!
五月,中国买下了以色列最负盛名的奶制品企业;六月,孔子学院的奖学金诱惑让中文系学生偷偷将同学中文晚会的PPT歌词改成了“法气功”。未来中国还能靠金钱走多远,我和中文系学生有不同的猜测。
中国能用钱买下Tnuva,可是买不来以色列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在这宣纸、脸谱、银白衣袂和五彩龙舟之外,我们失却的已太多。
PS:这篇文章收录在我的随笔集《当我和世界不一样》中。距离写下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已经过去快三年了。
今天回过头去看,我那时的文字,有太多不足。它们很封闭,更像青春期的个人志,总体来说是对读者不友好的。里面的文字有的太零散,有的语焉不详,像一个迫不及待要站上讲台发言,却还没有掌握正确语法的小孩。
那时候的我,有很多不甘,苦楚,愤懑,有很多不被满足的愿望。在地中海边陲的孤立小国,我咬牙切齿,和生活针锋相对。生活毫发无伤,我却身心俱疲。书写是我唯一的自愈方式。
这种不快乐的青春期日记,我从不敢奢望会被人读到和喜欢。所以直到今天,每当收到陌生朋友的邮件,告诉我他们在书中获得共鸣,我都非常感激。
在写完这本书一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有职业写作者的身份自觉。我曾经很不喜欢自己的这本书,就像我很不喜欢那时的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假装这本书不存在,假装写下这些认罪状一般的文字的我不存在。我以为人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直到现在才慢慢明白,人只有学会不再讨厌从前的自己,才能真正长大。
与三年前相比,今天的我,对生活的看法渐渐柔和舒展。即使还不能跟过去的自己握手言欢,至少也愿意肯定自己,虽然三年前我写得很差,但贵在拥有面对真实自己的勇气。
希望我能一直拥有这份勇气,也希望有一天,你和我都愿意带着不愿回首的记忆,与未来的自己相遇。
如果你对阅读全本请戳这里。
(一)
去以色列前,我以为以色列全国禁食猪肉,在以色列人面前提猪是大不敬。到以色列后才发现,不仅很多世俗犹太人并不恪守犹太教饮食戒律,而且虽然大部分超市不卖猪肉,但如果想吃,不费多少力气就能在俄罗斯人的超市里买到。很多去过中国的以色列人,在中国尝试了诸多不符合犹太教饮食戒律的食物后觉得回味无穷。这些以色列吃货经常跑来找我,把自己在中国拍的食物照片给我看,让我按图索骥帮他们找食谱——“如果能再吃一口这个菜,我就死而无憾了!”
打包行李准备回国时,我暗自期待以色列人的挽留。结果他们个个跑来艳羡地说:“呜呜呜能不能把我也打包进去?我想跟你一起去中国!我要去吃鱼香茄子牛肉饺子小笼包子和豆腐肠粉!”
对于不怎么了解中国的以色列人而言,“中国”也许只意味着中餐;但对于去过中国的中文系学生来说,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远比几只小笼包子丰富得多。
光明小姐是我的学生,每周找我上一次中文课。她去过中国两次,第一次折了腿,第二次坏了胃。但说起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姑娘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每次给我看她在中国的照片时,她都禁不住要去抱电脑屏幕——“你看你看桂林真是太美了!”、“这是后海,噢!我爱死后海的酒吧!”、“昆明,啊昆明是我心目中全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光明小姐在中国时,常被路人问及来自哪里。听闻姑娘来自以色列,对方立刻竖起大拇指:“犹太人,聪明!很聪明!”起初,光明小姐只觉莫名——怎么见面不到五分钟,中国人就知道我很聪明?后来她明白了,犹太人在中国的形象与其在欧洲的形象截然不同。在中国,“犹太人”就是精明、富有、勤勉的代名词。光明小姐决心要纠正中国人对犹太人的错误印象。此后再遇到对其竖大拇指的中国人,她就使出浑身解数,企图用蹩脚的中文说服对方:“犹太人并不都那么聪明。比如我,我就很蠢!”
光明小姐到底蠢不蠢不好说,但是刚开始给她上课时,我能感觉到这个姑娘在学中文上确实不算聪明。也许因为打工占用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以致无暇顾及学业,每次她来找我时,该记的生词没记,该写的作业没写,学过的内容忘光,还总是提不起精神。我无数次苦口婆心地劝她务必在课文的每个汉字上都标上声调,学中文不学声调,以为自己能用希伯来语山寨中文吗?光明小姐摆摆手,不以为然:“反正你们中国人聪明,无论怎样都能听懂的。”我使出浑身解数,用自己唯一会的几个希伯来语词夹在英文中冲她发火:“中国人也不都那么聪明。比如说ani(我)就meod tipsha(很蠢)!”光明小姐立刻把我抱住:“噢,mami(亲爱的)!你才不蠢呢,你最聪明!”
后来我才知道,光明小姐提不起精神是因为跟男友分手了。这位小姐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几次病歪歪地来上课,令人不忍。我问她想不想聊一聊,她揩了揩鼻涕,打开课本,坚定地说:“不用,我没事,现在我要学中文。”再后来,光明容光焕发地来上课,长裙飘飘,指甲油鲜艳,破天荒第一次独立写完了作文。
“颖!我只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噢,我在跟一个男生约会!不过现在还没有正式确定关系,所以不想公开。”
没多久,光明就和那位男生正式在一起了。他们邀我一起去听以色列前驻美大使Michael Oren的演讲。路上两人卿卿我我,光明大谈特谈中国有多么神奇,男生则在一旁微笑着注目,羡煞旁人。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这段感情便走到终点。光明心力交瘁,跟我说:“今年再不要谈恋爱了。我已筋疲力尽,只想好好学中文。”
我对这感人的起誓将信将疑。果然期末考试前,光明小姐哭丧着脸来找我:“颖,我最近打工好忙,政治学专业的课程也要考试,两周后我要交一篇二十页的大论文,还有一场期末考,中文的期末考也要开始了,我必须得在考试前把欠的四篇作文写完。我已经写了两篇,还剩下两篇实在不想写了。我真的好累,脑子一团浆糊,前男友还像个小破孩在网上发他和新女友的照片刺激我,我真的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我无奈地看着她,说:“你对我说这些是希望我怎么做呢?”
她顿时目光如炬:“你能不能帮我写掉剩下的两篇论文呀?”
我:你是勤勉聪明的犹太人!
她:我又懒又蠢!
我:……
虽然在我这儿,光明小姐得到的经常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的评价,但她总能在别处为自己的中文水平找到自信。
一次我和她去参加以色列亚洲商会的晚宴。她消失了一会儿后跑来跟我说,“颖!刚才中国大使馆的某个人跟我说我的中文很棒!这都是因为你的帮助!”我一边夹菜,一边说:“他这么说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中国人的礼节。”旁边一干人笑炸,光明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看着这个一向对她温言软语的中国姑娘:“天呐!以色列都把你毁成什么样了!”最后我们发现,夸赞光明小姐中文好的“某个人”其实是菲律宾的。
光明小姐在学习中文这事上常让我体会到我的俄语老师们面对顽愚不化的学生的无奈,但在别的事情上,她则给了我不少启发。
有一次她穿了件D&G的外套。刚见面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说:“这是我在中国180元钱买的山寨货!你看,简直仿得跟真的一样!”
光明对山寨货的热情让我惊讶不已,她却以为我是被祖国高超的仿冒技术所震惊,于是继续得意地说:“老板一开始说这个衣服要卖1800。我拿过计算器按了180。她看了看,把数字改成了900。我接过来清零,继续按180。她又改成600,我仍然坚持按了180。最后她点点头,就卖给我了。”
这一次,我是真的被她的砍价技术震惊,问她:“你怎么知道那衣服她180就愿意卖给你?”
“我跟你说,你想买一个东西之前,盯住它,自己心里好好考虑,愿意出多少钱买。如果老板愿意以这个价卖给你那皆大欢喜,如果不愿意的话你就走人。”
“不可惜吗?”
“不可惜。因为你自己心里面已经想清楚你愿意为这件东西付出多少代价。剩下的只是坚定自己,超过这个代价你就不要。反正总会遇到更好的东西,没什么是非要不可的。”
后来她和男友分手,我又想起这次对话。
分手后她消沉了几日,很快又重新振作起来,每天打扮得美美地去上课:“我知道我不需要他也能过得很好。分手了当然伤心,但是世界那么大,说不定以后我在中国会遇到比他更成熟的男生。感情这种事,没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我已经想明白了,他这种人也就只值得我悲伤三天,再多我就是真蠢了。”
我和光明一起去一个叫Lod的小镇做志愿者,教当地的阿拉伯中学生。课余时间我和光明聊起为什么以色列人这么能创新。
她说,一是安全形势迫不得已,二是因为我们懒。因为懒,所以要想办法偷懒,因此以色列人一直在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能少花时间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以色列人喜欢不同的解决方案,总想提出不同的观点。以色列人喜欢争辩,争到最后经常会跟你说:“其实我一开始就同意你的立场,只不过习惯反驳而已。”
我:那你觉得中国人呢?
她:你们中国人比我们努力得多,但很多时候对“为什么努力”却并不明确。你们比较擅长给定目标后去执行,却不大擅长找目标。而且你们喜欢同一种方法坚持到底,这跟我们老想尝试新方法很不一样。
(二)
中文系学生学得不容易,听中文系老师上课却很有意思。
中文系有好多调皮的教授,我和以色列人在背后把他们的玩笑都开尽了。
刚到以色列时我去听了一次中文课。那天的课文题为《迟到、早退、礼貌》。
课文说:虽然在以色列,你可以有很多理由迟到,比如说:路上堵车、天气不好、家住得很远,或者早上起不来等等。可是在中国,这些迟到的理由都会让别人很不高兴。
在中国的学校学习,很少有学生迟到或者早退,如果有人迟到了,他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有的学生怕老师批评他,迟到了就不进教室。从来不会有学生对老师说,他要提前离开教室,因为他有别的工作,或者要早一点回家,大家都知道早退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除非你有非常特别的理由,或者突然发生了很特别的事情。……如果学生有问题,应该先举手。总之,教室和咖啡馆是不一样的。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就有三位来迟的学生推门而入,跟老师解释完迟到原因后(“公交车不准时”、“闹钟没响”、“要打工”)就若无其事地坐下来上课。
老师每讲完一句课文便提问:“在以色列也这样吗?”
“在以色列不这样!”
“在以色列学生发言会先举手吗?”
“不会!我们经常打断老师!”
“在以色列怎么称呼老师呢?”
“叫名字!”
“在以色列学生迟到吗?”
“我们天天迟到!”
饶是我在国内就听过不少西方国家老师与学生关系平等的事迹,也仍然被这些以色列人的大言不惭搞得哭笑不得。
那节课留的作业是写一篇有关以色列学生的作文,要求用到以下词组:经常、迟到、早退、理由……我疑惑用这些词能写出什么文章,大概只能写出认罪状罢?
中文系的学生虽然成天对“繁重的”作业叫苦连天,但聊起老师却总是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敬佩这些中国老师学识渊博,不光中文造诣深,甚至连希伯来语词汇也知道得比他们多;他们敬佩这些老师不光教中文,更教如何做人。敬佩归敬佩,开起老师的玩笑来他们可是一点不留情。给老师取外号,学老师拿腔拿调,吐槽老师偷懒,真真跟我们俄语系一模一样。
不一样的是我们俄语系严师深得俄罗斯人不苟言笑的真传,连西班牙语系的老师都吐槽我们教授“不忍直视”;特大中文系的学生却发现自己的老师常在练习册里和他们开匪夷所思的玩笑。我见过好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语料,最喜欢的是一组比较 “只有……才……”、“只要……就……”和“要是/如果……就……”的例句:
只有你同意做全职太太,我才跟你结婚。
只要你不让我做职业妇女,我就不跟你上床!
要是我把全职太太变成一种职业,你就跟我结婚吗?
例句有英文译文,但看完译文后,以色列人还是不可置信地捧着摔碎的下巴来问我:“老师真的是在说他说的这个意思吗?”
虽然他们习惯迟到、早退、旷课、抱怨、不按时交作业,但以色列学生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他们都会给老师带礼物,以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谢。中文系学生给老师送鲜花、送蛋糕、送糖果、送自制的贺卡,我还见过日语系学生自己做寿司送老师。
学期最后一天,Toli跟我说他专门在课后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向她道谢。
“她真的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不仅教中文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而且她让我觉得,她就是我以后想要成为的人。她知道上课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色列学生这么闹腾,不是每个老师都有办法让我们一直安静听讲的。可是她就是让你觉得,她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有用有意思。无论你问她什么问题,她总能一下答到点子上。而且她特别特别谦虚,她那么有才能,可是她那么谦虚。不管我们多么无理取闹,她从来不恼。唉!你真的无法体会她有多么好!”
我心想,我能体会,我在南大俄语系也有这样的教授,他让我觉得能做他的学生是一辈子的幸运。
不似我再没有机会向自己的教授表达感谢,这位崇拜者冲到办公室,当着办公室所有人的面,盛赞了自己的老师一番。
“不过她看起来挺不自在的。”
我:“当然啦,中国人嘛。如果你私下说的话,可能她会少些尴尬。”
Toli:“办公室就是私下啊。我知道你们中国人谦虚、面子那一套,但我就是要用我们以色列人的方式赞美她,让她知道,也让在场的老师都知道,她是多么棒的人。”
我:“我懂你对她的感激,也相信在场的其他老师不会心存芥蒂,但你说得那么直白,赞美得又那么夸张,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多少还是有些过了,起码考虑下在场其他老师的感受吧。”
Toli:“一点不夸张!她就是好,她应该接受学生的感激,应该知道并承认自己多么好。其他老师也应该看到我们学生是多么尊敬她!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要把自己的才能和对别人的赞美搞得藏藏掖掖的呢?”
(三)
和南大俄语系每年圣诞节前后都会举办“俄语晚会”一样,特拉维夫大学中文系也有“中文晚会”的传统。中文系一共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不同的班。“中文晚会”上,规定每个班都要出一个节目。
今年中文晚会的节目主要以歌曲演唱为主,我们的俄语晚会也是如此。大概是因为相较小品、朗诵、舞台剧等其他表演形式,歌曲演唱的难度较低。但与俄语晚会很大的一点不同是,在俄语晚会上,我们拼命做“俄国人”;在中文晚会上,我却一点不觉以色列学生有“中国味”。
大一的俄语晚会,我和舍友合唱了一首俄语歌曲;大二的俄语晚会,我们在俄罗斯外教的帮助下根据契诃夫的小说排演了话剧。系里其他的节目也大多是俄语歌曲、俄语诗歌朗诵,连主持人的串场词也费尽心思要加进更多俄罗斯元素。特大的中文晚会,除了所用语言是中文外,其他内容大多与中国没什么关系。他们也唱歌,唱的是希伯来语或者英语翻译成中文的歌;他们也跳舞,跳的是街舞,不过说唱歌词译成了中文;他们也排戏,但剧本是根据犹太寓言改编的;他们也有中国元素,歌词里有北京上海,有中国菜,但除了美景与美食之外,没有一点让我感觉“中国”。
中文系学生在台上西装笔挺、劲歌热舞,用他们蹩脚的中文勾搭辣妹,叫她们跟自己“一起去中国”。台下孔子学院的老师身穿旗袍,望着他们发笑。
我只觉别扭。
以色列人唱着蹩脚的中文要去中国,穿着旗袍的孔院老师笑吟吟地把中国推给他。一方想要,一方在给。然而推攘拉扯间,双方发现想要的和想给的并不是同一个“中国”。
中文系学生想要什么样的“中国”?
我问过一些学生他们选择中文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喜欢台湾言情剧,有的喜欢老庄哲学,有的喜欢这个东方国度与西方截然不同却又难以言明的气氛,而更多的则是想同中国人做生意。
孔子学院给的是什么样的“中国”?
他们举办过好些活动:书法展、京剧秀、太极拳、龙舟赛……在端午节对大多数中国人的意义只剩下吃粽子的时候,孔院招来一群以色列人热热闹闹地在地中海边划起了龙舟。所有的中国文化展都声势浩大,煞有介事,似商人兜售自己也不明来历的古董。
倘若说中文并不能让我感觉“中国”的话,要是以色列人在舞台上表演书法、京剧、太极、划龙舟就能让我觉得“中国”了吗?或许会多那么一点儿中国味儿。可是正如我能背下所有台词扮演契诃夫的歌女,却仍然对她的眼泪无动于衷一样,即使以色列人穿上旗袍、中山装,学会变脸和太极,我也仍觉这徒有其表的尴尬与疏离。
也许这种疏离产生于于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但文化隔阂存在于任何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为什么特大日语系的学生乐得穿和服,穿水手服,浓妆艳抹Cosplay动漫人物,旗袍、中山装、或者中文歌、大陆电视剧就难以引起中文系学生的兴趣?
我们在创造流行文化上的无能众所周知,但即使言及所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恐怕我们也没多少推广成功的例子可以夸耀。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阳春白雪,外国人短短两三年时间不足以领悟其韵味,我在中国成长了二十年,若被问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同样给不出回答。
问我的捷克室友“什么是中国”,她想到的首先是好莱坞的花木兰,满街长辫子的黄皮肤人,和遍地廉价且质量低劣的商品。
问比她少些偏狭的以色列人“什么是中国”,他们首先想起的是李小龙、成龙、姚明,再思考一下,会想起无处不见的“中国制造”。他们眼中的中国和孔院展示的那个优雅体面的中国相去甚远。然而,不论是流行文化的功夫明星,还是传统文化的旗袍龙舟,它们的吸引力都只是暂时的。在飞檐走壁眼花缭乱地博得满堂彩后,中国还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孔院不遗余力地展览古董,但比古董本身更有价值的是其承载的文化与历史。在我们这些自称来自“礼仪之邦”的中国人的故乡,扶老人都已经要三思后行,我们却还大言不惭地向外国人推销“仁义礼智信”,哪怕在中国这训诫早已变成一袭爬满虱子的袍。
闪亮华美的“中国文化”大幕徐徐拉开,看台上空无一物。
穿着齐臀小短裙边唱中文,边劲歌热舞的以色列人,不过将我们无力输出价值观的事实袒露得如其大腿一般雪白: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价值观,也无力创造价值观,却仍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吆喝着自己都不信的训诫,哪怕其只剩下诸如“上课从不迟到、早退”般苍白的教条。
不过,价值观吸引不了别人?没关系,我们有钱!
五月,中国买下了以色列最负盛名的奶制品企业;六月,孔子学院的奖学金诱惑让中文系学生偷偷将同学中文晚会的PPT歌词改成了“法气功”。未来中国还能靠金钱走多远,我和中文系学生有不同的猜测。
中国能用钱买下Tnuva,可是买不来以色列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在这宣纸、脸谱、银白衣袂和五彩龙舟之外,我们失却的已太多。
PS:这篇文章收录在我的随笔集《当我和世界不一样》中。距离写下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已经过去快三年了。
今天回过头去看,我那时的文字,有太多不足。它们很封闭,更像青春期的个人志,总体来说是对读者不友好的。里面的文字有的太零散,有的语焉不详,像一个迫不及待要站上讲台发言,却还没有掌握正确语法的小孩。
那时候的我,有很多不甘,苦楚,愤懑,有很多不被满足的愿望。在地中海边陲的孤立小国,我咬牙切齿,和生活针锋相对。生活毫发无伤,我却身心俱疲。书写是我唯一的自愈方式。
这种不快乐的青春期日记,我从不敢奢望会被人读到和喜欢。所以直到今天,每当收到陌生朋友的邮件,告诉我他们在书中获得共鸣,我都非常感激。
在写完这本书一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有职业写作者的身份自觉。我曾经很不喜欢自己的这本书,就像我很不喜欢那时的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假装这本书不存在,假装写下这些认罪状一般的文字的我不存在。我以为人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直到现在才慢慢明白,人只有学会不再讨厌从前的自己,才能真正长大。
与三年前相比,今天的我,对生活的看法渐渐柔和舒展。即使还不能跟过去的自己握手言欢,至少也愿意肯定自己,虽然三年前我写得很差,但贵在拥有面对真实自己的勇气。
希望我能一直拥有这份勇气,也希望有一天,你和我都愿意带着不愿回首的记忆,与未来的自己相遇。
如果你对阅读全本请戳这里。
盛希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写给你的信 - 蓝闪蝶 🦋 (12人喜欢)
- 我愿意独自走入这黑夜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