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 安畔锡导演单独采访①
原新闻:http://news.maxmovie.com/movie_info/sha_news_view.asp?newsType=&page=&contain=&keyword=&mi_id=MI0100424522 单独采访① 《密会》导演安畔锡 “甚至连一个音符或是某个指法都全部准确无误。” 2014年5月20日 取材组 maxpress@maxmovie.com 翻译by 我是毳毳 JTBC16集电视连续剧《密会》从第一集的播出开始就显现出它的与众不同。拥有着财富与社会地位的40代女人与贫穷却才华横溢的20代男人之间的不伦之恋,不过是这部电视剧的突破点之一罢了。《密会》所触及到的,是爱情剧追求的本质。在一个社会中,爱情这种感情,即“melo”(melodrama:爱情电视剧 译注)的诞生之处究竟存在些什么。“爱情”这种极端不现实的感情既稚拙又让人束手无策,它究竟是如何在臭水沟一般的“现实”中绽放的呢。《密会》想要表达的东西,观众们很快就理解了,并为之狂热。仿佛是对令人脸红的寒酸现实有所安慰似的,人们在抚慰人心的音乐中一同感受着孤独、关注着惠媛与善宰的“密会”。今天,我们采访了这部固执的、绝不与“虚假爱情”妥协的爱情剧的最高指挥——安畔锡导演。 他摆了摆手。说自己都已经讲了16集故事了,哪还有什么话可说。就像惠媛对善宰弹巴赫平均律时一定要断音弹奏的理由刨根问底那样,对于身处剧本与拍摄画面之间的导演是如何解读该剧的,我们想知道的太多太多了。好不容易才开口说话的他,说自己作为导演能在让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睡得足、休息得好的情况下把电视剧拍完,就是比《密会》获得成功更让自己骄傲的事。 那么是如何开始策划《密会》这部电视剧的呢?说来话长。07到08年底时,有个叫future-one的制作公司曾提议,希望买下江国香织的小说《寂寞东京铁塔》的版权,然后再与我当时隶属的公司DRAMAHOUSE进行共同制作。郑成珠作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参与其中的,但我当时认为想把那本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虽然那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故事性,而是以抒发感受为主,实际内容少之又少。当时刚好在选角方面也遇到了问题,所以我以为那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future-one那边一直对这个提案念念不忘,他们似乎也找过其他的作家去尝试改编,但是进展并不顺利,于是最后,他们重新找到了郑成珠老师。郑老师考虑之后,觉得如果真想好好制作这部剧,就必须全部重写才可以。所以她放弃了过去曾有过的所有版本,从头开始重新创作。在我看来,郑老师应该是想通过这种形式的爱情片表达些什么吧。所以在去年6月时,她拿着好不容易才写成的3本剧本约我见面。谈过之后,我就觉得这是个值得去做的作品。她当时讲给我的是一个关于所谓“画报夫妇”的假象的故事,所以如果要说《密会》的主旨,那么在那个时候,这个主旨似乎就已经存在于郑老师的脑海中了。 如果说金喜爱是经历过《妻子的资格》检验的演员,那么刘亚仁是如何被选中的呢?听说金喜爱曾经推荐过他。从我与郑老师打算合作这部剧时起,金喜爱就已经加入我们了。换句话说,从初创期开始,她就已经与我们同搭一条船了。后来,在我们发愁该选谁出演男主人公时,最先接到的推荐就是刘亚仁。 问题是,这部戏的男主人公是需要弹钢琴的。如果演奏时的样子看起来不够真实,那么就会让人心里感到别扭,这剧还怎么看得下去呢?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认为比起作品的成败,更重要的是要做出让人不觉着别扭的东西。“得像天才那样弹钢琴呢,这可怎么办。”那种恐惧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我们甚至还找过在中学前有弹钢琴经历的演员来试镜。 但是后来我们觉悟到,钢琴的世界用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比如有说自己为了考试一直弹琴到高三的人,可他的琴声和动作都没办法使用,哪怕只有5秒都不行。而且只要弹一个音出来,专家们就能听得出他到底弹得好还是不好了。比如像负责《密会》中钢琴家事务的金小莹(音译)、朴重勋(音译)等人,他们只要听上几秒立马就了然于心,觉得别扭而听不下去。对我说,“弹成那样真的没办法播出去给大家看”,拼命地阻止我。 再比如,即使剧本里写着:弹着弹着稍稍出现了失误。真正播出去的时候想要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个失误,那么就得做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如果连观众们都能听得出来那是失误的话,那就不能叫失误了,那种错误对钢琴家来说是致命的。那么“稍稍失误”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呢?在听示范演奏时,我们谁都没能听出来到底有没有弹错。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感到前路一片黑暗。可是最终,那几位负责人的真心感动了我。所以从第一集开始到最后一集结束,《密会》中所有的演奏都符合咱们国家的最高水准。 不同于之前,这部剧甚至在剧本和导演身上也让人感受到了不妥协的精神。一般来说,电视剧的剧情究竟如何、人物之间的专业对话究竟是何内容,在剧本中都会有详细的解说。但《密会》中,不管是谈论有关经营公司的话题、还是操纵入学考试的不法交易,人物对话全部提携纲领,使用专业术语。 事实上我自己也在慢慢改变。当然,如果能亲切地让观众们听懂自然是件好事。但如果真的那样做,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热效率。这点是我在拍《白色巨塔》时感悟到的,“在人物之间相互纠葛的场景中,医学用语满天飞的情况下,应该打出字幕吗?应该予以说明吗?”最终我还是妥协了,决定不使用字幕。我最近的想法是,观众们不了解的东西,就算不知道也没关系。但我们得让他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能跟得上剧情发展才行。也许会有人因为能全部理解而看得更高兴。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运气够好,电视剧被重播了,那么当观众再次去看的时候,如果能产生一些新的理解,那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话说回来,我们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这部剧所需要的主演是演员而不是专业演奏家。这样一来,要通过画面和声音的配合,将他们的演奏效果精加工成专家都认可的程度的话,似乎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部电视剧中从头到尾出现过的演奏场面,不管是按在琴键上的手指,还是拉响琴弦的琴弓,每一处细节都没有出错的地方,都是百分之百的和谐。其完美程度甚至让人产生一种想去仔细研究一番的念头,目前为止,还有什么其他可与其比肩的作品吗。 首先,剧中所使用的音源均是在相应情节所发生的同一空间、使用该情节中所用到的同一乐器录音而成的。如果要问到秘诀,就用最后一集善宰和其他学生一同演奏德沃夏克的弦乐五重奏作为例子吧。这首曲子特别的长,如果要把整首曲子都听完、背下来,然后再进行拍摄的话,一年的时间恐怕都不够用。通常来说,当影视作品中有演奏场面出现时,都会先将整首曲目全部拍完再说。如果是那么做,当然就会有出错的地方了。《密会》中所有合音全部准确,是因为演奏量与播出时的使用量准确地保持了一致。如果播出时需要18秒的演奏长度,那么就只针对这18秒内所演奏的内容进行练习。也就是事先预见演奏戏所需时长,然后就针对这部分拼命练习直到全部合上为止。曾经参与演出的仁川市交响乐团也只演奏了指定的部分乐谱。这么一来,实际上需要演奏的量就没那么大了,即使需要变换角度拍摄也没问题,因为拍摄的仍然是那18秒内的内容。另外,剧中所用音源均为演奏替身的第一遍演奏录音。第二遍演奏时演员开始合音,因为同时能听到自己的琴声,所以只需要负责人在一旁帮忙把握节奏就可以了。这么一来,自然就能保证全部无误了。 第二集中善宰在惠媛家弹了不少曲子,那些也全部是针对编辑后所需长度进行练习的吗?每首曲子各自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总共需要几秒长度,也都是全部准确指定好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初期决定使用曲目中的哪一部分以及使用时长反而成了最困难的事情了?非常困难,要决定使用哪首曲子,使用曲子中的哪些部分。而且大家在决定时长时,一般都只会想到比如大概20-30秒这样的程度,可我们必须得细致到22秒这种程度。当你必须做出那么准确的判断时,恐惧就会涌上来。出错的话怎么办?没办法,即使是那样也得做出决定。 将赵仁书这个颇有分量的角色交给钢琴家朴重勋而不是由演员来演绎也令人感到意外。而且这个角色在剧中也并没有很多需要弹钢琴的戏份。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用他的非专业演技与周围人物形成对比,所以才认为必须这么做的?我们想让不会乐器只是在假装演奏的演员数量减少到最少。所以就考虑,除了两名主人公之外的其余角色都尽可能在真正的演奏者中挑选。特别是在面见了朴重勋之后,发现他是个既稳定又冷静的人。这种人在演戏时也会做得很好的。也许会有人觉得朴重勋的演技有些尴尬,他总是用温暖的方式在讲话,而我的评价是,他真的演得很棒。说他演技尴尬,也许是因为我们受到了一直以来的电视剧式表演的影响,是一种不知不觉被植入脑中的偏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认为的好演技也有可能是一种假演技也说不定。也许是大家还不习惯,但以我的标准来看,朴重勋和杨敏英(扮演金仁珠教授一角)都演得很棒。就像我所说的那样,这其中并没有想特意表现出他们与其他人物不均衡的意图。 有看过钢琴家宋悦音(音译)关于《密会》的文章吗?我从以前开始就十分喜欢宋悦音的专栏。不光是我,就连郑成珠老师也因为特别喜欢所以一次不落地全都看过了。我们是她的狂粉。关于《密会》的文章我们也认真读过了。 会不会觉得冤枉,就像宋悦音所说的,善宰是“啪地从天上掉下来的天才”,但也许并不是那样?善宰是靠着对自己的严格训练才走到今天的。他可是从小学起就一边写着正字一边疯狂练习的人。但是也并不会觉得冤枉。因为到目前为止,电视剧一直在用某种典型的方式看待天才这类角色,这是一种惰性,我自己也身处电视剧这个世界之中,所以我也有责任。 从这种看待天才方式上的惰性出发,先不谈实力,善宰的言行也总能让人感受到他是个天才。我认为在关于天才的定义中,“具有毫不犹豫地接近本质的才能”这条描述很恰当,善宰在说话时从不绕弯路,甚至有时候会被人说成是“疯子”。我也觉得善宰是个从言行就能感受到的天才。实际上那就是他在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然后通过自己思考、再经由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这样。这就是天才。如果在他身上加些老套的东西,那就不是天才了。本身完整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天才。即使也许会有出错的时候,但至少现在这一刻他是相信自己的。如果他只是一万个相同的人中的其中之一,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必须要独特才可以。人如果想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没必要非得能一次跳上百万个跳绳什么的,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如果只做真实的自己,那么你就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天才。 善宰怯生生的动作和有些结巴的说话方式都是刘亚仁的主意吗?是的。他天生就是个演员。在我看来,刘亚仁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非凡又率真的头脑。哪怕只掺一点点假,那种异物感也会让他无法忍受。他并不是靠感觉来演戏的,而是智慧地控制着感性的同时在表演。在他这样年轻的年纪。 是出于何种考虑,要把善宰塑造成一个恋脚的人?在李太准(音译)的《文章讲话》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最难写的信就是没有具体内容的信,即所谓的慰问信。不管是多厉害的大文豪,让他给军队将士们写一封慰问信,他也会感到困难的。但如果是要写信给自己的老爸要钱,那么不管换成是谁都有可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也就是说如果有这种具体的内容在里面,谁都能写出好文章,但若看过《文章讲话》的话,你就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就是在用完老爸寄的钱,想把剩下的钱还给他时所写的信。“谢谢您寄的钱,我已经用了,剩下的钱现在随信寄给您。”这么写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写成,“谢谢您寄的钱,我已经用了,剩下的3250元钱现在随信寄给您”,那么就会显得既生动,又能让人迅速产生真实感了。对脚的迷恋也是一个道理。那个女人真漂亮,如果连续一百天都说她真漂亮,就会显得很老套,而且也失去了生动感。可如果谈到脚的话,就会一下子生出真实感来。这就是文学技巧。 文 赵民俊(音译)(《dramatic》前主编)、刘善珠(音译)(电视剧专栏作家) 照片提供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