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号大院随笔
和大侠吃完饭,一个人急匆匆地走在宣武门西大街57号的新华社大院里,破损的鞋跟走在石板路上发出哒哒的响声,黄昏下,白色小短裙与新华社整体风格的肃穆沉静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来到总社的第七天,东配楼内参室的路已经摸熟儿,昨又去保卫科办了门禁卡,终于无需再拿张“介绍信"招摇过市,330买了张饭票,似乎有点长期驻扎的节奏。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以为自己与新华社格格不入,而现在正在努力地感受其历史的积淀和其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
一大早,司机班的各位“司长”收拾好自己挣钱的“老伙计”,沿着马路边排一长队,等待记者和编辑随时“差遣“;几个身穿短裙的90后女生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同走出食堂,各自开始一天的生活;不同分社的记者从各地赶来,提着行李,在招待所前台和小妹“磨”一间房。
这是57号大院一天的开始。
7天前,带着中药罐子来北京报道的我,刚刚进入总社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于我一切都是新的,但他却又旧的有味道,曾经国民会议的召开地点,周总理钦点的天安门附近最高楼,满脑子只有两个字“历史”。
现在想想,那时的老朱教训的极是,“你们这些年轻人还不懂得这个单位的伟大,也不知道如何做一名新华社记者”。
中午和几位总社的同事一起吃饭,两位清华的新闻男,一位北大的新闻女,大家讨论的无非是“孩子上学,工资太低,去哪里玩”等各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问题,说起新开发的客户端,每个人都吹毛求疵地提出各种问题,但却无不在朋友圈“疯狂带盐”,数落新华社如同训斥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但依然执着地留在这个大院。
晚饭时和大侠讨论清华、北大学子的特点,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他们身上都有一股深深的家国情怀,其有可能在香港街头大声疾呼,争取democracy,其也可能在穷乡僻壤,深切感受一个政权基层社会的运行,不管哪种方式,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而我,很荣幸地与他们为伍,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记录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这可能是我对新华社记者的第一个认识,not just a recorder, but a builder。
这是来到总社的第七天,东配楼内参室的路已经摸熟儿,昨又去保卫科办了门禁卡,终于无需再拿张“介绍信"招摇过市,330买了张饭票,似乎有点长期驻扎的节奏。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以为自己与新华社格格不入,而现在正在努力地感受其历史的积淀和其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
一大早,司机班的各位“司长”收拾好自己挣钱的“老伙计”,沿着马路边排一长队,等待记者和编辑随时“差遣“;几个身穿短裙的90后女生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同走出食堂,各自开始一天的生活;不同分社的记者从各地赶来,提着行李,在招待所前台和小妹“磨”一间房。
这是57号大院一天的开始。
7天前,带着中药罐子来北京报道的我,刚刚进入总社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于我一切都是新的,但他却又旧的有味道,曾经国民会议的召开地点,周总理钦点的天安门附近最高楼,满脑子只有两个字“历史”。
现在想想,那时的老朱教训的极是,“你们这些年轻人还不懂得这个单位的伟大,也不知道如何做一名新华社记者”。
中午和几位总社的同事一起吃饭,两位清华的新闻男,一位北大的新闻女,大家讨论的无非是“孩子上学,工资太低,去哪里玩”等各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问题,说起新开发的客户端,每个人都吹毛求疵地提出各种问题,但却无不在朋友圈“疯狂带盐”,数落新华社如同训斥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但依然执着地留在这个大院。
晚饭时和大侠讨论清华、北大学子的特点,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他们身上都有一股深深的家国情怀,其有可能在香港街头大声疾呼,争取democracy,其也可能在穷乡僻壤,深切感受一个政权基层社会的运行,不管哪种方式,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而我,很荣幸地与他们为伍,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记录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这可能是我对新华社记者的第一个认识,not just a recorder, but a bui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