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曼城天空 Patterns
![]() |
曼城樂隊Patterns首張大碟《Walking Lines》普遍評價雖然不高,個人倒認為是一張順勢而為的唱片;前有Wu Lyf做參考、同期還有Money為借鏡,若以專輯的角度來評斷Patterns,《Walking Lines》恐怕未及Money的《The Shadow of Heaven》所具備的企圖心。但無可否認的是,樂隊首兩張單曲〈Induction〉、〈Blood〉已明確地標示出未來的動向;所以當《Walking Lines》的開場曲〈This Haze〉襲來,一切是那麼樣的順其自然。
〈Induction〉、〈Blood〉以及〈This Haze〉都具備了Wu Lyf的歇斯底里以及Patterns引以為傲的electronic drone pop音樂曲線;The Guardian如此形容Patterns的原因,自然是沒有將Patterns視為一支典型的Shoegaze樂隊。Patterns的音樂屬於較upbeat類型,不過分沈溺於夢幻與抽離的氛圍裡,主唱Ciaran McAuley寬廣的音域,搭配著永遠擺置於前的吉他noise/drone聲響,不正剛好是Wu Lyf加上Money的特點?主線旋律我們聽〈Induction〉、〈Blood〉其實便可以明白絲毫不遜色於Money,兩者還找上了同一名混音師Iggy B幕後操刀。
Patterns剛出道時,曾因〈Induction〉單曲醒目的視覺設計,讓我聯想到Alt-J;除主音聲線均是近期樂隊裡的佼佼者,音樂的面向卻是南轅北轍。簽入曼城獨立名廠Melodic之後,Patterns找來當地知名設計團隊owtcreative為首支單曲〈Induction〉打造了一個極為醒目(警示)的封面圖騰,彷彿一切就緒。〈Induction〉之後,Patterns並沒有乘勝追擊,第二支單曲〈Blood〉卻一直延至隔年(2012)才推出;不僅換上了一道極抽象的橘黃封面,音樂上的變化也不小。〈Blood〉可以明顯聽出Patterns更倚重電聲配置的編曲脈絡,主旋律線與和聲(chorus)愈趨於夢幻。
說Patterns是慢工細活,一點都不誇張;〈Blood〉後又讓我們足足等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推出了首張大碟《Walking Lines》。開場曲〈This Haze〉的恢宏氣息,完全可以拿來作為電影【愛.穹蒼】(To The Wonder)的配樂;Ciaran McAuley遼闊的嗓音、層次分明的編曲,幾乎是〈Blood〉的延續。現在聽〈Induction〉方才發覺與《Walking Lines》格格不入,除Ciaran McAuley的聲線易辨認之外,〈Induction〉與《Walking Lines》完全像是兩支樂隊的作品;可見Patterns兩張單曲的前後時期想法差距極遠。排除〈Induction〉、〈Blood〉以及〈This Haze〉,唱片裡其他作品如〈Broken Trains〉、〈Face Marks〉以及〈Climbing Out〉仍能細嚼出樂隊緊實、極富想像力的編曲思考,和聲(chorus)竟也扮演了吃重的角色。唱片標題曲〈Walking Lines〉極富詩意的開端,細膩的聲音雕塑,Patterns宣洩青春與血氣方剛的方式,意外地成熟。
Money的《The Shadow of Heaven》以及Patterns的《Walking Lines》,本該不是一種比較;情況就像曼城與曼聯,球迷各有所愛,怎麼去比較熟優熟劣呢?
Blood音樂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