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的轻与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轮回转世的永久的话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
1984年,米兰昆德拉写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
2014年,我开始阅读这本历经30年的佳作。
30后的人能否读懂30年前的人的心境?
我,在试着接近
Es muss sein
爱与自由
有人类的地方从来都离不开爱情。而爱情,这个被世人称赞的东西,被无数的文人描述过的东西,历经沧海桑田,依旧破雾而来,给每一个活着的人以生命的、既真实又梦幻的、浪漫而又美丽的体验,世间所有美好的词汇都用来形容爱情都不为过。它存在久远的历史之中,化作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载入史册,或是流传下来的故事为人们口口相传;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继续无而又真实的梦里,穿过梦境,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自己。它存在每个人的心底,一朵雪莲在心间慢慢绽放。
这本书也是围绕着爱情进行的。托马斯,一个离婚10年的医生,成天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不想不束缚,每天跟不同的人约会,辗转于不同的女人之间,维持着他与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更确切地说,风流倜傥的托马斯拥有的是是一群性伴侣,他们之间不夹带任何的感情牵绊,不用为此感到难堪,这更像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进行的交易。他喜欢这样,这样的他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的牵绊,不用为谁的感情负责,当然,在道德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这样的托马斯竟然也会陷入情感的漩涡之中。
特蕾莎,她就像是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只小船,误打误撞,飘进托马斯的港湾,从此,便停下了。与其说是偶然相遇,不如说是命中注定。注定,特蕾莎是托马斯逃不掉的命中劫数。我一直相信,每一个终将遇见自己应该遇见的那个人,而在此之前的所有,都是偶然的,只有当你遇见的那一刻,才是必然。必然,托马斯会拜倒在特蕾莎的石榴裙下。特蕾莎身上有让他难以忘怀的东西,当在一起之后,那种牵绊油然而生,他逃不掉了。于是,托马斯就像一只飞在天上的风筝,拼命的想要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而始终被一根线拉着,线的另一头被特蕾莎狠狠的拽在手中。
特蕾莎是这样,她爱托马斯,爱到想要占有,不让任何人靠近。于是,她总是将自己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她深爱托马斯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她又恨他的风流,他总是在外拈花惹草,这种爱恨交织使得特蕾莎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她徘徊在爱恨之间,她既不能离开托马斯,又不能改变托马斯的风流成性。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样的苦楚,在白天是心中的怨气,到了晚上便成了噩梦一直纠缠着她,每天晚上活着梦魇的恐惧之中。因为爱,所以在乎,她将托马斯捆绑,不能让他离去。特蕾莎是一个性情中人,她跟普通的女人一样,拼尽所有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捍卫自己的家庭,而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是敏感的,她不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爱人,所以永远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永远处于灰色地带。
萨比娜,她是一个真正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并且忠于自己的人。她敢于表现自己,在哪里都有遮不住的光芒,由内而外,散发着。她可以很好地处理男女关系,清楚地知道自己和托马斯的关系,友好的性伴侣。而她,远比托马斯来的坚强。不管是托马斯还是后来遇见的弗兰茨,她都没有为谁真正停下自己向前的脚步。她远比托马斯更不想被束缚,被感情束缚,即便她也有无数的伴侣,可是始终也没有哪一个是固定不变的,而唯一不变的,是她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追寻。她像一种追求独立的人,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言语去强调自己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具体的个人。
书里的每个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可仔细看看其实会明白,他们并非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像你我一样鲜活的存在于世界上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
轻与重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每个女人都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也就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这段摘自原文中的话,在试图跟我们阐述何为生命的轻重。那么,什么是生命的轻与重呢?
轻与重,从语义本身上而言,这是一对反义词,而从具体的实际上看来,这是互相对立的。在哲学上,我们通常会说,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轻与重就是一对矛盾体,那么他们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放到生命之中说,那些我们所承受的东西,痛苦、悲伤、快乐等等,有时候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而现实生活中,太多东西给我们以重压,来自生活的压力一点也不轻。比如,在学生时代,我们通常会有学习的压力,来自成绩的压力;工作之后,也开始面对工作的压力;有了家庭,又开始面临有家庭带来的经济、孩子教育等一系列压力;老年了,虽说是退休了,也不需要再为生活奔波了,但是同时也有压力,怕自己身体不好,给儿女添麻烦。生活,总是充斥着各种压力,仿佛只要稍稍不小心就会把人压垮。然而,在压力之下,人才会制定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去向前努力,而此时,压力也就转化为动力 了。在压力转化的前后,其实也就是轻与重的博弈。
人往往是需要有存在感的,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处于各种压力之下的我们,开始对一切事物的感知增强,对于很多东西、事情的理解更深,因为有了压力,所以更加在乎,所以在重压之下其实就是承受了生命的重,那种厚重感觉才让人觉得自己活着。反过来说,当生活没有压力的时候。每个人不必为了明天担忧,所有的一切变得毫无意义。人类是这样,做什么都是需要一个理由的,当我们找不到自己行动的理由时,所有的行动便会轻如薄翼,一切的一切将没有区别没有意义,人就像一片羽毛,风一吹就开始动,不知道方向,不清楚终点,不知道为何飞起,不知道又为何落下。我们就像浮萍,是没有根的,开始了虚无缥缈的生活。而这,就是生命的轻。轻到我们难以想象,难以承受。
生活需要轻重的不断转换,在同一种模式下生活得太久人都会崩溃,轻与重之间需要有一个力量去权衡,去转化。
媚与俗
这个世界是带着假面具的,每个人都带着假面具。大多数人都想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而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这就是媚俗,媚俗是一切虚假的东西。而现实往往是,我们沉浸在虚假的世界里难以自拔,被所谓的糖和蜜包裹着,以为这就是甜蜜,这就是幸福。
文中所提到的媚俗,指的是一种矫揉造作、矫情,曲意逢迎,虚假。并不是说本身某个东西是假的,而是掩盖了事实,将真相藏起来。
人往往就是在媚俗与反媚俗之间纠缠,一方面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媚俗是多可耻,我们多不屑于此。另一方面,我们又极其追求媚俗,让自己媚俗化。
在小说中,萨比娜是那个一直反叛与媚俗作斗争的人。“令她反感的,远不是这个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她像一个斗士,一辈子就这么跟媚俗作斗争。所以,她喜欢托马斯,因为托马斯正是媚俗的对立面。他们一样放荡不羁,一样自我放纵,追求自我的欢愉。似乎,萨比娜的一生都是在反叛中度过的。幼年开始,她就不喜欢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不喜欢被条条框框的规矩束缚。她逃离自己的家庭,离开亲人,逃离自己的国家,逃离那个视她为女神的弗兰茨。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逃离,一直在流浪。但至始至终她的内心没有变过,对于真实简单美好的追求一直强烈。她崇尚回到人们最真实的样子,回归本真,发现自我。
这样一个反媚俗的人恰恰说明了萨比娜对于自我的认同。她懂得世故而又不世故,那些小市井所追求的世俗的乐趣在她的眼里只剩下笑话,他们就是一个笑话,仅此而已。在与托马斯的爱情之中,她不纠缠,相比于特蕾莎对于托马斯的纠结与无奈,萨比娜更显得从容几分。这样的从容来源于她强大的内心,她对于媚俗的厌恶。她从来不会要求谁为他留下,她很容易从情感的世界抽出身来,继续追求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女人既不世俗又让人心生敬畏。在她的身上,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我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子。
她离开家时唯一带的东西就是祖父的那顶黑色礼帽,这顶礼帽总是在他人认为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是那么突兀,那么不应景,而对于萨比娜而言,这一切刚刚好。这样的女人,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冷艳的气质,她在人群中的时候是超凡脱俗的,像开在深谷里的幽兰,一朵便足以明艳整个山谷,即便是无人嗅到芬芳,亦可以孤芳自赏。在我眼中,萨比娜是完美情人。
小说有一部分写到俄国进军捷克的背景,大概是美苏对峙期间,苏联向东欧国家扩张,把那些势力较弱的东欧国家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里面的很多情节,像我们解释了共产主义的可恶嘴脸,其实这并非是我所关心的,政治,是一个极其复杂又极其肮脏的词汇,它更多的是政治家的游戏。所谓在先进文明入侵落后文明之时,落后文明总是会被先进文明所征服。而本国原有的特色,自己的文明,也都荡然无存了。那些关于政治的是非,我不想涉及太多。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之下的文学,才具有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厚重感,才能称之为伟大。所有的作品再被强行冠以伟大的称号时,它的内在的闪光点很容易就此隐藏。因为这样的伟大是人们赋予的,是基于人们对于某一价值观的认同而主观认定的,它被冠上了伟大的头衔。而在我看来,它是一部通往人的内心之作,你可以从每一个人物身上读到自己,从整个生命、人生的大背景之下来看待人心,来窥见那些被我们隐藏的邪恶,以及遮不住的闪光点。我认为,这才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它站在生命的长河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存在于那社会的人心世界,告诉我们人,需要自己的坚持,需要信仰,即便在任何一个时代,即便你对于整个时代无能为力,但是你可以去让自己的心保持纯净。这其实也就是反媚俗吧。
独立与依赖
从整个作品而言,男性的人物角色主要就是托马斯跟弗兰茨。而女性角色,除了特蕾莎跟
萨比娜之外,还有类似于托马斯的妻子、弗兰茨的妻子等等。众多的女性人物凝聚在一起,有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义的表现欲望慢慢的一点点渗透给读者。
该作品写的是二战之后的事情。在国际上,此时妇女运动慢慢兴起,随之女性的权益被社会重视,女性的地位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而在此部作品之中,同样有女性追求自我独立的影子。
作为独立的艺术家,萨比娜无疑是女性主义最好的代表。她不屈服于男人,从来不去问男人祈求一些什么,相反,她还帮自己的情敌特蕾莎找了一份工作,实在大方。一直以来,萨比娜都是将自己至于生活的中心,从来不让任何一个男人主导她的生活。她可以离开家乡,离开托马斯,一个人前往日内瓦。之后,她又离开弗兰茨,一个人去往纽约。在她的身上,没有什么不可以,她唯独不可以抛弃的只有自己。她的现在的每一刻都是对过去的反叛,对于曾经的背弃。作为一名女性,她一直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她的存在感是源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绝对主导权。某一刻,看着萨比娜似乎觉得她就像德拉克罗瓦画中《自由引导人民》的那位勇敢的女性,举起的那只手上握有千斤重,让旗帜稳稳地飘扬。
而从特蕾莎看来,虽然她不像萨比娜那样的独立自主,无法摆脱对于男人的依靠,但是她一直在追寻自己的幸福。从小被母亲嘲笑的她,从小就开始反对母亲。她虽然出生在一个小城镇,但是心里渴望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从一个酒店的女招待到杂志社的干杂活的,到自己上街到处拍照的摄影师,如此多重的身份,对于特蕾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虽然心里爱着托马斯,但是在无法忍受托马斯的风流成性之后,她一个人离开太平安宁的日内瓦,回到战火纷飞的布拉格,她不用承受那些把它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事情,她终于自己的内心,离开了托马斯,寻得内心的安稳踏实。每一次的选择之后,特蕾莎比之前都要更好了,从整个特蕾莎的一生看来,她就是一直在努力的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找一个舒服的方式存在着。
现世不安稳,岁月也能静好
小说发生的年代,尽管战火纷飞,人们承受着太多本应不需要承担的苦难。所有的一切,仿佛是在黑夜中相互的厮杀。在托马斯被撤职之后,原来的朋友、同事都尽量不与之接触,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而在人处于艰难的时刻,仍然少不了落井下石,少不了在背后插刀子的。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何必要相互为难?卡列宁的微笑,像一个浅浅的记号,刻在了人们的心里。现世并不安稳,但是托马斯和特蕾莎对于卡列宁的爱,让岁月变得如此美好。卡列宁微笑的离开了,它对于这个世界是心存爱意的,因为它生活在一个爱它的家庭。卡列宁的存在,是一道温暖人心的暖流,在冷漠的年代给予人们丝丝暖意。这是便是美好,所以,在最后的部分,作者传达出的实际上是对于美好的追求、向往。即便这个世界再怎么残酷,我们依然要相信存在美好。
写在章末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慢慢跟着米兰昆德拉的思绪,走进作品中每一个人的心里,我就像一个偷窥者,一层一层地扒开帘子,看看这个被包裹着的世界里究竟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好奇心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不停地吸附着与此相关的一切,非但停不下来,反而窥探滋生为一个强烈的欲望,让我欲罢不能。
翻过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想,作者所传达出的轻,在此姑且可以理解为对于生命的辜负吧。与“重”相反,它是毫无重量的。对人来说,既是对自己的放纵,对生活的迷茫,不知道为明天忧愁。放在古代,这便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偶尔几次可称之为洒脱,然而总是如此,沉溺于其中,没有任何的压力,这边是糜烂。此时,人不再称之为人,它只是一种活着的东西,心脏尚且跳动,血液仍旧循环,歌舞升平也好,山海破碎也罢,不过是世界之变,一切与之无关,此时,生命不过是为了延续而继续,不带任何意义与目的。而活着,硬生生地雕刻成了一个形容词,表现一种状态,并不传达任何实质性的讯息。我想,这就是对于生命的莫大辜负吧。没有了压力的生活,没有了方向的路,再怎么走,也不过是那几步。而对于生命的莫大辜负,将是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84年,米兰昆德拉写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
2014年,我开始阅读这本历经30年的佳作。
30后的人能否读懂30年前的人的心境?
我,在试着接近
Es muss sein
爱与自由
有人类的地方从来都离不开爱情。而爱情,这个被世人称赞的东西,被无数的文人描述过的东西,历经沧海桑田,依旧破雾而来,给每一个活着的人以生命的、既真实又梦幻的、浪漫而又美丽的体验,世间所有美好的词汇都用来形容爱情都不为过。它存在久远的历史之中,化作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载入史册,或是流传下来的故事为人们口口相传;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继续无而又真实的梦里,穿过梦境,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自己。它存在每个人的心底,一朵雪莲在心间慢慢绽放。
这本书也是围绕着爱情进行的。托马斯,一个离婚10年的医生,成天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不想不束缚,每天跟不同的人约会,辗转于不同的女人之间,维持着他与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更确切地说,风流倜傥的托马斯拥有的是是一群性伴侣,他们之间不夹带任何的感情牵绊,不用为此感到难堪,这更像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进行的交易。他喜欢这样,这样的他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的牵绊,不用为谁的感情负责,当然,在道德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这样的托马斯竟然也会陷入情感的漩涡之中。
特蕾莎,她就像是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只小船,误打误撞,飘进托马斯的港湾,从此,便停下了。与其说是偶然相遇,不如说是命中注定。注定,特蕾莎是托马斯逃不掉的命中劫数。我一直相信,每一个终将遇见自己应该遇见的那个人,而在此之前的所有,都是偶然的,只有当你遇见的那一刻,才是必然。必然,托马斯会拜倒在特蕾莎的石榴裙下。特蕾莎身上有让他难以忘怀的东西,当在一起之后,那种牵绊油然而生,他逃不掉了。于是,托马斯就像一只飞在天上的风筝,拼命的想要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而始终被一根线拉着,线的另一头被特蕾莎狠狠的拽在手中。
特蕾莎是这样,她爱托马斯,爱到想要占有,不让任何人靠近。于是,她总是将自己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她深爱托马斯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她又恨他的风流,他总是在外拈花惹草,这种爱恨交织使得特蕾莎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她徘徊在爱恨之间,她既不能离开托马斯,又不能改变托马斯的风流成性。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样的苦楚,在白天是心中的怨气,到了晚上便成了噩梦一直纠缠着她,每天晚上活着梦魇的恐惧之中。因为爱,所以在乎,她将托马斯捆绑,不能让他离去。特蕾莎是一个性情中人,她跟普通的女人一样,拼尽所有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捍卫自己的家庭,而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是敏感的,她不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爱人,所以永远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永远处于灰色地带。
萨比娜,她是一个真正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并且忠于自己的人。她敢于表现自己,在哪里都有遮不住的光芒,由内而外,散发着。她可以很好地处理男女关系,清楚地知道自己和托马斯的关系,友好的性伴侣。而她,远比托马斯来的坚强。不管是托马斯还是后来遇见的弗兰茨,她都没有为谁真正停下自己向前的脚步。她远比托马斯更不想被束缚,被感情束缚,即便她也有无数的伴侣,可是始终也没有哪一个是固定不变的,而唯一不变的,是她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追寻。她像一种追求独立的人,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言语去强调自己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具体的个人。
书里的每个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可仔细看看其实会明白,他们并非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像你我一样鲜活的存在于世界上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
轻与重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每个女人都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也就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这段摘自原文中的话,在试图跟我们阐述何为生命的轻重。那么,什么是生命的轻与重呢?
轻与重,从语义本身上而言,这是一对反义词,而从具体的实际上看来,这是互相对立的。在哲学上,我们通常会说,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轻与重就是一对矛盾体,那么他们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放到生命之中说,那些我们所承受的东西,痛苦、悲伤、快乐等等,有时候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而现实生活中,太多东西给我们以重压,来自生活的压力一点也不轻。比如,在学生时代,我们通常会有学习的压力,来自成绩的压力;工作之后,也开始面对工作的压力;有了家庭,又开始面临有家庭带来的经济、孩子教育等一系列压力;老年了,虽说是退休了,也不需要再为生活奔波了,但是同时也有压力,怕自己身体不好,给儿女添麻烦。生活,总是充斥着各种压力,仿佛只要稍稍不小心就会把人压垮。然而,在压力之下,人才会制定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去向前努力,而此时,压力也就转化为动力 了。在压力转化的前后,其实也就是轻与重的博弈。
人往往是需要有存在感的,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处于各种压力之下的我们,开始对一切事物的感知增强,对于很多东西、事情的理解更深,因为有了压力,所以更加在乎,所以在重压之下其实就是承受了生命的重,那种厚重感觉才让人觉得自己活着。反过来说,当生活没有压力的时候。每个人不必为了明天担忧,所有的一切变得毫无意义。人类是这样,做什么都是需要一个理由的,当我们找不到自己行动的理由时,所有的行动便会轻如薄翼,一切的一切将没有区别没有意义,人就像一片羽毛,风一吹就开始动,不知道方向,不清楚终点,不知道为何飞起,不知道又为何落下。我们就像浮萍,是没有根的,开始了虚无缥缈的生活。而这,就是生命的轻。轻到我们难以想象,难以承受。
生活需要轻重的不断转换,在同一种模式下生活得太久人都会崩溃,轻与重之间需要有一个力量去权衡,去转化。
媚与俗
这个世界是带着假面具的,每个人都带着假面具。大多数人都想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而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这就是媚俗,媚俗是一切虚假的东西。而现实往往是,我们沉浸在虚假的世界里难以自拔,被所谓的糖和蜜包裹着,以为这就是甜蜜,这就是幸福。
文中所提到的媚俗,指的是一种矫揉造作、矫情,曲意逢迎,虚假。并不是说本身某个东西是假的,而是掩盖了事实,将真相藏起来。
人往往就是在媚俗与反媚俗之间纠缠,一方面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媚俗是多可耻,我们多不屑于此。另一方面,我们又极其追求媚俗,让自己媚俗化。
在小说中,萨比娜是那个一直反叛与媚俗作斗争的人。“令她反感的,远不是这个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她像一个斗士,一辈子就这么跟媚俗作斗争。所以,她喜欢托马斯,因为托马斯正是媚俗的对立面。他们一样放荡不羁,一样自我放纵,追求自我的欢愉。似乎,萨比娜的一生都是在反叛中度过的。幼年开始,她就不喜欢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不喜欢被条条框框的规矩束缚。她逃离自己的家庭,离开亲人,逃离自己的国家,逃离那个视她为女神的弗兰茨。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逃离,一直在流浪。但至始至终她的内心没有变过,对于真实简单美好的追求一直强烈。她崇尚回到人们最真实的样子,回归本真,发现自我。
这样一个反媚俗的人恰恰说明了萨比娜对于自我的认同。她懂得世故而又不世故,那些小市井所追求的世俗的乐趣在她的眼里只剩下笑话,他们就是一个笑话,仅此而已。在与托马斯的爱情之中,她不纠缠,相比于特蕾莎对于托马斯的纠结与无奈,萨比娜更显得从容几分。这样的从容来源于她强大的内心,她对于媚俗的厌恶。她从来不会要求谁为他留下,她很容易从情感的世界抽出身来,继续追求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女人既不世俗又让人心生敬畏。在她的身上,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我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子。
她离开家时唯一带的东西就是祖父的那顶黑色礼帽,这顶礼帽总是在他人认为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是那么突兀,那么不应景,而对于萨比娜而言,这一切刚刚好。这样的女人,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冷艳的气质,她在人群中的时候是超凡脱俗的,像开在深谷里的幽兰,一朵便足以明艳整个山谷,即便是无人嗅到芬芳,亦可以孤芳自赏。在我眼中,萨比娜是完美情人。
小说有一部分写到俄国进军捷克的背景,大概是美苏对峙期间,苏联向东欧国家扩张,把那些势力较弱的东欧国家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里面的很多情节,像我们解释了共产主义的可恶嘴脸,其实这并非是我所关心的,政治,是一个极其复杂又极其肮脏的词汇,它更多的是政治家的游戏。所谓在先进文明入侵落后文明之时,落后文明总是会被先进文明所征服。而本国原有的特色,自己的文明,也都荡然无存了。那些关于政治的是非,我不想涉及太多。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之下的文学,才具有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厚重感,才能称之为伟大。所有的作品再被强行冠以伟大的称号时,它的内在的闪光点很容易就此隐藏。因为这样的伟大是人们赋予的,是基于人们对于某一价值观的认同而主观认定的,它被冠上了伟大的头衔。而在我看来,它是一部通往人的内心之作,你可以从每一个人物身上读到自己,从整个生命、人生的大背景之下来看待人心,来窥见那些被我们隐藏的邪恶,以及遮不住的闪光点。我认为,这才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它站在生命的长河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存在于那社会的人心世界,告诉我们人,需要自己的坚持,需要信仰,即便在任何一个时代,即便你对于整个时代无能为力,但是你可以去让自己的心保持纯净。这其实也就是反媚俗吧。
独立与依赖
从整个作品而言,男性的人物角色主要就是托马斯跟弗兰茨。而女性角色,除了特蕾莎跟
萨比娜之外,还有类似于托马斯的妻子、弗兰茨的妻子等等。众多的女性人物凝聚在一起,有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义的表现欲望慢慢的一点点渗透给读者。
该作品写的是二战之后的事情。在国际上,此时妇女运动慢慢兴起,随之女性的权益被社会重视,女性的地位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而在此部作品之中,同样有女性追求自我独立的影子。
作为独立的艺术家,萨比娜无疑是女性主义最好的代表。她不屈服于男人,从来不去问男人祈求一些什么,相反,她还帮自己的情敌特蕾莎找了一份工作,实在大方。一直以来,萨比娜都是将自己至于生活的中心,从来不让任何一个男人主导她的生活。她可以离开家乡,离开托马斯,一个人前往日内瓦。之后,她又离开弗兰茨,一个人去往纽约。在她的身上,没有什么不可以,她唯独不可以抛弃的只有自己。她的现在的每一刻都是对过去的反叛,对于曾经的背弃。作为一名女性,她一直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她的存在感是源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绝对主导权。某一刻,看着萨比娜似乎觉得她就像德拉克罗瓦画中《自由引导人民》的那位勇敢的女性,举起的那只手上握有千斤重,让旗帜稳稳地飘扬。
而从特蕾莎看来,虽然她不像萨比娜那样的独立自主,无法摆脱对于男人的依靠,但是她一直在追寻自己的幸福。从小被母亲嘲笑的她,从小就开始反对母亲。她虽然出生在一个小城镇,但是心里渴望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从一个酒店的女招待到杂志社的干杂活的,到自己上街到处拍照的摄影师,如此多重的身份,对于特蕾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虽然心里爱着托马斯,但是在无法忍受托马斯的风流成性之后,她一个人离开太平安宁的日内瓦,回到战火纷飞的布拉格,她不用承受那些把它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事情,她终于自己的内心,离开了托马斯,寻得内心的安稳踏实。每一次的选择之后,特蕾莎比之前都要更好了,从整个特蕾莎的一生看来,她就是一直在努力的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找一个舒服的方式存在着。
现世不安稳,岁月也能静好
小说发生的年代,尽管战火纷飞,人们承受着太多本应不需要承担的苦难。所有的一切,仿佛是在黑夜中相互的厮杀。在托马斯被撤职之后,原来的朋友、同事都尽量不与之接触,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而在人处于艰难的时刻,仍然少不了落井下石,少不了在背后插刀子的。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何必要相互为难?卡列宁的微笑,像一个浅浅的记号,刻在了人们的心里。现世并不安稳,但是托马斯和特蕾莎对于卡列宁的爱,让岁月变得如此美好。卡列宁微笑的离开了,它对于这个世界是心存爱意的,因为它生活在一个爱它的家庭。卡列宁的存在,是一道温暖人心的暖流,在冷漠的年代给予人们丝丝暖意。这是便是美好,所以,在最后的部分,作者传达出的实际上是对于美好的追求、向往。即便这个世界再怎么残酷,我们依然要相信存在美好。
写在章末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慢慢跟着米兰昆德拉的思绪,走进作品中每一个人的心里,我就像一个偷窥者,一层一层地扒开帘子,看看这个被包裹着的世界里究竟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好奇心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不停地吸附着与此相关的一切,非但停不下来,反而窥探滋生为一个强烈的欲望,让我欲罢不能。
翻过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想,作者所传达出的轻,在此姑且可以理解为对于生命的辜负吧。与“重”相反,它是毫无重量的。对人来说,既是对自己的放纵,对生活的迷茫,不知道为明天忧愁。放在古代,这便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偶尔几次可称之为洒脱,然而总是如此,沉溺于其中,没有任何的压力,这边是糜烂。此时,人不再称之为人,它只是一种活着的东西,心脏尚且跳动,血液仍旧循环,歌舞升平也好,山海破碎也罢,不过是世界之变,一切与之无关,此时,生命不过是为了延续而继续,不带任何意义与目的。而活着,硬生生地雕刻成了一个形容词,表现一种状态,并不传达任何实质性的讯息。我想,这就是对于生命的莫大辜负吧。没有了压力的生活,没有了方向的路,再怎么走,也不过是那几步。而对于生命的莫大辜负,将是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