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1983 私の建築印象 坂本一成
圣方济各教堂——阿西西
意大利 翁布里亚区 / 13世纪
留存在记忆中的建筑
圣方济各教堂
但我未曾去看过这个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
这个修道院的教堂,是圣方各济的出生地和墓地,上、下两层单廊式的构成,作为13世纪的意大利哥特式教堂为人所知。上、下层的两个中殿两侧,并非仅由墙面构成,上面还布满了肋拱(rib vault)、壁柱(pilaster)和壁画(fresco),还有Giotto所画的“圣方各济的一生”。这两个单廊式教堂有趣的上下两层的构成,以及那极具魅力的拜占庭风格的哥特式内部空间,虽不能说与它在我心中的印象毫无关系,但并非因此而让我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勾起我兴趣的是这个建筑的Façade。从这个立面上,我感受到了当今或许无法构筑的建筑的乌托邦。
构成这个建筑Façade的立面完全不是哥特式的。事实上,除了米兰等意大利北部的部分地区之外,意大利并没有建立起正统的哥特式。
因此,虽然建于13世纪这一哥特时代,但却未必是一座哥特式教堂,这也不足为奇。这座教堂或许更像是罗马式的,但对于我来说若是罗马式那立面也是极度老练的(sophistication)。它几何学上的端正的面孔或许会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而又能在立面上识别出建筑内部的拜占庭风。
这种暧昧的Façade图像不仅仅限于这个时代、这个地方,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建筑中我都看到了这些差异。那是只存在于我内心意象中的憧憬在异乡建筑上的投影,永远也达不到的自己内心深处的建筑的乌托邦的投影吧。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知晓了这个建筑的立面。以前去旅行的时候也没有去看过这个建筑。或许是自己在无意识中形成、在不知不觉当中内化了的建筑祖型,在这个建筑上获得投影吧。
这种朴素的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中还能构筑吗?还是,这个建筑的意象只不过是对自己过去的“建筑”的追忆呢?
《新建筑》1983-12 p.230
COLUMN「私の建築印象」
圣方济各教堂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silica_of_San_Francesco_d%27Assisi
意大利 翁布里亚区 / 13世纪
![]() |
留存在记忆中的建筑
圣方济各教堂
但我未曾去看过这个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
![]() |
这个修道院的教堂,是圣方各济的出生地和墓地,上、下两层单廊式的构成,作为13世纪的意大利哥特式教堂为人所知。上、下层的两个中殿两侧,并非仅由墙面构成,上面还布满了肋拱(rib vault)、壁柱(pilaster)和壁画(fresco),还有Giotto所画的“圣方各济的一生”。这两个单廊式教堂有趣的上下两层的构成,以及那极具魅力的拜占庭风格的哥特式内部空间,虽不能说与它在我心中的印象毫无关系,但并非因此而让我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勾起我兴趣的是这个建筑的Façade。从这个立面上,我感受到了当今或许无法构筑的建筑的乌托邦。
构成这个建筑Façade的立面完全不是哥特式的。事实上,除了米兰等意大利北部的部分地区之外,意大利并没有建立起正统的哥特式。
因此,虽然建于13世纪这一哥特时代,但却未必是一座哥特式教堂,这也不足为奇。这座教堂或许更像是罗马式的,但对于我来说若是罗马式那立面也是极度老练的(sophistication)。它几何学上的端正的面孔或许会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而又能在立面上识别出建筑内部的拜占庭风。
这种暧昧的Façade图像不仅仅限于这个时代、这个地方,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建筑中我都看到了这些差异。那是只存在于我内心意象中的憧憬在异乡建筑上的投影,永远也达不到的自己内心深处的建筑的乌托邦的投影吧。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知晓了这个建筑的立面。以前去旅行的时候也没有去看过这个建筑。或许是自己在无意识中形成、在不知不觉当中内化了的建筑祖型,在这个建筑上获得投影吧。
这种朴素的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中还能构筑吗?还是,这个建筑的意象只不过是对自己过去的“建筑”的追忆呢?
《新建筑》1983-12 p.230
COLUMN「私の建築印象」
圣方济各教堂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silica_of_San_Francesco_d%27Ass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