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修复罗斯科》笔记,关于蓄意损坏艺术品
看了泰特的最近的一个视频(墙外链接)《修复罗斯科》(Restoring Rothko),讲了泰特博物馆里一副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被人肆意破坏在上面写下了字后被修复的故事。几点:
1、修复长达一年,繁多步骤中又一项叫aging,使衰老,将画送进一个封闭箱里面关一阵,出来后就能达到一张画在空气中曝光五十年的效果。
2、之前为了一篇课程论文略微做过一个关于蓄意破坏艺术品的研究。蓄意损坏艺术品俗称vandalism,和破坏公物一个词,但在艺术史范畴里面,经常和iconoclasm的议题放在一起,打破圣像。icon是image of gods,损坏艺术与破坏神的形象是背靠背的兄弟。
3、大卫·弗里德曼(David Freedman)是研究蓄意损坏艺术的砖家,写过一本书叫《圣像破坏与其意图》。弗里德曼相信“圣像破坏是人们朴素地表达个人地位高于图像与其原型的力量的最高形式,是从它们的奴役中挣脱出来的最高形式。(iconoclasm represents the most heightened form of making plain one’s superiority over the powers of both image and prototype, of our liberation from their unearthly thrall.)”
换句话说,蓄意损坏艺术品的意图是:人感到了艺术的“神圣的力量”,并且被这种力量震慑、压制,以致最后奋然反抗。
4、或否巧合,马克·罗斯科的纪录片正叫作《艺术的力量》(The Power of Art)。
5、或否巧合,蓄意损坏艺术品的罪犯往往自己是艺术家。比如不久前在迈阿密打碎aww花瓶的那个。
6、这两天有人做了一个小游戏在里面你什么事不干,除了打碎aww的花瓶,被视为减压良方。
压力太大?看艺术不顺眼?搞艺术心烦?http://aiweiwhoops.net/
Dario Gamboni, The Destruction of Art: Iconoclasm and Vandalism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David Freedman, Iconoclasts and Their Motives, Maarssen, (The Netherlands: G. Schwartz, 1985)
1、修复长达一年,繁多步骤中又一项叫aging,使衰老,将画送进一个封闭箱里面关一阵,出来后就能达到一张画在空气中曝光五十年的效果。
2、之前为了一篇课程论文略微做过一个关于蓄意破坏艺术品的研究。蓄意损坏艺术品俗称vandalism,和破坏公物一个词,但在艺术史范畴里面,经常和iconoclasm的议题放在一起,打破圣像。icon是image of gods,损坏艺术与破坏神的形象是背靠背的兄弟。
3、大卫·弗里德曼(David Freedman)是研究蓄意损坏艺术的砖家,写过一本书叫《圣像破坏与其意图》。弗里德曼相信“圣像破坏是人们朴素地表达个人地位高于图像与其原型的力量的最高形式,是从它们的奴役中挣脱出来的最高形式。(iconoclasm represents the most heightened form of making plain one’s superiority over the powers of both image and prototype, of our liberation from their unearthly thrall.)”
换句话说,蓄意损坏艺术品的意图是:人感到了艺术的“神圣的力量”,并且被这种力量震慑、压制,以致最后奋然反抗。
4、或否巧合,马克·罗斯科的纪录片正叫作《艺术的力量》(The Power of Art)。
5、或否巧合,蓄意损坏艺术品的罪犯往往自己是艺术家。比如不久前在迈阿密打碎aww花瓶的那个。
6、这两天有人做了一个小游戏在里面你什么事不干,除了打碎aww的花瓶,被视为减压良方。
压力太大?看艺术不顺眼?搞艺术心烦?http://aiweiwhoops.net/
![]() |
![]() |
Dario Gamboni, The Destruction of Art: Iconoclasm and Vandalism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David Freedman, Iconoclasts and Their Motives, Maarssen, (The Netherlands: G. Schwartz,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