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里的端午
我们那里的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吃鸡蛋,门上也都要插艾叶,至于粽子,能吃到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不过常常是吃不到的,因为端午正是农忙的时候,田里的庄稼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包那麻烦的粽子,常常是煮一锅放了艾叶的鸡蛋就打发了端午和馋嘴的我们的,至于课本里描绘的赛龙舟之类的活动,我们那里是丘陵地带,水不多,这种活动想都不要想了,不过即使后来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到了枕水的江南,可以看到赛龙舟了,对赛龙舟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倒是粽子,常常会买来吃,果然是从小到大一直钟爱的美味啊,我们那边吃的是甜粽子,我个人尤其喜欢包了蜜枣的,白粽子次之,总之一定不能没了那股浓浓的苇叶味,对那股苇叶味真是毫无抵抗力,后来到了南方吃到了鲜肉粽子,头一次知道粽子也可以走这种路线的,不过明显不是我的菜,有时也会买来吃,终究没有那么喜欢,现在网上一到端午必定得有个粽子甜咸大战,仿佛这样才对得起端午这个隆重的节日似的,自然,最好再配上一点对屈原先生的恶搞,端午就算是过的齐活了,我想说真的没有必要啊,现在粽子口味这么多,据说海鲜味的都诞生了,总有一款适合您,当然很多人可能也只是单纯的觉得搞个大战什么的比较好玩吧,要不日子也过的太无聊了,至于屈原,杜甫那种没什么背景的人都被恶搞成那样了,屈原这种有强大节日后台的人自然是躲不过强大的网友的魔爪了,节哀节哀。这样一想现在的端午过的真是好不严肃,比我们小时候的差多了。
我记得小时候只吃过一次粽子,还是我和弟弟跟爸爸妈妈磨了好久的结果,那时候粽子真是奢侈品啊,不过超级美味超级好吃,感觉之后吃过的所有粽子都没那次的好吃,可能是刚出锅的粽子就是好吃,也可能仅仅是因为那是所谓记忆里的粽子,回忆似乎总是会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会被修改被美化,最后终于变成回不去也达不到的美好,变成人们口中的念念不忘甚至喋喋不休。所以,对于那次棕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自己也没法拍着胸脯说,恩,就是百分之百。只是每次回忆起来,都清楚的知道当时掀开锅盖那股浓浓的棕香扑鼻而来时的美妙以及一口咬下去时的满足。这似乎就是证据了吧。那次包粽子是全家总动员,前一天放学了我和弟弟就赶快到田头的小河里找芦苇叶,找来找去都没什么大的,都长的很瘦弱,于是尽量拣了大的摘了好些,赶着天黑之前匆匆回家。回到家好像爸妈还没回来,于是就等了一会儿,爸妈回家以后就正式忙活了起来,先是把糯米浸在了水里,这样放到明天米就会变的很苏,然后大家把芦苇叶洗好了放到水里煮,沸腾了以后捞出来也浸在凉水里。隔天大家都起了个大早,妈妈去试了一下,米苏的还可以,于是大家就热火朝天的忙活了起来。大家都不会包,妈妈也不会,我们就想着见过的粽子的样子,照葫芦画西瓜,想比划着给弄个出来,却总是弄的不好看,芦苇叶不大,只好包成小小的粽子,妈妈包的还好一点,爸爸弟弟和我包的甚至还会漏米,包完只好小心地放好,大家都互相嘲笑着包的好难看,同时也讨论着怎么才能包得更好看,后来爸爸说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找来一个铝饭盒,在里面铺满了芦苇叶,中间放上米,最上面再放一层芦苇叶,这样一来简单多了,一个个包太麻烦了,不过此主意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觉得那样怎么能算是粽子呢,我们要吃的可是粽子啊,不仅要有粽子味,也要有粽子貌,要内外兼修。不过爸爸还是坚持那样做了一盒,做好了以后意外的好吃。现在想来爸爸真是有才,那么棒的主意都能想得出来,而我以后慢慢凸显出来的那种吃东西不注重细节只要味道正就好的态度看来是完全遗传了爸爸啊。小时候以至现在都对粽子有一种执念,大概就是因为小时候不能够常常吃吧。好的东西要适量。
小时候过端午不常吃粽子,倒是每次都必吃鸡蛋,不过小时候真是超级讨厌吃鸡蛋啊,每年端午吃鸡蛋几乎都可以算是一场灾难,还要为此与爸妈斗智斗勇。讨厌吃鸡蛋一直到了高中才渐渐改善,到了大学以后竟然变成超爱吃鸡蛋,每天早晨一个白煮蛋或者茶叶蛋都成了习惯,奇怪吧。那时候妈妈总是会在端午早晨就煮好一大锅鸡蛋,然后给每个人分分,大家都吃一些,再给我和弟弟带一些去学校,端午的鸡蛋不好吃,但是却很好玩,因为每次吃鸡蛋前都要碰碰,看谁的鸡蛋硬,跟斗蛐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要讲究章法和技巧的,一般我都是先跟家里人碰一遍,热个身,选出几个好的,然后带去学校,到了学校好戏才算真正的开始,因为每个小伙伴都会带几个鸡蛋过来,每个课间都充满着厮杀声与欢笑声。有的是直接放袋子里,有的小伙伴则会提前用丝绳编个好看的鸡蛋包,到时候鸡蛋就稳稳当当地坐在里面,到了学校一拿出来,必定会引起小伙伴们的集体羡慕,一般那些鸡蛋包都是他们的姐姐们给编的,我就是家里的姐姐,可是我不会编,也没姐姐给我编,我自然就没法逞这威风了,我弟弟自然也是没法逞这威风了。不过这并不会削弱我们的斗志,毕竟是以鸡蛋的硬度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撑到最后的鸡蛋都是英雄。课间大家都玩的很开心,上课时老师也会扇风点火,当然,有时是故意使坏,比如借机怂恿某个同学吃鸡蛋,谁都知道那个同学是打死也不愿意吃鸡蛋的,老师最后当然也不会成功,只是很好玩罢了。想想那时候可爱的鸡蛋是有多不招人喜欢啊,被嫌弃成那样。不过那时鸡蛋虽然不好吃但是真的超级好玩,现在呢,鸡蛋慢慢做回了鸡蛋的本色,好好地在我生活中担当食物的角色,不再是玩具了。至于我们那边过端午吃鸡蛋要先碰碰的习惯,我不知道从何而来,但是想想真是一种可爱而又有趣的习惯。可能只吃鸡蛋会比较无聊,先人们真是会从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乐趣啊。
端午不只有吃,我们那里的端午也是。每年端午前割艾叶就是我们小朋友们的大事儿。一般都是附近的几个小伙伴约好,提前好久就会去田野里菜园边晃悠找野艾,踩好几个点,然后不时的去看看,长的怎么样了,长的不好自己都看不上眼,长的好又要时刻提防着别让别人先下手了,尤其是快到端午的那几天,提前太久割不新鲜,太晚又常常被别人先割了去,平时要上学也不能天天去守着,那时候就得加倍小心了,在心里算着时间,一放学就赶快拿了家伙去割来,端午前一天的傍晚把艾叶插好,插在各个屋子的门上,就算大功告成了。那么辛苦的去找艾草看艾草割艾草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那时候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玩就是了,快乐多简单。
现在我已经不再这样过端午了,不知道家里的小朋友还这样过吗。
我记得小时候只吃过一次粽子,还是我和弟弟跟爸爸妈妈磨了好久的结果,那时候粽子真是奢侈品啊,不过超级美味超级好吃,感觉之后吃过的所有粽子都没那次的好吃,可能是刚出锅的粽子就是好吃,也可能仅仅是因为那是所谓记忆里的粽子,回忆似乎总是会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会被修改被美化,最后终于变成回不去也达不到的美好,变成人们口中的念念不忘甚至喋喋不休。所以,对于那次棕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自己也没法拍着胸脯说,恩,就是百分之百。只是每次回忆起来,都清楚的知道当时掀开锅盖那股浓浓的棕香扑鼻而来时的美妙以及一口咬下去时的满足。这似乎就是证据了吧。那次包粽子是全家总动员,前一天放学了我和弟弟就赶快到田头的小河里找芦苇叶,找来找去都没什么大的,都长的很瘦弱,于是尽量拣了大的摘了好些,赶着天黑之前匆匆回家。回到家好像爸妈还没回来,于是就等了一会儿,爸妈回家以后就正式忙活了起来,先是把糯米浸在了水里,这样放到明天米就会变的很苏,然后大家把芦苇叶洗好了放到水里煮,沸腾了以后捞出来也浸在凉水里。隔天大家都起了个大早,妈妈去试了一下,米苏的还可以,于是大家就热火朝天的忙活了起来。大家都不会包,妈妈也不会,我们就想着见过的粽子的样子,照葫芦画西瓜,想比划着给弄个出来,却总是弄的不好看,芦苇叶不大,只好包成小小的粽子,妈妈包的还好一点,爸爸弟弟和我包的甚至还会漏米,包完只好小心地放好,大家都互相嘲笑着包的好难看,同时也讨论着怎么才能包得更好看,后来爸爸说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找来一个铝饭盒,在里面铺满了芦苇叶,中间放上米,最上面再放一层芦苇叶,这样一来简单多了,一个个包太麻烦了,不过此主意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对,觉得那样怎么能算是粽子呢,我们要吃的可是粽子啊,不仅要有粽子味,也要有粽子貌,要内外兼修。不过爸爸还是坚持那样做了一盒,做好了以后意外的好吃。现在想来爸爸真是有才,那么棒的主意都能想得出来,而我以后慢慢凸显出来的那种吃东西不注重细节只要味道正就好的态度看来是完全遗传了爸爸啊。小时候以至现在都对粽子有一种执念,大概就是因为小时候不能够常常吃吧。好的东西要适量。
小时候过端午不常吃粽子,倒是每次都必吃鸡蛋,不过小时候真是超级讨厌吃鸡蛋啊,每年端午吃鸡蛋几乎都可以算是一场灾难,还要为此与爸妈斗智斗勇。讨厌吃鸡蛋一直到了高中才渐渐改善,到了大学以后竟然变成超爱吃鸡蛋,每天早晨一个白煮蛋或者茶叶蛋都成了习惯,奇怪吧。那时候妈妈总是会在端午早晨就煮好一大锅鸡蛋,然后给每个人分分,大家都吃一些,再给我和弟弟带一些去学校,端午的鸡蛋不好吃,但是却很好玩,因为每次吃鸡蛋前都要碰碰,看谁的鸡蛋硬,跟斗蛐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要讲究章法和技巧的,一般我都是先跟家里人碰一遍,热个身,选出几个好的,然后带去学校,到了学校好戏才算真正的开始,因为每个小伙伴都会带几个鸡蛋过来,每个课间都充满着厮杀声与欢笑声。有的是直接放袋子里,有的小伙伴则会提前用丝绳编个好看的鸡蛋包,到时候鸡蛋就稳稳当当地坐在里面,到了学校一拿出来,必定会引起小伙伴们的集体羡慕,一般那些鸡蛋包都是他们的姐姐们给编的,我就是家里的姐姐,可是我不会编,也没姐姐给我编,我自然就没法逞这威风了,我弟弟自然也是没法逞这威风了。不过这并不会削弱我们的斗志,毕竟是以鸡蛋的硬度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撑到最后的鸡蛋都是英雄。课间大家都玩的很开心,上课时老师也会扇风点火,当然,有时是故意使坏,比如借机怂恿某个同学吃鸡蛋,谁都知道那个同学是打死也不愿意吃鸡蛋的,老师最后当然也不会成功,只是很好玩罢了。想想那时候可爱的鸡蛋是有多不招人喜欢啊,被嫌弃成那样。不过那时鸡蛋虽然不好吃但是真的超级好玩,现在呢,鸡蛋慢慢做回了鸡蛋的本色,好好地在我生活中担当食物的角色,不再是玩具了。至于我们那边过端午吃鸡蛋要先碰碰的习惯,我不知道从何而来,但是想想真是一种可爱而又有趣的习惯。可能只吃鸡蛋会比较无聊,先人们真是会从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乐趣啊。
端午不只有吃,我们那里的端午也是。每年端午前割艾叶就是我们小朋友们的大事儿。一般都是附近的几个小伙伴约好,提前好久就会去田野里菜园边晃悠找野艾,踩好几个点,然后不时的去看看,长的怎么样了,长的不好自己都看不上眼,长的好又要时刻提防着别让别人先下手了,尤其是快到端午的那几天,提前太久割不新鲜,太晚又常常被别人先割了去,平时要上学也不能天天去守着,那时候就得加倍小心了,在心里算着时间,一放学就赶快拿了家伙去割来,端午前一天的傍晚把艾叶插好,插在各个屋子的门上,就算大功告成了。那么辛苦的去找艾草看艾草割艾草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那时候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玩就是了,快乐多简单。
现在我已经不再这样过端午了,不知道家里的小朋友还这样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