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掠影
小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有一个重要的爱好——就是养蚕,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时,将蚕卵用纸包好,藏在贴身的衣服里,就像母鸡孵蛋一样,用自己的体温帮助其孵化。一个星期左右,蚕卵会孵化成幼蚕,幼蚕是黑色的,只有1~2毫米长,十分弱小,惹人怜惜,幼蚕是最难养的,对生长环境和食物的要求都很高,平时清理和换食物都必须很小心,否则很容易致残、致死。蓝色的“百雀羚”香盒,洗干净, 钻上两个空,就成了幼蚕宝宝温暖的家,这个阶段仍然会把它们随身藏在口袋里,但需要不停地拿出来让它们透气,观察它们的生长。 随着一天天地长大,它们会由黑色变成白色,从细小变肥大,它们的房子也会由“蓝雀羚”香盒变成废旧的文具盒,被装进书包里。蚕长到最大的时候,可以有7~8公分长,小指那么粗,那个时候,我会把靠近床沿的那个抽屉清空,里面贴好报纸,抽屉又成了它们的新家,也是它们最后的一个房子,在这个房子里它们会停食、吐丝结茧、由蛹成蝶,蝶会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安静地死去,最后抽屉里只剩下蚕卵和五颜六色的蚕茧,蚕茧有白的、黄的、红的… 上初中以后,就没有再养蚕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时没有学过生物,也没有人教我怎么养蚕。从第一天把蚕卵捂在心窝那里,到成蚕、作茧、化蛾、产卵,完其一生,整个周期大约需要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将一个个生命从一代延续到下一代,期间经过成长、蜕变、完美、善终,每一天、每个阶段都要用心投入、精心呵护:在课堂上,会拿出来看,看它有没有长大、还有没有食物,它就像周小狄书包里的“长江7号”一样;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时,也会时不时拿出来看,它就像情人送的定情信物一样;大半夜的看到它们没有食物了,会穿上衣服、冒着大雨,出去采桑叶,回来还要一片片擦干,此时他们像母亲眼中不能被饿的婴儿。 我想像着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灯红酒绿,因为物质上不够便利而更容易产生诗情的年代,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翻开了一本泛黄的旧书,灰尘像雪花似的上下飞舞。 关于梦想、生活和爱情,在那个年代,早已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