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畸人传(狂矞华士篇)
引子
“畸人”一词出自《庄子》之《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在庄子心目中,畸人虽不合于人道,却合于天道,在人类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离世异俗,不按照人惯有的方式生活,与现实格格不入。因而不被人理解,甚至于误解,以至于被视作另类,或怪胎,遭受世人的白眼和讥嘲。而庄子何尝不是这样一种人呢?妻死鼓盆而歌,弃高官厚爵为敝屣,行为出格,恐生于当今之世,也会被当作疯子看待。事实上,庄周历史上已经被当作“畸儒”(见郑樵《通志》?),此儒谓学者之通称,非儒家之谓,不然一个以“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为职志的哲人被称为儒只能是对他的亵渎。
此处不拟讨论庄子,也不想讨论《庄子》一书中的畸人,如许由、王倪、被衣、伯成子高之属,一则那是老生常谈,不易谈出新意,二则多为寓言,故事真假尚且难知,提炼其意义也就有似于沙上筑塔。我们还是将视角转移一下,看看《庄子》一书之外的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畸人的生存状态。搜检先秦史籍,有几例值得绍介。通过他们的故事,相信人们会惊异于那透过晦暗的历史而发出的耀眼的个性光辉,感叹史上也曾有过这样超凡脱俗的人,这样与众不同的活法
狂矞华士
狂矞、华士的故事见于《韩非子·外储说上》,“外储说”就是韩非为论证自家思想而准备的资料库,一般说来,所储之说应该是有源有本,如此方能有说服力,非如庄生“寓言十九”,多是向壁虚造。为免读者翻检之劳,特录之如下: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执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 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 “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 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 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已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韩非子是一个很严谨的的人,无征不信,紧接上文又附上了此故事的另一版本:
一曰太公望东封于齐。海上有贤者狂矞,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太公望诛之。当是时也,周公旦在鲁,驰往止之;比至,已诛之矣。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贤者也,夫子何为诛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议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虽臧获不托足以旋其轸也。
这两个版本微有不同,前者是兄弟两人,太公望未曾礼贤下士便一杀了之。后者则主角只狂矞一人,太公望却也屈尊下顾,只是狂矞不买这位周武王老岳丈的账,于是姜太公心生杀机。情节虽然有异,但大体架构还是相同的。为便于讨论,就以前者为准。狂矞、华士兄弟二人可算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很有认识价值的论题,即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传统中国社会,民众之于国家基本上是只能履行义务,而很少或基本上不享受权利。作为被治理的对象,老百姓的主要义务是提供各种赋役,即孟子所谓“米粟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是也。而被供养者则高高在上,以“牧民者”自居,其在现代国家应尽的义务反被视为对于臣民莫大的恩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国家在宗法的基础上建立起层层的依附关系,“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要尽自己的本分,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尸位素餐。因此,个人是渺小的,个性是不必要的,也是有害的。假设某一个人不能安分守己,做了越轨之事,那么你就会被扫地出门,而我们的狂矞兄弟则遭受了这样的命运,而且更为悲惨的是,他们被从肉体上消灭了。杀鸡儆猴,是统治者惯用的治国利器。培养好好纳税的顺民一直是当政者不曾改变的目标。
狂矞兄弟想摆脱这种依附关系,追求自己的自由,去过一种自力更生、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们要:“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传说是尧舜时代所作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就像近现代许多无政府主义者的结局一样,狂矞兄弟成了牺牲品,为政府所消灭。只是他们尚非是积极的反对政府,而是消极的逃避政府的控制,去寻找一方逃避硕鼠的“乐土”。
那姜尚是怎样一个人呢,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一个惯于运用权术和手段的阴谋家,这也就无怪乎狂矞兄弟的悲惨下场了。
依照韩非“君主本位”(或者叫“以君为本”)的思想来看,太公望的做法一定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保障了国家的利益,实际上是君主自身的利益。颇可注意的是周公旦的态度,周公可是为周朝“制礼作乐”,令孔子朝思暮想的圣贤,对待狂矞兄弟的态度与太公望迥异。《礼记·儒行》里描绘了这样的儒家作风:“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和狂矞兄弟的品性颇有相通之处。儒的品类颇杂,如孔子本人就区分过君子儒和小人儒,孔子门徒中既有经商致富、财大气粗的子贡,也有居于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孔子本人也讲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之类甘于贫贱向往隐居生活的话。因而,儒家对于狂矞这类人应该有同情之理解的。儒之别类尚有狂者、狷者,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矞算作“狷儒”也是说得过去的。世人每有呵责儒家与专制政府沆瀣一气、同恶相济者,但是在先秦儒家和国家之间尚未形成后世那样牢不可分的关系。先秦儒者,如思、曾、孟、荀,颇有游士作风,而后世所谓儒家则基本上都有两种身份,既是国家供养的官僚,也是服膺孔孟的儒者,有时候难免就身不由己,难免“在官言官”了。事实上,儒者和当政者一直是同床异梦的关系,儒者有担当,有抱负,但力量有限,需要借助当政者的权威和势力推行自家的主张,所以孔孟都要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学说。他们是个体的人,对个性是有相当期许的,同时,他们又崇尚德治,将道德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而道德是有个体担当的,所以《论语》、《孟子》里面表彰了许多逸民、隐士型的人物。但是当政者则更关心切实的利益,更关心自己的一家江山如何能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与民众的关系正如《中庸》的所说的“蒲卢”型的关系,蒲卢是一种细腰蜂,往往捕取青虫作为繁殖下一代的食物,但是古人则误以为是蒲卢要将青虫当亲儿子养。儒家将当政者认作蒲卢,并认为他真的能够“为民父母”、“保民而王”,无疑是过于天真了。当政者不过是想将民脂民膏作为喂养家族及其子孙的食物。当然,他不肯明说这一真相,因为揭露真相意味着动摇了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他仍然要以民之父母自居,是天下人的“公主”(此词依“公仆”仿造),继续维护其蒲卢谎言而不被戳穿,让天下人真的相信他是”蒲卢”,是养万民以为子。儒家上了当,也跟着吆喝,以为真的会有无私的蒲卢降临人世,为万民之主。实际上,蒲卢是存在的,只不过他自私自利,贪婪无厌,欺世盗名,夺取万民的幸福以为一家的荣耀,实是彻头彻尾的“民蠹”。但是儒家一直抱持着这个幻想,一直希望找到这么一个无私的蒲卢,或者将不是蒲卢的驯化为蒲卢也成。但是,有目共睹,成效甚微。同时,自诩为蒲卢者却是对儒家愈加青睐,他们是知道儒者不仅不会捅破谎言,不会揭露蒲卢的本来面目,而且会千方百计维护这个谎言,因为个中蕴含了太多儒家的理想。有儒家帮腔,总比自卖自夸效果要好。于是儒家和当政者便相互利用,成了亲密的合作者,但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从此,儒家和政权越靠越紧,以至于被认为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但近代以来,儒家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了政权的依托,儒家成了孤魂野鬼,游荡于四方,而不再高踞于庙堂之上。因而,儒学要得到复兴,就不应再走官方路线,梦想哪一天再次成为万民之准的,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而应该张扬其个性主体精神,以个体为本位,尊重个体价值,让其脱胎换骨,完成重生,成为一种虽不据有高位却生机勃勃的思想流派。但是,儒家沾染了太多,从良,任重而道远。
“畸人”一词出自《庄子》之《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在庄子心目中,畸人虽不合于人道,却合于天道,在人类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离世异俗,不按照人惯有的方式生活,与现实格格不入。因而不被人理解,甚至于误解,以至于被视作另类,或怪胎,遭受世人的白眼和讥嘲。而庄子何尝不是这样一种人呢?妻死鼓盆而歌,弃高官厚爵为敝屣,行为出格,恐生于当今之世,也会被当作疯子看待。事实上,庄周历史上已经被当作“畸儒”(见郑樵《通志》?),此儒谓学者之通称,非儒家之谓,不然一个以“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为职志的哲人被称为儒只能是对他的亵渎。
此处不拟讨论庄子,也不想讨论《庄子》一书中的畸人,如许由、王倪、被衣、伯成子高之属,一则那是老生常谈,不易谈出新意,二则多为寓言,故事真假尚且难知,提炼其意义也就有似于沙上筑塔。我们还是将视角转移一下,看看《庄子》一书之外的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畸人的生存状态。搜检先秦史籍,有几例值得绍介。通过他们的故事,相信人们会惊异于那透过晦暗的历史而发出的耀眼的个性光辉,感叹史上也曾有过这样超凡脱俗的人,这样与众不同的活法
狂矞华士
狂矞、华士的故事见于《韩非子·外储说上》,“外储说”就是韩非为论证自家思想而准备的资料库,一般说来,所储之说应该是有源有本,如此方能有说服力,非如庄生“寓言十九”,多是向壁虚造。为免读者翻检之劳,特录之如下: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执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 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 “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 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 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已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韩非子是一个很严谨的的人,无征不信,紧接上文又附上了此故事的另一版本:
一曰太公望东封于齐。海上有贤者狂矞,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太公望诛之。当是时也,周公旦在鲁,驰往止之;比至,已诛之矣。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贤者也,夫子何为诛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议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虽臧获不托足以旋其轸也。
这两个版本微有不同,前者是兄弟两人,太公望未曾礼贤下士便一杀了之。后者则主角只狂矞一人,太公望却也屈尊下顾,只是狂矞不买这位周武王老岳丈的账,于是姜太公心生杀机。情节虽然有异,但大体架构还是相同的。为便于讨论,就以前者为准。狂矞、华士兄弟二人可算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很有认识价值的论题,即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传统中国社会,民众之于国家基本上是只能履行义务,而很少或基本上不享受权利。作为被治理的对象,老百姓的主要义务是提供各种赋役,即孟子所谓“米粟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是也。而被供养者则高高在上,以“牧民者”自居,其在现代国家应尽的义务反被视为对于臣民莫大的恩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国家在宗法的基础上建立起层层的依附关系,“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要尽自己的本分,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尸位素餐。因此,个人是渺小的,个性是不必要的,也是有害的。假设某一个人不能安分守己,做了越轨之事,那么你就会被扫地出门,而我们的狂矞兄弟则遭受了这样的命运,而且更为悲惨的是,他们被从肉体上消灭了。杀鸡儆猴,是统治者惯用的治国利器。培养好好纳税的顺民一直是当政者不曾改变的目标。
狂矞兄弟想摆脱这种依附关系,追求自己的自由,去过一种自力更生、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们要:“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传说是尧舜时代所作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就像近现代许多无政府主义者的结局一样,狂矞兄弟成了牺牲品,为政府所消灭。只是他们尚非是积极的反对政府,而是消极的逃避政府的控制,去寻找一方逃避硕鼠的“乐土”。
那姜尚是怎样一个人呢,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一个惯于运用权术和手段的阴谋家,这也就无怪乎狂矞兄弟的悲惨下场了。
依照韩非“君主本位”(或者叫“以君为本”)的思想来看,太公望的做法一定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保障了国家的利益,实际上是君主自身的利益。颇可注意的是周公旦的态度,周公可是为周朝“制礼作乐”,令孔子朝思暮想的圣贤,对待狂矞兄弟的态度与太公望迥异。《礼记·儒行》里描绘了这样的儒家作风:“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和狂矞兄弟的品性颇有相通之处。儒的品类颇杂,如孔子本人就区分过君子儒和小人儒,孔子门徒中既有经商致富、财大气粗的子贡,也有居于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孔子本人也讲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之类甘于贫贱向往隐居生活的话。因而,儒家对于狂矞这类人应该有同情之理解的。儒之别类尚有狂者、狷者,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矞算作“狷儒”也是说得过去的。世人每有呵责儒家与专制政府沆瀣一气、同恶相济者,但是在先秦儒家和国家之间尚未形成后世那样牢不可分的关系。先秦儒者,如思、曾、孟、荀,颇有游士作风,而后世所谓儒家则基本上都有两种身份,既是国家供养的官僚,也是服膺孔孟的儒者,有时候难免就身不由己,难免“在官言官”了。事实上,儒者和当政者一直是同床异梦的关系,儒者有担当,有抱负,但力量有限,需要借助当政者的权威和势力推行自家的主张,所以孔孟都要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学说。他们是个体的人,对个性是有相当期许的,同时,他们又崇尚德治,将道德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而道德是有个体担当的,所以《论语》、《孟子》里面表彰了许多逸民、隐士型的人物。但是当政者则更关心切实的利益,更关心自己的一家江山如何能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与民众的关系正如《中庸》的所说的“蒲卢”型的关系,蒲卢是一种细腰蜂,往往捕取青虫作为繁殖下一代的食物,但是古人则误以为是蒲卢要将青虫当亲儿子养。儒家将当政者认作蒲卢,并认为他真的能够“为民父母”、“保民而王”,无疑是过于天真了。当政者不过是想将民脂民膏作为喂养家族及其子孙的食物。当然,他不肯明说这一真相,因为揭露真相意味着动摇了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他仍然要以民之父母自居,是天下人的“公主”(此词依“公仆”仿造),继续维护其蒲卢谎言而不被戳穿,让天下人真的相信他是”蒲卢”,是养万民以为子。儒家上了当,也跟着吆喝,以为真的会有无私的蒲卢降临人世,为万民之主。实际上,蒲卢是存在的,只不过他自私自利,贪婪无厌,欺世盗名,夺取万民的幸福以为一家的荣耀,实是彻头彻尾的“民蠹”。但是儒家一直抱持着这个幻想,一直希望找到这么一个无私的蒲卢,或者将不是蒲卢的驯化为蒲卢也成。但是,有目共睹,成效甚微。同时,自诩为蒲卢者却是对儒家愈加青睐,他们是知道儒者不仅不会捅破谎言,不会揭露蒲卢的本来面目,而且会千方百计维护这个谎言,因为个中蕴含了太多儒家的理想。有儒家帮腔,总比自卖自夸效果要好。于是儒家和当政者便相互利用,成了亲密的合作者,但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从此,儒家和政权越靠越紧,以至于被认为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但近代以来,儒家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了政权的依托,儒家成了孤魂野鬼,游荡于四方,而不再高踞于庙堂之上。因而,儒学要得到复兴,就不应再走官方路线,梦想哪一天再次成为万民之准的,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而应该张扬其个性主体精神,以个体为本位,尊重个体价值,让其脱胎换骨,完成重生,成为一种虽不据有高位却生机勃勃的思想流派。但是,儒家沾染了太多,从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