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楼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阅读总是和ipad联系在一起。
于是阅读对象受制于电子书的网站,下了一些如果是纸质的,就永远不会买的奇怪的小书。《敦煌》便是其中之一。
日本人对于汉唐文化的追求和痴迷,对于自幼生活于长安的我来说,是实实在在目睹的。我就读的小学叫做“小雁塔小学”,和那座始建于盛唐时期的密檐式古建只有一墙之隔。在国门尚未完全打开的80年代,每天总会有一群群衣着考究,行为局促的日本旅游者,在导游的引领下参观感受。他们接触这座唐代古建的态度很有些特别,怎么说呢?郑重中有点沉醉,这郑重有别于穆斯林式虔诚的麦加朝拜,那沉醉也和“西湖三月,三月天”般的香艳浓情大相径庭,是一种有节制的膜拜,涌动有着一种根植于文化追溯的浪漫。就像是和毫不知情的旁人谈及心里暗恋了多年的女神,态度从容但私底下暗潮澎湃。也许他们内心早已将女神当作禁脔多年,但所谓伊人,却永远地在水一方着。。在真正相遇邂逅的那一刻,难于言说的感觉。。。。。最熟悉的陌生人?抑或是最陌生的至亲?
那些遥远年代的遣唐使,是汉唐文化最高效的播种机。他们一次次的西渡,带回了一个关于千里之外广袤世界的传奇,那里有雪域葱岭、沙海戈壁,绵延数千里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海子湖泊,大大小小城邦古国,还有凹目突鼻,发色各异的那些胡人。。。。在大航海时代尚未到来的一千多年前,这些零星信息的堆积和碰撞,足以让汪洋中狭长岛国逼仄生存着的人们在面朝大海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汲取并脑补着那个苍茫大地上的故事,这个神秘的背景和舞台满足了艰难时代人们高度迸发的浪漫主义需求,于是就有了绵延至今的日本人对于“丝绸之路”的痴迷和膜拜。
日本作家笔下的汉唐西域的故事,有史实、有传奇、有魔幻、也有着普通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和狂热。丝绸之路在这个意义上已经超出了地理和经济层面的存在,更像是特定时代下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接近一种普遍存在于封闭国家里特有的文化现象:寄情于遥远的山河,在永远无法企及的他乡安放浪漫与灵魂。 也许远离了庸常的同时,就意味着接近了永恒。一如古代国人对于所谓“蓬莱仙境”不倦的寻觅和渲染。
在精神生活中,远方实在是一个神奇的所在。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远方,同时也有着特定的和“远方”相处的最佳方式:务求置身其中;止步于远观不可亵玩;永远在路上。。。。。。
让远方沦为“蚊子血”、“饭黏子”的结局无疑是最不可取的一种相处方式。但又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毕竟彼之远方,他之庸常。远方一旦被坐实了,那些附着其上光环,会慢慢、逐渐地消逝。一旦置身于曾经的远方,那远方就已经不再是远方了。
拥有一件事物最彻底的方式,就是选择离开;和远方最接近的状态,就是保持距离。
于是阅读对象受制于电子书的网站,下了一些如果是纸质的,就永远不会买的奇怪的小书。《敦煌》便是其中之一。
日本人对于汉唐文化的追求和痴迷,对于自幼生活于长安的我来说,是实实在在目睹的。我就读的小学叫做“小雁塔小学”,和那座始建于盛唐时期的密檐式古建只有一墙之隔。在国门尚未完全打开的80年代,每天总会有一群群衣着考究,行为局促的日本旅游者,在导游的引领下参观感受。他们接触这座唐代古建的态度很有些特别,怎么说呢?郑重中有点沉醉,这郑重有别于穆斯林式虔诚的麦加朝拜,那沉醉也和“西湖三月,三月天”般的香艳浓情大相径庭,是一种有节制的膜拜,涌动有着一种根植于文化追溯的浪漫。就像是和毫不知情的旁人谈及心里暗恋了多年的女神,态度从容但私底下暗潮澎湃。也许他们内心早已将女神当作禁脔多年,但所谓伊人,却永远地在水一方着。。在真正相遇邂逅的那一刻,难于言说的感觉。。。。。最熟悉的陌生人?抑或是最陌生的至亲?
那些遥远年代的遣唐使,是汉唐文化最高效的播种机。他们一次次的西渡,带回了一个关于千里之外广袤世界的传奇,那里有雪域葱岭、沙海戈壁,绵延数千里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海子湖泊,大大小小城邦古国,还有凹目突鼻,发色各异的那些胡人。。。。在大航海时代尚未到来的一千多年前,这些零星信息的堆积和碰撞,足以让汪洋中狭长岛国逼仄生存着的人们在面朝大海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汲取并脑补着那个苍茫大地上的故事,这个神秘的背景和舞台满足了艰难时代人们高度迸发的浪漫主义需求,于是就有了绵延至今的日本人对于“丝绸之路”的痴迷和膜拜。
日本作家笔下的汉唐西域的故事,有史实、有传奇、有魔幻、也有着普通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和狂热。丝绸之路在这个意义上已经超出了地理和经济层面的存在,更像是特定时代下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接近一种普遍存在于封闭国家里特有的文化现象:寄情于遥远的山河,在永远无法企及的他乡安放浪漫与灵魂。 也许远离了庸常的同时,就意味着接近了永恒。一如古代国人对于所谓“蓬莱仙境”不倦的寻觅和渲染。
在精神生活中,远方实在是一个神奇的所在。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远方,同时也有着特定的和“远方”相处的最佳方式:务求置身其中;止步于远观不可亵玩;永远在路上。。。。。。
让远方沦为“蚊子血”、“饭黏子”的结局无疑是最不可取的一种相处方式。但又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毕竟彼之远方,他之庸常。远方一旦被坐实了,那些附着其上光环,会慢慢、逐渐地消逝。一旦置身于曾经的远方,那远方就已经不再是远方了。
拥有一件事物最彻底的方式,就是选择离开;和远方最接近的状态,就是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