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说他断了一条臂
昨晚在林夕在暨大开讲座,我费了不少劲才挤了进去,讲座已进行三分之一了。本来我可以早点去占位置,但是总觉得晚上七点半的讲座中午十二点去占位置有追星的嫌疑,于是我慢吞吞地踱过去,到了才懊恼不已。
讲座的主题是“音乐创作与流行文化”,林夕的普通话表达有点困难,整个讲座的深度和广度一般,给我留下一点印象的就是几个观点和情景。其一是林夕肯定文史哲尤其是中国佛道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其二是林夕批评(抱怨)港人浅薄,误读其词曲深意;其三是林夕在“答学生问”环节中的一个回答。
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林夕的那个回答。因为他的回答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严格地说是王小波的一个观点)
学生问题的大意是:林夕赏识王菲的才华,经常为她作词,王菲把他的词演绎得极致,两者在乐坛相得益彰,王菲隐退乐坛以后,林夕曾放言“王菲隐退,我尤断一臂!”这个学生要问的是:从你这句话来看,王菲的隐退对你来说是一种缺失,你如何应对这种那种缺失呢?
林夕听后,作喷饭笑(台下亦大笑),他举起左臂:“你看,手还在。”(全场大笑)
后来林夕坦言说过这句话,而且还说曾经还说过“杨千嬅是我身上的一块肉”(他也为杨千嬅作词)之类的话。“但是,大家不必那么在意我在某些场合某种情景说的话······有时候为了迎合一些场面、一些人,或是给记者们提供一些素材,偶尔会说一些‘感性’的话,至于没有王菲,还有陈奕迅,还有王力宏嘛!”
(掌声)
林夕是机智的。
这让我想起王小波的一个观点,大意是后人把孔子的话烂熟在心,还做各种各样的解释,而且随意引用,或是用来训导门徒子孙,或是卖弄,或是批评,显其“学历”,其实论语只不过是其弟子在日常生活讲学中把孔子讲的话结集成册而已,如果孔子魂魄还在,看到今人把他茶余饭后随口而出的话烂熟于心,拿来卖弄训人的话,一定会觉得很奇怪!
这个观点有点偏激,但是论语中究竟有多少是“茶余饭后所言”,有多少是孔子深思而发,到值得考究。还有,哪怕是这些深思而发的句子中有多少被其弟子及后人误解,也是值得考究的,因为论语里的句子都是“微言大义”的论断式短句,没有说明这些话的语境、情景和场合,在具体的描述无非就是干巴巴的“子曰”、“夫子曰”。这样,后人就很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造成理解偏差(这也是对论语里同一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的原因,也许后人的这种千差万别的解释正是对“微言大义”的讽刺吧)。
前两周我旁听了一个选修的课程,名曰“儒家心理学”,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儒家发展心理学”(大部分是用西方心理学的观点和标准来套《论语》)。整个课堂就分析了那句被奉为经典的话“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从心所欲不逾矩”。
整个讲解听起来也挺在理的,收获也不少,因为每一个短句中有一部分是用西方发展心理学来解读的。
然后我又想起了王小波那个观点,这样的解读与孔子的本意有多大偏差呢?孔子的一句话解释成几千字的发展心理学,莫非真的是“微言大义”的魅力?我的同学告诉我,你又何必考究这句话的解释与原意有多大偏差、究竟是茶余饭后随口而出还是三思而后发呢?只要听得在理,对自己有用就足够了。
我说:“如果这句话是孔子茶余饭后随口而出而老师拿来忽悠我们就很滑稽啊。”
如果老师的解读与这句话的原意有很大偏差,老师直接立论,称为“某人发展心理学”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把这句话引述出来,又把自己的观点塞那个句子的框架中,并美其名曰“儒家发展心理学”。
讲座的主题是“音乐创作与流行文化”,林夕的普通话表达有点困难,整个讲座的深度和广度一般,给我留下一点印象的就是几个观点和情景。其一是林夕肯定文史哲尤其是中国佛道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其二是林夕批评(抱怨)港人浅薄,误读其词曲深意;其三是林夕在“答学生问”环节中的一个回答。
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林夕的那个回答。因为他的回答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严格地说是王小波的一个观点)
学生问题的大意是:林夕赏识王菲的才华,经常为她作词,王菲把他的词演绎得极致,两者在乐坛相得益彰,王菲隐退乐坛以后,林夕曾放言“王菲隐退,我尤断一臂!”这个学生要问的是:从你这句话来看,王菲的隐退对你来说是一种缺失,你如何应对这种那种缺失呢?
林夕听后,作喷饭笑(台下亦大笑),他举起左臂:“你看,手还在。”(全场大笑)
后来林夕坦言说过这句话,而且还说曾经还说过“杨千嬅是我身上的一块肉”(他也为杨千嬅作词)之类的话。“但是,大家不必那么在意我在某些场合某种情景说的话······有时候为了迎合一些场面、一些人,或是给记者们提供一些素材,偶尔会说一些‘感性’的话,至于没有王菲,还有陈奕迅,还有王力宏嘛!”
(掌声)
林夕是机智的。
这让我想起王小波的一个观点,大意是后人把孔子的话烂熟在心,还做各种各样的解释,而且随意引用,或是用来训导门徒子孙,或是卖弄,或是批评,显其“学历”,其实论语只不过是其弟子在日常生活讲学中把孔子讲的话结集成册而已,如果孔子魂魄还在,看到今人把他茶余饭后随口而出的话烂熟于心,拿来卖弄训人的话,一定会觉得很奇怪!
这个观点有点偏激,但是论语中究竟有多少是“茶余饭后所言”,有多少是孔子深思而发,到值得考究。还有,哪怕是这些深思而发的句子中有多少被其弟子及后人误解,也是值得考究的,因为论语里的句子都是“微言大义”的论断式短句,没有说明这些话的语境、情景和场合,在具体的描述无非就是干巴巴的“子曰”、“夫子曰”。这样,后人就很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造成理解偏差(这也是对论语里同一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的原因,也许后人的这种千差万别的解释正是对“微言大义”的讽刺吧)。
前两周我旁听了一个选修的课程,名曰“儒家心理学”,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儒家发展心理学”(大部分是用西方心理学的观点和标准来套《论语》)。整个课堂就分析了那句被奉为经典的话“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从心所欲不逾矩”。
整个讲解听起来也挺在理的,收获也不少,因为每一个短句中有一部分是用西方发展心理学来解读的。
然后我又想起了王小波那个观点,这样的解读与孔子的本意有多大偏差呢?孔子的一句话解释成几千字的发展心理学,莫非真的是“微言大义”的魅力?我的同学告诉我,你又何必考究这句话的解释与原意有多大偏差、究竟是茶余饭后随口而出还是三思而后发呢?只要听得在理,对自己有用就足够了。
我说:“如果这句话是孔子茶余饭后随口而出而老师拿来忽悠我们就很滑稽啊。”
如果老师的解读与这句话的原意有很大偏差,老师直接立论,称为“某人发展心理学”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把这句话引述出来,又把自己的观点塞那个句子的框架中,并美其名曰“儒家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