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致橡树》中的爱情观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学论文
诗歌《致橡树》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一度令无数青年读者为之倾倒。相信大家喜爱这首诗的原因主要是诗人在诗中开创性地提倡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而这种爱情也正是无数青年所热切向往的。
但是,诗人在诗中只是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吗?《致橡树》一诗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呢?这个问题提得似乎显得有些多此一举,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对此作一番深入探究的。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致橡树》一诗中所表现是爱情观是这样解读的:“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情假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而且多数教辅用书基本上也是持那种该诗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的论调的。于是许多人都这样理解:该诗否定了旧的爱情观,提倡的是一种崭新的爱情观。
诗中当然提倡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但问题是,它完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吗?
诗中除了木棉以外,还出现了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以及春雨等其它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都象征着不同爱情观。可以这样说,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态度其实就代表着她对各种不同的爱情观的态度。
木棉的爱情观是什么呢?它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彼此平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希望心心相依;“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表示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愿意同甘共苦,互依互助。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木棉所象征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依,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而诗人认为自己“必须”是一株木棉。“必须”二字在诗中含有提倡之意,因此我们可以说诗人在诗中提倡了一种木棉式的崭新的爱情观。
那么,诗人对其它意象,也就是对其它爱情观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在诗歌的开头部分,诗人就认为自己“绝不像”凌霄花,“绝不学”鸟儿。“绝不”二字含有坚决否定之意,也就是说诗人对它们的行为是持坚决否定之态度的。而凌霄花的做法是“攀缘”,“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一味的依附对方;鸟儿的做法是“痴情”的“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味的仰视对方。从诗人对这两个意象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她坚决地否定了“攀缘的凌霄花”的那种一味依附对方的行为,以及“痴情的鸟儿”一味仰视对方的做法。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诗人借助这两个意象否定了女性依附于男性以及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仰视就意味着地位的不平等)的陈腐的爱情婚姻观。
接着,诗人又认为自己“不止像”泉源,“不止像”险峰,甚至(“不止像”)日光、春雨。这四个意象中,泉源、日光、春雨的表现或者是“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或者是无私地送来温暖的阳光,或者是真心地送来滋润的雨水——它们都是甘心为对方付出、奉献的;而险峰的表现则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甘居幕后,为对方做衬托。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用“绝不像”“绝不学”之类的表示坚决否定的词汇,而用的是“不止像”。“不止”二字在诗中很显然含有在不否定一方的前提下去提倡另一方的意思。因此,从“不止像”这三个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对这四个意象所代表的爱情观并没有否定。另外,从“不,这些都还不够!”一句中,我们也应该不难读出这样的信息:诗人是在认可这些爱情观的前提下,更提倡木棉所代表那种新的爱情观的!
很多读者很显然没有留意到诗人在诗歌前半部分由“绝不像”到“不止像”的这种措辞上的变化,以致于把诗歌的前半部分简单地理解为诗人既否定了凌霄花、鸟儿所象征的爱情观,也否定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爱情观。因此在笔者看来,这种认为该诗完全否认了旧的爱情观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不客观的。
至于女性甘愿为男性奉献,为男性甘居幕后做衬托这样的传统爱情观到底该不该否定,笔者不好妄下结论。但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对传统爱情观的态度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传统的东西都是陈腐的。对于传统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我们当然要予以坚决地否定;但对于那些优良的、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历久弥新的部分,肯定也是要予以继承的。在诗人看来(至少在诗中表达出来了),本段中所提到的爱情观应该属于后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为《致橡树》一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作这样的表述:诗人在本诗中坚决摒弃了那种女性依附于男性以及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的陈腐的爱情婚姻观,并且在认可女性甘愿为男性奉献,为男性甘居幕后做衬托这样的传统爱情观的前提下,更提倡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依,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2008-11-07 22:00:05)
诗歌《致橡树》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一度令无数青年读者为之倾倒。相信大家喜爱这首诗的原因主要是诗人在诗中开创性地提倡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而这种爱情也正是无数青年所热切向往的。
但是,诗人在诗中只是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吗?《致橡树》一诗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呢?这个问题提得似乎显得有些多此一举,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对此作一番深入探究的。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致橡树》一诗中所表现是爱情观是这样解读的:“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情假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而且多数教辅用书基本上也是持那种该诗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的论调的。于是许多人都这样理解:该诗否定了旧的爱情观,提倡的是一种崭新的爱情观。
诗中当然提倡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但问题是,它完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吗?
诗中除了木棉以外,还出现了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以及春雨等其它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都象征着不同爱情观。可以这样说,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态度其实就代表着她对各种不同的爱情观的态度。
木棉的爱情观是什么呢?它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彼此平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希望心心相依;“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表示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愿意同甘共苦,互依互助。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木棉所象征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依,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而诗人认为自己“必须”是一株木棉。“必须”二字在诗中含有提倡之意,因此我们可以说诗人在诗中提倡了一种木棉式的崭新的爱情观。
那么,诗人对其它意象,也就是对其它爱情观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在诗歌的开头部分,诗人就认为自己“绝不像”凌霄花,“绝不学”鸟儿。“绝不”二字含有坚决否定之意,也就是说诗人对它们的行为是持坚决否定之态度的。而凌霄花的做法是“攀缘”,“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一味的依附对方;鸟儿的做法是“痴情”的“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味的仰视对方。从诗人对这两个意象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她坚决地否定了“攀缘的凌霄花”的那种一味依附对方的行为,以及“痴情的鸟儿”一味仰视对方的做法。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诗人借助这两个意象否定了女性依附于男性以及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仰视就意味着地位的不平等)的陈腐的爱情婚姻观。
接着,诗人又认为自己“不止像”泉源,“不止像”险峰,甚至(“不止像”)日光、春雨。这四个意象中,泉源、日光、春雨的表现或者是“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或者是无私地送来温暖的阳光,或者是真心地送来滋润的雨水——它们都是甘心为对方付出、奉献的;而险峰的表现则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甘居幕后,为对方做衬托。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用“绝不像”“绝不学”之类的表示坚决否定的词汇,而用的是“不止像”。“不止”二字在诗中很显然含有在不否定一方的前提下去提倡另一方的意思。因此,从“不止像”这三个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对这四个意象所代表的爱情观并没有否定。另外,从“不,这些都还不够!”一句中,我们也应该不难读出这样的信息:诗人是在认可这些爱情观的前提下,更提倡木棉所代表那种新的爱情观的!
很多读者很显然没有留意到诗人在诗歌前半部分由“绝不像”到“不止像”的这种措辞上的变化,以致于把诗歌的前半部分简单地理解为诗人既否定了凌霄花、鸟儿所象征的爱情观,也否定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爱情观。因此在笔者看来,这种认为该诗完全否认了旧的爱情观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不客观的。
至于女性甘愿为男性奉献,为男性甘居幕后做衬托这样的传统爱情观到底该不该否定,笔者不好妄下结论。但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对传统爱情观的态度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传统的东西都是陈腐的。对于传统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我们当然要予以坚决地否定;但对于那些优良的、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历久弥新的部分,肯定也是要予以继承的。在诗人看来(至少在诗中表达出来了),本段中所提到的爱情观应该属于后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为《致橡树》一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作这样的表述:诗人在本诗中坚决摒弃了那种女性依附于男性以及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的陈腐的爱情婚姻观,并且在认可女性甘愿为男性奉献,为男性甘居幕后做衬托这样的传统爱情观的前提下,更提倡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依,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2008-11-07 2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