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的奴隶
前两天在各种乱七八糟事情的轰炸中偷闲去听了一场Live,撇开演出本身不说,倒是有一点别的感触。
看演出时候我站的位置离舞台很近,可偏偏在我和歌手两点连线之间站了个男生,那男生说高也不高,可是挡住我刚刚好。所以后来唱歌的时候,我想拿出手机拍照,只得高高举起,要不然就要找各种缝隙才能拍的完整,折腾了好一阵,我有点气恼,想了想,我不是来享受音乐的么,难道是来拍照的?干脆就收起了手机。我注意到旁边的一个人从头到尾一直淡定地举着照相机,我感觉到她从来没有用眼睛直接看向舞台,而始终通过镜头在观看这场演出。我甚至还在想她是有多爱台上那个歌手,以至于要把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通过自己手中的那个相机据为己有。
于是想起了之前写的一些东西。
对于拍照这件事,我们的确是越来越乐此不疲了。
苏珊·桑格塔在《论摄影》中提到“拍摄照片需要一套累赘而昂贵的玩意儿—灵巧、劳民伤财的玩具的时代随着雅致的袖珍照相机的问世而确确实实相当遥远了。这种照相机诱使每个人都尝试拍照。在作者的年代,摄影已经“几乎像性和跳舞一样被视为一种娱乐”,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摄影这项活动更加大众化了。技术的发展令机器越来越便捷简单,如今大街上单反相机、数码摄像机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可以用一部智能手机,轻轻一按就能拍出你想要的照片。手机里拍照类的APP也多到不计其数,它们为你提供各色的滤镜、美化与修饰,一个没有专业摄影技术的业余者也可以拍出几张看起来还不错的照片。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提供着各色的分享功能,为这些照片找到了最完美的发泄口。一切看起来都很美,我们举起照相机、拍照、分享,循环往复又乐此不疲。
桑格塔在书中提到“需要由照片来确证现实和美化经验,是每个人如今都醉心的美学用户第一主义。工业社会将其民众转化为形象瘾君子,要将经验本身转变为一种观看方式,具有某种经验最终变得与将其拍摄成照片相一致,而参与某一公共活动变得越来越以照片的形式来观看它相等同。”所以我来看了一场演出,我见到了一个喜欢的歌手,我必须留下照片,来确证和美化这一经验和事实。
“我来,我看,我征服”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我来,我看,我拍照。”
我们痴迷于图像的世界,成为形象的瘾君子
事实上我们的确成为了形象瘾君子,用照片来确证和美化经验已经成为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桑格塔提到“摄影与最具当代特征的活动旅游业相辅相成的发展。”因为摄影给人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不知何时,摄影与旅游似乎成了一堆孪生兄弟一般不可分离。曾经杭州西湖玩的时候听到导游这样一句话,“大家注意啦!我们下车给五分钟的时间拍照。”仿佛旅行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仅仅是收集照片的过程,真实的经验和体验过程开始被人们忽略,令我们痴迷醉心的只是最后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影像。
所以在演出现场,当歌手站上舞台的时候,迎接他的不是一支支挥舞的手臂,而是一台台闪着光的手机。所以你会在音乐节看到这样的景象,拥挤的人头上空是数不清的单反相机、数码相机、iPad和手机,这些照相设备代替了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在观看着这场演出,并将这些他们喜欢的难得一见的明星歌手们用照片的形式占为己有。我们需要记录下的是那些只属于自己和这当下发生联系的瞬间,而非他人留下的记录,即使那些专业摄影师留下的影像更精致更能打动人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拍照,因为这些美妙的经历稍纵即逝,而摄影是能够留住这些易逝的时空最可靠的方式了。人都是贪婪的,当我想要占有一朵美丽的花时,既然我无法摘下它只好拍张照片带走它。这种贪婪的占有欲令我们无法停止对影像的追逐。
当现实终结于照片,我们还拥有什么?
十九世纪的美学家马拉美曾说,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是为了终结于书本。而如今万物存在是为了终结于照片。不可否认,相比于绘画等艺术形式,摄影术在记录和表现现实方面拥有着极大优势,但影像与现实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到“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现实,重现象甚于存在。”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当今社会我们对于形象的过度追求和消费。桑格塔提到“拍摄下来的世界于现实世界之关系和剧照于电影的关系有着同样的不准确之处,生活并非辉煌的细节、闪亮的一刹那和永远凝固。”影像终究不能替代现实,摄影本质上是一项非介入性的活动,“介入者不可能记录,而记录者又不可能介入。”在欣赏一场演出的时候观众与记录者的身份不可兼得,当我们在选择举起相机拍摄的同时我们就已经放弃了全身心享受音乐的真实体验。我们被照相机奴役着,它让原本计划享受音乐的听众由于某种欲望的驱使而不得不举起照相机。
酒鬼沉迷于酒精会令他暂时忘记现实,形象瘾君子过度醉心于图像也会让他们看不清现实。过多的形象会令人麻木,照片在创造美的同时也会将美消耗殆尽,比如一波又一波的旅行者在上海外滩的高楼大厦或者杭州西湖前举起照相机,以甚至于最后当看多了这样的图像的我们站在上海外滩或杭州西湖前时,会觉得它实在是——太像照片了。我们不断举起照相机,像工业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生产着大批量的商品,生产着大量的重复的影像。
再说回之前的那场演出,当我收起手机之后,我的确感觉自己能够更多地享受到音乐本身,那鼓声的节奏和律动让我开心,用眼睛直视舞台上的一切让这感觉更加真实。
但是,就在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我还是举起了手机,“啪啪啪啪啪”拍了好几张照片。
这么美妙的时刻怎么能不记录下来呢?
再说,还得发微博呢 ==
唉……真是……
讨厌
看演出时候我站的位置离舞台很近,可偏偏在我和歌手两点连线之间站了个男生,那男生说高也不高,可是挡住我刚刚好。所以后来唱歌的时候,我想拿出手机拍照,只得高高举起,要不然就要找各种缝隙才能拍的完整,折腾了好一阵,我有点气恼,想了想,我不是来享受音乐的么,难道是来拍照的?干脆就收起了手机。我注意到旁边的一个人从头到尾一直淡定地举着照相机,我感觉到她从来没有用眼睛直接看向舞台,而始终通过镜头在观看这场演出。我甚至还在想她是有多爱台上那个歌手,以至于要把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通过自己手中的那个相机据为己有。
于是想起了之前写的一些东西。
对于拍照这件事,我们的确是越来越乐此不疲了。
苏珊·桑格塔在《论摄影》中提到“拍摄照片需要一套累赘而昂贵的玩意儿—灵巧、劳民伤财的玩具的时代随着雅致的袖珍照相机的问世而确确实实相当遥远了。这种照相机诱使每个人都尝试拍照。在作者的年代,摄影已经“几乎像性和跳舞一样被视为一种娱乐”,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摄影这项活动更加大众化了。技术的发展令机器越来越便捷简单,如今大街上单反相机、数码摄像机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可以用一部智能手机,轻轻一按就能拍出你想要的照片。手机里拍照类的APP也多到不计其数,它们为你提供各色的滤镜、美化与修饰,一个没有专业摄影技术的业余者也可以拍出几张看起来还不错的照片。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提供着各色的分享功能,为这些照片找到了最完美的发泄口。一切看起来都很美,我们举起照相机、拍照、分享,循环往复又乐此不疲。
桑格塔在书中提到“需要由照片来确证现实和美化经验,是每个人如今都醉心的美学用户第一主义。工业社会将其民众转化为形象瘾君子,要将经验本身转变为一种观看方式,具有某种经验最终变得与将其拍摄成照片相一致,而参与某一公共活动变得越来越以照片的形式来观看它相等同。”所以我来看了一场演出,我见到了一个喜欢的歌手,我必须留下照片,来确证和美化这一经验和事实。
“我来,我看,我征服”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我来,我看,我拍照。”
我们痴迷于图像的世界,成为形象的瘾君子
事实上我们的确成为了形象瘾君子,用照片来确证和美化经验已经成为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桑格塔提到“摄影与最具当代特征的活动旅游业相辅相成的发展。”因为摄影给人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不知何时,摄影与旅游似乎成了一堆孪生兄弟一般不可分离。曾经杭州西湖玩的时候听到导游这样一句话,“大家注意啦!我们下车给五分钟的时间拍照。”仿佛旅行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仅仅是收集照片的过程,真实的经验和体验过程开始被人们忽略,令我们痴迷醉心的只是最后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影像。
所以在演出现场,当歌手站上舞台的时候,迎接他的不是一支支挥舞的手臂,而是一台台闪着光的手机。所以你会在音乐节看到这样的景象,拥挤的人头上空是数不清的单反相机、数码相机、iPad和手机,这些照相设备代替了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在观看着这场演出,并将这些他们喜欢的难得一见的明星歌手们用照片的形式占为己有。我们需要记录下的是那些只属于自己和这当下发生联系的瞬间,而非他人留下的记录,即使那些专业摄影师留下的影像更精致更能打动人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拍照,因为这些美妙的经历稍纵即逝,而摄影是能够留住这些易逝的时空最可靠的方式了。人都是贪婪的,当我想要占有一朵美丽的花时,既然我无法摘下它只好拍张照片带走它。这种贪婪的占有欲令我们无法停止对影像的追逐。
当现实终结于照片,我们还拥有什么?
十九世纪的美学家马拉美曾说,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是为了终结于书本。而如今万物存在是为了终结于照片。不可否认,相比于绘画等艺术形式,摄影术在记录和表现现实方面拥有着极大优势,但影像与现实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到“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现实,重现象甚于存在。”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当今社会我们对于形象的过度追求和消费。桑格塔提到“拍摄下来的世界于现实世界之关系和剧照于电影的关系有着同样的不准确之处,生活并非辉煌的细节、闪亮的一刹那和永远凝固。”影像终究不能替代现实,摄影本质上是一项非介入性的活动,“介入者不可能记录,而记录者又不可能介入。”在欣赏一场演出的时候观众与记录者的身份不可兼得,当我们在选择举起相机拍摄的同时我们就已经放弃了全身心享受音乐的真实体验。我们被照相机奴役着,它让原本计划享受音乐的听众由于某种欲望的驱使而不得不举起照相机。
酒鬼沉迷于酒精会令他暂时忘记现实,形象瘾君子过度醉心于图像也会让他们看不清现实。过多的形象会令人麻木,照片在创造美的同时也会将美消耗殆尽,比如一波又一波的旅行者在上海外滩的高楼大厦或者杭州西湖前举起照相机,以甚至于最后当看多了这样的图像的我们站在上海外滩或杭州西湖前时,会觉得它实在是——太像照片了。我们不断举起照相机,像工业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生产着大批量的商品,生产着大量的重复的影像。
再说回之前的那场演出,当我收起手机之后,我的确感觉自己能够更多地享受到音乐本身,那鼓声的节奏和律动让我开心,用眼睛直视舞台上的一切让这感觉更加真实。
但是,就在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我还是举起了手机,“啪啪啪啪啪”拍了好几张照片。
这么美妙的时刻怎么能不记录下来呢?
再说,还得发微博呢 ==
唉……真是……
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