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闲草
一
“灵峰《宗论》序曰‘于现前一念,了一切法’。指点无上觉路,真得曹溪顿旨者也。惜我此身,文字障深,不能透此一味法。不得已而诉诸知见,遂向文字丛中横生枝蔓。早岁爱诗词,长而慕禅,后习哲学,倾心新儒家。庚寅以来,常在漂泊中,徘徊释老,系心理学,时复他顾,负尽流年。卒于向上一路,一无所得。不免有辜负彼苍之憾。回念从前,不胜愧悔。”
这段总结写于去年年末。从去年到今夏,又半年。心思总在扰攘中,陷溺于日常琐碎,难有振拔之象。笔下粘滞,心气轻清时少,滞重时多。近来因读象山语录和泰州学案,颇有省悟:一二年来,心思向外驱驰,学不干身,这才是大陷溺。
抄象山语录中三段话:
显仲问云:“某何故多昏?”先生曰:“人气禀清浊不同,只自完养,不逐物,即随清明。才一逐物,便昏眩了。”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伯敏云:近日别事不管,只理会我,亦有适意时。先生云:此便是学问根源也。若能无懈怠,暗室屋漏亦如此,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何患不成?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
清明洒落是学问根源。此语最能醒豁我。
阳明亦云: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
两年前写有半段诗:
“云间长睡,一霎木老石绿。向花底栖身,对落红说禅语。清溪宿月,闲静时去取一掬。趁长梦未觉时,且过了此生去。”
心气粗浮时,总要默诵一遍,如一剂清凉散,可以解浊化粗。我本是个无本而随风飘荡的人。所幸胸中能存一点云水之意,偶尔透出尘外吸一口清气,才不至于溺没在自身和时势的业力之流中。虽未至“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的境地,但总是浮世业火中的清凉门。偶一遇之,清新振拔,扫落一切,忽尔入于云山深处,置身山涧野麋间。三四年来心志不坠,陷溺中能回过头来,皆赖胸中这一点意思。
从今以后,将从前浮言全部扫落,愿一点清明常在不失。
二
读钱穆先生《记公安三袁论学》,颇有感触。先抄袁小修几段书信,稍窥其学。
“自到山中,阅藏习静,看山听泉,不觉为乐亦至于斯。”(《寄祈年》)
“伊蒲可以送日,晏坐可以忘年。以法喜为资粮,以禅悦为伎侍。然后澹然自适之趣,与无情有致之山水,两相得而不厌”(《西山十记之十》)
“于时,尘境乍离,心情甚适。山水之奇已相发挥,朋友之缘亦既凑合,游览多暇,一以文字为佛事。”(《解脱集序》)
小修是阳明后学中由龙溪、近溪而入于释者。梨州评龙溪与绪山之学,谓:“龙溪悬崖撒手,非师门宗旨所可系缚,先生则把缆放船,虽无大得亦无大失耳。”梨州的评语放在龙溪身上不一定谛当,移之小修,却是的论。小修于王学中亦尊李卓吾。从小修身上,颇能得着阳明后学流入释门的消息。
晚明劫火方炽,世运、学风、人心都在酝酿新的变数。正是人间寒暑交攻时,阳明后学却出儒入禅,放下千斤重担,避向山间林下、无寒暑处。
所以钱先生谓:“人生得此,亦洵是一乐事,惜乎明祚已不终日,则小修之所悟所修,岂不亦随苍生以俱空乎?”
闲适中这一点静境投于寒暑交攻的世运中,还能立定脚跟否,可不随苍生以俱空?学问不向劫火洞然处历练,终要被劫火所毁。后人一味向无寒暑处回避,终使王学与禅宗成为劫灰。可不痛哉?
我非深责小修,痛此学之沉沦耳。
现今亦是劫火洞然时,火满人间,无回避处。举世不安,心奚能安?与其向闲静处求安心,不妨向此心不安处大力开拓,从一世中打拼出来,方可谓不复此身。
三
“雪窦颂巴陵吹毛剑:大冶兮磨砻不下,良工兮拂拭未歇。
胡兰成解道:禅宗不涉文明的造形,自比只是一剑的机锋,此乃其自知之明,但是此剑亦已够我一日三摩娑了。今日何日,大盗窃国,陷我中原父老子弟,叫人想起古诗独漉篇:
雄剑挂壁 时时龙吟
不断犀象 羞涩苔生
谁为志士,皆是会泪数行下的。”
胡兰成的注解让我知道学问还有另一个境界。前几天读泰州学案,写下一段话:
“变化气质是学问大事,向小处计较,不若向浑沦莽苍处下手。天地乃一大化炉,人情事理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尽是炉中罡风,在小处谨慎持守,纵能一时立住脚跟,亦是把持之力,何如握定大本,然后解缆放舟,纵浪大化,不化而自化。天地有大力,何用人劳手劳脚,私意安排。变一世人心风俗易,变一人心性气质难。”
这是造化的浑沦莽苍之境。是生死海,是地水火风交相攻伐的造化磨人之所,亦是化转身心扭转世运的洪炉。学问不向这一境上磨练,终是一潭死水,不养真龙。这个境地很难说,因其本身就是一团浑沦莽苍。时势、世运、长短钩距、水火刀兵、人情冷暖、阴阳消长、龙虎铅汞都在其中,造化磨英雄,英雄亦窃造化之权。左传、孙子、长短术、老庄与禅的会通要向这里参。
《关原之战》中岛左近一句话很让我动心,“投身兴亡莫测的大博弈”,和横渠“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的精神接近,惟一个是英雄气,一个是道人气而已。学问需要横渠、船山这样的豪杰,气魄稍差,格局就小了。宋明六百多年,理学中豪杰辈出,后人犹嫌规模太窄,不能成其大。禅宗说,成佛作祖需要连王侯亦不屑为的气量。岂智量浅小者可以测哉?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书里写南师击桌而唱的场面:
“ 佛座拈花余贝叶,樽前含笑看人头(哇)。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西风黄叶交乱,等闲吹过了十二栏干……此刻,虽然没有锣鼓伴奏,南师已经陶醉在袁老师《醉后之光》的川剧韵律里,他轻闭双眼,面带微笑,口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道:“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啊,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啊。”
当初读到颇为动容,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是天地间流荡的万古不平气吗?我有时遇之不由也要深夜起杀心,将身入于造化的浑沦莽苍中。
“灵峰《宗论》序曰‘于现前一念,了一切法’。指点无上觉路,真得曹溪顿旨者也。惜我此身,文字障深,不能透此一味法。不得已而诉诸知见,遂向文字丛中横生枝蔓。早岁爱诗词,长而慕禅,后习哲学,倾心新儒家。庚寅以来,常在漂泊中,徘徊释老,系心理学,时复他顾,负尽流年。卒于向上一路,一无所得。不免有辜负彼苍之憾。回念从前,不胜愧悔。”
这段总结写于去年年末。从去年到今夏,又半年。心思总在扰攘中,陷溺于日常琐碎,难有振拔之象。笔下粘滞,心气轻清时少,滞重时多。近来因读象山语录和泰州学案,颇有省悟:一二年来,心思向外驱驰,学不干身,这才是大陷溺。
抄象山语录中三段话:
显仲问云:“某何故多昏?”先生曰:“人气禀清浊不同,只自完养,不逐物,即随清明。才一逐物,便昏眩了。”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伯敏云:近日别事不管,只理会我,亦有适意时。先生云:此便是学问根源也。若能无懈怠,暗室屋漏亦如此,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何患不成?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
清明洒落是学问根源。此语最能醒豁我。
阳明亦云: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
两年前写有半段诗:
“云间长睡,一霎木老石绿。向花底栖身,对落红说禅语。清溪宿月,闲静时去取一掬。趁长梦未觉时,且过了此生去。”
心气粗浮时,总要默诵一遍,如一剂清凉散,可以解浊化粗。我本是个无本而随风飘荡的人。所幸胸中能存一点云水之意,偶尔透出尘外吸一口清气,才不至于溺没在自身和时势的业力之流中。虽未至“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的境地,但总是浮世业火中的清凉门。偶一遇之,清新振拔,扫落一切,忽尔入于云山深处,置身山涧野麋间。三四年来心志不坠,陷溺中能回过头来,皆赖胸中这一点意思。
从今以后,将从前浮言全部扫落,愿一点清明常在不失。
二
读钱穆先生《记公安三袁论学》,颇有感触。先抄袁小修几段书信,稍窥其学。
“自到山中,阅藏习静,看山听泉,不觉为乐亦至于斯。”(《寄祈年》)
“伊蒲可以送日,晏坐可以忘年。以法喜为资粮,以禅悦为伎侍。然后澹然自适之趣,与无情有致之山水,两相得而不厌”(《西山十记之十》)
“于时,尘境乍离,心情甚适。山水之奇已相发挥,朋友之缘亦既凑合,游览多暇,一以文字为佛事。”(《解脱集序》)
小修是阳明后学中由龙溪、近溪而入于释者。梨州评龙溪与绪山之学,谓:“龙溪悬崖撒手,非师门宗旨所可系缚,先生则把缆放船,虽无大得亦无大失耳。”梨州的评语放在龙溪身上不一定谛当,移之小修,却是的论。小修于王学中亦尊李卓吾。从小修身上,颇能得着阳明后学流入释门的消息。
晚明劫火方炽,世运、学风、人心都在酝酿新的变数。正是人间寒暑交攻时,阳明后学却出儒入禅,放下千斤重担,避向山间林下、无寒暑处。
所以钱先生谓:“人生得此,亦洵是一乐事,惜乎明祚已不终日,则小修之所悟所修,岂不亦随苍生以俱空乎?”
闲适中这一点静境投于寒暑交攻的世运中,还能立定脚跟否,可不随苍生以俱空?学问不向劫火洞然处历练,终要被劫火所毁。后人一味向无寒暑处回避,终使王学与禅宗成为劫灰。可不痛哉?
我非深责小修,痛此学之沉沦耳。
现今亦是劫火洞然时,火满人间,无回避处。举世不安,心奚能安?与其向闲静处求安心,不妨向此心不安处大力开拓,从一世中打拼出来,方可谓不复此身。
三
“雪窦颂巴陵吹毛剑:大冶兮磨砻不下,良工兮拂拭未歇。
胡兰成解道:禅宗不涉文明的造形,自比只是一剑的机锋,此乃其自知之明,但是此剑亦已够我一日三摩娑了。今日何日,大盗窃国,陷我中原父老子弟,叫人想起古诗独漉篇:
雄剑挂壁 时时龙吟
不断犀象 羞涩苔生
谁为志士,皆是会泪数行下的。”
胡兰成的注解让我知道学问还有另一个境界。前几天读泰州学案,写下一段话:
“变化气质是学问大事,向小处计较,不若向浑沦莽苍处下手。天地乃一大化炉,人情事理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尽是炉中罡风,在小处谨慎持守,纵能一时立住脚跟,亦是把持之力,何如握定大本,然后解缆放舟,纵浪大化,不化而自化。天地有大力,何用人劳手劳脚,私意安排。变一世人心风俗易,变一人心性气质难。”
这是造化的浑沦莽苍之境。是生死海,是地水火风交相攻伐的造化磨人之所,亦是化转身心扭转世运的洪炉。学问不向这一境上磨练,终是一潭死水,不养真龙。这个境地很难说,因其本身就是一团浑沦莽苍。时势、世运、长短钩距、水火刀兵、人情冷暖、阴阳消长、龙虎铅汞都在其中,造化磨英雄,英雄亦窃造化之权。左传、孙子、长短术、老庄与禅的会通要向这里参。
《关原之战》中岛左近一句话很让我动心,“投身兴亡莫测的大博弈”,和横渠“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的精神接近,惟一个是英雄气,一个是道人气而已。学问需要横渠、船山这样的豪杰,气魄稍差,格局就小了。宋明六百多年,理学中豪杰辈出,后人犹嫌规模太窄,不能成其大。禅宗说,成佛作祖需要连王侯亦不屑为的气量。岂智量浅小者可以测哉?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书里写南师击桌而唱的场面:
“ 佛座拈花余贝叶,樽前含笑看人头(哇)。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西风黄叶交乱,等闲吹过了十二栏干……此刻,虽然没有锣鼓伴奏,南师已经陶醉在袁老师《醉后之光》的川剧韵律里,他轻闭双眼,面带微笑,口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道:“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啊,琴剑埋光易,英雄寂寞难啊。”
当初读到颇为动容,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是天地间流荡的万古不平气吗?我有时遇之不由也要深夜起杀心,将身入于造化的浑沦莽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