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与不材之间
十余年前我到美国求学,入读一家天主教会创立的私立高中。
老师同学以及教会的神职人员很是热情,大概是看我不似奸恶之徒,若从未听过天主和圣子的福音,最多也只能在地狱的外缘与荷马、维吉尔等希腊罗马先哲们厮混,心中有所不忍,纷纷前来传道。
我非常尊重不同的信仰,但当时内心却认为神是不可能存在的。每逢有人劝说我信奉基督,我便很有礼貌的问:“如果上帝真如你所说那样全能,他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无力举起的石头不?”
面对这个问题,所有前来传道的人都回答不上来。
到了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来了一位见习数学老师,是货真价实的门萨俱乐部成员,据说智商超过200。他发现我还没有宗教信仰,便问我为什么在这样的学校读了三年都没有成为天主教徒。
我果断的抛出了那个问题。他想了想,告诉我说:“神能够创造一块重的连他也无法举起的石头,然后他可以把那块石头举起来。”
我当时就愣住了。
他的答案从逻辑上说是无论如何都讲不通的,然而却是这么的正确。能把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调和成一个整体,这确实是最高的智慧。在许多宗教中,这种智慧就是神的实质。
回国后,有时也会翻阅佛学的书籍。佛家的教诲在我看来有许多难以理解,甚至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比如说佛家对身体的态度便是如此。一方面,好的身体是更好地布施的保障,是修佛过程中珍贵的福田。另一方面,身体终究只是一副皮囊,学佛之人不应留恋。
再说对物的态度。佛门强调对自己与物事之间缘分的珍惜,不少佛家故事的存在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比如,一位居士在河边洗菜,一片菜叶被河水冲走,他沿着河追了好一会,才寻回那片菜叶。然而,佛家对物事的态度同时也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凡是有利用价值的事物都可以尽量运用。比如人自私的本能虽然不好,但是若引导得当,让人人自利而利他,佛家也是赞许的。而对于已经无用的事物,佛家则主张彻底的舍弃。他们甚至认为,佛法在恰当的时候也应该被舍弃。它就像是一条船,载着人们穿越苦海。到达彼岸后,人们终将上岸步行,而将船留在岸边。
我隐约的感觉到:智慧来源于同时遵从两种或以上相互矛盾或冲突的心智模式,并在其中找到平衡的过程。
而对于道家学说的阅读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庄子·山木》中讲,一棵大树因为其材质用来做什么都不合适,在多年的砍伐之中得以幸存。而当庄子的朋友准备杀鹅款待庄子和他的学生时,选择杀掉不会鸣叫的鹅。学生们为庄子,到底是“无用”还是“有用”更利于保全自身?面对鹅和大树迥异的命运,庄子只是说要游走于成材和不成材之间,不要偏执于任何一面。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在这对立的矛盾中找到真正的道路,恐怕并非是先贤们不想说,而是不可说。这就好像西天最好的经全是无字的一样。
如果我们尽力的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能胜任“材”的角色,但内心却不以自己为“材”,而当自己被视作无用之木被冷落在一旁时,我们却不认为自己是真的无用,而能看到被冷落的妙处,也许这时我们真的能像庄子说的那样“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P.S. 一定会有读者说,文中所指的在矛盾中追求平衡的实质是中庸之道,但实际上不是。中庸之道的主要思路是清晰且没有矛盾的,那就是避免使用极端的手段,不要追求极端的结果。西方的天主教、东方的佛教、道家学说等其实并不抗拒极端的手段和结果,而它们的学说在理论层面上也是存在矛盾之处的。
老师同学以及教会的神职人员很是热情,大概是看我不似奸恶之徒,若从未听过天主和圣子的福音,最多也只能在地狱的外缘与荷马、维吉尔等希腊罗马先哲们厮混,心中有所不忍,纷纷前来传道。
我非常尊重不同的信仰,但当时内心却认为神是不可能存在的。每逢有人劝说我信奉基督,我便很有礼貌的问:“如果上帝真如你所说那样全能,他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无力举起的石头不?”
面对这个问题,所有前来传道的人都回答不上来。
到了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来了一位见习数学老师,是货真价实的门萨俱乐部成员,据说智商超过200。他发现我还没有宗教信仰,便问我为什么在这样的学校读了三年都没有成为天主教徒。
我果断的抛出了那个问题。他想了想,告诉我说:“神能够创造一块重的连他也无法举起的石头,然后他可以把那块石头举起来。”
我当时就愣住了。
他的答案从逻辑上说是无论如何都讲不通的,然而却是这么的正确。能把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调和成一个整体,这确实是最高的智慧。在许多宗教中,这种智慧就是神的实质。
回国后,有时也会翻阅佛学的书籍。佛家的教诲在我看来有许多难以理解,甚至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比如说佛家对身体的态度便是如此。一方面,好的身体是更好地布施的保障,是修佛过程中珍贵的福田。另一方面,身体终究只是一副皮囊,学佛之人不应留恋。
再说对物的态度。佛门强调对自己与物事之间缘分的珍惜,不少佛家故事的存在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比如,一位居士在河边洗菜,一片菜叶被河水冲走,他沿着河追了好一会,才寻回那片菜叶。然而,佛家对物事的态度同时也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凡是有利用价值的事物都可以尽量运用。比如人自私的本能虽然不好,但是若引导得当,让人人自利而利他,佛家也是赞许的。而对于已经无用的事物,佛家则主张彻底的舍弃。他们甚至认为,佛法在恰当的时候也应该被舍弃。它就像是一条船,载着人们穿越苦海。到达彼岸后,人们终将上岸步行,而将船留在岸边。
我隐约的感觉到:智慧来源于同时遵从两种或以上相互矛盾或冲突的心智模式,并在其中找到平衡的过程。
而对于道家学说的阅读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庄子·山木》中讲,一棵大树因为其材质用来做什么都不合适,在多年的砍伐之中得以幸存。而当庄子的朋友准备杀鹅款待庄子和他的学生时,选择杀掉不会鸣叫的鹅。学生们为庄子,到底是“无用”还是“有用”更利于保全自身?面对鹅和大树迥异的命运,庄子只是说要游走于成材和不成材之间,不要偏执于任何一面。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在这对立的矛盾中找到真正的道路,恐怕并非是先贤们不想说,而是不可说。这就好像西天最好的经全是无字的一样。
如果我们尽力的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能胜任“材”的角色,但内心却不以自己为“材”,而当自己被视作无用之木被冷落在一旁时,我们却不认为自己是真的无用,而能看到被冷落的妙处,也许这时我们真的能像庄子说的那样“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P.S. 一定会有读者说,文中所指的在矛盾中追求平衡的实质是中庸之道,但实际上不是。中庸之道的主要思路是清晰且没有矛盾的,那就是避免使用极端的手段,不要追求极端的结果。西方的天主教、东方的佛教、道家学说等其实并不抗拒极端的手段和结果,而它们的学说在理论层面上也是存在矛盾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