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之年代
《1980年代的爱情》一书中也有关于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今天应该就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生长在同一的环境中,一定会沾染一种共同的东西。历史大背景下,人难免不受其摆布。
作者野夫在后记里写道:事实上,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有各自的历史痕迹。50年代的单纯,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觉醒和挣扎……再看看90年代的颓废和新世纪以来的严重物化,大抵可以印证不同年代的世道人心。
文中,在男主与雯父的对话中也不乏对历史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探讨。
男主与雯父的第一次谈话中:
她的父亲独居于山顶一个草棚似的蜗居里,四壁萧然。与一般农户唯一不同的是,室内干干净净,床头上还有一摞古书。这个50年代的大学生,曾经在县委办工作。“文革”中站错了队,“文革”结束之后便遭到了时代的报复。老人已经活脱脱像一个老农了,看见我来,却依旧礼数周到地泡茶寒暄,身上显出的还是另外一种儒雅的气质。
丽雯帮父亲做好饭菜,让我陪老人小酌。她自己赶紧吃完,又去帮老人担水洗衣忙碌。火塘上烧着树根,火苗和烟雾闪烁在我们脸上。我与老人对酌聊天,闲言碎语之后,我很想弄清楚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在“文革”中卷入路线斗争。
他皱眉说:事实上,原本是一场针对官僚体制的斗争,后来一旦变成群众运动,便会酿成普遍的灾难。这,也许便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悲剧。
我谨慎地问:您在运动之初,并未看清这场革命的走向或结果?
他沉吟说没有。坦率地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被这种内在规律裹挟而前时,人已经失去方向且无法掌控它的趋势。这就是历史。
老人接着说:比如你的父亲,我也认识他,我知道他是一个实干家,是这个国家基层结构中的一个好官员。在你眼中,他没有任何恶行。但他那时同样不能逃避群众的围攻和批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他不过是在分担人们几十年来积埋的对官僚集团的怨气。
我说对,小时候,当一些造反派冲进我家时,我曾经非常仇恨,当然也非常害怕。但后来读大学,同学中有不少人皆是当年的老三届红卫兵,与他们交往,我才发现,他们更多像是一代理想主义者。他们的错误不过是激进了,且以为他们便能改良一个社会。
老人对我的说法有些惊异,点头说嗯,你很有悟性,关于这场悲剧,我以及许多人,都在为此承担后果。也好,在惩罚中反思,使我更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本质。这个国家需要拨乱反正,但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其青春的狂怒,都可能在某一时刻轻身躁进,以最好的动机去换来最坏的结果。
我问这是不是说,每一点进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社会整体似乎向前发展了,而个体生命却要在历史车轮下化为血泥?
男主对小时候成长经历的回忆:
我其实从很小开始,就意识到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的粗野和怪诞。我在转学去县城之前,生活在另外一个小镇。整个“文革”时代,那个小镇充斥着无端死亡的气息。
我曾亲眼目睹,一会儿是造反派把当权派(基层政府官员)捆绑上台批斗毒打;过一阵子,又是保皇派把造反派捆绑吊上了房梁。每个人都在喊毛主席万岁,胜利者却总是诅咒对方是毛主席的敌人。人群被莫名其妙地划分为敌我,仇恨和报复循环往复。我的父亲和雯的父亲,都是这个国运下的祭品,他们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各自分担着恶世的疼痛。
我的内心一直储蓄着这样的火焰,即便在最消极的山中岁月里,一个微吏的身份并不足以使我消解对这个时代的质疑。甚至这种尚未开始就已失败的爱情,本质上都因我们解不开时代的绳扣,而不得不放弃努力。
也就是说,在一个青年涉世之初,他的爱恋和梦想,仿佛都组织扼杀。怀揣着这样的怨,我只能奔赴远方,我再也不想待在这个县城了。不管远方有多远,一代又一代边城青年,都这样带着改造世界的梦想出发,希望沿路寻觅同道,为改变社会而抱团取暖。
与雯父的第二次谈话:
您遭受这么多委屈和不公,为什么还对这个时代充满信心呢?我问。
老人接着为我们斟满酒,继续说:个体的悲剧,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实在无足轻重。我们那一代所谓的造反派,并非都是喜欢打砸抢和阶级斗争的野心家。很多人之所以伺机而动,原也只是看不惯那十七年的专制和愚蠢,希望重建一个新世界——只不过都是历史沙盘中的一个小卒,被无常之手操控于股掌之间了而已。我早在“文革”中期,就已经看明白此中奥秘,只是已经卷入其中,无法靠岸下船了。那么个人为此承担惩罚,实在也无所谓。三中全会对“文革”的否定,以及对毛的评价,我都是认可的。中国人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必须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你们这一代生逢其时,是应该为此参与并努力完成的。
作者野夫在后记里写道:事实上,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有各自的历史痕迹。50年代的单纯,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觉醒和挣扎……再看看90年代的颓废和新世纪以来的严重物化,大抵可以印证不同年代的世道人心。
文中,在男主与雯父的对话中也不乏对历史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探讨。
男主与雯父的第一次谈话中:
她的父亲独居于山顶一个草棚似的蜗居里,四壁萧然。与一般农户唯一不同的是,室内干干净净,床头上还有一摞古书。这个50年代的大学生,曾经在县委办工作。“文革”中站错了队,“文革”结束之后便遭到了时代的报复。老人已经活脱脱像一个老农了,看见我来,却依旧礼数周到地泡茶寒暄,身上显出的还是另外一种儒雅的气质。
丽雯帮父亲做好饭菜,让我陪老人小酌。她自己赶紧吃完,又去帮老人担水洗衣忙碌。火塘上烧着树根,火苗和烟雾闪烁在我们脸上。我与老人对酌聊天,闲言碎语之后,我很想弄清楚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在“文革”中卷入路线斗争。
他皱眉说:事实上,原本是一场针对官僚体制的斗争,后来一旦变成群众运动,便会酿成普遍的灾难。这,也许便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悲剧。
我谨慎地问:您在运动之初,并未看清这场革命的走向或结果?
他沉吟说没有。坦率地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被这种内在规律裹挟而前时,人已经失去方向且无法掌控它的趋势。这就是历史。
老人接着说:比如你的父亲,我也认识他,我知道他是一个实干家,是这个国家基层结构中的一个好官员。在你眼中,他没有任何恶行。但他那时同样不能逃避群众的围攻和批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他不过是在分担人们几十年来积埋的对官僚集团的怨气。
我说对,小时候,当一些造反派冲进我家时,我曾经非常仇恨,当然也非常害怕。但后来读大学,同学中有不少人皆是当年的老三届红卫兵,与他们交往,我才发现,他们更多像是一代理想主义者。他们的错误不过是激进了,且以为他们便能改良一个社会。
老人对我的说法有些惊异,点头说嗯,你很有悟性,关于这场悲剧,我以及许多人,都在为此承担后果。也好,在惩罚中反思,使我更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本质。这个国家需要拨乱反正,但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其青春的狂怒,都可能在某一时刻轻身躁进,以最好的动机去换来最坏的结果。
我问这是不是说,每一点进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社会整体似乎向前发展了,而个体生命却要在历史车轮下化为血泥?
男主对小时候成长经历的回忆:
我其实从很小开始,就意识到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的粗野和怪诞。我在转学去县城之前,生活在另外一个小镇。整个“文革”时代,那个小镇充斥着无端死亡的气息。
我曾亲眼目睹,一会儿是造反派把当权派(基层政府官员)捆绑上台批斗毒打;过一阵子,又是保皇派把造反派捆绑吊上了房梁。每个人都在喊毛主席万岁,胜利者却总是诅咒对方是毛主席的敌人。人群被莫名其妙地划分为敌我,仇恨和报复循环往复。我的父亲和雯的父亲,都是这个国运下的祭品,他们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各自分担着恶世的疼痛。
我的内心一直储蓄着这样的火焰,即便在最消极的山中岁月里,一个微吏的身份并不足以使我消解对这个时代的质疑。甚至这种尚未开始就已失败的爱情,本质上都因我们解不开时代的绳扣,而不得不放弃努力。
也就是说,在一个青年涉世之初,他的爱恋和梦想,仿佛都组织扼杀。怀揣着这样的怨,我只能奔赴远方,我再也不想待在这个县城了。不管远方有多远,一代又一代边城青年,都这样带着改造世界的梦想出发,希望沿路寻觅同道,为改变社会而抱团取暖。
与雯父的第二次谈话:
您遭受这么多委屈和不公,为什么还对这个时代充满信心呢?我问。
老人接着为我们斟满酒,继续说:个体的悲剧,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实在无足轻重。我们那一代所谓的造反派,并非都是喜欢打砸抢和阶级斗争的野心家。很多人之所以伺机而动,原也只是看不惯那十七年的专制和愚蠢,希望重建一个新世界——只不过都是历史沙盘中的一个小卒,被无常之手操控于股掌之间了而已。我早在“文革”中期,就已经看明白此中奥秘,只是已经卷入其中,无法靠岸下船了。那么个人为此承担惩罚,实在也无所谓。三中全会对“文革”的否定,以及对毛的评价,我都是认可的。中国人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必须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你们这一代生逢其时,是应该为此参与并努力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