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学科学
今年2月,美国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作为国家地理频道新纪录片系列Cosmos的主讲人,跟主创人员一起来新加坡宣传。当时作为国家地理频道新加坡公关团队的一员,我有幸近距离和Neil共处了两天,期间我们聊到了美国和亚洲教育、文化的差异,以及很多细碎的事情。短短的两天接触,从Neil身上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触。
平日国内的网络、社交媒体上,常常看到大家或严肃、或调侃的讨论教育的意义抑或无意义,尤其对于出国留学,有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回想起和Neil接触的时间,我个人完全被Neil对生命、科学的热情而感染,觉得Neil的思考方式和许多话值得去分享、探讨。
首先简单介绍下Neil,Neil DeGrasse Tyson目前是位于纽约的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海顿天象馆弗雷德里克·罗斯馆长,他在美国知名度特别高,当初冥王星从行星被降级,Neil就是做出这一提议的委员会成员之一,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追杀”,他以本人身份客串生活大爆炸时,Sheldon就当面说我不喜欢你,因为我喜欢冥王星!
Neil本身是科学家、教育家,他一大突出特色是交流能力出色,相比大多数科学家,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来到新加坡第一件事,他不像许多明星在媒体采访前要求提前知道媒体会问的问题,而是向我们请教当地文化和现状。他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停的提问,理清历史(还好新加坡历史短),且问及是否有什么习俗他应了解,以防无意冒犯到其他人。这是我对Neil好印象的第一方面,他为人有礼貌,不因自己的地位俯视他人,谦而不卑,在我们介绍背景的时候,他会不停的提问,补充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让我们意识到许多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也跟他一起去思考。
期间,他问及我们亚洲文化的尊老问题,问我们现在是否依然是这个状态,具体到家庭、个人层面是如何表现的。我们这边有子女的同事说,虽然现在人们越来越娇惯子女,但是传统的尊老思想还在,尤其在人生观世界观这事上,中文有句老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这新加坡同事的中文还不赖),所以辈分低的得听辈分高的。
Neil说,在美国,人们普遍的思想是,年纪大的人比不上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如今的科技产品就是个很好的证明。而人类发展,是要不断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既然是未知的,老一辈又不具备新一代掌握的新知识新科技手段,自然没办法跟年轻人比。这两种文化各有利弊,亚洲文化中对老一辈的尊敬值得学习,但同时造成了思想的桎梏。
随后我们聊到了事业。大致是我们谈起欧美亚洲科学家数量、科学研究规模及重心的对比。依然是刚才的那位新加坡同事,她说在新加坡以及大多数亚洲文化(日本例外),小时候对科学的兴趣都只被当作兴趣、爱好对待。就比如说天文学,父母也许会支持孩子以此为课外爱好,但是鲜有支持孩子追求天文作为终生事业的。常见的想法是,这种科学很难作为事业发展,能出人头地的机会少。如今的亚洲更鲜明的现状是大家都追求金钱上回报高的职业,所以金融业是最受欢迎的。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典型由金融业而兴旺的经济。
这时Neil就拿捏到了另一个主流观念的不同,亚洲的主导思想是,事业成功的衡量标准是利益,只有金钱上回报高的工作才被称为事业。在美国的观念,虽然存在许多追求金钱回报的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事业可以是做任何事情,教书也好,做研究也好(即便不能成为知名科学家),做个街头音乐家也好,只要你做的喜欢做的好,挣不挣钱不影响称之为事业。
当时我们赶时间,没能把这个话题延伸下去,对于金钱的追求当然有多方面原因,制度体系带给国民的不安全感不可抑制的让大家疯狂追求财富,埋藏之下的是一种无依无靠的弱肉强食,生存等价于钱,止步于钱,其它的精神追求、文化进步等就被边际化了。
旧思想和传统的禁锢,以及对地位和金钱的崇拜,很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家常提到的春节等各种场合的家庭聚会那些不断被重复的话题--婚姻、工作。其实家人去关心这些话题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此类关心的出发点,社会文化已经麻木了大家的思想,大家受彼此的影响,对于婚姻和工作等的关注让这两样东西成了目的,而不是它们本该代表的事情。婚姻本来是人类文化为了维系爱情、家庭的产物,如今婚姻是目标是结果,爱情家庭成了婚姻的产物,而非婚姻是爱情和家庭的发展结果。
这其中的问题复杂了去了,亚洲,尤其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个我始终没能想明白的迷。生活的标签比内容重要,这必然把我们打造成一个个空壳。
------
我们上学,到底学什么?
在一个采访中,媒体问到,我们为什么要学科学。
以下是Neil的回答:
“科学给予我们发现真理的工具,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希望成为科学家。但是有了质疑的能力,我们才不会被轻易欺骗,不被蒙蔽,不被摆弄。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科学赋予我们思想的独立。”
现实的讲,如今各种个样的团体、企业都选择走捷径,用欺骗的方式取得利益。对于每一个人,有了科学和探索科学的能力,就有了对待这种欺骗的铠甲,才能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就是我想说的重点,受教育,要学的不是那些字句,甚至不是思想,而是思考的能力。
课堂、书本只是给我们工具而已,真正做到学到,还要去实践去应用。先了解,然后要去思考。
如果问我出国教育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会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和思考的方式。谈一个身边很常见的问题,就是大家在网络上碰到意见有异的时候,能做到心平气和、客观去讨论问题的少,常常三两句就对骂了起来,互相贬低,辩论的不是观点,成了人身攻击。不少时候,提出异议的人也是一上来就摆出“你狗屁不懂,我才懂”的姿态,不是论点的博弈,分明是专门来挑衅的,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怨气。本来就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长,想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好歹要放平姿态。
我去年圣诞前随便翻译了几篇讨论对电影真爱之上的不同观点的文章,我觉得那几篇文章有看头,不是因为我特别同意或者否定某些人的观点,而是我觉得那种大家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去大胆辩驳很值得学习,那种思想上的交流,外人读起来也觉得过瘾。在此也呼吁一下,请大家都做到对他人起码的尊重。辩证是个过程,如果大家都惧怕出错,惧怕出错后舆论的压力,自然少有人敢提出新观点去交流的了。
其间我们还和Neil聊到了家庭教育。有媒体也向Neil针对如何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这个问题取经,他说他觉得家长应该做的,就是让小孩子们大胆的去探索,不要百事阻挠。放火烧房子这种事自然是要拦着,但是一些小方面,让孩子通过实践去认识到问题比家长的说教来的鲜活的多。好奇心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家长能做到的最好的,就是不去浇灭这种好奇心,不成为其屏障。
---分割线,轻松一点闲聊一些---
最初见到Neil之前,我们担心了很多天,担心Neil这么聪明,我们会不会太蠢钝,没办法和他交流而受到鄙夷。这种担心在Neil开门向我们问好的一刹那就化解了,说俗气点那真是智慧之光(囧)。交流之中,他本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可惜的是在电视屏幕上反倒显得夸张。而在现实之中,Neil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和热忱特别具有感染力,真的就是一个小太阳,把周围的人都带动的很积极(这才是传说中的正能量真身)。20来家媒体单独采访,必然会有重复的问题,Neil不厌其烦,每次都回答的认真、真诚。有人问他教育中这种无尽头的反复,他不会觉得厌烦么,他说很简单啊,稍微换位思考一下,虽然这是我第无数次说了,但是对于听众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我当然要为他们解释清楚。所以Neil从来没有架子。
Neil另一个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细致的观察力。他总是在观察、思考。他问我,你有发现你手指的敏捷程度明显比你的同事高出许多吗,翻书、写字时握笔的姿势,都特别精准。你是哪里人?我跟他说我中国人,他说那是不是你们写毛笔字的原因,我说现在都不怎么写毛笔字了,只是学生时代有过基础课程,更靠谱的解释应该是我们用筷子(新加坡人吃饭用叉子和勺子,只在吃面的时候用筷子)。我还小显摆了一下,特意给Neil表演了个中国学生的特技--转笔。后来我们在一个学校活动上,他看到一个小学生在转笔,兴奋的把我拉到跟前说,你看你看,他也会!
那时我们瞎聊,他说自己有时会刻意用左手做事情,练练自己的右脑,我说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写镜面字,从纸的背侧读出来。他听了很激动,说以前喜欢练自己签名的镜面,于是我就有了这个留念:
Neil本人特别风趣,喜欢说笑。最后,分享一个他讲的geek笑话:
If there are restaurants on the moon, they are probably fun and have an odd menu. But they have no atmosphere!
热爱,真的是个很享受的事情。
平日国内的网络、社交媒体上,常常看到大家或严肃、或调侃的讨论教育的意义抑或无意义,尤其对于出国留学,有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回想起和Neil接触的时间,我个人完全被Neil对生命、科学的热情而感染,觉得Neil的思考方式和许多话值得去分享、探讨。
首先简单介绍下Neil,Neil DeGrasse Tyson目前是位于纽约的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海顿天象馆弗雷德里克·罗斯馆长,他在美国知名度特别高,当初冥王星从行星被降级,Neil就是做出这一提议的委员会成员之一,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追杀”,他以本人身份客串生活大爆炸时,Sheldon就当面说我不喜欢你,因为我喜欢冥王星!
![]() |
S04E07 |
Neil本身是科学家、教育家,他一大突出特色是交流能力出色,相比大多数科学家,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来到新加坡第一件事,他不像许多明星在媒体采访前要求提前知道媒体会问的问题,而是向我们请教当地文化和现状。他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停的提问,理清历史(还好新加坡历史短),且问及是否有什么习俗他应了解,以防无意冒犯到其他人。这是我对Neil好印象的第一方面,他为人有礼貌,不因自己的地位俯视他人,谦而不卑,在我们介绍背景的时候,他会不停的提问,补充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让我们意识到许多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也跟他一起去思考。
期间,他问及我们亚洲文化的尊老问题,问我们现在是否依然是这个状态,具体到家庭、个人层面是如何表现的。我们这边有子女的同事说,虽然现在人们越来越娇惯子女,但是传统的尊老思想还在,尤其在人生观世界观这事上,中文有句老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这新加坡同事的中文还不赖),所以辈分低的得听辈分高的。
Neil说,在美国,人们普遍的思想是,年纪大的人比不上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如今的科技产品就是个很好的证明。而人类发展,是要不断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既然是未知的,老一辈又不具备新一代掌握的新知识新科技手段,自然没办法跟年轻人比。这两种文化各有利弊,亚洲文化中对老一辈的尊敬值得学习,但同时造成了思想的桎梏。
随后我们聊到了事业。大致是我们谈起欧美亚洲科学家数量、科学研究规模及重心的对比。依然是刚才的那位新加坡同事,她说在新加坡以及大多数亚洲文化(日本例外),小时候对科学的兴趣都只被当作兴趣、爱好对待。就比如说天文学,父母也许会支持孩子以此为课外爱好,但是鲜有支持孩子追求天文作为终生事业的。常见的想法是,这种科学很难作为事业发展,能出人头地的机会少。如今的亚洲更鲜明的现状是大家都追求金钱上回报高的职业,所以金融业是最受欢迎的。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典型由金融业而兴旺的经济。
这时Neil就拿捏到了另一个主流观念的不同,亚洲的主导思想是,事业成功的衡量标准是利益,只有金钱上回报高的工作才被称为事业。在美国的观念,虽然存在许多追求金钱回报的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事业可以是做任何事情,教书也好,做研究也好(即便不能成为知名科学家),做个街头音乐家也好,只要你做的喜欢做的好,挣不挣钱不影响称之为事业。
当时我们赶时间,没能把这个话题延伸下去,对于金钱的追求当然有多方面原因,制度体系带给国民的不安全感不可抑制的让大家疯狂追求财富,埋藏之下的是一种无依无靠的弱肉强食,生存等价于钱,止步于钱,其它的精神追求、文化进步等就被边际化了。
旧思想和传统的禁锢,以及对地位和金钱的崇拜,很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家常提到的春节等各种场合的家庭聚会那些不断被重复的话题--婚姻、工作。其实家人去关心这些话题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此类关心的出发点,社会文化已经麻木了大家的思想,大家受彼此的影响,对于婚姻和工作等的关注让这两样东西成了目的,而不是它们本该代表的事情。婚姻本来是人类文化为了维系爱情、家庭的产物,如今婚姻是目标是结果,爱情家庭成了婚姻的产物,而非婚姻是爱情和家庭的发展结果。
这其中的问题复杂了去了,亚洲,尤其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个我始终没能想明白的迷。生活的标签比内容重要,这必然把我们打造成一个个空壳。
------
我们上学,到底学什么?
在一个采访中,媒体问到,我们为什么要学科学。
以下是Neil的回答:
“科学给予我们发现真理的工具,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希望成为科学家。但是有了质疑的能力,我们才不会被轻易欺骗,不被蒙蔽,不被摆弄。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科学赋予我们思想的独立。”
现实的讲,如今各种个样的团体、企业都选择走捷径,用欺骗的方式取得利益。对于每一个人,有了科学和探索科学的能力,就有了对待这种欺骗的铠甲,才能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就是我想说的重点,受教育,要学的不是那些字句,甚至不是思想,而是思考的能力。
课堂、书本只是给我们工具而已,真正做到学到,还要去实践去应用。先了解,然后要去思考。
如果问我出国教育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会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和思考的方式。谈一个身边很常见的问题,就是大家在网络上碰到意见有异的时候,能做到心平气和、客观去讨论问题的少,常常三两句就对骂了起来,互相贬低,辩论的不是观点,成了人身攻击。不少时候,提出异议的人也是一上来就摆出“你狗屁不懂,我才懂”的姿态,不是论点的博弈,分明是专门来挑衅的,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怨气。本来就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长,想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好歹要放平姿态。
我去年圣诞前随便翻译了几篇讨论对电影真爱之上的不同观点的文章,我觉得那几篇文章有看头,不是因为我特别同意或者否定某些人的观点,而是我觉得那种大家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去大胆辩驳很值得学习,那种思想上的交流,外人读起来也觉得过瘾。在此也呼吁一下,请大家都做到对他人起码的尊重。辩证是个过程,如果大家都惧怕出错,惧怕出错后舆论的压力,自然少有人敢提出新观点去交流的了。
其间我们还和Neil聊到了家庭教育。有媒体也向Neil针对如何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这个问题取经,他说他觉得家长应该做的,就是让小孩子们大胆的去探索,不要百事阻挠。放火烧房子这种事自然是要拦着,但是一些小方面,让孩子通过实践去认识到问题比家长的说教来的鲜活的多。好奇心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家长能做到的最好的,就是不去浇灭这种好奇心,不成为其屏障。
---分割线,轻松一点闲聊一些---
最初见到Neil之前,我们担心了很多天,担心Neil这么聪明,我们会不会太蠢钝,没办法和他交流而受到鄙夷。这种担心在Neil开门向我们问好的一刹那就化解了,说俗气点那真是智慧之光(囧)。交流之中,他本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可惜的是在电视屏幕上反倒显得夸张。而在现实之中,Neil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和热忱特别具有感染力,真的就是一个小太阳,把周围的人都带动的很积极(这才是传说中的正能量真身)。20来家媒体单独采访,必然会有重复的问题,Neil不厌其烦,每次都回答的认真、真诚。有人问他教育中这种无尽头的反复,他不会觉得厌烦么,他说很简单啊,稍微换位思考一下,虽然这是我第无数次说了,但是对于听众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我当然要为他们解释清楚。所以Neil从来没有架子。
Neil另一个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细致的观察力。他总是在观察、思考。他问我,你有发现你手指的敏捷程度明显比你的同事高出许多吗,翻书、写字时握笔的姿势,都特别精准。你是哪里人?我跟他说我中国人,他说那是不是你们写毛笔字的原因,我说现在都不怎么写毛笔字了,只是学生时代有过基础课程,更靠谱的解释应该是我们用筷子(新加坡人吃饭用叉子和勺子,只在吃面的时候用筷子)。我还小显摆了一下,特意给Neil表演了个中国学生的特技--转笔。后来我们在一个学校活动上,他看到一个小学生在转笔,兴奋的把我拉到跟前说,你看你看,他也会!
那时我们瞎聊,他说自己有时会刻意用左手做事情,练练自己的右脑,我说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写镜面字,从纸的背侧读出来。他听了很激动,说以前喜欢练自己签名的镜面,于是我就有了这个留念:
![]() |
Neil本人特别风趣,喜欢说笑。最后,分享一个他讲的geek笑话:
If there are restaurants on the moon, they are probably fun and have an odd menu. But they have no atmosphere!
![]() |
热爱,真的是个很享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