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凑谱不成音乐剧,杂凑也不该是孟京辉
![]() |
陈旭人人的平面视觉依然很有范儿,让人以为这出戏好像挺好看的,真有欺骗性啊 |
《空中花园谋杀案》的故事开始在房地产大亨汪总失踪了的炒作声浪中。三组企图冒充杀汪凶手的人物各自聚首,开篇四平八稳。很快的,大多数观众都猜到了汪总未死谜底,和“受害者没死、凶手不成立、怎么办呢?”的终极情境。
相对平均的前史后事介绍一番,占据了该剧2/3的篇幅,不发展,直入高潮。这样的结构多少有些令笔者不适应。当然,若高潮力度足够,问题解决合理充分,倒也不必较真,就当是编剧破格。然而,随着高潮情节初绽,人物前后判若两人的转变却着实令笔者无法接受;让气势汹汹的苏苏和姐姐、为表演以至精神分裂的明星孔燕燕、和颇有畸恋情结的医生与护士瞬间跨掉,蛰伏在厨师长的威慑之下,这样的设置令笔者无法接受。犯罪者的心理压力?说谎者的自我放逐?还是厨师长太帅太伟岸太牛X了?如此这般对普通人都未必适用的解释怎么能够规划这群极端分子?创作者之前营造的牛鬼蛇神花架子,此刻不能被如此轻易地迈过。至少,我不认可。
《空中花园》的文本就是这样,有些不通,但容易猜透;很严肃,却不够深狠。我觉得不怎么讨好。当然,对于音乐剧,我们不必要求深刻,好看就行,好看就行。
平心而论,作为本土音乐剧的尝试之作,《空中花园》的音乐并不难听,可以说很像西方音乐剧,甚至是近些年来国内最像音乐剧的作品,并非之一。因为,学得很像。然而,音乐虽不难听,却也说不上有多么好听,兼之部分唱词缺乏推敲,整部戏看下来,笔者没有记住任何一段歌曲,倒是在大部分段落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青春的觉醒》《理发师陶德》呼之欲出。也因为,学得很像。
我认为,《大学澡堂》这么干,可以;孟京辉也这么干,不是不行,是太掉价了。
在笔者看来,西方音乐剧虽较为通俗,但毕竟有着大歌剧、雅歌剧的血脉传承,因此,成熟的音乐剧作品总有其自身的音乐结构。从序曲到高潮,风格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凸现自身的音乐特色。与之相比,笔者认为《空中花园》的音乐模仿借鉴痕迹比较明显,且缺乏自身音乐结构的营造,于是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空中花园》的音乐逊于《琥珀》《艳遇》。后者的摇滚、电声元素效果卓著,部分歌曲很有味道。
此处触及到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创作话题,也是近年来一干音乐名家为之探索的。模仿照抄西方是不是中国音乐剧的出路,这是个问题。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芝加哥》的爵士、《吉屋出租》的摇滚、《理发师陶德》的哥特风格都有西方本土音乐的土壤,那么中国能够滋养音乐剧的土壤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也觉得《琥珀》《艳遇》更有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的支离感似乎也影响到了演员的表演。
![]() |
看到喜欢的演员成了“赵大夫”,我心想:完了,完了,这演员就这么给毁了 |
其实,单人来讲,这些演员并非无可圈点,譬如有的观众对“皮皮虾”留下印象、有的观众认同“厨师长”的风度、譬如主演过《向上走向下走》《办公室有鬼》的赵晓苏原本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名青年演员……由此,笔者更加疑惑:为什么他(她)们在这个戏中显得如此杂乱、松散、各自为政?并成为全剧破碎感的重要原因?
我想,这或许与他(她)们不具备“孟演员”的气质有关。形成这样的局面,导演调理不够是不是原因之一?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这首先是因为戏剧文本:《空中花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人物、都需要演绎性格身份内心合理性,于是孟氏戏剧集体符号化的气场被打破了,除了开场的信息化独白、取款机等小段落外,在演出绝大部分时间里,大家看惯并认同、喜爱了的孟戏剧的形式感无处施展。我们记得《恋爱的犀牛》的爱情课堂、我们喜欢《无政府》的开场、《琥珀》中姚妖妖与记者的段落给很多观众留下印象……那些被斥为形式大于内容的段落中,内在的,是风格化的表演方式、是极具舞台表现力的群体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空中花园》的角色人物具体明确,是孟京辉导演作品中内容重于形式极突出的一部,却也是笔者极不喜欢的一部,因为: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