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豆瓣知乎果壳贴吧和微信链接成一个地方的世界
总在想一个问题,自己是否能够像左岸一样每天一篇文章,下面有左岸自己的评语来积累自己的网页或者是每天的生活。但当我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如果真的那样的话倒不如自己把每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触到的用自己独特的观点来解释说明,从而达到累积的目的。
所以宗于以上的思想,自己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自己这一天所有的事情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总结出最后的文章和知识。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自己从哪里能够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与网上的文章联系起来,这就是今天我所要想这篇日志的缘由。
在知乎上看到这篇@动机在杭州的这篇知乎·豆瓣·果壳的比较,觉得讲的很有道理,索性就摘录下来
共同点:TED“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中讲到,微软曾花重金聘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一本百科全书,后来无疾而终,但维基百科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到了。这是因为,维基百科激发的广大网友的参与创作欲望,远非给几个专家的金钱能比。
同维基百科相似,豆瓣、果壳和知乎最优秀的地方同样在于,它们都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激发它们的创造欲望,为网站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而这批优秀的人会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从而使网站壮大。它们都是应用“动机科学”的典范。
那么,这些网站激发网友辛苦码字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外在的动机,是网站设计的网友给予的直接反馈。“赞”、“推荐”、“粉丝数”和“评论”。这些反馈构成了创作的外在强化物。很多人都会记得写一篇文章,获得很多“赞”时的独特感觉。“赞”的背后,是被尊重、得到承认和影响力,虽然虚拟,同样让人沉醉。
内在动机,除了自身的创作冲动,一个网站能吸引优质粉丝,一定是它激发了你隐隐之中对自己的想象、期待和深刻的身份认同。它提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提示通过你创作、浏览网站内容,及与网站其它成员之间的互动完成。一些大而杂的社区网站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它只提供信息,却没法提示,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另一些小网站,原来有清晰的身份辨识度,但随着用户的大量涌入,这种身份辨识度越发模糊,最终引发老用户的焦虑和流失。
不同点:豆瓣、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文艺的本质是情感)、“知识”和“观点”;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难怪会变成YP圣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种嘛),“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
豆瓣的情感流稍微有点远,我重点说说果壳的知识流和知乎的观念流之间的区别。我在果壳上注册的帐号要早于知乎,但几乎没怎么上过,相反,在知乎倒是逐渐成了活跃用户(真的,虽然我答题不到100)。虽然果壳一直致力于产生和传播有趣的科学知识,我所受的知识训练也应该跟果壳更亲近些,我却更喜欢知乎。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但观念是活的;知识是外在的,但观念是自身的;知识告诉我们答案,但观念却让我们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情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复制。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过程。真实的世界,远比科学家所看到的大,我们在其中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远比科学知识所能解答的复杂和广阔。有时候我们提问,并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答案,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和回应。
然而对于@动机在杭州的这篇言论,我就在想,如何把这些知乎的观点运用到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如何与生活更好地链接,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日志最初的初衷。所以我一直在探索,个人的知识如何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内涵,如何面对生活当中的大起大合从容自如。而这篇日志与这样的想法我会一直坚持与坚信自己在这一条道路之中能够寻找自己内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自己存在这个世界的原因与生活法则。
最后,在接下来的道路之中自己通过豆瓣的平台来达成自己的些许梦想与改变,从而能够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宗于以上的思想,自己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自己这一天所有的事情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总结出最后的文章和知识。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自己从哪里能够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与网上的文章联系起来,这就是今天我所要想这篇日志的缘由。
在知乎上看到这篇@动机在杭州的这篇知乎·豆瓣·果壳的比较,觉得讲的很有道理,索性就摘录下来
共同点:TED“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中讲到,微软曾花重金聘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一本百科全书,后来无疾而终,但维基百科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到了。这是因为,维基百科激发的广大网友的参与创作欲望,远非给几个专家的金钱能比。
同维基百科相似,豆瓣、果壳和知乎最优秀的地方同样在于,它们都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激发它们的创造欲望,为网站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而这批优秀的人会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从而使网站壮大。它们都是应用“动机科学”的典范。
那么,这些网站激发网友辛苦码字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外在的动机,是网站设计的网友给予的直接反馈。“赞”、“推荐”、“粉丝数”和“评论”。这些反馈构成了创作的外在强化物。很多人都会记得写一篇文章,获得很多“赞”时的独特感觉。“赞”的背后,是被尊重、得到承认和影响力,虽然虚拟,同样让人沉醉。
内在动机,除了自身的创作冲动,一个网站能吸引优质粉丝,一定是它激发了你隐隐之中对自己的想象、期待和深刻的身份认同。它提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提示通过你创作、浏览网站内容,及与网站其它成员之间的互动完成。一些大而杂的社区网站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它只提供信息,却没法提示,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另一些小网站,原来有清晰的身份辨识度,但随着用户的大量涌入,这种身份辨识度越发模糊,最终引发老用户的焦虑和流失。
不同点:豆瓣、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文艺的本质是情感)、“知识”和“观点”;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难怪会变成YP圣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种嘛),“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
豆瓣的情感流稍微有点远,我重点说说果壳的知识流和知乎的观念流之间的区别。我在果壳上注册的帐号要早于知乎,但几乎没怎么上过,相反,在知乎倒是逐渐成了活跃用户(真的,虽然我答题不到100)。虽然果壳一直致力于产生和传播有趣的科学知识,我所受的知识训练也应该跟果壳更亲近些,我却更喜欢知乎。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但观念是活的;知识是外在的,但观念是自身的;知识告诉我们答案,但观念却让我们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情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复制。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过程。真实的世界,远比科学家所看到的大,我们在其中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远比科学知识所能解答的复杂和广阔。有时候我们提问,并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答案,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和回应。
然而对于@动机在杭州的这篇言论,我就在想,如何把这些知乎的观点运用到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如何与生活更好地链接,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日志最初的初衷。所以我一直在探索,个人的知识如何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内涵,如何面对生活当中的大起大合从容自如。而这篇日志与这样的想法我会一直坚持与坚信自己在这一条道路之中能够寻找自己内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自己存在这个世界的原因与生活法则。
最后,在接下来的道路之中自己通过豆瓣的平台来达成自己的些许梦想与改变,从而能够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