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版《舞台姐妹》:国产片修复的里程碑
![]() |
2014年6月14日,谢晋导演的电影名作《舞台姐妹》将作为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拍摄于1964年,今岁恰逢该片问世50周年纪念。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实验室合作,对该片进行了4K扫描、4K输出的全彩色修复。不仅在旧片修复技术层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贯彻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旧如旧”原则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对于起步不久的国产旧片保护与修复而言,完全可以视为是一次带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文化事件。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旧片保护与修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2年,传统电影胶片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停产,不仅意味着电影从此跨入全数字时代,也喻示着100余年来,作为电影主要物质载体的胶片,从此被纳入到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最近10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继举办了以旧片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国际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等著名影展也纷纷增设了旧片修复展映单元。这让旧片的修复与重映,正在成为国际影坛一道最新、最耀眼的文化风景线。
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不甘人后,于3年前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始推出国产片的修复与展映单元。在过去3年里,经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海外相关机构合作,已先后修复了《十字街头》(1937)、《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丽人行》(1949)、《乌鸦与麻雀》(1949)等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但上述影片均为黑白片,采用的都是2K修复技术。而此次《舞台姐妹》的4K全彩色修复,不仅技术难度远远大于前者,且在成本、周期上也对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的2K修复,主要任务是清除画面杂质,使画面恢复初产时的视觉质感,为观众带来更舒适、更清晰的视觉感受。此次4K修复则需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原汁原味再现1964年《舞台姐妹》问世时的原始视觉风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旧如旧”?便是此次4K修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实验室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影像修复技术,但他们并不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文化生态和美学趣味。这就意味着,单靠意方强大的修复技术,并不能达成“修旧如旧”的目标。必须有中方电影史专家、技术专家的共同参与,与意方紧密合作,为意方提供充分的史学和文献依据,才能最终完成“修旧如旧”的文化使命。
为此,中方合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包括1964年1月文化部电影局颁布的《关于摄制故事片的布景、胶片限额(草案)》;《舞台姐妹》分镜头完成台本;谢晋的导演阐述;摄影师周达明、陈震祥撰写的摄影创作总结;美工师葛师承、吴本务的美工设计笔记;以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对《舞台姐妹》(详细提纲)提出的修改意见;影片主演谢芳的回忆录;承担本片洗印任务的上海电影技术厂时任厂长查瑞根回忆录等。
正是这些文献史料,从不同角度让人们得以重返60年代中国电影生产的历史现场,为今天的修复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譬如,影片拍摄使用何种胶片?便是直接关系到感光度、色彩还原等一系列核心指标的关键证据。据文献显示,《舞台姐妹》被列为1964年文化部重点生产影片,计划向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出口。在当时经济困难条件下,获得文化部特批,成为天马制片厂唯一允许预算超支的彩色故事影片。生产成本多达40余万,比一般黑白影片高出近一倍。并且,还经特许,可以使用性能优良但价格昂贵的进口柯达胶片。
根据查瑞根回忆,1964年,上海电影技术厂的生产装备和耗材条件都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不仅先后引进了“蔡司”分光光度计和“巴特温”彩色密度计等当时国际先进的光学仪器,也开始使用西德进口的agfa5型彩色底片和彩色正片洗印技术。这让上海电影技术厂彩色胶片的洗印质量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当时有香港片商,甚至将原计划在英国洗印的胶片转送上海。希望女演员面孔颜色要洗印出像“鸡蛋壳”一样的效果。为何选择上海?因为当时只有上海电影技术厂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就影片的视觉风格而言,谢晋在导演阐述中写道:“影片的色调是素淡的,但在阴沉中要突出人物的浓郁。”这成为今天修复片校色的重要依据。最初,意方送来的样片色彩过于饱和,尤其大红大绿等极端色系,显得与谢晋的“素淡”要求不尽相符。审看样片后,中方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希望意方在校色时对色彩饱和度做出适当修改和校正。
除了提供文献史料的依据,中方合作者还通过各种渠道设法找来当时参与影片拍摄的主创人员,把他们请到技术厂审看样片。包括《舞台姐妹》中扮演妹妹邢月红的上海越剧院演员曹银娣;扮演琴师金水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徐才根;影片副导演陈婵、原上海电影局老领导陈清泉等。
审看样片时,曹银娣曾感慨地说:“戏里面我身上那几身行头,看上去真是漂亮。”表面上,这只是当事人在抒发一种主观感受,但如果结合文献资料,则会发现它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1962年,上海“海燕”、“天马”二厂正与香港合拍一批越剧戏曲影片。为了配合拍摄,上海越剧院特为订制了一批新的表演服装。而《舞台姐妹》借用的正是这批新制的戏服。丝绸的鲜亮质感、手工刺绣的精美图案、以及折叠产生的纹理痕迹,都在经过修复后的画面上清晰可见,难怪会引起曹银娣的回忆和感慨。
4K修复的另一难点在于“除噪”。所谓“除噪”,就是对画面做出的“净化”处理。旧胶片上多有霉斑、划痕、杂质,及画底脱落所形成的“残块”,需采用“除噪”手段加以清理,让画面恢复刚出厂时的“干净”质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除噪”应该避免过度。因为“噪点”恰是胶片的视觉特质之一。假如“除噪”过度,画质过于“干净”,就会呈现出像高清液晶屏一样的视觉效果,那样就失去了胶片特有的质感。意方的最初样片,某些段落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过中方专家的研讨,认为应适度保持50年前胶片特有的“噪点”,还原原始胶片的历史质感。
总之,从最终的银幕效果看,此次《舞台姐妹》4K修复,基本达成了“修旧如旧”的目标,无论技术上还是美学上都将国产片修复水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很显然,这对今后的国产片修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截至目前为止,上海尚有库存国产片近3000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片都将被列入数字修复的行列。如何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让这些老片重新焕发往日的艺术魅力,此次4K版《舞台姐妹》的修复重映,无疑为今后的旧片修复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