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或是点火,如何点火
2014年我第一次使用电子白板;第一次上传教学视频;第一次和学生一起做教材研究;第一次拜读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次向学生学习一个小技巧;第一次……
作为这个时代的教育者是幸福的,我称这是一个所有教育资源全球同步免费共享的时代,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你看,所有的教育学书籍立即就能全部得到,仅豆瓣网就有教育书籍2356种;你搜,各地的各种模拟题立即能全部得到,仅学科网就有生物题75684道;你找,所有名教师随时可以联系,仅新浪博客就有数十万优秀教师可以交流;更遑论国外的Quora、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Child abuse & negl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Psychological review、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等等等等,夫复何求?夫复何求!
哪里还有时间发呆的,哪里还有时间玩游戏,在这个急速变革的时代而能遨游于教育的海洋,何其有幸!只是觉得时间太少,尝试太少,研究太少、实践太少。
学校的很多老教师,我都虚心的学习,他们的品格和学识对我的成长贡献巨大,但是这种时代的眼光,全球之视野,却不是他们年青时所能有的。我越加感觉自己是一只幸福的井底之蛙,这种视野,让我看到我的课堂还有太多的不足,我的理论还是非常的落后,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还是太差太差,我要加油。
又一个学期结束,这里总结了几点教学的体会,实是半年教育实践最痛苦的教训,如下:
一、 注重教材研究
世界上有《科学》《自然》两种最牛杂志,北大清华每年在里面发表文章不能达到两位数,可见其质量之高。而生物教材的内容多脱胎其中,你难道能不仔细研读吗?
二、 讲课要自然流露
很多老师讲课都是在凑,在填,在挤,其实知识本身自有脉络,自有源流,来龙去脉,清晰明了,只是你备课不充分,看不到。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备课没有备到源头,自然脉络不清,体系不全。
三、 精泛结合
教师讲课,学生做题,既要讲究快速大量,也要讲究精要细研,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数遍,十数遍,数十遍,一段文章,看出十几层意思,一道题,做出十几种变式,才可以。唯泛读,才能多见题型,以致见遍所有题型;唯精做,方能融会贯通,以致融汇所有相关。
四、 灌水与点火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叶芝早在百年前就言简意赅的指出了教育的核心问题,但时至今日我们很明显依然是在灌水。之前我一直悲观的认为自己这一生注定为灌水而生。昨日恰又读到季羡林一篇文章观念与叶芝相碰撞,疑难顿释。他说,你如果是水桶,便只会灌水,你如果是火炬,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能够点燃他们求知的烈火。应试教育无过明清八股文,但若你是戴东原,你是王夫之呢?我们可以想见他们的课堂,他们的书院,他们的风情。
五、 情境万变、因材而变
孔子说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和学生不一样,同样的,老师和老师也不一样,性格、习惯、阅历、兴趣全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学生,今天明天会判若两人,同一个老师,今天明天可判若云泥。所以,我们每人每时每刻所面对的教育问题都迥然不同、天壤有别。每个人的课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异样的声音,甚至每节课都与自己之前的课堂都要有不同。有时亲和温柔,有时逻辑跳跃,有时语言大气……..学生听你的课,就放佛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无法预料独特的世界,精彩纷呈,变化万端方能生机无限。
历史证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推陈出新。之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开拓视野,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推翻重建,不断去创造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块出来。为一中的辉煌,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的价值。
郝世强
2014 年5月27日
作为这个时代的教育者是幸福的,我称这是一个所有教育资源全球同步免费共享的时代,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你看,所有的教育学书籍立即就能全部得到,仅豆瓣网就有教育书籍2356种;你搜,各地的各种模拟题立即能全部得到,仅学科网就有生物题75684道;你找,所有名教师随时可以联系,仅新浪博客就有数十万优秀教师可以交流;更遑论国外的Quora、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Child abuse & negl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Psychological review、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等等等等,夫复何求?夫复何求!
哪里还有时间发呆的,哪里还有时间玩游戏,在这个急速变革的时代而能遨游于教育的海洋,何其有幸!只是觉得时间太少,尝试太少,研究太少、实践太少。
学校的很多老教师,我都虚心的学习,他们的品格和学识对我的成长贡献巨大,但是这种时代的眼光,全球之视野,却不是他们年青时所能有的。我越加感觉自己是一只幸福的井底之蛙,这种视野,让我看到我的课堂还有太多的不足,我的理论还是非常的落后,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还是太差太差,我要加油。
又一个学期结束,这里总结了几点教学的体会,实是半年教育实践最痛苦的教训,如下:
一、 注重教材研究
世界上有《科学》《自然》两种最牛杂志,北大清华每年在里面发表文章不能达到两位数,可见其质量之高。而生物教材的内容多脱胎其中,你难道能不仔细研读吗?
二、 讲课要自然流露
很多老师讲课都是在凑,在填,在挤,其实知识本身自有脉络,自有源流,来龙去脉,清晰明了,只是你备课不充分,看不到。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备课没有备到源头,自然脉络不清,体系不全。
三、 精泛结合
教师讲课,学生做题,既要讲究快速大量,也要讲究精要细研,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数遍,十数遍,数十遍,一段文章,看出十几层意思,一道题,做出十几种变式,才可以。唯泛读,才能多见题型,以致见遍所有题型;唯精做,方能融会贯通,以致融汇所有相关。
四、 灌水与点火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叶芝早在百年前就言简意赅的指出了教育的核心问题,但时至今日我们很明显依然是在灌水。之前我一直悲观的认为自己这一生注定为灌水而生。昨日恰又读到季羡林一篇文章观念与叶芝相碰撞,疑难顿释。他说,你如果是水桶,便只会灌水,你如果是火炬,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能够点燃他们求知的烈火。应试教育无过明清八股文,但若你是戴东原,你是王夫之呢?我们可以想见他们的课堂,他们的书院,他们的风情。
五、 情境万变、因材而变
孔子说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和学生不一样,同样的,老师和老师也不一样,性格、习惯、阅历、兴趣全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学生,今天明天会判若两人,同一个老师,今天明天可判若云泥。所以,我们每人每时每刻所面对的教育问题都迥然不同、天壤有别。每个人的课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异样的声音,甚至每节课都与自己之前的课堂都要有不同。有时亲和温柔,有时逻辑跳跃,有时语言大气……..学生听你的课,就放佛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无法预料独特的世界,精彩纷呈,变化万端方能生机无限。
历史证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推陈出新。之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开拓视野,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推翻重建,不断去创造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块出来。为一中的辉煌,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的价值。
郝世强
2014 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