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诗序》与《兰亭集序》
中国古典园林,曾有“南兰亭,北金谷”之说。随之而来的文学经典,便是《兰亭集序》与《金谷诗序》。然而,这两者间的互为因果关系,倒是十分耐人品味的。
自然,“金谷”名在先,“兰亭”声于后。西晋巨富石崇(字季伦)在洛阳郊外建造别墅,这是一座非常豪华的私家园林即“金谷园”。石崇的“穷奢极欲”与金谷园的“冠绝时辈”,在历史上都有记述的。
元康六年,石崇在金谷园举行盛宴,邀集苏绍、潘岳等30位名士,以为文酒之会。其时盛况可从石崇《思归引》中窥见一斑:“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事后,石崇留下轰动一时的《金谷诗序》,此文存于《世说新语·品藻》。
50年后的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邀集文人雅士42人,在绍兴兰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南北对峙的文酒之会自是截然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石崇的《金谷诗序》恰成为鲜明的对比。作为清流的王羲之,同号为巨富的石崇,进行了一场颇为精彩的历史较量,或曰一次后人向前辈的勇敢挑战。
据《世说形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故石崇,甚有欣色。”对照两文,虽有某些相似的笔法,但其境界显然后来居上,“欣色”正是书圣的心声。王羲之不仅欣喜兰亭能踵金谷的遗踪,而且《兰亭集序》亦能比美《金谷诗序》。为此,苏东坡有如下评论:“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东坡题跋,右军斫脍图》)
“繁华事散逐香尘”。以歌舞女乐、椒房画阁骄世的金谷园早已不知去处,奢侈荒淫的石崇亦落得被人耻笑的结局。然而,兰亭因其清山秀水,“一觞一咏”闻名天下,《兰亭集序》亦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杰作。
应该说,石《序》和王《序》分别代表了思想史上的两个阶段,石《序》代表的是魏晋时期人对生命的忧惧感,王《序》则代表了东晋人对这种忧惧一定程度的超越,所谓“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已包含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意思。它不像石崇仅看到自己在后人之前的悲哀,而是由后人又看到了后人之后的时代。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生死交替,循环不已的过程,所以“一死生”、“齐彭殇”都是虚妄。王羲之这样的生命观很明显地具有哲学思考意味,也是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得到的启悟。
附: 金谷诗序
〔西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①,从太仆②卿出为使,持节③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④在河南县界金谷涧⑤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⑥、鱼池、土窟⑦,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⑧,及住,令与鼓吹递奏⑨。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⑩,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注释:
① 元康六年: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
② 太仆:官名,始于春秋时。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③ 出为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
④ 别庐:本宅以外另建的住所。犹别墅。
⑤ 金谷涧:又称金谷,在今河南洛阳西北。
⑥ 水碓:利用水力可以日夜加工粮食的机械。又称机碓、水捣碓、翻车碓、斗碓或碓水碓,是脚踏碓的机械化。
⑦ 土窟:地下室,或在半山间削石崖为室。
⑧ 道路并作:众人同时演奏。道路:指路上的人。众人:这里当指路上演奏琴、瑟、笙、筑的众乐人。并:同时进行之义。作:发出音响;演奏。
⑨ 递奏:轮流顺次演奏。
⑩ 凡三十人:石崇、苏绍以及金谷二十四友等三十人,皆当时名流。二十四友是:刘琨、陆机、陆云、欧阳建、石崇、潘岳、左思、郭彰、杜斌、王萃、邹捷、崔基、刘瓌、周恢、陈眕、刘讷、缪徽、挚虞、诸葛诠、和郁、牵秀、刘猛、刘舆、杜育等。
苏绍:见《世说新语·品藻》:“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绍是石崇姐夫,苏则孙,愉子也。”谢安谓金谷游宴众贤中苏绍最优秀。他是石崇的姐夫,苏则的孙子,苏愉的儿子。《三国志·魏书·苏则传》注:“石崇妻,绍之女兄也。”其说不同。
自然,“金谷”名在先,“兰亭”声于后。西晋巨富石崇(字季伦)在洛阳郊外建造别墅,这是一座非常豪华的私家园林即“金谷园”。石崇的“穷奢极欲”与金谷园的“冠绝时辈”,在历史上都有记述的。
元康六年,石崇在金谷园举行盛宴,邀集苏绍、潘岳等30位名士,以为文酒之会。其时盛况可从石崇《思归引》中窥见一斑:“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事后,石崇留下轰动一时的《金谷诗序》,此文存于《世说新语·品藻》。
50年后的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邀集文人雅士42人,在绍兴兰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南北对峙的文酒之会自是截然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石崇的《金谷诗序》恰成为鲜明的对比。作为清流的王羲之,同号为巨富的石崇,进行了一场颇为精彩的历史较量,或曰一次后人向前辈的勇敢挑战。
据《世说形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故石崇,甚有欣色。”对照两文,虽有某些相似的笔法,但其境界显然后来居上,“欣色”正是书圣的心声。王羲之不仅欣喜兰亭能踵金谷的遗踪,而且《兰亭集序》亦能比美《金谷诗序》。为此,苏东坡有如下评论:“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东坡题跋,右军斫脍图》)
“繁华事散逐香尘”。以歌舞女乐、椒房画阁骄世的金谷园早已不知去处,奢侈荒淫的石崇亦落得被人耻笑的结局。然而,兰亭因其清山秀水,“一觞一咏”闻名天下,《兰亭集序》亦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杰作。
应该说,石《序》和王《序》分别代表了思想史上的两个阶段,石《序》代表的是魏晋时期人对生命的忧惧感,王《序》则代表了东晋人对这种忧惧一定程度的超越,所谓“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已包含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意思。它不像石崇仅看到自己在后人之前的悲哀,而是由后人又看到了后人之后的时代。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生死交替,循环不已的过程,所以“一死生”、“齐彭殇”都是虚妄。王羲之这样的生命观很明显地具有哲学思考意味,也是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得到的启悟。
附: 金谷诗序
〔西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①,从太仆②卿出为使,持节③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④在河南县界金谷涧⑤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⑥、鱼池、土窟⑦,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⑧,及住,令与鼓吹递奏⑨。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⑩,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注释:
① 元康六年: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
② 太仆:官名,始于春秋时。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③ 出为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
④ 别庐:本宅以外另建的住所。犹别墅。
⑤ 金谷涧:又称金谷,在今河南洛阳西北。
⑥ 水碓:利用水力可以日夜加工粮食的机械。又称机碓、水捣碓、翻车碓、斗碓或碓水碓,是脚踏碓的机械化。
⑦ 土窟:地下室,或在半山间削石崖为室。
⑧ 道路并作:众人同时演奏。道路:指路上的人。众人:这里当指路上演奏琴、瑟、笙、筑的众乐人。并:同时进行之义。作:发出音响;演奏。
⑨ 递奏:轮流顺次演奏。
⑩ 凡三十人:石崇、苏绍以及金谷二十四友等三十人,皆当时名流。二十四友是:刘琨、陆机、陆云、欧阳建、石崇、潘岳、左思、郭彰、杜斌、王萃、邹捷、崔基、刘瓌、周恢、陈眕、刘讷、缪徽、挚虞、诸葛诠、和郁、牵秀、刘猛、刘舆、杜育等。
苏绍:见《世说新语·品藻》:“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绍是石崇姐夫,苏则孙,愉子也。”谢安谓金谷游宴众贤中苏绍最优秀。他是石崇的姐夫,苏则的孙子,苏愉的儿子。《三国志·魏书·苏则传》注:“石崇妻,绍之女兄也。”其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