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
什麼是獨處
百度百科裡“獨處”一共有三個詞義:一、獨居,即live alone;二、一個人單獨生活;三、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人為什麼要獨處
《夢裡花落知多少》裡面三毛對講座聽講者提問的答復,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個問題。
【問:你初到西班牙是抱什麼心情?找尋什麼?動機何在?可不可以說是你一生的轉折點?
答:去西班牙是我一生很大的轉折點,但並不決定于地理因素,而是個人環境上一個很大的轉變——離開了父母。我父母寵愛我,那時我已經上大學了,他們疼我疼得不得了,有時風雨太大,我有鼻過敏毛病,母親就會說,你不要上陽明山了,今天在家裡唸書。那時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一定要離開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照顧我太周到了,我不能建立自己的人格。
······
我離開只是想建立自己。去西班牙,去美國或者去英國都不是轉折點,而是我離開了父母才是轉折點。】
看到上面那段對話的時候,心裡也有很強的共鳴,我不也是這樣的嗎?父母對我太過寵愛了,尤其是母親。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即可。
在家要去學校上課的話,每天早上都要比較早起,通常都是母親起來做早餐,也沒有特別複雜,就是煮白粥,煎雞蛋或者水煮蛋。令我比較窘迫的是母親還會提前幫我倒好一杯開水,在洗漱臺幫我接好洗臉水和刷牙水,再幫我盛好一碗粥(怕我要喝的時候太熱),反正可以幫我做的基本都做了,我只需要輕輕鬆鬆洗漱,吃完早餐就可以上班去了。
我的皮膚每到換季的時候總會很癢(可能是濕氣比較重的緣故),有些地方會長那種像被蚊子咬過的包包,母親看到我撓的時候總是一邊說我一邊拿著風油精之類可以止癢的給我擦,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這樣的照顧,一癢癢就找母親,她有時也會說我怎麼不自己擦,說完卻還是幫我擦。
最令我無法忍受的也是別人很羨慕的,就是母親可以一天給我打好幾通電話。有時在上課忘了調靜音就會比較窘迫,而她大多數時候都是沒什麼事就想打電話找我說說話。同事見了卻總是很羨慕地說:“我媽就很少打電話給我,你媽可真好呢!”可我一點也不這樣認為,母親對我照顧得太細膩了,其實我沒有她想象的那麼脆弱,大學四年離家在外的生活她如果見識過就不會這麼做了。
我知道她是很疼愛我,我們是她的念想,可是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再這麼下去會失去獨立人格的。
也有一些日子整個星期不回家就住在學校宿舍的,週末一回家她會加倍“償還”,總覺得我在外面肯定吃得不好,一定要好好補補。還會試著說服我接下來回家住吧,家裡有好吃的,又可以陪她。
其實我也很喜歡飯後陪她散步,喜歡跟家人待一起,那遠比自己一個人待著要安心多了,但是如果我現在不離開溫室,以後又如何學會不依賴學會獨立呢?所以,我還是會選擇離開。
看“豆瓣事情”裡面有關“成長”的一篇文章《女孩子,要過幾年一個人的生活》說到“如同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一樣,只有過好一個人的生活,才能過好兩個人的生活”,這不正是獨處的意義所在嗎?獨處時我們可以有更多時間思考,可以回歸本真,可以調節自己的身心。先學會如何好好跟自己相處,那麼跟其他人相處的時候便可以把對方當成另一個自己,溫柔以待。
怎麼獨處
當然,獨處并不是那麼容易的。
一開始,孤單寂寞煩躁等等各種情緒會蜂擁而至,然後你可能會想去找個人說說話,熟悉的或者陌生的,更多時候會失望而歸,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情要忙,他們不是你,不可能完全了解你。
顯然,找人說說話並不是很好的解決方式。
今晚看了《暗時間》的一篇書評《思考,使人免於焦慮》,正好適合我這陣子的心情。不知道是因為生理期還是何緣故,這段時間整個人有些浮躁甚至焦慮。看到這題目立馬點進去看,果然,很能治愈我不安的內心。“開動你的大腦,激活你的理性模塊,不要縱容你的感性模塊”,我就是太感性太TM矯情了,而且這部分情緒佔據我不少時間。以後記得多些理性。
這段時間看了些書、聽了些歌、看了些電影、對生活有些感悟,就是還沒及時把他們理清楚,有輸入也應該有輸出,這樣才能平衡。
我認為很好的獨處方式(上班族):
白天大多數時間在上班,那麼下了班后可以去菜市場買買菜。市場真的是可以讓想自殺的人斷了念頭的好地方,去年在廣州幾個月“家庭煮婦”的真實體驗。那裡有色彩繽紛形態各異的蔬果魚肉,有憨厚可親的小販,有穿著講究的顧客,置身其中,仿佛這世界瞬間明亮起來。你可以仔細挑選喜歡的物品,跟小販討價還價,為貨比三家買到性價比高的東西而沾沾自喜,那樣多麼有生活的感覺呀!
讀書、看電影、聽歌。透過這些途徑去了解世界上其他人的生活、思想,去發現這世界的美好。
跑步。不得不說的一個方式。跑步真的好處多多,可以發洩人的壞情緒,可以排出身體的毒素(汗),可以放空自己,也可以增強體質······我就很喜歡在跑步的時候靜靜地聆聽自己的呼吸,跟自己和睦相處,跑完也會覺得一切似乎也沒那麼難。
培養一個興趣。考雅思(將來出國)、學車(拿駕照)、寫字、做手工。有念想有目標會過得更充實。
後記:其實我有段時間很焦慮,自己都不再青春了,可還是自己一個人,真的很想找個人談談戀愛體驗戀愛的滋味呀,為什麼那個人還不出現?!我想是我還準備好吧,等我能夠對自己溫柔以待,足夠獨立的時候,就不會這樣焦慮,或者他就會出現了。
剛好聽到王菲的《給自己的情書》——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憑著我這千斤重情書,在夜闌盡處如門前大樹,沒有他倚靠歸家也不必撇雨。
Turn right
2014年6月18日晚
百度百科裡“獨處”一共有三個詞義:一、獨居,即live alone;二、一個人單獨生活;三、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人為什麼要獨處
《夢裡花落知多少》裡面三毛對講座聽講者提問的答復,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個問題。
【問:你初到西班牙是抱什麼心情?找尋什麼?動機何在?可不可以說是你一生的轉折點?
答:去西班牙是我一生很大的轉折點,但並不決定于地理因素,而是個人環境上一個很大的轉變——離開了父母。我父母寵愛我,那時我已經上大學了,他們疼我疼得不得了,有時風雨太大,我有鼻過敏毛病,母親就會說,你不要上陽明山了,今天在家裡唸書。那時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一定要離開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照顧我太周到了,我不能建立自己的人格。
······
我離開只是想建立自己。去西班牙,去美國或者去英國都不是轉折點,而是我離開了父母才是轉折點。】
看到上面那段對話的時候,心裡也有很強的共鳴,我不也是這樣的嗎?父母對我太過寵愛了,尤其是母親。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即可。
在家要去學校上課的話,每天早上都要比較早起,通常都是母親起來做早餐,也沒有特別複雜,就是煮白粥,煎雞蛋或者水煮蛋。令我比較窘迫的是母親還會提前幫我倒好一杯開水,在洗漱臺幫我接好洗臉水和刷牙水,再幫我盛好一碗粥(怕我要喝的時候太熱),反正可以幫我做的基本都做了,我只需要輕輕鬆鬆洗漱,吃完早餐就可以上班去了。
我的皮膚每到換季的時候總會很癢(可能是濕氣比較重的緣故),有些地方會長那種像被蚊子咬過的包包,母親看到我撓的時候總是一邊說我一邊拿著風油精之類可以止癢的給我擦,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這樣的照顧,一癢癢就找母親,她有時也會說我怎麼不自己擦,說完卻還是幫我擦。
最令我無法忍受的也是別人很羨慕的,就是母親可以一天給我打好幾通電話。有時在上課忘了調靜音就會比較窘迫,而她大多數時候都是沒什麼事就想打電話找我說說話。同事見了卻總是很羨慕地說:“我媽就很少打電話給我,你媽可真好呢!”可我一點也不這樣認為,母親對我照顧得太細膩了,其實我沒有她想象的那麼脆弱,大學四年離家在外的生活她如果見識過就不會這麼做了。
我知道她是很疼愛我,我們是她的念想,可是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再這麼下去會失去獨立人格的。
也有一些日子整個星期不回家就住在學校宿舍的,週末一回家她會加倍“償還”,總覺得我在外面肯定吃得不好,一定要好好補補。還會試著說服我接下來回家住吧,家裡有好吃的,又可以陪她。
其實我也很喜歡飯後陪她散步,喜歡跟家人待一起,那遠比自己一個人待著要安心多了,但是如果我現在不離開溫室,以後又如何學會不依賴學會獨立呢?所以,我還是會選擇離開。
看“豆瓣事情”裡面有關“成長”的一篇文章《女孩子,要過幾年一個人的生活》說到“如同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一樣,只有過好一個人的生活,才能過好兩個人的生活”,這不正是獨處的意義所在嗎?獨處時我們可以有更多時間思考,可以回歸本真,可以調節自己的身心。先學會如何好好跟自己相處,那麼跟其他人相處的時候便可以把對方當成另一個自己,溫柔以待。
怎麼獨處
當然,獨處并不是那麼容易的。
一開始,孤單寂寞煩躁等等各種情緒會蜂擁而至,然後你可能會想去找個人說說話,熟悉的或者陌生的,更多時候會失望而歸,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情要忙,他們不是你,不可能完全了解你。
顯然,找人說說話並不是很好的解決方式。
今晚看了《暗時間》的一篇書評《思考,使人免於焦慮》,正好適合我這陣子的心情。不知道是因為生理期還是何緣故,這段時間整個人有些浮躁甚至焦慮。看到這題目立馬點進去看,果然,很能治愈我不安的內心。“開動你的大腦,激活你的理性模塊,不要縱容你的感性模塊”,我就是太感性太TM矯情了,而且這部分情緒佔據我不少時間。以後記得多些理性。
這段時間看了些書、聽了些歌、看了些電影、對生活有些感悟,就是還沒及時把他們理清楚,有輸入也應該有輸出,這樣才能平衡。
我認為很好的獨處方式(上班族):
白天大多數時間在上班,那麼下了班后可以去菜市場買買菜。市場真的是可以讓想自殺的人斷了念頭的好地方,去年在廣州幾個月“家庭煮婦”的真實體驗。那裡有色彩繽紛形態各異的蔬果魚肉,有憨厚可親的小販,有穿著講究的顧客,置身其中,仿佛這世界瞬間明亮起來。你可以仔細挑選喜歡的物品,跟小販討價還價,為貨比三家買到性價比高的東西而沾沾自喜,那樣多麼有生活的感覺呀!
讀書、看電影、聽歌。透過這些途徑去了解世界上其他人的生活、思想,去發現這世界的美好。
跑步。不得不說的一個方式。跑步真的好處多多,可以發洩人的壞情緒,可以排出身體的毒素(汗),可以放空自己,也可以增強體質······我就很喜歡在跑步的時候靜靜地聆聽自己的呼吸,跟自己和睦相處,跑完也會覺得一切似乎也沒那麼難。
培養一個興趣。考雅思(將來出國)、學車(拿駕照)、寫字、做手工。有念想有目標會過得更充實。
後記:其實我有段時間很焦慮,自己都不再青春了,可還是自己一個人,真的很想找個人談談戀愛體驗戀愛的滋味呀,為什麼那個人還不出現?!我想是我還準備好吧,等我能夠對自己溫柔以待,足夠獨立的時候,就不會這樣焦慮,或者他就會出現了。
剛好聽到王菲的《給自己的情書》——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憑著我這千斤重情書,在夜闌盡處如門前大樹,沒有他倚靠歸家也不必撇雨。
Turn right
2014年6月18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