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曾想过抽一个暑假将母亲收藏的全唐诗和宋词选集一口气读完。拿着有些厚重的纸卷伏在书几上很长的时间,抬起头的时候,总能看到窗外明亮的光。
终究是未能如愿,母亲笑着说我就是到了三十岁也读不完。她说我看书的时候,心不在书里。等到我二十岁的时候,我在遥远的重庆给母亲打电话说我开始看书了。那边沉默了一会,说其实看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我想大概是有些东西终究是要经历过沉浮才能明白,母亲笃定的说我看不明白这些书,是因为当时年纪太小,太气盛,以为煌煌天下是自己就能改变的,读不懂那般用尽力气却还是万念俱灰的无奈。等到哪一天经历了一些事,看到了一些事,会慢慢的明白过来,再读这些诗的时候往往叹息一声,就翻页过去。
有很多的无力。
高中的时候学《项脊轩志》,和同学一起争着起来背课文,喧闹的很厉害。老师在台上说等哪一天有了心境再回来看看,这篇文章其实写的很悲哀。而以后和那些和我一起背课文的同学想离,在重庆的一隅遇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事情,再读,灰蒙蒙的悲哀渐渐的就漏了出来。你看,在那么漫长的时光里有一个青衣的男人,站在庭院中间,抚摸着枇杷树,一声不语。末了,叹一声,然后走开。映着昏黄的光,在书桌前平铺的宣纸上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时间已经过了这么久,庭院里的枇杷树都已经亭亭如盖了啊。
把开篇的诗放在最前面也是因为再读的时候心情已经不一样了,从前背的时候是觉得境界漂亮。身着一身素衣挥手而去,背后是漫天的灰尘,轻灵飘逸,曼妙潇洒。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徒有一腔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斗志,然后尝试着改变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而今天再在空荡的图书馆里想起来这诗的时候,忽然就懂了“风尘”这两个字。
也是为了功名心所累,就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里去求取功名。也不是没有成功过,有“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一路流传下来。只是年暮的时候壮志之心未减,可惜朝中臣子,却一纸诏书放他回家。
那些支撑了这个男子一辈子的抱负忽然就枯萎掉了,碾成了泥。
这诗是在临安写的,那时候他差不多已经被剥夺了官职,客居在京城,日复一日的等着朝上的诏令。世上流传的名句是颔联两句。可是一遍一遍的读,真正动人的无过前两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早知道这个世间的情味已经是薄如纱纸,为什么还要一遍又一遍的踏入京城这是非的地方?
这种心,大概是有些幽怨的,有排解不去的伤感和无力,想着这几十年来的事情,想到最后忍不住的会叹要是重来一次绝对不会这样选择。所以到最后才会说回乡,京城里的风尘已经很重了,而几十年过了,自己剩下的,也只有身上披着的这层白衣,依旧是一尘不染。
经历过沉浮的人才会想这么多。满脑子的归隐,想摒绝一切人事,只想安心的生活,把日子过的简单一点,没有那么多需要自己费心费力的事情。只是这种心终究是不长久的——自己的抱负就像藏在角落里的一只老鼠,你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出来作祟。就如陆游,如能求得到那一纸诏令,恐怕就再也没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慨。
埋藏了两年的心理痼疾这几天开始重新发作,需要分很大的心来应付。找了理由把明天需要面对的事情推掉了,算是逃避吧,也是害怕一些人看来的目光。我没有原本自己想的那么大无畏和大坚强。
我告诉身周的人说这一年经历了太多的无能为力,从那个女孩离开,地震,兄弟逝世,一直到现在。我说我以为我能改变的事情,最后全部落了空。我笑着说我要归隐了,我说过两年之后我要去某地看三年的樱花。
从前的种种,就当演了一幕戏剧。我在里面是主人公,历经了很多的无奈、快乐、心酸、振奋。然后终有一天戏剧落幕,我退回台下,卸掉了绑在心上的种种妆扮,回归到现实。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安静简单的人,大概还不晚。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曾想过抽一个暑假将母亲收藏的全唐诗和宋词选集一口气读完。拿着有些厚重的纸卷伏在书几上很长的时间,抬起头的时候,总能看到窗外明亮的光。
终究是未能如愿,母亲笑着说我就是到了三十岁也读不完。她说我看书的时候,心不在书里。等到我二十岁的时候,我在遥远的重庆给母亲打电话说我开始看书了。那边沉默了一会,说其实看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我想大概是有些东西终究是要经历过沉浮才能明白,母亲笃定的说我看不明白这些书,是因为当时年纪太小,太气盛,以为煌煌天下是自己就能改变的,读不懂那般用尽力气却还是万念俱灰的无奈。等到哪一天经历了一些事,看到了一些事,会慢慢的明白过来,再读这些诗的时候往往叹息一声,就翻页过去。
有很多的无力。
高中的时候学《项脊轩志》,和同学一起争着起来背课文,喧闹的很厉害。老师在台上说等哪一天有了心境再回来看看,这篇文章其实写的很悲哀。而以后和那些和我一起背课文的同学想离,在重庆的一隅遇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事情,再读,灰蒙蒙的悲哀渐渐的就漏了出来。你看,在那么漫长的时光里有一个青衣的男人,站在庭院中间,抚摸着枇杷树,一声不语。末了,叹一声,然后走开。映着昏黄的光,在书桌前平铺的宣纸上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时间已经过了这么久,庭院里的枇杷树都已经亭亭如盖了啊。
把开篇的诗放在最前面也是因为再读的时候心情已经不一样了,从前背的时候是觉得境界漂亮。身着一身素衣挥手而去,背后是漫天的灰尘,轻灵飘逸,曼妙潇洒。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徒有一腔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斗志,然后尝试着改变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而今天再在空荡的图书馆里想起来这诗的时候,忽然就懂了“风尘”这两个字。
也是为了功名心所累,就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里去求取功名。也不是没有成功过,有“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一路流传下来。只是年暮的时候壮志之心未减,可惜朝中臣子,却一纸诏书放他回家。
那些支撑了这个男子一辈子的抱负忽然就枯萎掉了,碾成了泥。
这诗是在临安写的,那时候他差不多已经被剥夺了官职,客居在京城,日复一日的等着朝上的诏令。世上流传的名句是颔联两句。可是一遍一遍的读,真正动人的无过前两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早知道这个世间的情味已经是薄如纱纸,为什么还要一遍又一遍的踏入京城这是非的地方?
这种心,大概是有些幽怨的,有排解不去的伤感和无力,想着这几十年来的事情,想到最后忍不住的会叹要是重来一次绝对不会这样选择。所以到最后才会说回乡,京城里的风尘已经很重了,而几十年过了,自己剩下的,也只有身上披着的这层白衣,依旧是一尘不染。
经历过沉浮的人才会想这么多。满脑子的归隐,想摒绝一切人事,只想安心的生活,把日子过的简单一点,没有那么多需要自己费心费力的事情。只是这种心终究是不长久的——自己的抱负就像藏在角落里的一只老鼠,你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出来作祟。就如陆游,如能求得到那一纸诏令,恐怕就再也没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慨。
埋藏了两年的心理痼疾这几天开始重新发作,需要分很大的心来应付。找了理由把明天需要面对的事情推掉了,算是逃避吧,也是害怕一些人看来的目光。我没有原本自己想的那么大无畏和大坚强。
我告诉身周的人说这一年经历了太多的无能为力,从那个女孩离开,地震,兄弟逝世,一直到现在。我说我以为我能改变的事情,最后全部落了空。我笑着说我要归隐了,我说过两年之后我要去某地看三年的樱花。
从前的种种,就当演了一幕戏剧。我在里面是主人公,历经了很多的无奈、快乐、心酸、振奋。然后终有一天戏剧落幕,我退回台下,卸掉了绑在心上的种种妆扮,回归到现实。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安静简单的人,大概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