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天
从考场出来,去师大附近的德庄吃火锅,一路上给各种朋友打电话,实在要发泄三个小时、三十天、两个月以来累积的郁结。自己没有准备完美是一方面,考题出的莫名其妙是另一方面——搞不懂弄成大家都考不过的局面有什么意义——去年没做准备去考,铩羽而归是没办法的事,今年着实认真准备了两个月,为考试也终于放下清高的架势,长短线结合,找了几本教科书来看,辅导材料也看了几大本,这样都考不过,以后还要怎样准备?
名词解释题继续走不靠谱路线:文艺学理论里那么多可以考、可以做文章的题目——移情说、象征主义、文学接受、召唤结构、复调叙述、抒情角色……,也罢,这些不考,相关概念中“风格”不比“创造个性”更有阐释空间、“文学创造过程”不比“文学创造的材料”更有创新价值吗?出这些不入流的题目。文献学更匪夷所思,文献、目录、校勘三个重点领域不出题,考我们版本学里的术语“书脑”,这些内容已经被老师明确划入不考的范围,而且今年削减填空题分值,将余下的十分分到名词解释和古文阅读,用5分的分值考版本学不在重点范围内的术语(考试大纲对这一术语的解释就一句话,15个字以内),意义何在。
必做论述题也很奇怪:古典文学里那么多可以考的内容,我从汉乐府、五言七言诗一直背到李商隐爱情诗的多义性、江西诗派的生新瘦冷,一个都没有考,居然考《西游记》里猪八戒的形象分析,当然这个题目是有很多见解可以发表,只是作为一份国家考试的综合试卷,为什么不突出重要时期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艺术特色,倒像是随堂考试题,太不正式了。现代文学的论述题是分析曹禺《北京人》对文化的反思。从现代重点作家角度出发,去年考的老舍,前年是巴金,今年多半在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里挑一个,四个人分别准备,鲁迅与小说现代化、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吴荪甫、曹禺的繁漪、陈白露、仇虎,当然还有赵树理与现代小说,沈从文与湘西世界,柳青《创业史》,欧阳山《三家巷》,甚至孙犁、茹志娟小说特色……对曹禺《北京人》的全部评价在大纲里也不过100个字,如何敷衍。
选作论述题,按惯例现当代文学也应该出一个,并没有,集中在文艺学、文献学和现代汉语,分别是: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李贺诗歌特色,歧义与句法歧义,文字与图画,《四库全书》总目特点。可怜我背了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关系,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宋代刻书特点……按说这些题目都不偏,只是用完两个半小时,做到最后一题,信心也溜走了大半、时间所剩无几,勉力而为,也是强弩之末草草收场算了。
去年考后写BLOG,其中一句,“考试过不过没有关系,要善待文字;钱穆说诗文书画皆有文化思想的渊源,认得几个字、又勉力写得几个字的我(们),再不要做这样的事。”这句话是真心话,对自己也提了要求,只是今年考后,再没有责备自己的心力,不晓得明年再考会碰上什么样的题目。
两年前开始准备申请中文的硕士学位,也是想从文学爱好者转变成文学研究者,从体制外走进体制内,为人生增添一个可以作为的方向。考试的目的总应该是为了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吧,这样的考题对研究有什么帮助?为什么不能留出一定的分值让大家当堂分析作品,为什么不能增加选做的分值,给大家更多的空间表现自己,突出个人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为什么要一锅端,考上文献学、语言学、古代现代汉语等,不能按个人的研究方向选择2—3门主要学科进行考试?通过这样的考试既对个人研究毫无帮助,又人为添置了障碍,或许这也是国家研究型人才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又与最模式化、空洞化时的八股文考试有什么区别?
(06/07/09)
名词解释题继续走不靠谱路线:文艺学理论里那么多可以考、可以做文章的题目——移情说、象征主义、文学接受、召唤结构、复调叙述、抒情角色……,也罢,这些不考,相关概念中“风格”不比“创造个性”更有阐释空间、“文学创造过程”不比“文学创造的材料”更有创新价值吗?出这些不入流的题目。文献学更匪夷所思,文献、目录、校勘三个重点领域不出题,考我们版本学里的术语“书脑”,这些内容已经被老师明确划入不考的范围,而且今年削减填空题分值,将余下的十分分到名词解释和古文阅读,用5分的分值考版本学不在重点范围内的术语(考试大纲对这一术语的解释就一句话,15个字以内),意义何在。
必做论述题也很奇怪:古典文学里那么多可以考的内容,我从汉乐府、五言七言诗一直背到李商隐爱情诗的多义性、江西诗派的生新瘦冷,一个都没有考,居然考《西游记》里猪八戒的形象分析,当然这个题目是有很多见解可以发表,只是作为一份国家考试的综合试卷,为什么不突出重要时期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艺术特色,倒像是随堂考试题,太不正式了。现代文学的论述题是分析曹禺《北京人》对文化的反思。从现代重点作家角度出发,去年考的老舍,前年是巴金,今年多半在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里挑一个,四个人分别准备,鲁迅与小说现代化、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吴荪甫、曹禺的繁漪、陈白露、仇虎,当然还有赵树理与现代小说,沈从文与湘西世界,柳青《创业史》,欧阳山《三家巷》,甚至孙犁、茹志娟小说特色……对曹禺《北京人》的全部评价在大纲里也不过100个字,如何敷衍。
选作论述题,按惯例现当代文学也应该出一个,并没有,集中在文艺学、文献学和现代汉语,分别是: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李贺诗歌特色,歧义与句法歧义,文字与图画,《四库全书》总目特点。可怜我背了文字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关系,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宋代刻书特点……按说这些题目都不偏,只是用完两个半小时,做到最后一题,信心也溜走了大半、时间所剩无几,勉力而为,也是强弩之末草草收场算了。
去年考后写BLOG,其中一句,“考试过不过没有关系,要善待文字;钱穆说诗文书画皆有文化思想的渊源,认得几个字、又勉力写得几个字的我(们),再不要做这样的事。”这句话是真心话,对自己也提了要求,只是今年考后,再没有责备自己的心力,不晓得明年再考会碰上什么样的题目。
两年前开始准备申请中文的硕士学位,也是想从文学爱好者转变成文学研究者,从体制外走进体制内,为人生增添一个可以作为的方向。考试的目的总应该是为了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吧,这样的考题对研究有什么帮助?为什么不能留出一定的分值让大家当堂分析作品,为什么不能增加选做的分值,给大家更多的空间表现自己,突出个人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为什么要一锅端,考上文献学、语言学、古代现代汉语等,不能按个人的研究方向选择2—3门主要学科进行考试?通过这样的考试既对个人研究毫无帮助,又人为添置了障碍,或许这也是国家研究型人才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又与最模式化、空洞化时的八股文考试有什么区别?
(0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