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现实版
《赵氏孤儿》的故事,大家想必都不陌生。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晋景公时期的大夫屠岸贾为了私利而杀死将军赵朔一家。赵朔的妻子因为是晋景公的亲妹妹,故得以赦免。赵朔被杀后,赵朔妻产得一子。屠岸贾怕赵氏孤儿长大后为赵朔报仇,于是便下令搜索赵氏孤儿。赵朔生前的仆人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氏孤儿,便私下商量对策。公孙杵臼问程婴:“抚养赵氏孤儿与赴死哪一个难?”程婴答:“赴死容易,抚养赵氏孤儿难。”公孙杵臼说:“赵朔将军生前待我甚厚。那么,让你去做难的,我去做容易的吧。”于是程婴假意向屠岸贾举报公孙杵臼私藏了赵氏孤儿。屠岸贾到了公孙杵臼住处,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孤儿。屠岸贾不知道那个被杀死的孤儿竟然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婴为了掩护真正的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孩子。程婴在山中抚养了真正的赵氏孤儿。孤儿长大后,在晋景公的支持下为父报仇杀死了屠岸贾。这孤儿便是春秋时的名将赵武。程婴完成了复仇大业,为了追随死去的赵朔和公孙杵臼,也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并世世祭祀.
这个故事的最早记录是在是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后来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将其改编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将其改编成话剧《中国孤儿》,轰动了全法国。我们无法得知司马迁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这个故事的,因为司马迁之前的史书都没有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人,也没有屠岸贾。当然,司马迁写史非常重视口耳相传的传说。何况按曾国藩的说法“《史记》中寓言十之八九。”所以,把这个故事当做一则寓言看,看作是太史公幽愁发愤的一种宣泄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却的确发生过。元朝元顺帝时有一个人叫昔版帖木儿,他是年轻的赵王的仆人。后来有一个叫灭里灭的部落叛乱,要杀赵王。帖木儿于是和妻子商量,让自己的儿子穿上赵王的衣服假扮赵王。于是真赵王得以逃脱,而帖木儿的儿子却不幸遇难。还有另一个真实故事,宋代政治家侯延广在婴儿时期遭遇了王景崇的叛乱,他的乳母刘氏以自己的孩子代替侯延广死,并一路行乞带着侯延广找到了他的爷爷。作为一个弱女子,她的行动显然更加难能可贵。由于这两个故事出自,宋史》、《元史》这一类官修史书,文学色彩较少,所以比较可信。
类似的故事不仅东方有,西方也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女子苏菲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军官逼迫苏菲在两个亲生孩子之间选择一个存活,另一个则必须被杀死。这个故事后来写进了苏菲的回忆录,还拍成了电影《苏菲的选择》。当然,这个故事没有了赵氏孤儿故事的忠义意涵,但却和赵氏孤儿的故事一样,都是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选择。特别是在关于道德伦理的语境中,这种选择便上升为伦理困境。伦理困境面临的往往不是善恶之间的选择,而是善善之间或者恶恶之间的选择。选择任何一个,都要牺牲另一个,有多少善就必须同时承担多少恶。它动用的不是人们的是非判断,而是情感判断。而情感是人身上最切己的东西,无论你如何选择,它都会在你心口留下一道终究意难平的伤痕。无怪乎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果对康德的“道德律令”的发出尖锐质疑:你认为人们在善恶之间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善,那么人们在善善之间又会如何选择?&
或许,道德的价值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并因此达到了什么高度,而在于你是否做出选择,是否拷问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在于你是面对还是退缩,是承担还是逃避。程婴、帖木耳、刘氏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们经受了两难抉择的精神苦刑和灵魂拷问,如果他们靠抛硬币来选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英雄。
经典链接;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程婴、公孙杵臼存赵氏孤之事,本史记采无稽之谈,以新听闻,未必实有其事也。而元顺帝时,有昔班帖木儿者,在赵王位下,其妻尝保育赵王。后部落灭里灭叛,欲杀赵王,昔班帖木儿与妻谋,以己子观音奴服王服居宫内,夜半,夫妻二人卫赵王遁去,贼至,遂杀观音奴,而赵王得免。事闻,授昔班帖木儿同知河东宣慰司,其妻剌八哈敦云中郡夫人,观音奴亦赠同知大同路事,仍旌其门。是婴、杵臼存赵氏孤之事犹虚,而昔班帖木儿夫妻存赵王之事实也。案宋史侯延广在襁褓时,遭王景崇之难,乳母刘氏以己子代延广死,刘氏行丐,抱延广至京师,还其祖侯益。此又与婴、杵臼之事相类,而出于一妇人,尤为甚难. ——赵翼《廿二史札记》
这个故事的最早记录是在是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后来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将其改编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将其改编成话剧《中国孤儿》,轰动了全法国。我们无法得知司马迁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这个故事的,因为司马迁之前的史书都没有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人,也没有屠岸贾。当然,司马迁写史非常重视口耳相传的传说。何况按曾国藩的说法“《史记》中寓言十之八九。”所以,把这个故事当做一则寓言看,看作是太史公幽愁发愤的一种宣泄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却的确发生过。元朝元顺帝时有一个人叫昔版帖木儿,他是年轻的赵王的仆人。后来有一个叫灭里灭的部落叛乱,要杀赵王。帖木儿于是和妻子商量,让自己的儿子穿上赵王的衣服假扮赵王。于是真赵王得以逃脱,而帖木儿的儿子却不幸遇难。还有另一个真实故事,宋代政治家侯延广在婴儿时期遭遇了王景崇的叛乱,他的乳母刘氏以自己的孩子代替侯延广死,并一路行乞带着侯延广找到了他的爷爷。作为一个弱女子,她的行动显然更加难能可贵。由于这两个故事出自,宋史》、《元史》这一类官修史书,文学色彩较少,所以比较可信。
类似的故事不仅东方有,西方也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女子苏菲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军官逼迫苏菲在两个亲生孩子之间选择一个存活,另一个则必须被杀死。这个故事后来写进了苏菲的回忆录,还拍成了电影《苏菲的选择》。当然,这个故事没有了赵氏孤儿故事的忠义意涵,但却和赵氏孤儿的故事一样,都是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选择。特别是在关于道德伦理的语境中,这种选择便上升为伦理困境。伦理困境面临的往往不是善恶之间的选择,而是善善之间或者恶恶之间的选择。选择任何一个,都要牺牲另一个,有多少善就必须同时承担多少恶。它动用的不是人们的是非判断,而是情感判断。而情感是人身上最切己的东西,无论你如何选择,它都会在你心口留下一道终究意难平的伤痕。无怪乎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果对康德的“道德律令”的发出尖锐质疑:你认为人们在善恶之间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善,那么人们在善善之间又会如何选择?&
或许,道德的价值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并因此达到了什么高度,而在于你是否做出选择,是否拷问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在于你是面对还是退缩,是承担还是逃避。程婴、帖木耳、刘氏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们经受了两难抉择的精神苦刑和灵魂拷问,如果他们靠抛硬币来选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英雄。
经典链接;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程婴、公孙杵臼存赵氏孤之事,本史记采无稽之谈,以新听闻,未必实有其事也。而元顺帝时,有昔班帖木儿者,在赵王位下,其妻尝保育赵王。后部落灭里灭叛,欲杀赵王,昔班帖木儿与妻谋,以己子观音奴服王服居宫内,夜半,夫妻二人卫赵王遁去,贼至,遂杀观音奴,而赵王得免。事闻,授昔班帖木儿同知河东宣慰司,其妻剌八哈敦云中郡夫人,观音奴亦赠同知大同路事,仍旌其门。是婴、杵臼存赵氏孤之事犹虚,而昔班帖木儿夫妻存赵王之事实也。案宋史侯延广在襁褓时,遭王景崇之难,乳母刘氏以己子代延广死,刘氏行丐,抱延广至京师,还其祖侯益。此又与婴、杵臼之事相类,而出于一妇人,尤为甚难. ——赵翼《廿二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