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搭车记(八)
在Martinborough度过了半月,这个让我至今还留恋回想的袖珍小镇。那里的晨雾,晚霞,星空银河,还有秋日如油画般的葡萄园。我们来自四国的室友,我们一起在葡萄园工作采摘,空闲聊各种有趣的话题,一起分享好的电影。SHARE,成为我们快乐的来源。
半个月后,我先行离开这边的小伙伴们要回奥克兰。在和他们依依不舍的道别后,我又独自背起背包继续行程。
在Martinborough吃过最后一顿午餐,阳光照射在色彩斑斓的葡萄叶上,秋天就这样绚丽的到来了。我最后一次穿过它们,拍下了心型的留念。
刚好有朋友过来找我的房东有事,看到我要离开,就把我送到了小镇的镇口,之后感谢道别。小镇的主干道也只是双向单车道,这样的街道车辆不多,但其实会很好搭车。我站在路边没多久就有一辆车停下。原来是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要到下个镇去买东西。他们似乎都还没吃午餐,妈妈一边开车一边吃着三明治。他们只能搭我到下一段的分叉口,因为只顺路到那里,即使这样我也很开心。搭车不嫌路途短,大概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车程。道别时送了他们卡片,在路口把我方下。
我走到接下来要前往的路口方向。把背包放在一边,等待着下一辆车。我计划着数数路过的车辆来打发时间,但是发现这边经过的车辆实在太少了。于是每经过一辆都令我更加充满期待。一段时间过去了,只有三五辆过路车,接着又一辆白色的宝马过去了,没有停下。又过了一段,不再有车经过,然而我竟然看到刚刚那辆白色宝马返回来,停在我面前。我问他是可以搭我么,他说是的。我说,你是又调头回来的?他说,是的,因为突然想到这段路车辆比较少,担心我不好搭到车,于是就回来搭我了。我当时非常激动,但此刻回想起来更多的是感动。这就是我在异国的遭遇,总是有那么多心地善良的人与事,让我觉得世界有那么多的将心比心,和陌生的关心,这个世界是柔软而温暖的。
我们聊着我这一路去过哪些地方,然后他跟我强力推荐北岛的各项运动。他非常推荐的是把自己装在一个球里,然后送高高的草坡滚下来。他描述起来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甚至都双手脱离了方向盘。我看着有点小紧张啊,然后就说,好的,我一定去,还有其他什么推荐么?以此转移话题,好让他尽快结束这个过分刺激的描述。之后他又推荐跳伞,这个已经是在我计划内的安排。最后在一个分叉路口道别,送了他卡片。我目送他离去。
刚停下没多久,我还在熟悉着这个路口的环境,看着各指示牌所指向的方向时,一辆车已经在我面前停下,上前询问,得知是直达惠灵顿,这下方便多了。这次搭的车上面可不止一个人。除了司机之外,后边还有很多牧羊犬,车厢内的后座上还有两只鸟笼。上车之后聊起来才得知车主是一位牧羊犬训练师。他自己养,自己训练,然后卖掉。一般一只牧羊犬大概要五千刀。牧羊犬不仅智商很高,而且都是典型的工作狂,他们似乎无时不刻的都希望投身于工作中,永远的乐此不疲。
我们又经历了那段异常崎岖的山路。还好他也是经常往返与两地,所以对路况十分熟悉。得知后,我自己也安心多了。回程感觉比来时时间缩短了很多,大概一个小时后就抵达了惠灵顿港口处。他特意在合适的地方送我下车,然后自己又调头回去。我目送他的离开,心是充满深深的感谢。
这次全程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样子,顺利了很多。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里宽阔的马路,上有高架,下有隧道,道路情况复杂。我根据地图显示走到了合适的路口等待搭车。看着繁忙的车流,感觉搭车不易。但是我还是运气不错的,不久后有车停下来。这次搭乘我的竟然是一对和我一样前来新西兰旅行的美国夫妇。然后我们就聊起搭车这事。他们说在美国搭车也不是很普遍的,因为那边很可能遇到各种枪支的威胁,所以搭车者与被搭车者都有各种安全隐患。但是他们也深刻觉得这边民风淳朴,而且还有搭车这样的传统,就很乐意入乡随俗的加入其中。我就成了他们第一个搭乘者。他们刚好要回酒店,所以可以把我顺路到城市中心。之后道别,互祝旅途愉快。大家都非常热爱这个国度。
当我在城市中心下车后,我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有种深深的归家感。我曾奔波于诸多城市,国内国外。直到我离开,再回到同一个地方,我才能确认这里对我意味着什么。有些城市是熟悉,而有些则会有归属的安心。我想惠灵顿在我心里就是一个让我有家的感觉的城市。我已经不用再使用google地图就可以轻易走到公车站,然后上车,再去看这个城市。漂泊的心就这样被收留了,我回到我之前的住处,给host发消息说我回来了。房间里没人,但是我已经可以做到出入自由,已经明白了这个家的生活逻辑。我又回到海湾边半山腰的居所,坐在客厅透过开敞的玻璃窗望向幽蓝的大海,内心很激动的说着,I’m back.这里就是我在惠灵顿的家。来来往往好几次,这里的花园是我亲手打理的,有我剪的亭亭玉立的那棵树,有我亲自采摘蔬菜的菜园,还有我第一次做的五人份中式大餐……
最后一次的搭车是从陶波到 罗托鲁瓦,这次和一个北京女生一起。她从没有搭过车,这次刚好跟着我体验一下。这一程不是很远,我们很顺利的搭到一个直达车。车主是位毛利大叔,满头的麻花辫,络腮胡,皮肤黝黑。原来他是一名教小学生毛利语的老师。经由他的介绍我才得知,其实这边的毛利语也曾面临着丧失的危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都在使用英文,导致毛利语的社会使用度明显降低。后来政府考虑到文化的丧失,才重新加强了毛利语的学习。我们还聊到宗教问题。毛利大叔说他之前信新天主教,基本是受家庭的影响居多。但是自己长大后,得知天主教曾发动战争迫害基督教徒。对于这种宗教之争而进行的杀戮他完全不能接受,之后也就渐渐淡出了天主教。至少由此可见,他们的信仰不是一味的听从宗教传授之言,而且有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理性的信仰,不盲目,不随从。这样的退出,我反而认为是更加有信仰的表现。毛利大叔特别善良,最后还专程把我们送到住处。我们留给他联系方式,欢迎他有机会来中国玩。他是我第一个搭乘的毛利人的车。
经过多次搭车,遇到过各种肤色,不同国籍年龄背景的,却同样善良的人们。特地总结一些搭车的tips:
1. 了解基本的道路交通知识,要在方便车辆停靠的地方搭车。
2. 可以举一个带有目的地的牌子,方便司机了解是否顺路,可提高搭乘率。
3. 着装干净整齐,穿戴正常。
4. 带上你最好的微笑。
5. 携带行李不要太多,最好只是一个背包。乘车时,行李放置在车主制定的地方。
6. 上车前告知对方自己的去向,询问对方是否顺路。
7. 最好可以准备好一些小的礼物,作为感谢。
绵羊国的天很蓝,水很清,人也很善良。来这里不仅可以洗肺,还可以净化心灵。我的心,有一个归宿,她在南半球。
半个月后,我先行离开这边的小伙伴们要回奥克兰。在和他们依依不舍的道别后,我又独自背起背包继续行程。
在Martinborough吃过最后一顿午餐,阳光照射在色彩斑斓的葡萄叶上,秋天就这样绚丽的到来了。我最后一次穿过它们,拍下了心型的留念。
![]() |
刚好有朋友过来找我的房东有事,看到我要离开,就把我送到了小镇的镇口,之后感谢道别。小镇的主干道也只是双向单车道,这样的街道车辆不多,但其实会很好搭车。我站在路边没多久就有一辆车停下。原来是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要到下个镇去买东西。他们似乎都还没吃午餐,妈妈一边开车一边吃着三明治。他们只能搭我到下一段的分叉口,因为只顺路到那里,即使这样我也很开心。搭车不嫌路途短,大概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车程。道别时送了他们卡片,在路口把我方下。
我走到接下来要前往的路口方向。把背包放在一边,等待着下一辆车。我计划着数数路过的车辆来打发时间,但是发现这边经过的车辆实在太少了。于是每经过一辆都令我更加充满期待。一段时间过去了,只有三五辆过路车,接着又一辆白色的宝马过去了,没有停下。又过了一段,不再有车经过,然而我竟然看到刚刚那辆白色宝马返回来,停在我面前。我问他是可以搭我么,他说是的。我说,你是又调头回来的?他说,是的,因为突然想到这段路车辆比较少,担心我不好搭到车,于是就回来搭我了。我当时非常激动,但此刻回想起来更多的是感动。这就是我在异国的遭遇,总是有那么多心地善良的人与事,让我觉得世界有那么多的将心比心,和陌生的关心,这个世界是柔软而温暖的。
我们聊着我这一路去过哪些地方,然后他跟我强力推荐北岛的各项运动。他非常推荐的是把自己装在一个球里,然后送高高的草坡滚下来。他描述起来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甚至都双手脱离了方向盘。我看着有点小紧张啊,然后就说,好的,我一定去,还有其他什么推荐么?以此转移话题,好让他尽快结束这个过分刺激的描述。之后他又推荐跳伞,这个已经是在我计划内的安排。最后在一个分叉路口道别,送了他卡片。我目送他离去。
刚停下没多久,我还在熟悉着这个路口的环境,看着各指示牌所指向的方向时,一辆车已经在我面前停下,上前询问,得知是直达惠灵顿,这下方便多了。这次搭的车上面可不止一个人。除了司机之外,后边还有很多牧羊犬,车厢内的后座上还有两只鸟笼。上车之后聊起来才得知车主是一位牧羊犬训练师。他自己养,自己训练,然后卖掉。一般一只牧羊犬大概要五千刀。牧羊犬不仅智商很高,而且都是典型的工作狂,他们似乎无时不刻的都希望投身于工作中,永远的乐此不疲。
我们又经历了那段异常崎岖的山路。还好他也是经常往返与两地,所以对路况十分熟悉。得知后,我自己也安心多了。回程感觉比来时时间缩短了很多,大概一个小时后就抵达了惠灵顿港口处。他特意在合适的地方送我下车,然后自己又调头回去。我目送他的离开,心是充满深深的感谢。
这次全程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样子,顺利了很多。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里宽阔的马路,上有高架,下有隧道,道路情况复杂。我根据地图显示走到了合适的路口等待搭车。看着繁忙的车流,感觉搭车不易。但是我还是运气不错的,不久后有车停下来。这次搭乘我的竟然是一对和我一样前来新西兰旅行的美国夫妇。然后我们就聊起搭车这事。他们说在美国搭车也不是很普遍的,因为那边很可能遇到各种枪支的威胁,所以搭车者与被搭车者都有各种安全隐患。但是他们也深刻觉得这边民风淳朴,而且还有搭车这样的传统,就很乐意入乡随俗的加入其中。我就成了他们第一个搭乘者。他们刚好要回酒店,所以可以把我顺路到城市中心。之后道别,互祝旅途愉快。大家都非常热爱这个国度。
当我在城市中心下车后,我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有种深深的归家感。我曾奔波于诸多城市,国内国外。直到我离开,再回到同一个地方,我才能确认这里对我意味着什么。有些城市是熟悉,而有些则会有归属的安心。我想惠灵顿在我心里就是一个让我有家的感觉的城市。我已经不用再使用google地图就可以轻易走到公车站,然后上车,再去看这个城市。漂泊的心就这样被收留了,我回到我之前的住处,给host发消息说我回来了。房间里没人,但是我已经可以做到出入自由,已经明白了这个家的生活逻辑。我又回到海湾边半山腰的居所,坐在客厅透过开敞的玻璃窗望向幽蓝的大海,内心很激动的说着,I’m back.这里就是我在惠灵顿的家。来来往往好几次,这里的花园是我亲手打理的,有我剪的亭亭玉立的那棵树,有我亲自采摘蔬菜的菜园,还有我第一次做的五人份中式大餐……
![]() |
![]() |
最后一次的搭车是从陶波到 罗托鲁瓦,这次和一个北京女生一起。她从没有搭过车,这次刚好跟着我体验一下。这一程不是很远,我们很顺利的搭到一个直达车。车主是位毛利大叔,满头的麻花辫,络腮胡,皮肤黝黑。原来他是一名教小学生毛利语的老师。经由他的介绍我才得知,其实这边的毛利语也曾面临着丧失的危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都在使用英文,导致毛利语的社会使用度明显降低。后来政府考虑到文化的丧失,才重新加强了毛利语的学习。我们还聊到宗教问题。毛利大叔说他之前信新天主教,基本是受家庭的影响居多。但是自己长大后,得知天主教曾发动战争迫害基督教徒。对于这种宗教之争而进行的杀戮他完全不能接受,之后也就渐渐淡出了天主教。至少由此可见,他们的信仰不是一味的听从宗教传授之言,而且有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理性的信仰,不盲目,不随从。这样的退出,我反而认为是更加有信仰的表现。毛利大叔特别善良,最后还专程把我们送到住处。我们留给他联系方式,欢迎他有机会来中国玩。他是我第一个搭乘的毛利人的车。
经过多次搭车,遇到过各种肤色,不同国籍年龄背景的,却同样善良的人们。特地总结一些搭车的tips:
1. 了解基本的道路交通知识,要在方便车辆停靠的地方搭车。
2. 可以举一个带有目的地的牌子,方便司机了解是否顺路,可提高搭乘率。
3. 着装干净整齐,穿戴正常。
4. 带上你最好的微笑。
5. 携带行李不要太多,最好只是一个背包。乘车时,行李放置在车主制定的地方。
6. 上车前告知对方自己的去向,询问对方是否顺路。
7. 最好可以准备好一些小的礼物,作为感谢。
绵羊国的天很蓝,水很清,人也很善良。来这里不仅可以洗肺,还可以净化心灵。我的心,有一个归宿,她在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