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金庸先生
查看话题 >陌生的父子
《读者原创版》六月号录了这篇。后来稍微增补了一点。
=========================================================================
多读几本金庸的书后,发现一个有趣的事,他的书里的很多男人,几乎没有成年之后的父子关系。这些男人的成长,常常是依赖的是师徒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在很多本书里,师父,祖父,甚至岳父都代行了父亲的职责,保护男主,辅导男主角打怪升级,在他人生的重要关口当指引者。但这些人始终和父亲不同。代理父亲在全面行使父权的时候,真正的父亲们都在干啥呢?都死了。
数一下金庸书中主要角色的父亲,不是一出场就嗝屁了留下一个遗腹子(郭靖,杨过),就是在三四话之内,大侠还在小时候的剧情时,就被仇家砍死了(张无忌,林平之),或是这个爹根本就没出现过(令狐冲,萧峰,虚竹等)。他的书中充满了这种没有爹的孩子,几乎没有哪个重要男角色是成年后还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还一起活到最后的。《天龙八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觉得这本水平最高,但这本书里的爸爸去哪儿式剧情,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亲爹是谁!《friends》里有个笑话,是ross对Chandler说:我以为忠诚是我们友谊的基础,Chandler说:屁!都有古怪的发型,这才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同样,萧峰大可对两位弟弟说:正直讲义气,是我们结义的基础。两位弟弟无精打采地说:诶,其实都没有爹才是我们结义的基础。
但如果翻下金庸的履历,就会觉得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在1955年到1972年,也就是金庸写武侠小说的17年里,他对成年之后的父子关系都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他的父亲在50年代初,即他开始写武侠小说之前,就在老家被判为大地主枪决了。其时金庸大概20出头,按照他在《月云》里的说法,听到消息后,在香港“大哭了三天三夜”。然后他写了十多部以没有父亲的成年男人为主角的武侠小说,一来多少有点自我的投射,二来就是不投射,他想写也写不圆:一个成年男人和父亲长期相处的经验,对他是很缺乏的。等他的儿子(准确说是二儿子,因为他的大儿子19岁就自杀了)成年,陪他度过晚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对这种关系比较熟悉后,他又早不写武侠小说了。这些小说和里面的人物,都诞生在他的“父子关系断层期”,所以有这样的特征。创作这个事情真是很奇妙,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出各种违反地心引力等一切物理常识的武功,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一个作者很难不受制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当然这也可以算是他的厚道,不熟悉的事情就不乱YY。也再次佐证倪匡说的,武侠小说里,武功恰恰是最容易写的,反正怎么写都不会有错,最难写的其实是里面的人情。就像画鬼最易画牛马最难。
同样的例子还有李安,看过一个报道,说他回忆当年拍《饮食男女》拍得不容易,因为“父女关系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关系”,他没有姐妹,也没有女儿。所以一对父女是怎么相处的,他只有猜测——就是猜测,也有猜测的尽头。在这部片子里,李安塑造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女儿,各有各的特质,朱家就像一个缩小的大观园,金陵十二钗浓缩成了台北三钗,一样精彩。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电影在处理父女矛盾时,一律是省略了最核心的过程的:三个女儿都在一个特定时刻,把核弹一样的问题摆到了家庭晚餐的桌面上:小女儿未婚先孕,大女儿闪婚,二女儿对父亲的新婚姻极其失望,然后呢?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事情解决了:小女儿和大女儿依次被自己的男友和丈夫接走,二女儿完成了对父亲的谅解,请父亲到家里来吃饭。那个最针尖对麦芒的环节,一对父女是怎么从对峙到最后达成协议的过程,一律没有。李安可以想象一个父亲可能有什么样的女儿,这些女儿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这些可以从他的其他经验和见闻中来找素材,但那些更隐秘,非近距离体验而不得知的过程和细节,则被“自然地”隐去了。
继续说回金庸。虽然没有具体和细腻的父子关系,但是他还是在书中写了一种模糊的,可能是他心中“理想的”父子关系。仍以最典型也是最丧心病狂的《天龙八部》为例。在这种父子关系里,儿子在故事一开始的成长期时,还是弱小的战五渣熊孩子,只能挨打挨骂挨欺辱挨鄙视,还要忙着攒钱人品攒技术攒人脉,通常“挨”那个过程会被写得惨不忍睹,而“攒”那个过程又会被写得十分艰辛。在这个最需要经验和保护的,也最难看到成效的阶段里,爹一律是隐形的。更要命的是,这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爹不为儿子提供好的也就算了,儿子命运里的很多悲剧就是这些爹直接或间接,故意或不故意地造成的。后来经过千回百转,儿子在没有爹的情况下,也因缘际会地继承了爹的事业,终于封神了,比爹当年的牛逼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根本不需要爹的帮助了,爹却偏在这个时候驾着七彩祥云出现了,摸摸儿子的头:“狗蛋啊,干得不坏!不愧是我的儿子!”总有一种不要脸摘人家桃子的欠扁感。更有趣的是,这个姗姗来迟的爹和儿子相认之日,也是他们父子关系完结之时:认爹仪式后不超过四小时,三个爹一个出家,一个死去,一个消失,以前没有一起相处,以后也不会。从片头到谢幕和冷血才女两位同学的讨论十分到位:“这三人的故事对传统父子关系真是莫大的讽刺:当你弱小时或是成长时,爹一般都是隐身的,甚至不时地给你捣乱添堵。只有你强大了,你爹才会重视你信任你,承认“这才是我的儿子”。”“有点能耐的亲爹承认你这个儿子,不等于要跟你共享天伦其乐融融,而是承认“你比我强”“你可以代替我”。这不是什么舐犊情深、承欢膝下的故事,而是跟自然界的新老交替、优胜略汰差不多。”
听上去很冷血是不是?但这不知道是多少男人心中完美的父子关系。在漫长的男权社会里,把儿子从只知道吃奶睡觉哭泣,不可理喻,没有任何交流能力的肉虫,培养成有头有面,合宜得体的继承人,中间过程实在太辛苦,有太多不愉快,男人都不大愿意承担。虽然有个优秀的继承人对男人来说是头等大事,但男人们更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担任“标杆”和“规则制定者”:儿子你听老爸我跟你说,儿子你按照这个规矩来,儿子你做到哪一步我就满意了。而不愿意去当把屎把尿,整天被熊孩子折磨得要断气的老妈子。我记得韩寒婚前接受一个访问时也说过类似愿望,说他如果以后有小孩,希望小孩最好是一来就是会跑会跳,能听懂人话的,这样自己就可以教他事情,不至于完全沟通无能(大意如此)——既然父亲只需当规则制定者,那小孩最好是在成为能听懂规矩的“合格小孩”后,交给我教养就是,之前巴不得当甩手掌柜。但就是再合格的小孩,也是很难教养的,所以这种对“合格小孩”的想法发展到极端,就是《天龙八部》里这种:连教养都不必了,十八年后相认时,他已经是一条好汉,爹收了这个桃子,然后归隐。
金庸的书里有两种归隐,一种是年轻男人的归隐:和一群女人过招数轮后,最后敲定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归隐,走向新生,生养下一代。后一种是老男人的归隐:年轻男人造出后代来后,又因为各种原因不管,十八年后像拔萝卜一样丰收了一个好儿子。然后爹把冠冕交给儿子,自己归隐,走向死亡。你很难想象前一种是怎么变成了后一种的。若爱的那么死去活来的杨过和小龙女不管自己的骨肉,那得多么雷人。但这两种人就是在他的书里平行存在,且都被写活了,只是从来不对接。书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看到了自己的孙子:走向死的爷爷,走向生的爸爸,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父亲不能共处一室。这种断层,还是源于之前说的,在作者写书时,他对父子关系的理解还不大到位。
然而作为过早失去父亲,对父子关系曾一度陌生的年轻人,金庸最后还是对父子关系有了极深的了解,但却是通过一种更惨烈的方式:儿子的早夭。“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这大概是我读到的最锥心泣血的后记,二十多字下暗涌着巨大的悲痛,哪怕当时不知道他家的这段公案,还是非常令人动容。但写这个后记时,他已经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五年多了。
=========================================================================
多读几本金庸的书后,发现一个有趣的事,他的书里的很多男人,几乎没有成年之后的父子关系。这些男人的成长,常常是依赖的是师徒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在很多本书里,师父,祖父,甚至岳父都代行了父亲的职责,保护男主,辅导男主角打怪升级,在他人生的重要关口当指引者。但这些人始终和父亲不同。代理父亲在全面行使父权的时候,真正的父亲们都在干啥呢?都死了。
数一下金庸书中主要角色的父亲,不是一出场就嗝屁了留下一个遗腹子(郭靖,杨过),就是在三四话之内,大侠还在小时候的剧情时,就被仇家砍死了(张无忌,林平之),或是这个爹根本就没出现过(令狐冲,萧峰,虚竹等)。他的书中充满了这种没有爹的孩子,几乎没有哪个重要男角色是成年后还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还一起活到最后的。《天龙八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觉得这本水平最高,但这本书里的爸爸去哪儿式剧情,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亲爹是谁!《friends》里有个笑话,是ross对Chandler说:我以为忠诚是我们友谊的基础,Chandler说:屁!都有古怪的发型,这才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同样,萧峰大可对两位弟弟说:正直讲义气,是我们结义的基础。两位弟弟无精打采地说:诶,其实都没有爹才是我们结义的基础。
但如果翻下金庸的履历,就会觉得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在1955年到1972年,也就是金庸写武侠小说的17年里,他对成年之后的父子关系都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他的父亲在50年代初,即他开始写武侠小说之前,就在老家被判为大地主枪决了。其时金庸大概20出头,按照他在《月云》里的说法,听到消息后,在香港“大哭了三天三夜”。然后他写了十多部以没有父亲的成年男人为主角的武侠小说,一来多少有点自我的投射,二来就是不投射,他想写也写不圆:一个成年男人和父亲长期相处的经验,对他是很缺乏的。等他的儿子(准确说是二儿子,因为他的大儿子19岁就自杀了)成年,陪他度过晚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对这种关系比较熟悉后,他又早不写武侠小说了。这些小说和里面的人物,都诞生在他的“父子关系断层期”,所以有这样的特征。创作这个事情真是很奇妙,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出各种违反地心引力等一切物理常识的武功,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一个作者很难不受制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当然这也可以算是他的厚道,不熟悉的事情就不乱YY。也再次佐证倪匡说的,武侠小说里,武功恰恰是最容易写的,反正怎么写都不会有错,最难写的其实是里面的人情。就像画鬼最易画牛马最难。
同样的例子还有李安,看过一个报道,说他回忆当年拍《饮食男女》拍得不容易,因为“父女关系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关系”,他没有姐妹,也没有女儿。所以一对父女是怎么相处的,他只有猜测——就是猜测,也有猜测的尽头。在这部片子里,李安塑造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女儿,各有各的特质,朱家就像一个缩小的大观园,金陵十二钗浓缩成了台北三钗,一样精彩。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电影在处理父女矛盾时,一律是省略了最核心的过程的:三个女儿都在一个特定时刻,把核弹一样的问题摆到了家庭晚餐的桌面上:小女儿未婚先孕,大女儿闪婚,二女儿对父亲的新婚姻极其失望,然后呢?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事情解决了:小女儿和大女儿依次被自己的男友和丈夫接走,二女儿完成了对父亲的谅解,请父亲到家里来吃饭。那个最针尖对麦芒的环节,一对父女是怎么从对峙到最后达成协议的过程,一律没有。李安可以想象一个父亲可能有什么样的女儿,这些女儿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这些可以从他的其他经验和见闻中来找素材,但那些更隐秘,非近距离体验而不得知的过程和细节,则被“自然地”隐去了。
继续说回金庸。虽然没有具体和细腻的父子关系,但是他还是在书中写了一种模糊的,可能是他心中“理想的”父子关系。仍以最典型也是最丧心病狂的《天龙八部》为例。在这种父子关系里,儿子在故事一开始的成长期时,还是弱小的战五渣熊孩子,只能挨打挨骂挨欺辱挨鄙视,还要忙着攒钱人品攒技术攒人脉,通常“挨”那个过程会被写得惨不忍睹,而“攒”那个过程又会被写得十分艰辛。在这个最需要经验和保护的,也最难看到成效的阶段里,爹一律是隐形的。更要命的是,这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爹不为儿子提供好的也就算了,儿子命运里的很多悲剧就是这些爹直接或间接,故意或不故意地造成的。后来经过千回百转,儿子在没有爹的情况下,也因缘际会地继承了爹的事业,终于封神了,比爹当年的牛逼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根本不需要爹的帮助了,爹却偏在这个时候驾着七彩祥云出现了,摸摸儿子的头:“狗蛋啊,干得不坏!不愧是我的儿子!”总有一种不要脸摘人家桃子的欠扁感。更有趣的是,这个姗姗来迟的爹和儿子相认之日,也是他们父子关系完结之时:认爹仪式后不超过四小时,三个爹一个出家,一个死去,一个消失,以前没有一起相处,以后也不会。从片头到谢幕和冷血才女两位同学的讨论十分到位:“这三人的故事对传统父子关系真是莫大的讽刺:当你弱小时或是成长时,爹一般都是隐身的,甚至不时地给你捣乱添堵。只有你强大了,你爹才会重视你信任你,承认“这才是我的儿子”。”“有点能耐的亲爹承认你这个儿子,不等于要跟你共享天伦其乐融融,而是承认“你比我强”“你可以代替我”。这不是什么舐犊情深、承欢膝下的故事,而是跟自然界的新老交替、优胜略汰差不多。”
听上去很冷血是不是?但这不知道是多少男人心中完美的父子关系。在漫长的男权社会里,把儿子从只知道吃奶睡觉哭泣,不可理喻,没有任何交流能力的肉虫,培养成有头有面,合宜得体的继承人,中间过程实在太辛苦,有太多不愉快,男人都不大愿意承担。虽然有个优秀的继承人对男人来说是头等大事,但男人们更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担任“标杆”和“规则制定者”:儿子你听老爸我跟你说,儿子你按照这个规矩来,儿子你做到哪一步我就满意了。而不愿意去当把屎把尿,整天被熊孩子折磨得要断气的老妈子。我记得韩寒婚前接受一个访问时也说过类似愿望,说他如果以后有小孩,希望小孩最好是一来就是会跑会跳,能听懂人话的,这样自己就可以教他事情,不至于完全沟通无能(大意如此)——既然父亲只需当规则制定者,那小孩最好是在成为能听懂规矩的“合格小孩”后,交给我教养就是,之前巴不得当甩手掌柜。但就是再合格的小孩,也是很难教养的,所以这种对“合格小孩”的想法发展到极端,就是《天龙八部》里这种:连教养都不必了,十八年后相认时,他已经是一条好汉,爹收了这个桃子,然后归隐。
金庸的书里有两种归隐,一种是年轻男人的归隐:和一群女人过招数轮后,最后敲定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归隐,走向新生,生养下一代。后一种是老男人的归隐:年轻男人造出后代来后,又因为各种原因不管,十八年后像拔萝卜一样丰收了一个好儿子。然后爹把冠冕交给儿子,自己归隐,走向死亡。你很难想象前一种是怎么变成了后一种的。若爱的那么死去活来的杨过和小龙女不管自己的骨肉,那得多么雷人。但这两种人就是在他的书里平行存在,且都被写活了,只是从来不对接。书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看到了自己的孙子:走向死的爷爷,走向生的爸爸,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父亲不能共处一室。这种断层,还是源于之前说的,在作者写书时,他对父子关系的理解还不大到位。
然而作为过早失去父亲,对父子关系曾一度陌生的年轻人,金庸最后还是对父子关系有了极深的了解,但却是通过一种更惨烈的方式:儿子的早夭。“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这大概是我读到的最锥心泣血的后记,二十多字下暗涌着巨大的悲痛,哪怕当时不知道他家的这段公案,还是非常令人动容。但写这个后记时,他已经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五年多了。
![]() |
大宋国民男子偶像组合:没爹三人组。 |
囧之女神dais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五个要素,和一个万年不变的落后 (462人喜欢)
- 逻辑/话术/传媒课:娃哈哈继承战中常见的几类话术,及其对应反驳 (466人喜欢)
- 两个人的大一暴击(又一篇发广播被秒噶只能转日记的) (22人喜欢)
- 美役囚犯,和美役警察(又一篇发广播被秒噶只能转日记的) (93人喜欢)
- 囡家两人食(27):怎么炒出一碗广义上的北方风味炸酱面的炸酱(其实拌饭夹馒头都好吃) (4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59篇内容 · 8.4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97篇内容 · 2.8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50篇内容 · 5.0万次浏览
- 我的快乐初秋观鸟记26篇内容 · 8952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90.3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290篇内容 · 22.0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36.9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82篇内容 · 40.7万次浏览
后记是他再忆自己写《倚天屠龙记》时张三丰失爱徒张翠山么,隐约记得他说写书的时候不懂那种痛,写的太淡了。
我觉得,能做好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父亲,是一个男人一辈子可能取得的最高成就。 要做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很容易,射了以后没流掉就办得到。可是要做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了充分正面作用的父亲,难。太多男人没有做到,太多男人甚至连这份责任本身都没有认识清楚。 曾听一个事业颇成功的男人谈起自己十多岁的独子,声称以前工作忙顾不上家庭,现在儿子大了,才发现他很不听话,于是感到“这孩子没救了”,决定放弃他。 象这样的父亲,就是一个极其不合格、极其幼稚的父亲,对自身的父职不但没有认识,而且将父子关系中一切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都归咎于孩子。 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谁愿意做这种父亲的儿女呢? 可是许多男人都毫无愧色的做了这样的父亲。 真是羞耻啊!
「内容不可见」
非孤儿不足以获奇遇……
父亲从缺,同俄狄浦斯情结也不无关系?以武侠小说之传统语境,男孩哪怕生在健全的家庭,多少也会萌生反抗父权的意识。 换言之,武侠的男孩成长为男人,经历反叛、认同、归化的过程,而这其中他身边比他年长的男人,则必然扮演活靶子、启蒙师、权威者……的角色,血缘上的生父既然无力演绎这种复杂而具层次的形象,干脆就全盘弱化,而让几个角色来分饰之。
娘啊 俄狄浦斯这几个字儿什么时候才能不见人随便甩出来 ==
啊。。。这样的。。。
难道古龙小说的主角都有父亲么。。。
西方是杀父的文化,中国是杀子的文化,金庸是替子杀父,以完成自身的革命。反观那些但凡老子没死的,下场都不怎样,比如乔峰慕容复比如欧阳克宋青书。
俄狄浦斯情节、斯德哥尔摩症候群、隐藏在。。。。下的。。。。导致了。。。..... 啊哈啊哈,点评必提
你这个毒舌的胖女人!
金庸不是24年出生的嘛 那50年代初他应该有26岁 那个时候还会对成年人的父子关系全然无知吗 单纯好奇 望解答 没有刁难之意
段誉是有爹的,虽然不是亲爹,但是整体上是标准父子关系
「内容不可见」
这么说起来,李连杰的新少林五祖倒是罕见的父子关系融洽的武侠电影了,虽然整部戏绷着脸。。。
但是乔峰是有老爸的,和慕容复的老爸一时瑜亮,契丹的南院大王什么的段誉也是有老爸的,他老爸好像是四大恶人之首,甚至虚竹也是有老爸的,是少林的方丈,当年杀乔峰老爸的带头大哥。。。总之金庸书里,对父子关系,有种深深的无所适从,能感觉到,父爱一直淡漠的存在着。。。怎么形容,就是一种得了中二病的父爱,孩子,去吧,向着夕阳的方向
萧峰结拜段誉 顶多是看他能喝酒 为人豪爽 功夫不赖 结拜的时候不知道他没爹 段誉结拜虚竹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身世呢 段誉得到的父爱是真实的 因为段正淳不知道段誉不是自己亲生的 萧峰从小有养父母的疼爱 也是得到亲情的 他们三个结拜的基础还是脾气投 武功好结拜不丢脸 杨过太年幼 一心想为父报仇 一开始就见识了小龙女这种绝色佳人 出去行侠仗义一方面赞个名气 遇见的女人都是姑姑的代替品 找到姑姑的影子聊以慰藉 个人看法也是天龙八部最经典 什么国家利益 民族大义 都是统治者的野心 只要有杀戮就是造孽 受罪的都是百姓 萧峰为人不拘小节 身份极其尴尬 被活活逼死 也是看透了 替谁效劳都是可笑的 今天是义弟 明天就拉去杀头 可以归隐的阿朱也死了 天下之大 无容身之地 郭靖与他没法相提并论 郭靖还沉浸在别人喊他郭大侠 保卫百姓的美梦中 杨过也无法与萧峰相比 如果小龙女不是那么倾国倾城 又没从小教导杨过武功 杨过也许不会执着十六年吧 还是萧峰的爱情最深刻 最平凡 真挚 值得托付终身
不是吧,萧远山,延庆太子,少林寺方丈不就是这三个的爹,貌似他们都知道吧
突然觉得父亲在一个家庭中是一个尴尬的地位。论如何做一个好父亲?
这个“没爹三人组”是最爱啊,可惜除了乔大哥,其余两人的人品实在让人叹息!
侠之大者,要成为一个大侠必须先得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少年无父无母或者是自小立誓替父母报仇之类的例子是武侠小说里的家常便饭。个人觉得武侠小说若不这样写如何成就一代大侠?主角天天在父母的呵护关爱下成长,成就起来稍难一些。一个苦大仇深的少年卖点好过一个李修缘,我们要的经历社会磨练之后的大侠,不是一心向善立地成佛的济公!
想到个例外,宋青书&宋远桥
大侠的父亲是怎样的人,在大侠的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真的很难处理,干脆不写了~
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子的,因为那是我还不明白。嗯。
楼主分析得很好,你不说我还真没研究到这个层面。
我觉得金大侠写的男主写他有个隐形的爹, 基本是为了给这个孩子整个背景, 比如根正苗红啊、名门正派啊、一代宗师啊、江湖侠客啊, 其中对应的几个男主,大家可以对应袁承志、张无忌等等
所以,爹就是个背景,故事中看上去也就只留个背影, 不需要太多的相处,只需要男主给力就够了。
但金大侠笔下的女主,多是都有个给力的爹的, 这些个爹,看看黄蓉、任盈盈、或者看看苗若兰、还有九公主, 基本都给力并且充当重要角色,对,郭靖后来也当了女儿的爹, 还有杨潇, 这些父女关系可以很好的为故事打助攻, 自然不能隐形。
而且金庸笔下的女人,大都很悲惨。
知道金庸的兒子怎麼死的嗎?
黄药师不是见到自己孙子了吗
倒是揭露了一个现象 不过我觉得根本没什么意义 往传统道德上扯就更羊侃了。你爹的水平才决定你对他的态度 而且,说真的,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人,二辈人的差距更是天一样大,兴趣和生活几乎没多少共同点,你真的很喜欢跟你父母交流吗?除了血亲关系 ,个人感觉父母就是个符号而已。当然,你说人家写的是古代呀,跟现代有什么关系。这么说吧,连现在都搞不懂,对古代的描述不也是一种十万八千里的揣测吗?生活其实更多的是靠对外界环境的关系来表达的。就算是家庭内部,往往是通过矛盾来表达亲情。如果你与父母没有太多矛盾,其实你是很难写出感情来的。当然,你也可以卡夫卡那样用变态表达感情,或者自己直接表达我多么多么地爱父母。但是,如果一个人只会喊不会做,看的听的人铁定会烦的。
我倒觉得金庸笔下的男女爱情挺有趣的。好像感觉,痴情的,不管男女,多数都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反倒是韦小宝这样的贪财好色的能够善终。当然,可能有人会说郭靖杨过什么的善终,我觉得,郭更多的是因为傻,而杨等你妈十几年,已经不是正常男人了。至于女人,大概只有聪明的才能牵手帅哥吧,好吧,当然心眼不能坏,比如任盈盈赵敏黄蓉。
段誉不算没爹吧
MARK一下先,有空再好好看看。
情节需要。。。。。
那个“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后记指的是除了张三丰对张翠山,应该还有谢逊以为张无忌死了的时候吧。
其实“无父“,同样还可以解释为,金庸基本是认同传统价值观的,忠孝义等等。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下,”父母在,不远游“。尽孝就应该陪伴在父母身边,给他们养老,生孙子。若父母还健在,自己就去闯荡江湖,不顾生死,未免显得不那么冠冕堂皇。所以一开始就父母都写死了,(即使郭靖是母亲李萍养大的,也是在母亲死了以后,才开始南下闯江湖的), 省得把男主们挂上不孝的名字
看完细细想来好像是这么回事。
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金庸儿子去美国上大学,遭遇失恋,父母又在家里准备离婚,儿子神经崩溃后自杀了。少年丧父还不算什么,中年丧子实在是太痛太痛了。。。
惊呆了,你竟然能在读者上发文章,还是原创版,好赞
讨论金庸小说 发表个人看法 又不是辩论会 非得以命题才能回复吗 那没关联的回复多了去了 你看不懂不代表所有人都跟你一样 再说我根本没跑题 萧峰确实没有缺失家庭温暖 如果不是被人爆出身世 养父母对他视如己出
黄子华:你老豆快过光速,不然怎么会连影都没有
金庸小说 的父与子 确实有缺失。父子亲厚断层,但父子精神接续非常完美。看着一个又一个主人公或为世仇,或未共同道路所指引,端的一脉相承,基因相继。实际上,金庸的父与子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精神上父慈子孝,可人性中的父与子充满了反叛和断裂。如果把郭靖和杨过,看作一段父与子的关系,他俩才能代表大多家庭的父子的相处模式。
现实里,子承父业,想都别想,让人想起鸡飞狗跳的辅导作业场面。由郭靖到杨过,是经历了各种断臂、跳崖考验才接续上共同的精神。其他书里的父子事业描述的未免都过于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