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伦敦》小说完结
【再见,伦敦】
献给世界各地的雨天和我的父母。
第一章
一年的时期,不能说我完全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但至少没有刚来时候的那么情绪化了,有时候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一周一次的抽泣控制到一个月一周的抽泣。我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我甚至觉得自己比任何一个认识的同龄人都要理性得多。周一,这一节听不懂的美国文学课,老师絮絮叨叨得讲了一堆关于美国清教徒的事情,听上去也没意思。我确实想要认认真真看每一部老师布置的小说,可是向来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看,迷迷糊糊地看到中间的一部分,以不知所云为结束。不能说我不喜欢文学了,我始终是热爱文学的,但是她所期望的,不是每周如云的阅读加上一些无比扯淡批评家的分析,我更希望是缓慢的,与纸张和作者之间静静地交流着孤独。
我刚来文学部的时候,原以为这些金发碧眼的英国人会对乌黑短发的亚洲女孩产生极大的兴趣。而结果却不怎么如意,他们好像都不太愿意和我说话。我又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和陌生人开启一个话题。我自然被冷落了,甚至可以加上“无情的”这个形容词来形容我的孤寂。是啊,那些学习本国文学的人何尝不是国粹派呢?谁会在乎亚洲的事情?更不用说亚洲文学了?后来,我终于鼓足勇气,准备主动出击。否则这样孤身一人渡过三年的学习,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看到一个棕色卷发的英国女孩,很漂亮,有些像英国BBC里面的演员,她正在倚着墙玩着手机,没有别的伴侣。我走上前,伪装起一个不太虚假的笑容:
—“Hey. ”
—“Hey.”
—“How are you doing?”
—“I’m good. Thanks. How are you?”
—“I’m OK. I come from China.”
—“Oh, you do? That’s…. Cool.”
—“So do you like Chinese literature?”
—“Oh, I’m not familiar with Chinese literature.”
—“But you must heard of MoYan, who just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Sorry, I don’t know.”
对话就这样尴尬的结束了,我只好也在她的旁边倚着墙,假装刷微博,其实也不知道该接下去说些什么话题。刚刚开学的几个月,就只这样在一股巨大的压力阴影下渡过的。不能说现在这股阴影不见了,但至少比那时候好多了。
后来我认识了Z,操着一口英国南方口音。和她的熟悉是因为她竟然会对亚洲文化有些兴趣,原因嘛,就是因为她小时候在马来西亚生活过一段时间,又热衷于日本可爱的物件,自然对我这个亚洲人有那么些想要做朋友的意思。我们每周都会在一起喝茶,对话基本上就是问周末干了什么,昨天干了什么,接下去要干什么和明天要干什么。听上去好像挺无聊的,但聊起来也不那么觉得。我高中以前和我那些国内的朋友聊些什么呢?现在让我想想,我好像也不太记得了。而和Z的内容还是记得的,那么看来和Z的聊天至少是比之前的聊天内容有趣。
Z留着金色的中长发,斜刘海,瞳孔是迷人的淡棕色。至少在我眼里,是一个漂亮的英国人。她常对日本的一些手术有兴趣。
—“Do you know that the Japanese girls do some kind of make up to make their tear bag larger?”
—“Yes, I do.”
—“Why?”
—“Coz that will make your eyes look bigger.”
—“Oh, that’s weird.”
这一类关于日本姑娘手术的对话基本上可以持续小半个喝茶时间。紧接着就是谈论一些导师好笑的事情,也就是人人都会做的扯淡谈话。
我们总是去固定的一个咖啡馆喝茶,因为那个咖啡馆离我们的学校并不远。也是在那里我认识了J。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Z早走以后,我打算去买一碗汤喝,再在咖啡店里再坐一会。一走到收银台的时候,发现是一个亚洲姑娘,黑色的直发,有着令我羡慕的双眼皮。眼睛特别大,一开始我以为她是日本人。我说:
—“Hi, Can I have some soap?”
—“Soap?”
—“Yes, soap.”
—“Sorry, we don’t serve soap here.”
—“我去!Impossible. There there.”
—“Oh, you mean soup.”
—“Opps, sorry, yeah, that’s exactly what I mean.”
—“这两个发音是很难搞懂啦。”
—“中国人?”
—“对啊,我正在gap year,所以在这里打工想要赚些外快。你是留学生?”
—“恩,我就在旁边的那所大学读书。”
—“念什么?”
—“文学。”
—“读文科不容易噢?”
—“是啊。你gap year之后读什么?”
—“历史。也是你们学校啦”
—“哇!那真是太棒了,可以做个朋友么?”
—“为什么不?不过,我先去帮你做汤,晚上等我下班以后,一起走走吧。”
—“好。”
后来每天晚上我都会等J下班,接着我们会走过大学,走过桥,看泰晤士河看好一阵子。
—“真漂亮啊。”J用左手把她的头发往耳朵上一夹,说道。
—“这让我想到了拜伦。”
—“怎么说?”
—“拜伦死在海里,是被淹死的,有人说他心甘情愿被淹死。在他在世的时候也不愿意学习游泳,因为一本他最爱的书里写到说海里有另一个世界,所以他一直没有做好去那个世界的准备。直到他突如其来的被淹死,才敢面对那个世界。”
—“后来呢?”
—“后来嘛,就是他的尸体被捞起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口袋里就是那本他最爱的书。更不可思议的是,打开的那一页正好介绍了那一所海下城。”
—“听上去像是假的。”
—“谁知道呢?不过,J,你相信水下面有世界么?”
—“我么?相信吧。”
—“为什么?”
—“不知道,觉得相信会很美好。陆地上的世界太复杂了,或许水里面的世界会更加一致和单纯吧。毕竟那么清澈的液体,不会制造出什么乌七八糟的人心。”
第二章
认识J以后,我的生活开始变得不那么枯燥,起码下学以后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J说的比较多,我喜欢听她说话,不知道为什么,我是一个很难在交谈中起带头作用的一个人。这也是我比较内敛的性格的原因吧。但是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在这之前,我很少和我的舍友打交道,除了必须要去公共厨房做东西的时候,不得不假惺惺地寒暄几句之外,几乎不参加他们所办得任何社交活动。有一次恰好在门口听到法国室友在向印度室友说我是多么的神秘,其实我还觉得挺开心的。被说成神秘,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不过即使在他们眼里神秘的我,也总归不像是一个抽烟的学生。学会抽烟以后,我每晚看完几章小说都会忍不住跑到楼下去吸烟,直到有一次被我的法国室友撞见。他有些惊讶,不过依旧淡定了一下,对我寒暄了几句。我也就只回答,不发话,他觉得无聊,就上楼了。我并不是不想和他们交朋友或者说话,只是觉得那样的朋友没什么意思。我这人就这样,要么不交朋友,一交朋友就一定是踏踏实实地交,没有办法只停留在表面了解的状态。那对我来说不是朋友,只是一个“知道的人”。而在他们眼里,说上几句客套话,就可以算是朋友了。这让我觉得真是好笑。
这天Z要和我喝茶,但是之前的课程并不顺利。早上差点迟到不说,公交车还临时改变路线,害得我奔走了小半个长征,并且不断地想象身后有鬼子在追赶我。到讲厅的时候,迟到是无疑的,结果今天的讲师换了一个新的(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一进门以为自己走错了教室。退出去,从包里翻课表,谁知课表也没带。只好掏出手机,上学校的主页查找我的课表,结果学校信号不佳,我只好拎起书包,蹭蹭蹭从六楼跑到底楼(那时候竟然连坐电梯这种方法也忘了。)终于查到了教室门号,结果我一开始走的那个教室是对的,我又蹭蹭蹭跑上六楼,开了门,不出所料,还是那张陌生的教授的面孔,斜眼瞥了一下她身后的PPT—‘Byron’,果然没错,瞬间自己的脸涨得通红,一眼望去,不但所有人都盯着我看,而且没有就近的空位了。如果跑上去坐的的话,上阶梯的样子又会被盯着。于是我干脆在第一层台阶上坐着听了一整节讲座。而这么些苦不堪言的经历,面对Z的慰问,依旧只能用“I’m good.”来回答,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Z在超市找了一份兼职的工作,我说,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实在太慢了,根本没有办法去工作,虽然我也很想自己赚钱。她说她恋爱了,对方是在社交网络上认识的。我挺为她高兴的,挺为她高兴的吧,好吧,其实好像也不管我的事情。对于朋友本身的爱情,我没什么兴趣,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是一个石头做的人,我是说对于好友的爱情。我只是觉得是自己的朋友和一个陌生人的互动,好像跟我本身没什么联系。反正,我只是起到一个朋友的位置,至于其他事情么,她们自己会慢慢处理的。现在想来,当初可真是自私和幼稚。但要不是因为白水,我也不会变成这样的人。Z问我要不要和她之后一起去学习,我骗她说我还有其他课要上,于是我们就道了别,其实我只是想一个人静一静。这天J没有来上班,发她信息也没有回。我想她一定是心情不太好,过一阵子再说吧。她总是这样,心情不好也不会特别地说自己的心情多么糟糕,而是莫名地什么都不回话,就这样消失一阵子。我走到了我们常去的泰晤士河边上,我坐在桥下,抽起烟来。伦敦的冬天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到来,只是白昼更短了些,下午三点的时候就没了阳光。那样也好,我喜欢黑暗给我带来的安全感。虽然在伦敦本身就没有什么存在感,好像即使脱光衣服走来走去,别人也不会关注到我这个人的存在。但是在亮堂的情况下,我很难抬起头看路人的脸,不知道为什么,白天让我很难做大胆的事情。而夜晚就不一样了,不管我的眼睛是怎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别人也很难看清我的脸。
我突然感到很饿,去街边的摊位买了用报纸包着的炸薯条,开始沿着泰晤士河走着。其实这样来看的话,我的生活好像就是这么平淡,我是说没有J的情况下。我的所有活动全都被我的肉体所遮盖住了。我想起了华兹华斯与自然的对话,只是我不是什么诗人,活这么大,没提笔写过一句诗词,小时候背的唐诗倒还是记得一些。可那些毕竟是别人的东西,这样看来的话,好像自然也不会有兴趣搭理我的吧。不论在哪里,伦敦还是中国,我都很难去进入一个很大的社交圈。那样子的社交圈,就像我的舍友所组成的社交圈一样,很虚假,很累,没有一个人真的在乎别人到底过得怎么样。只是说话为了避免尴尬,那样的友谊让我恶心。我带上耳机听起了卡朋特,回忆和歌声让整个眼前的世界都变得不真实起来。我很少有勇气去听卡朋特,因为只要他们的音乐一响起,我就会想到以前的事情,一个淡黄色短发的英俊少年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是的,XXX。我的右手不断地拿起炸薯条往我的口里塞,夹杂着我的眼泪一起到我的嘴巴里。此时的天色已经有些暗沉了,我的书包里还有一本厚厚的米尔顿的《失乐园》要看,但我却在这里想XXX。
XXX是我在离开中国前的一个音乐节上认识的一名话剧演员,那天有个表演的乐队是他的朋友,而他正好坐在我和我朋友的边上。他一见到白水,就被她迷住了。凑过来跟我们介绍他朋友的乐队。我承认,和白水在一起,我的自卑感以双倍的趋势加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她长得相当漂亮,也很可爱,有着大多数男生都喜欢的长卷发,衣着也十分清爽。他应该在见到白水的第一刻就喜欢上她的吧,而我却在第一刻喜欢上了他。
他一开口说话,我就受不了全身的控制。我感到他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拽我走,扯着我去靠近他。如果不能尽可能得接近他的话,或者如果他的注意力没有全部放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就感到无比的沮丧。这个淡黄色头发的少年开口了:
—“台上那乐队是我朋友。”他是对着白水说的。可是白水并没有理他,因为她已经习以为常了。我胸腔中的力量促使我开口说话了:
—“他们挺不错的。我很喜欢。你和他们一起来的?”
—“对啊。等下他们还要翻唱几首卡朋特的歌。”他边对我说的时候,明明眼神就时不时地瞥着白水。而白水只是开始微笑地看着我们的谈话。那一时刻,我开始相信人是一种以爱而生的物种。很难想象没有爱,人该怎样活下去。爱自然、爱上帝、爱上别的人,都是爱。爱上一个陌生人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一旦那样的勇气出现以后,人的生命开始变得无比炙热和充满向往。同时也伴随着被疏远的苦痛,那样的苦痛,没有人愿意长时间承受,所以开始自我欺骗自己,开始给自己不断洗脑。其实只是没有勇气承受那样的折磨罢了。我始终相信浪漫主义,我也依然相信人是为了爱而生的,起码我是这样的。当我倍受折磨的同时,XXX也和我一样受着这样的折磨。
—“真的?我很喜欢卡朋特。我第一张专辑就是他们的精选。”
—“噢?是么?最喜欢哪首?”
—“嗯…目前是I need to be in love吧。”
—“那首确实不错,不过我比较喜欢Sweet, sweet, smile.”
—“哎?那首好像精选里没有哎?”
—“那首我听过,很摇摆。”白水突然插进了话来,我看到XXX一阵激动。
—“对对,我也觉得很boogie!”XXX又往白水那儿偏坐了一些。
—“I,你应该改掉只买精选的习惯呐。”白水冲着我笑。
—“原来你只买精选啊?”此时的XXX歪着嘴笑对我说着。我的心脏一阵灼烧,恨不得马上告诉他自己有多喜欢他。他只要一看着我,我就被他的电磁波狠狠地吸引过去了。
—“我觉得吧,买精选可以最快的知道这个乐队的特点,以便决定要不要继续听这个乐队。这样不但了解乐队的特点快,知道的乐队的数量也会增多。”
—“知道乐队的数量多有意思?每首歌写出来都不容易,按照发行的年份前后来买再好不过了。至少,第一张专辑非常重要吧。”
我根本没有力气听XXX在念念叨叨着什么,我只想一直看着他这样说着,可是他却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想到这儿,我竟然落泪了。
—“你怎么哭了,”XXX神色有点紧张,“对不起,我的语气可能重了。”
白水连忙给我递纸巾,我笑着说:“你们想多了啦,是沙子进眼睛了。”
—“嗨,吓死我了。”XXX往后一仰。
舞台传来:“谢谢大家,现在我们准备开始翻唱卡朋特的一些歌,以表我们对他们的敬意。那么就先从Top of the world开始吧。”
白水边鼓着掌说:“这首赞。”一旁的XXX迎合道,“是啊,我也很喜欢。”
而我只是咕哝了一句:“我也是。”
—“你叫什么名字?”这次XXX意外的先问了我,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惊奇的。因为他知道我肯定会回答他,接着介绍我朋友是一定的步骤。我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了。我苦笑道,“我叫I,这位是我朋友兼高中同窗白水。你呢?”
—“我叫XXX。你们都毕业了?”
—“嗯,刚高中毕业呢。”
—“那大学在考哪儿?”
—“我留在上海,I 会去英国念书,她要抛下我啦。”白水开始主动加入我们的谈话中来。我开始怀疑她是不是故意的,因为她曾是一个非常了解我的人,她一定看出了我的心思。她也知道XXX对她有好感,所以开始变得主动起来,进行相互的调侃。
—“去英国?去美国多好啊?”
—“美国?为什么?”
—“美国有卡朋特啊。”
—“英国有披头士。”
XXX沉默了。
白水用手不停的卷着她的发梢,她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很迷人:“那你呢?你是大学生?”
XXX坐直了身体,看着白水的眼睛说:“已经不是啦,现在是个话剧演员。”
白水的眼睛方亮了,那一只玩弄发梢的手突然离开了头发,向上一扬,显出惊愕的表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假装钦佩的表情:“都演些什么?在哪里演?”
XXX微笑着回答:“就市里的一些话剧,我都会演一些角色,不是很大的角色啦。以后可以来看我演出啊。倒不知白水你念什么专业?”
—“我念服装设计。”
—“才女!”
—“不不,那没有什么。I去念文学呢。”
XXX朝我这儿瞥了一眼:“噢,听起来挺深奥的。”
此刻我的心已经像被无数细小的蛆啃过了一样疼痛,因为一旦告诉别人自己是学文学的,但对方回应的是“深奥”两个字只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对方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对文学没有什么基本认识。一个人对不熟知的领域当然会觉得深奥,更不用说是像纯文字这一类的东西。
第二,对方根本不在乎自己。“深奥”这两个词更像是一种敷衍的赞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一个人可以以“深奥”两个字作为个人观点的总结和结束语,何其好啊。
如果对方是在意自己的,那我一定会去解释,我会说,根本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啦,只是因为太孤独了,去书里面去寻找自己和主人公身上的共同点啦;或是和主人公一起玩。就是那么简单,因为孤独才会去读小说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小说也可以全烧了。
我当然没有这么说,因为对于他来说,我是一个不值得的人。过多的解释对方不但不会去听,反而会遭来反感。所以我只是用沉默来回应他的深奥。
—“我去买些啤酒来吧。”XXX起身示意去买酒,白水点了点头。
—“他挺不错的。”白水对我说。她肯定的陈述句果然证明了她是故意的。我大概有些明白了,她一定是惩罚我离开她一个人在上海,一定是这样的。
—“是啊。他挺适合你的。”我勉强地笑着,边说边拔着地上的草。
—“嗯。”
XXX买了很多啤酒,接着我就开始离他们坐得稍远些了,只是一个人拼命喝着啤酒,舞台上开始在唱Please mister postman.
XXX和白水在不停地说话,我的冬季就这么来临了。
第三章
音乐节过后的那一天,我去CD店买了所有卡朋特的CD。在功放机里面从早放到晚。父母以为我的怀旧情怀上来了,其实根本不是。世界上有太多好听的乐队和极棒的歌曲,那样子的话,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上数千万乐队也不奇怪。可是在听那些乐队的同时,听者的心情和处境非常重要。有些不懂事的青年人,跟着别人听一些看起来不主流的东西,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那样的模仿是空洞的,因为对别人来说,听的不仅仅是音乐那么简单。父母谈笑间说我是老古董,我也只好默默地笑了一下。早上,我在房间里四处行走,耳边是不间断卡伦的声音。有时候我会试着跳舞,做出一副跳交谊舞的姿势,想象着对方是XXX。想想都觉得好笑,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夜晚,我躺在床上,耳边依旧还是卡朋特。一闭上眼睛,XXX的身影就出现在我面前。我看见他在演话剧,他在冲我笑,他在和他的乐队朋友瞎扯淡。
“There must be some words today from my boyfriend so far away.”
而一切的美好,都只是我思维构造出来的空洞的幻觉,根本是一个没有躯壳和肉体的期望。我曾以为我不会在一个人面前会显得那么卑微,而XXX却……
我睡不着觉,音乐节的后几天我没有一日是睡好的。我想我听了太多的卡朋特,抄了太多的歌词,直到用完了所有的墨汁。谁说人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我觉得自己的处境比波德莱尔还要凄惨和虐心。但有时候我又会跳出来看看我那令人作呕的肉体,不觉得讽刺自己的爱是多么渺小,多么好笑。而我回到我的肉体身上的时候,又会仰头痛不欲生地觉得爱才是我的一切,我肉体的本质,我精神的源泉。人就是这样的矛盾啊,我是这样的矛盾。
还有两周时间我就要走了,可是我却不想离开这里了。因为XXX像一个巨大的齿轮捻在我身上,已经血肉模糊的我,起不了身了。直到白水再次约我出去散步,见了面以后才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坐在草地上等我,她的旁边是一个巨型的污点,让我没有勇气抬头去正式他的身体和双眼。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不得不迈着沉重的步伐、带着虚伪的笑容向他们走去。
—“他怎么也来啦?”我走到他们面前,面对着白水坐下。
—“我不让他来的,但他听说你要走了,就偏要和我一起出来了。”
XXX抢着话接着说道,“我和白水在一起了,你就放心的去留学吧,哈哈。我会好好照顾她的。”
我的舌头习惯性地向外湿润了一下我蜕皮的嘴唇,苦笑着低下头,“啊挺好的。”我又开始拔草。
—“但是还是好舍不得你走啊,I!”白水说着开始抱住我,她的长发蹭得我脖子难受。
XXX很令人讨厌地摸了几下我的短发,让我好好学习。
—“那么,你加油演到主角的位置吧。”我盯着他的黄发说。
—“我会的。等你回来以后,我们三再一起看音乐节啊。”他把手绕过白水的肩,把她搂在了他的胸里。好像是芳妮和济慈的场景啊,我十足是一个外人。
—“嗯,但愿。”
我们一起去看了电影,是我提出来的,因为我不想把我虚假的面容一直暴露在他们面前,太没有安全感可言了。我隔了一个位置,在他们旁边坐下。
—“哎,I,干嘛坐那么远?又没事。”白水示意我坐到她旁边。
—“没事,这样空间大。”
白水的报复我已经领略到了,但如果她真的喜欢上XXX的话,那也不叫报复吧。可是谁知道呢,兴许一开始我要远离上海,就是我错误的开始。我已经不记得我们那个下午看了什么电影了,我只记得我把双腿搁在我的座位上,双手抱住它们,把头埋在膝盖里无声得流着眼泪。他们在边上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当然,自然也是故意避讳着不想知道。相对的,他们也不在意我的任何表情。那一刻,我是如此厌恶恋爱这两个字,甚至觉得男女之情玷污了爱的纯净。
电影结束以后,我插着口袋离了场,开始抽烟。他们随后出来了,互相牵着手。那样的场景,我害怕看到,于是,我把视线转移到我的吐出的烟雾上。
—“觉得电影怎么样?”白水问我。
—“还行吧。”我满不在乎地说道。
—“唉?我去趟卫生间,你俩等等我。”说着白水把包递给了XXX。
那短短的几分钟是尴尬的、空气是浑浊的,充满厌恶的人的呼吸。XXX也点燃一支烟,依着栏杆,看着外面的将要黑的天空。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大概,也是因为觉得自己要离开的原因吧。将要出现的物理距离让我的脑子开始丧失理性,我双脚一踮,吻了他的右脸。XXX顿时惊愕的转过头看着我。我猛力地吸好几口烟:“我很喜欢你。”
—“你……我很爱白水,我不喜欢你,你是白水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应该比我要清楚吧。”
—“可是我憋不住我憋不住!”
—“憋不住就去上厕所。”他笑了一下。我被他弄得哭笑不得。挥舞着手中的烟蒂。
—“好吧好吧。你想怎都行吧,我是不会放弃喜欢你,我已经把你当做我的信仰了。”
—“哈哈,”他又点上一支烟,“希望你可以坚持下去。”
我点了一下头。白水出来了,XXX一下子把她抱住,我的处境像是在沙漠里喝完了最后一滴水的行者。
—“去哪儿吃点东西吧。”白水挣脱开XXX,对着我说。
—“不了,我还得回去收拾行李。夏天的时候再见吧。”说完这一段话以后,我头也不回的走了。
除了我自己,谁也不能明白我的心境,大概也没有人想要明白吧。我是谁呀,不是什么伟人,只是一个淹没于人群中的无名氏。我根本没有心思收拾行李,身体不受大脑支配着在移动,整理着每一件衣服,每一本书。我有些后悔今天对XXX说的那些话,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从容地欺骗。我把所有卡朋特的歌都放到了随身听上,然后把他们的专辑一张张踩碎,扔进了垃圾桶。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不知道。
“If I didn’t tell him. I could leave today.”
而我呢,我虽然告诉了他,我还是摆脱不了要离开的命运。我安慰自己,没有一个不孤独的人,人生而孤独,死而孤独。这是真理,我应该要振作起来。只有在这种时候,我的脑子里才充满了这些看起来空洞无趣的人生大道理。但不管起不起作用,我都逼迫自己往脑袋里灌输这些道理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因为我总是想哭。每当我开口的时候,我的神经就变得异常活跃,从而XXX的画面感就更加强烈的出现在我面前。所以只有沉默的时候,我的神经才会稍事变得安静起来,他的映像也就变得缓慢一些,我也就可以控制我流泪的节奏。父母以为我是因为不想离家的原因才变得那么郁郁寡欢,我对他们说,是的。暂且是的吧,反正没有一件事情是让我感到快乐的。
这些事情都是一年前的了,期间我没有回过上海。卡朋特的声音一直没有勇气再次被我拾起,除了今天,意外的,特别想听,大概是因为J的消失让我又产生了一年前让我不舒服的感觉。
偶尔的时候,我会给XXX发信息,而他总是以“嗯。”“好。”来回答我。或者有时候干脆不回。每次我给他发完信息以后,我都会删除那个对话框,因为如果我过一段时间再次看到自己发了什么内容的话,我会为自己的卑微感到羞耻、为自己的不矜持感到厌恶。但是我就是这样忍不住。
我和白水失去了联系,是因为我根本不想。我把她发来的邮件都删除了,后来她便不再给我发邮件。
我真是一个自私又可悲的人。
可是我现在,却只想知道J在哪里。
第四章
我已经连续两周没见到J了,我甚至都有了报警的冲动。不回电话,不回短信,任何可以联系上她的方式我都试过了,全都没有回应。每天晚上泰晤士河旁边的身影从两个人,变成了我一个人。那之后,与Z在一起的机会也很少,因为她忙着她自己的小生活。我没有办法静下心去读小说,也没有办法读诗。整个人都是空荡荡的,好像又回到了刚来的时候一样了。我沿着泰晤士的桥上来来回回的走,不断地从这一头走到另一头。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冷一些,现在就等着下雪了。每当桥上的灯亮起的时候,爵士乐手就开始卖艺了。每天都会出现不同的脸,但这并不影响乐曲本身对我的吸引。有时候我就正对着那些爵士乐手,背依着桥上的栏杆,看着他们的表演。就差一点酒,就差J了。我看着他们卖力的演奏,会想他们白天在做些什么?演出完以后又会去做什么。淹没在黑暗中的那些人群是不是会和他们一样?我的好奇心太过于旺盛,好在,没有人会注意到我那些不礼貌的观察。
J消失的第三周,我在泰晤士河边听着远处桥中央的爵士乐踱步,突然一个领着塑料袋的又矮又消瘦的英国人向我走来。我的神经有些紧绷,只要一看到陌生人想要和我说话我就会这样。对方先开了口,
—“Sorry Miss, Do you know where can I charge my phone?”一股浓浓的北方口音洗刷着我的耳朵,还没来得及等我回答,对方又开始说话,这次,他那一只不提塑料袋的手不断地拨弄着他的棕褐色有些破旧的绒线帽:“They are playing jazz over there. I love saxophone. I do! It can make me cry…It’s a lovely night, isn’t it?”
—“Yeah, I guess so. I love jazz, too.”
对方又朝我走进了一步,那只拨弄绒线帽的手开始不断地玩弄他的外套拉链 —“Oh. I tell you what! I’m an expert on jazz. But I shall charge my phone first. Do you know where can I charge my phone.”
—“Sorry, I really don’t know. Maybe there are some coffeehouses over there. You can charge your phone.”
—“Oh, so annoying. I mean my hat. It’s my favourite hat but it’s really old now. I need to get a new one…Yeah they play awesome jazz music.”我开始知道我面前的这个北方佬一定喝了不少酒,算起来今天是周五,那么对于英国人来说,喝醉也就不足为奇了。
—“Yeah they do. Sorry, I can’t help you. ”
—“Alright mate! Let’s shake hands.” 他那只玩弄拉链的手放下来开始紧握我的手,眼神异常坚定,让我哭笑不得。接着他那只手向我一摆,消失在黑夜之中了。
真是一个奇怪的夜晚,夜色温柔到不真实,遇见的陌生人也恍如梦境。风吹得我全身颤抖,但是内心却莫名的感到温暖。即使被狂风吞没了,被黑暗笼罩了,我依旧是一个自由而又真实的个体。我希望XXX可以看到这一切,看到我的站立和坚强,但他是不可能看到的,因为他不在乎。突然电话铃响了,天哪,居然是J!我立刻提起电话,哭腔状地训斥她:“怎么现在才给我回电话!你都要急死我了,这么久你都去哪儿了,担心死我了。”
对方却是笑着的声音,“不要急不要急,是我不好,我没事。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我在泰晤士河这儿,你在哪?我去找你。”
“我也在泰晤士这儿啊,我在你身后呢。”
我猛一回头,看到J提着手机站在离我十米开外的地方,习惯性地跺了一下脚,向她狂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她。
—“你去哪儿了。”
—“哈哈,别哭别哭,坐下来说话。要去室内么?”
我摇摇头,“走走吧。”
我和J并排着在黑夜中移动,伴随着远方的爵士声。
J静默着不说话,我等的有些不耐烦,又开始使劲问,“到底去哪里了?”
J将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口,“唔,因为三周之前发生了一件怪事情。”
—“什么怪事情?”
—“那天我下班回家的时候有一只黑色的腊肠犬莫名其妙地一直追着我。”
—“腊肠犬?之前看到过么?”
—“没有,像是专门等我下班一样。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我就一直想摆脱它呀,我给了它一些咖啡馆的饼干它也不吃。结果它活生生地跟了我走了好几里路,于是我就在一个公园门口站着不动了,它也就不动了。”
—“然后呢?”
—“然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嗯?”
—“那只狗竟然开口说话了。”
—“不会吧?!”我停了一下脚步,“狗怎么可能说话。”
—“我也不相信啊,可是确实说了话。而且说的是中文!”
—“那那,它说了什么?”
—“它让我陪它去找一把猎枪。”
—“找猎枪干什么?”
—“他说那把猎枪是所有猎枪的祖先,发明猎枪的人给了第一把猎枪一对翅膀,这样它就可以到处飞来飞去,从而让更多的手工匠知道有猎枪这种东西并且制作出来,给更多的猎人使用。”
—“听上去不可思议。”
—“是啊,我也被震惊了。然后它说只要我带着它找到那把带着翅膀的猎枪,销毁它,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猎枪了。动物也就不会死了,人类也不会有战争了。”
—“唔?所以为什么要找你去陪它?”
—“因为它说它也叫J。和我一样的名字,所以就千里迢迢地来找我了。”
—“它怎么会知道你叫J?”
J稍事停顿了一会儿,
—“这我就不知道了,当时也没想到要问。”
—“那么消失的这三周都在找那把带有翅膀的猎枪?”
—“是的,可以这么说吧。几乎把整个伦敦都找遍了,可就是没找到。”
—“会不会在别的国家?”
—“它说它的知觉告诉它就在伦敦。于是我就一刻不停地跟着它跑,能想象?为了一个说话的狗请了假,然后一直不间断得跟着它在整个伦敦街乱跑。”
—“听着听荒谬的。那,那只狗呢?”
—“沮丧的走了。”
— “走了?好可惜!还没见过会说话的动物呢!”
—“你现在即使见到它,它也不会说话了。因为没有找到那把猎枪,它现在处在自我忏悔中,好像往南方的教堂走去了,说要去那里安静地度过余生,再也不张口说话,做一只正常的狗。”
—“真是伤感呐。”
这自然是J拿来唬我的话,那一刻她还没有勇气向我说明自己喜欢女孩子的事实,她也不敢说其实是她前女友从美国回来找她了。这些都是在我的逼问下J才告诉我的,当她慢慢对我说的时候,我以为她告诉我了全部。而现在我才明白,她说的只是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她根本没告诉我她拒绝和她女朋友复合的原因是因为J深深地爱上了我。
第五章
J坐在我的宿舍里,吃着刚点的披萨,连连说着美味,而我却完全不关心披萨的味道到底怎么样,一个人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喝着可乐。这是发生在我们在寒冷大泰晤士讨论着会说话的狗的故事之后的场景,我们两个是在又冷又饿,接着就决定去我家叫外卖来吃。房间里除了J连连不断的称赞声,就是暖气片嘶嘶嘶的作响声。最终我忍不住开了口,“我说J,你不会真的以为我会相信你说会说话狗的故事吧。”
J吸了几口可乐,努力地将嘴里的披萨咀嚼彻底然后吞咽,“难道你从一开始就不相信?”
—“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吧。”
—“你比拜伦难骗多了。”
我思考了一下,吐出了四个字让J狂笑不止——“文化差异。”我自己也在那儿笑出了声。
但是很快,我又清了清嗓子,假装严肃地对J说
—“喂喂,拜托,说正经的,到底怎么回事。”
J放下手中的可乐,用纸巾擦拭了一下嘴唇,停顿了一会,接着开口说话了:“简单来说是前任从美国飞来找我了。”
—“噢?怎么说?”
—“他(她)说要和我复合。”
—“答应了?”
—“没有。当初可是她要分手的。”
—“为什么?”
—“异地呗,对我不信任,不是都是这样的么?现在反过来苦苦求我来了,真是好笑啊。”
—“这两日一直和他在一起?”
—“嗯,她第一次来伦敦,我就陪着她周围玩了一下。”
—“粗略想想的话,好像你和腊肠犬的场景与你前男友的场景差不多的么。”
—“唔……可以这么说的吧。”
J起身,往我床上一扑,趁着头盯着我看,看得我有些尴尬。
—“怎么了?”
—“哎?你现在有喜欢的人没有?”
—“有吧…”
—“怎么不在一起?”
—“他和我之前的朋友在一起了。”
—“噢。”
J没有再说话,转身平躺在我的床上,双手随意摊放着。J的手腕特别好看,细细的、柔美的,令人非常希望可以长在自己手上的手腕。她的右手中指内侧有一排奇怪的数字,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问她的时候,她只是随口回答道,“噢。是宗教的原因,所以纹上去的。”不过即使她说了,我也是不明白的,复杂的宗教始终是我不知道的东西。好像是祖先构造的另一个世界,就和诗人所自我构造的世界一样。只是宗教更加理性化、规章化一些,大抵是这样的。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了霍桑满是教育口吻的语句,不自觉地摇了摇头。
第六章
近代英国小说的课上来了一个中国的交换生,我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还是自然上前去打了招呼。至于为什么知道他是中国人,因为看到小组课的签到册上赫然写着中文名字的拼音,接着和亚洲面孔一对上,就明白了。他叫Q,深棕色的头发,不算太高,但是非常消瘦,让人不免担心是不是营养不良。说实话,一开始还觉得有个中国同学还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后来就不那么觉得了。在我看来,他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让我难以和他进行像大人般的交流。或者说,他对任何异于传统的事情都看不惯,比如当我走出校门准备开火吸烟的时候,他就显露出一股厌恶的表情。他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非常了不起。时不时地会和我说一些政治和哲学的话题,而我只能假装很有兴趣地听完他所有的话,但是从头到尾我都不知道他在嘟囔着什么,我甚至都不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意义在哪里。但是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我必须逼迫自己将他的话全部都听完。而他每次都是不知可耻的加上一句:“哎,你还太年轻了,不会懂我说的。不过也很少有人像你这样认真地听完我所说的话。”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像Q一样的人,总会以为沉默就是无知,实在是太可笑了。他永远不会知道,沉默其实也可能是不屑的表现。还有一点让我疑惑不解,就是他在选近代英国文学这门课之前从来不看小说。
—“那,为什么要选这门课来交换?”
—“因为可以提神个人素养,尽管融入西方文化。”
我没再多说什么。他说的那些道理,完全不用单独为了去明白而去明白。道理总是自然而然就会明白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自我成长。曾经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填补空洞的精神的时候,我总让他们去看名著。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当然不是只有故事那么简单。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更不用说里面的哲学、政治和历史,所以名著才是一切的启蒙。
还有一件事情是特别让我厌恶Q的。Q喜欢坐我的后面,因为他不喜欢坐第一排。而每次在课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用笔头戳我的背部,这和我那些高中以前的男生同学没什么区别,让我感到非常不愉悦,但是又不想生气、也不想说出口来。而他每次问我问题的态度都也让我很不满。可每次我都忍着怒气,微笑地转过头问:“怎么了?”对方几乎没回都是漫不经心的说:“噢。你那个论文的计划找老师谈了吗?”还时不时的显出一副耍酷而目中无人的样子。外人看来也许我总是鞠躬聚萃的样子,但我总是想表示我对别人的尊重。
今天去不了学校了,因为学生又在为要求当地学费削减的事情搞起了罢课的活动。教室全被白色纸条封了起来,一群积极分子挡在大学门口,防止有学生进去上课。我昏昏沉沉地睡到中午,被Q的电话吵醒了。
—“喂?”
—“噢,怎么了?”
—“能不能出来一下?”
—“唉?”
—“有问题想请教。”
—“好吧。大概半小时后学校旁的咖啡馆见吧。”
我很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刷牙、洗脸、用发蜡抓了几下头发,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出了门。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的,就连外面的冷风也吹不醒我的大脑。坐上公交的时候,我突然看到站在我前面的英国中年女人手中的书是《雪国》,真不知道是做梦还是真的。
进咖啡馆以后,看到Q已经坐在那里了。我跟正在做咖啡的J示意了一下,接着就去Q面前坐下了。
—“哎,好不容易可以睡一个懒觉。怎么了?”
—“喂,这都几点了。不是快要考试了么,想问你一些东西。”
这家伙竟然也低声下语地来主动问我东西了?真是难得啊。
—“行啊,但我也没怎么看文献。”
—“噢。你跟我说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底怎么回事啊?”
—“什么怎么回事?”
—“就是他们的性别属性?”
—“这个么,也要看你个人怎么觉得的了。现在我看到的大部分文献,都是说朱丽叶是一个偏男性化的角色,而罗密欧是女性化的。”
—“为什么?”
—“为什么啊?你怎么不请我喝咖啡?”
—“你这人真麻烦。”Q显露出一股不愿意的表情,去J那儿给我买了一杯,“喏,说呗。”
我慢慢悠悠地喝了几口,双手交叉着放在下巴下方,
—“因为你去看,每当罗密欧和朱丽叶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朱丽叶起得话语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朱丽叶说什么,罗密欧就干什么。当然,这只限于他们两个人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下,朱丽叶还是有必要要保持一个大家闺秀、遵守妇道的女子,而在私人的情况下,她在整个感情线路中都是‘王’的地位。也就是说,她让罗密欧干什么就干什么。”
Q边听,边缓缓地点着头。
—“哎?举个例子?”
—“这个不好说,我没带文本。总之你记得那个阳台的场景吧?其实是朱丽叶故意在挑逗罗密欧的,她展现她的身体来吸引罗密欧,使他产生性冲动。”
说道末尾的三个字的时候,Q尴尬而下意识地往右边看了一下。
“所以大概就是这样。”我接着一口气喝完了所有的咖啡,“具体还是你要自己去看文献吧。”
—“噢,这样子。”
—“你把我叫出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这不是在电话里就说得清楚的么?”
—“唔,就是想,想见见你吧。”
—“噢,那现在见完了,下周的课再见吧。”说着我就和他挥了挥手,走向J那儿去了。他尴尬的转过头盯着我,真是没有比那副表情更可笑的表情了。J一下子明白了一切,勾住我的肩,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脑洞太大。”这是第一次J离我那么近,我感到了她温暖湿润的气息从口中柔柔地吐进我的耳朵里。
第七章
屋子乱得不像话,已经连续一个月没有进行清理了。桌子上、地上全都堆着我的书,还有零散的笔记页纸。我不情愿地附身一张张捡起来,把他们全部叠好放在抽屉里。接着,又把所有的书归位回到书架上。地板并没有干净,灰尘和头发,还有一些别的东西都混杂在一起,而我竟然没有一把扫帚。打扫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太头痛的事情,所以每次都拖着没有去认真地清理干净地板,连扫帚也一直拖着没买。而现在的灰尘已经比刚搬进来的时候多了十倍。连我也看不下去了,“还是出去买个扫帚吧。”正巧也可以把午饭可以解决了。
出门的时候天气冷得实在是有点不像话,又奔回宿舍拿了一条围巾下楼。而正因为我去拿了这条围巾,我下楼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决定去邮箱看一下。是一股奇怪的力量促使我去邮箱,但是我明明知道,除了账单以外不会有任何东西。可是显然我错了,当我打开邮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封信躺在那里。一开始我以为是J寄来的,可是不是,地址是中国,署名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卡子”。 我看了一下信封的背后,几个字特别地秀丽,像是女孩子的笔记,写着“希望你可以收到,希望你可以读完。”我快速地搜索了两遍我脑海里有没有一个叫卡子的人,可是,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可是收件人确确实实写的是我的名字,而且看信反面的那句口吻,觉得对方是认识我很久的人。我有些兴奋,在想,会不会是XXX寄来的呢?他为了防止白水的勘察而用了自己的笔名呢?我把信塞进布袋子里,心情激动地走到了街道上。
依旧习惯性地带上耳机走向地铁站,自从来了伦敦一个人生活以后很难在行走的时候不听音乐,我是说,除了卡朋特以外的音乐。音乐给我带了的安全感是任何一个人都比不上的,音乐是环绕性的,而人除了在拥抱的时候,都是并列或者相对相处的,其供给的安全性根本没有办法和音乐相比。常听人说英国人像老鼠,每天不停地钻地洞。言下之意就是坐地铁,因为伦敦的地铁实在是太发达啦。我也很喜欢坐地铁,因为很封闭、很压抑,随即而来的就是安全感。我想济慈也是这样吧,他说他生而黑暗,而正是在这样与生俱来的黑暗下产生了消极的性格才让他开启了诗歌的旅行。太缺乏安全了,是的,济慈也一定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虽然他把作呕的、压抑的情绪玩弄在笔下,但是这只是他在自我欺骗,他依旧渴望爱的到来。这么看来,XXX是一个可以给我想念的人,可是这样的信念已经太微弱了。但是现在包袋里的那封信,成了一个燃烧的火把,让我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毫无证据的期盼。
进站前,我会尝试回忆我在地铁上听音乐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事情,但是我真的一点也记不起来。就好像短暂性失意一样,也就是说,从这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过程我的脑子是没有智力的。而每当我刻意要去留意我途中思考的事情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该思考一些什么东西了。这一次也不例外,从进站到出站,除了耳机里不断循环着childs的mariana,什么也记不得了。有时候我的精神在跳舞,当我听歌听到鸡皮疙瘩一身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是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我是丰足而安全的。而现在这封信搅得我心神不宁,我既想马上打开,又想慢些打开。失望和期望总是有一个会出现,而我自然是怕失望的。先出站吧,出了站再说。
一站过后我缓缓走着台阶,而出站的时候,天空竟然飘下了密集的、白色的东西。“下雪啦。”我不禁喊出了声音。雪白的,硕大的雪花往砸向我的头顶、我的全身,维持了几秒钟,随即就消失了。在上海,我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雪,我突然感到异常的宁静和温暖。路上的行人没有一个人撑伞,看起来大家都喜欢这样的雪,不大不小,但是非常密集。我好像忘记我为什么要出来?但是现在我把所有的思绪全都放在了那一封信上,我想现在找到一个地方,尽快的读它。可是我又舍不得这场雪,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公园,随即就向那儿走去了。
公园里没有什么人,偶尔有几个人推着婴儿车走过这里。草地上已经堆积起了一层薄薄的雪盖。我踩在那些白雪覆盖的草坪上,伴随着脆响的撕拉撕拉的生硬。我寒冷却又炙热的手从袋子里拿出了那封信,在胸口稍事放了一下,用手在右边撕开一道不规则的口。在雪地里读起来,
“I,
你一定会因为收到这封信吓了一跳,甚至会猜测是不是XXX寄来的。可是这却是我寄来的,我是卡子,不是XXX,但我是XXX的朋友。这样想的话,我也是占有XXX的一点气息呢。
我不奢望你记得我,但你一定记得那天音乐节吧,你也一定记得卡朋特吧。是啊,你怎么能忘呢?我也不能忘记。那天台下的XXX对着你和你朋友指着我们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在草地上忧愁满面的你。还有你的短发,乌黑的、蓬松的短发,实在是把我活生生地吸引过去了。你一定没看到我,因为你的目光完全一直放在XXX身上。我是那个乐队的键盘手,在舞台的角落,静静的看着你。
我没有勇气在那天音乐节结束以后去和你说话,我没勇气。在乐队里也是一样的,曾经的梦想是做一名主唱,而现在却沦落到无名键盘手的位置,是因为我没有勇气。我的人生过得犹豫不决,常常被自己捏造出来的无数坏结果打消了做事情的那股劲儿。而自从在没见到你的一年多时间,我有了前所未有的空荡。从之前的软弱到了一种丧失生命力的境地。我才发现自己只有找到你,和你真正的说上话,触摸到你的保护壳,我才能继续活下去,甚至是,可以脱胎换骨的,坦荡荡地活下去。
我觉得我爱上了你,这样说好像是虚无飘渺的、臆想的、虚假的。音乐节那天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的生活却因为没有你的气息而严重受阻。我走路的时想你,排练的时候想你。不过那都是空洞的,只要你想想你对XXX的感觉,你就应该明白我的感受了吧?
听XXX说你向他曾经提起过披头士,我也喜欢披头士。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东京爱情故事》,我母亲看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桥段,就是赤名莉香说想要单独听Geroge Harrison的演唱会的时候,完治说他会唱给听。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疯狂地迷恋Geroge,但不论你对谁疯狂,我都会一一唱给你听,只唱给你一个人听。
我对你的思念是纯净的,不加杂质的,快速却又缓慢的。
我知道你现在即使放弃了XXX,但是依旧心里顾及着他吧。没关系的,什么都没关系。你什么都不用做,我又不是你的神,也不是你的心脏。我是我,你是你,但是我愿意一直这样等着你。这封信到你手中的时候,应该已经漫游了半个月时间了吧。那么,我告诉你,现在的我是这样的心境,半个月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这样的一个心境,不会改变。
我很简单,没有什么过往,在上海出生长大,却始终脱离不了出身给我带来的无尽孤独。所以我开始听音乐,当我听到卡朋特的时候,整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畅,好像是一个生命的寄托。我很喜欢巴赫,干净的、感性的、理性的也是圣洁的。周日的时候我会爬上山,去哪一个天主教堂,倒没有非常认真地听牧师的布道,而教堂的雄伟与纯洁,让我瞬间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布道之后会有音乐家弹奏管风琴,我瞬间觉得自己是充满的,而不是干煸的。但见到你之后,连教堂也显得微不足道,巴赫也再也没有办法令我变得充沛起来了。只有再让我见到你充满生命力地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能重新感知充足。实打实的建筑之美已经打动不了我了,甚至连空旷的音乐也是。
我不希望你的生活被我牵制,我也不强求你马上喜欢上我。我给你所有的自由,而我在这里静静的等待你的回信。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会给我回信。我就是这样相信的。
给你带来上海的气息,音乐的温暖,还有我自己。
祝好。
你的,
卡子
第八章
我把信反反复复读了两遍,可能三遍,或是四遍吧,我不记得了,之后才把它收回我的包袋里。路面上也已经积起了雪,这个世界在我的眼中开始变得不真实起来。我想,我开始想,我用尽脑汁想卡子的样子,但是,没有一点印象。我甚至都没有看清楚那个乐队有几个人,但是现在卡子的这个名字的突然出现,让我感到了莫名其妙地依靠,尽管我不曾和他说过话。他的文字带来了德彪西的气息,哀伤、积极、复杂的心绪全部都集中在了这张纸上。雪越下越大,我也越来越感到寒冷。可是德彪西无形的环绕,让我不觉得寒冷可以逼走我。
好像在做梦,一切都是梦境。就是那种让人感到无比真实的,但是醒来后发现是虚假的梦境。我想起我以前做过的梦。我想起我在梦里听到过接连不断的雨水的声音,我在铺板冰块的操场上奔跑却一直不会摔跤,远处还一直传来不间断的皮枪声。接着,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吃草,鲜绿鲜绿的草,她蹲坐在最中央的那一块冰上,吃着手里的鲜草,可是嘴唇却不断地在出血,越吃,血就流的越多。我对她担心地要死,但当我想要上去阻止她的时候,我却醒来了。而不知为什么,我在此时想起了这个梦,可能是因为下雪的缘故吧,一定是因为雪。
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很想赶快见到这个叫卡子的人,我想赶快给他回信,但是我需要时间,我需要自我沉湎一段时间,因为现在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虚无缥缈。雪太白太亮了,这封信也太白太亮了,而我那颗一直处在黑暗之中的心,突然受不了这么亮堂的反射。我需要缓慢,我需要时间,我需要黑暗。
我在雪中行走,我在寻找电影院。只有电影院才可以立刻给我黑暗,并且是慰藉的黑暗。而到影院门口的时候,发现现在正在放映“二十岁之恋”。买了票就进去了,电影已经开始了一会,到第一排坐下。我喜欢坐第一排,荧幕在眼前被无限扩大,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影片内容无非就是几个国家的导演各自拍摄的几部爱情电影。我向来就是把电影分成两种形式来看的:内容和艺术。当我看电影内容的时候,我是将它变为一种文学、或者是感官文字来看的。至于艺术嘛,便是电影本身给我带来的某种感知和冲击力,那样的味道,是说不清楚的,就像艺术品给人带来的冲击力。艺术本身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站在一个艺术品前,你是不是觉得全身麻了一下,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艺术和你的对话,而那样的对话,也是你脱离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新艺术。而此刻的我就是这样地在乎这部电影的艺术感知,因为信的内容完全让我无法专注于电影的故事。而这样一部黑白,甚至画质有些拙劣的电影,促成了我笑出来的导火线。
可我依旧不记得我要出来买扫帚这件事。
但,卡子却在那一刻,再也没有被我忘记。
第九章
周一下课以后,我就把那封信给J看了,她的表情开始变得僵硬起来。
—“你被他深深吸引了?”
—“有那么一些吧。我也不知道,你说我该怎么回信呢?”
—“那就是你的事情了,我这个外人也不好说。”
—“你怎么了,你怎么是外人了?你不是我最好的朋友嘛?”
—“噢。是喔。”
J突然开始加速了她的脚步,离我越走越远,没有和我说多余的话,我们之间肉体和心灵的距离就这样隔开了。我想知道为什么,但是又不能那样直接问,我觉得J在第二次出现以后,就开始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消失的这一期间一定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我不知道的事情,但是我却不敢问,我不敢问。
在没有J的陪伴下,一切都开始怪异起来。我在泰晤士河边的桥上一直走,走到了圣保罗大教堂,再在教堂外面到处乱晃。现在雪停了,周一的雪已经积到脚裸的位置了,天色暗的不像话,寒冷也就更不用说了,可是我却不想回家。我觉得J好像生气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好比,我不知道为什么双休日要下雪,为什么Q要这样的高高在上,太多的事情我不知道了。考试,而我现在脑海里有的应该是考试,但是我却一点也没有心思把考试填进我的脑子里去。我去了教堂旁边的一家咖啡馆点了热茶,坐下来开始给卡子写信,好像把他当做了我一个没有责任顾虑的支柱。
“卡子,
你好。
收到你的信倍感意外,被你这样的在意,真是有劳费心。确实不记得你的样子,音乐节对我来说已经是太久远的过去了。今天一个对我很好的朋友突然显露出不想和我说话的样子,原因就是因为给她看了你写给我的这一封信。气氛莫名其妙地变得都不好起来。但是我却不敢问她为什么,她就这样在我身边急速离开了。
收到你的信的时候,伦敦下了好大的雪。我喜欢看雪,喜欢下雪,雪给冬天带来了温暖。就好比黑夜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温暖。给一个陌生人写信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情绪真的很复杂。朋友的突然不说话,将要来临的考试,还有你的信。太多太对事情让我焦虑了。大概圣诞节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吧,大概吧。相信总比不相信好吧。
不过,倒是很想见见你,要是你在我面前就好啦,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说话。乐队都还好吗?大家都还好吗?对不起,说了一些客套话。我在这儿几乎已经被大家给隔离开来了,上小组课的时候,看到组员的滔滔不绝的讨论,就开始在往一个谷底跌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撞破脑袋。但是即使真的掉下去了,也就这样摸爬滚打的过日子吧,只要我还在呼吸。
向我多说说你的事情吧。我的生活太过于平淡了,以至于无法再写下去。”
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但是又不想这样结束。我放下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绝望开始吞噬我的身体,这和一年前的那次绝望还不太一样,那时候的我是因为知道我为什么绝望而绝望,但是现在呢?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开始觉得人生就是有无数个问号组成的。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又是什么呢?我什么也不是,出生于死亡,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分隔开来的人。J让我很担心她,我怕,但这种不明所以得怕是第一次出现,也只有J才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不喜欢打电话,可以说,一打开电话,对方说'喂'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好像是在对一个不存在的人说话,可是那个人却真真实实的在那一头。但是我真的很担心J,也很担心她的一切和我有关。外面又开始下雪了,真美啊,言语都变的苍白。我拿出手机,拨通了J的电话,等待的嘟嘟嘟声音令我越来越紧张。
—“喂。”
—“喂,J,你…还好吧?”
—“咳咳。”
—“感冒了?你刚才怎么就那么快就走了?”
—“I,我告诉你吧。”
—“嗯?我听着呢,有什么不开心就告诉我吧。”
—“和你说的前任,是个女孩子。”
—“什…你是?”
—“我好痛苦,真的好痛苦。见完前女友看到你我就痛苦。你知道为什么?她从美国飞来告诉我要和我复合,被我拒绝了。想知道为什么?告诉你,让我好好告诉你,我看着她的眼睛说,我爱上别人啦,我爱上别的姑娘啦。这个姑娘太美好啦,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姑娘啦,我说我爱上了那个正在学习文学的姑娘啦,她的短发太漂亮了,她小小得身体太漂亮啦,她的名字也漂亮啊。你知道她叫什么吗?她叫I,I!I。多么孤零零的一个字母啊,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这个一竖,却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我隐忍的好苦,看见她的时候就要抑郁住自己的不理智的情感。我不能告诉她啊,我不能。可是我实在太痛苦了。”
—“J,我。”
—“你别说话。听我说吧。我说了,也许会永远的失去你,但是,我无法再这样下去。你说起XXX,我无所谓,因为我知道,这么久远了,你早就把他当作一个信仰来看了。可是现在又平白无故多出来了一个叫卡子的人。我…我不能在这样沉默了。I,我很喜欢你,非常非常喜欢你,甚至可以用爱来形容了。即使你会因为这句话而对我不再向以前那样好了,我也要告诉你,我是多么的喜欢你。我想永远和你生活在一起,我照顾你,你照顾我。我给你写诗,你给我念诗。和你一起抽烟,喝酒。我想一直抱着你,亲吻你的耳朵。我赚钱养活你,怎样都好,只要你和我在一起。你不必给我答案,只要你不离开我,就是你的答案。你不要有责任感,这一切责任都是我的,你也不要害怕。我…我是个很不好的人。等明天再见面说吧。嘟嘟嘟———"
对方把电话挂了,我的手里还一直捏着电话,迟迟没有放下,桌面上是未写完的,准备寄给卡子的信。
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办?之前告诉我的是J,可是现在J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等卡子吧,等明天和J见面吧,等考试吧,等圣诞吧。我好像看到了一片绿色和红色的生命。
第十章
我走到家门口下,在地上的台阶坐着,迟迟没有上楼。耳机里放着我不熟悉的音乐,音量调太响了,搞得我的喉咙难受。雪大片大片的下下来,这么安静却又是大幅度的动作,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说,用功读书的学生,这样我就不会想那么多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算命的说我可能因为一场意外而死亡,于是我总把“及时行乐”当做我自己情感释放的借口。可是到现在我都没有死。
大概就这样在楼梯下坐了有半个小时,觉得浑身开始发热起来,头也晕呼呼的,怕是要发烧了。我才不得不上了楼。面对凌乱不堪的房间,我却没有想要收拾的念头,还是因为没有买那把扫帚。我想起J喝醉的时候,在地铁里,我们面对面坐着,谁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只是随便上了一条地铁线。J在我面前坐着各种鬼脸,她涨红得脸让我笑得要死。周围的人一定觉得我们疯了。那是没消失以前的J。那是我的J。
我摊开纸,继续给卡子写信。我将“无法再写下去”给划掉了。
“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两难之中,但是你的言语又太过于真实和打动。我想圣诞以后来看你,我是说,回国,我去看你。让我看着你说话,让我抚摸你的脖子,让我感知温暖。
你的,
I”
我觉得我的生活很糟糕,什么都没有结果,却还在自我痛苦。像是一个无病呻吟的患者。
第二天我把给卡子的信寄了,Z见到我的时候,和她寒暄了几句,问我要不要去J工作的咖啡馆喝茶。被我拒绝了,我说我得复习。其实根本不是,因为我不想见到J,或者,我没有勇气再次面对J。我在图书馆一个劲儿地看文献,记录,组建我的论点和论据。尽我所能忘记有关我个人情感的一切事情。买了回去的机票,是圣诞夜那个晚上。我没有去找J,J也没有给我回应。
“不要开灯,让我就这样一个人吧。”
第十一章
模糊的我,模糊的世界,自从那以后,我和J就失去了联系。
考试周的我,在考场即使见到Q,也从来不打招呼。他也变再也没有要理我的意思。没有勇气的人。
考试无非就是写论文,把所有的想法和论据都写下来,对我来说倒也不是难事,但是支离破碎的语言,给了我写作深深地障碍。不过当最后一门考完以后,我还是欺骗自己一切坏的都结束啦。
我关在我的房间里,不停地看有关同性的一切电影,一部接着一部,就是为了试图找到一个出口,但最终还是觉得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太难,太不可思议了。我对J产生了愧疚,让我做出这样的改变,好像不太可能了。
明天早上的飞机,出考场以后我决定去找J。
她在咖啡馆里做着热巧克力。
—“嗨。”
她抬头,惊讶了一下。
—“你,来啦。”
—“我明天回上海。”
—“噢。你等下。”
J跟旁边的同事嘟囔了几声,向我走来,“我们出去说吧。”
J点上了烟,烟雾全都吹向了我这边。
—“积雪变脏了真难看。”
—“对啊。”
—“什么时候再回来?”
—“一月下旬吧。你圣诞不回家?”
—“嗯,不回去了。”
—“嗯。”
—“I?”
—“嗯?”
—“可能喜欢我吗?”
—“唉?”
—“会有喜欢我的可能性吗?”
—“我不知道,很难。”
—“噢。你去年没回去吧?”
—“没有的。”
—“这次是为了见卡子?”
—“是的。”
—“你俩好好的吧。”
—“那你的前任呢?”
—“你说END啊?她回美国了。我想,应该不会再联系了。”
—“嗯。”
—“I。”
—“嗯?”
—“我,我可以吻一下你吗?”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J就过来吻住我的双唇,随即而来就是湿湿的,J在流泪,我在吞她的眼泪。
个人情感太微小了,J的是,我的也是。虽然我们拥有相同微弱的情感,但无法流到一条河流里。
第十二章
飞机上的我一直在听Pink floyd,不间断、不间断地重复着听。好像处于世界之巅,迷药之下。
我不能说我不喜欢J,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那样的喜欢。或许可以喜欢吧,但这样说的话,好像是心理暗示和自我欺骗一样。到了一定的暗示境界是可以到达那种喜欢的吧,可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道士,没有任何情感,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我现在最需要的。可是没有办法,我没有办法控制我没有双眼的情绪。
他们的名字就如代码一样地在我面前出现,不管是我睁着眼睛还是闭着,我都能看到他们在旋转,让我心绪难以平静。
回到上海的我,用了两天时间才把时差调整过来,还不能完全适应上海的气息,更加湿寒的温度。头几日依旧不相信自己已经回到了熟悉的家乡,本来不突然的东西,真的到了的时候,还是觉得太突然了,丧失了充满期望的等待。我和卡子约在了他大学的操场见面,下午。
我的人生,在别人看来才刚刚开始,什么也不明白;而在我看来,却是千疮百孔。我坚信为爱而活的人生,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认为人有太多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也可以代替爱情。大概,还是别人认为的太年轻吧,但那是别人的事情,他们看不清我心里有一片宇宙,即使他们用刀子捅开我的胸,也看不见。又何必在意一个局外人的话语呢?
我裹了围巾,戴着绒线帽踩在干干的家乡的柏油路上,往卡子的学校走。我比约的时间要早了二十分钟,因为我更想远远的看到卡子慢慢进入我眼帘的样子,而不是我尴尬地进入他的视野。路上有几个男生在打篮球,我走过的时候会不经意的瞥他们几眼,这样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在意的样子。到操场的时候,果然空无一人,太冷啦,没有人跑步、没有人踢足球,环绕在周围的树木全都秃了,看起来很寂寞。我走到最高的一层看台上,找了一把椅子坐下,帆布鞋不停地在地上摩擦,发出好听的声响。坐了多久不记得了,也不算太久,看到一个人影小跑了进来。他在操场草地上四处望了一下,好像在找我,可是不太顺利。于是他开始抬头往看台忘,终究是看到了我。
我站了起来,他要跑上来,我摆摆手,示意说自己走下去,让他在草地上等我。跨台阶的时候我的心情是紧张的,一直到最后几节台阶的时候,我看清了卡子的脸。干净的黑发,戴着一副复古框架的琥珀色眼镜,看到这张脸,好像印象里是有见到过的样子。穿得十分干净,军绿色外套,灰色的裤子,黑色的靴子,米白色的斜跨书包,像是一张纯白的纸巾。
——“嘿。”是我先开的口。
——“嘿。来多久了?冷吗?”他的声音像海涛声一样好听。
——“嗯,没多久,不冷,就想先到你们操场来转转。”
——“时差都倒好了?”
——“嗯,差不多了。喜欢你写的字。”
——“哈哈,以前没事的时候喜欢抄书,抄着抄着就练出来了。”
——“你在读什么?”
——“历史。”
——“有趣?”
——“不无聊。”
我们不停地这样走着,谈话断断续续,想到什么就说,但更多的是为了缓解沉默所带来的尴尬。大致来说,卡子是个安静内敛的男孩子,让人很难猜透,但是他了解很多事情,我是说,不光是书上的,还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我们没有提到白水,也没有说起XXX,两个人都在故意避讳一样,但其实对我来说现在已经无所谓了,如果让我说出XXX这三个字,我也不会在意。我的生活的河流已经不在同样的地方流动,我不可能再流回去了。
——“信上说…”卡子低下了头,用右手象征性的提了一下书包的肩带。
——“说什么?”
——“你想要感知我脖子的温暖。”
我停了一下,想起了自己后来加上的那两句话。双眼呆滞起来,这一刻我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卡子尴尬地看着我的侧颜,不知道说什么好。余光中他显露出一种犯了错的表情。我吸了一口寒气,湿凉从鼻腔一直到了心脏。我侧过身体一把抱住了卡子,卡子现是惊慌了一下,然后,调整姿势,紧紧地抱住了我。他的颈部散发出淡淡水草的香气,让我的焦躁变得安宁。此刻我想的是J,我想起J的吻,J的面容,J的眼泪,但是,我和J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自我欺骗的感情终有一天会垮掉,我无法爱J,或者说,我没有那样的能力爱上J。现在的卡子给我无比的安全感,我没有办法挣脱,我想把我全部的爱都给他,这也如河流一样自然地流到大海里去的,没有任何赌气的意思。
没有。
第十三章
和卡子在一起以后,生活都变得不再无趣,他常常带我去他们乐队的练习室,给我弹琴。可是我从不让他弹卡朋特,我说我喜欢德彪西和巴赫。他就为我弹。有时候,他边弹琴边会从口中哼出旋律来,让我想起古尔德,不过卡子就是卡子,并不是任何人。
大学城的草坪全都是灰黄灰黄的,我对卡子说,好想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奔跑,带着耳机,那样才是离天空和宇宙最近的时候。卡子笑笑说,会实现的。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走草坪,手拉着手,有时候甚至不会说一句话,彼此想着彼此的事情,但是互相传递着温暖。我知道,我依旧是孤独的,卡子也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补充另一个人的孤独,因为孤独的原因是不停在变的。有一次我问卡子,想不想和我睡。卡子停了一下,左手插进了裤子口袋,稍微点了一下头。
——“能等的?”
——“一定。不能做让你觉得受伤害的事情。”
——“谢谢你。”
我在卡子的右脸颊亲了一下,他身上的,水草的清香。
离我回伦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也渐渐完全适应起上海来,对这一片土地又开始产生不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卡子。那天去卡子的练琴房找他的时候,突然在门口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深蓝色的尼大衣,黑色靴子,当他转过头来的时候,我心里一沉。是XXX。他想见我一面,和我道别。我尴尬的向他点了点头,望了望琴房里头,发现卡子并不在里面。
——“卡子去宿舍拿效果器了。”
——“噢。”
——“好久不见。”XXX歪着嘴勉强笑了一下。
——“还行吧。”
——“还恨我呢?”
我低了一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没有。我问白水呢。他说她不敢再见我。
—— “噢。”
——“等下一起吃饭吧?”
我沉默不语。我讨厌和不熟悉的人吃饭。但我并没有刻意拒绝。我们两个尴尬地在琴房里,每次都是他先开口,我不情愿地做最简短的回答。
卡子回来的时候,XXX正在那里聊着最近正在排练的一个话剧,而我显露出的点头聆听状完全是为了凸显自己的礼貌。看到卡子的出现,瞬间警惕心理松懈了下来。但是为什么会有警惕心态的出现?算了吧。我拉起卡子的手,正对着XXX,这一个看似无意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我们去吃了拉面,是我提的意见,我觉得在这样的场合吃拉面再好不过了。各自吃各自碗里的汤面,不会打扰到别人的碗筷。XXX和卡子照常地会说些话,我只顾着自己吃碗里的面,不想说一句话。XXX和卡子也倒没有勉强我说话的意思。
我阁下筷子,开始望着碗里的汤水发呆,汤水瞬间变成一片草地,我的意识开始恍惚。
——“I,你和卡子等下要不要去我家坐坐?”
卡子朝我这望了一下,见我没有反应,拍了拍我的肩。
——“噢。不了。等下有事情要和卡子说。”
XXX神色苍白得点了下头,“我去买单吧。”
卡子抢了上去,“不不,我来吧。”
又陷入一阵宁静。
走到门口的时候,XXX简单地朝我们挥了挥手,便离开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还想和我说一些话,但是说不出口,因为我的冷漠。他一定觉得我的冷淡,使他丧失了某种优越感;也可能是我的一些变化,让他对我萌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好感。到底是怎样的,我也不想追究了,现在我只想和卡子呆一会。不过那时候的他已经和白水分开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至于为什么,不管我的事。
卡子牵着我,在马路边上走着,干涩的街道,昏暗的空气。卡子的手十分温暖,干净的指甲,我总时不时地用手指在他圆滑的指甲边缘摩擦。吐出的白色呼吸,变成了空气的一部分,升上天空。卡子问我,有什么事情想要告诉他,于是,我把J告诉了他。
——“你是说?……”
——“是的,我被一个女孩深深地爱上了,是爱,她在伦敦等我。”
一抬起头,看到卡子琥珀色眼镜的镜片后的充满泪水的棕色双眼。
第十四章
自从J对我说明一切以后,我开始注意女性身体的美。我会把自己脱一个精光,站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颈部以下的所有部位,从乳房到下体,看看自己是不是对女性的身体可以产生欲望。然后我会背对着镜子,转身看自己的臀部,用手顺着弧线往下延伸。要说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面对显露的肉体。但至于多大的欲望,我自己明白,确实不值得一提。我承认我对女性的身体之美的欣赏,对男性身体丑恶的厌恶。但是我没有办法想象和自己拥有一样美丽躯体的人睡觉,一想到那样的场景,我就无法继续再思考这个话题。是,我可以劝说自己一切,我可以用一切本有的例子来说服自己可以说保守的思想,然后我可以大胆把爱回馈给J。但那样的爱是不固定的,是虚浮着的,对J太不公平了。
恋爱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是说别人眼中的恋爱。甜甜蜜蜜?时时刻刻得知对方的动态?我和卡子好像不太一样,通常我们不说话的时候,我觉得是最亲近的时候。以为那时候的我们都是自由的,但是又因为彼此的存在,所以并不寂寞。临走的前一天我让卡子来我家喝茶。喝茶归喝茶,父母难免也是问东问西,不过卡子也并不介意。后来我让卡子和我单独到厨房里说会话,父母去卧室看电视去了。茶香味浸透了我们的发梢,齿间的甘甜和苦涩混在了一起。卡子先开了口:“多久再回来?”
——“不长的,六个多月时间吧。”
——“放心,我会乖乖在这等你的,也会为你去教堂做祷告。”
——“还要写信。”
——“那是一定。”
卡子想说的远不止这些,我知道。
我啜了一口茶水,并没有往下咽,而是在留有茶香味的口腔里用舌头来回游动了好几下,直到水凉了,才吞下去。接着,我开了口:“J的事情,我会处理好的。不想伤害她,所以,不会半推半就。喜欢的人一直是你,不必担心的。在伦敦我会一直把你当做我的信仰,相信你也是。”
卡子笑了,他相信我。因为我从没有说过假话。我主动过去亲吻了卡子,他舌尖甘甜清香的味道,冲没了水草的香气。这样的气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产生于矛盾,结束于不安。
而谁也没有想到,即使我坐上了飞往伦敦的飞机,我再也见不到J了。
第十五章
回到伦敦以后,熟悉的泥泞的气息又侵占了我的鼻腔。还有一周时间做开学的准备。本想第二天就去咖啡店找J,但是突然的胃痛让我寸步难行。抽搐是间歇性的,我躺在床上用手不断地捂住肚子,猛灌热水。我一出生就没有办法吞下胶囊材质的药品,每次到我喉咙口的时候,我都会吐出来,所以生病的时候要不就是喝热水等病自然好,要不就去医院里直接挂盐水。我在床上动弹不得,连跑去上厕所的力气都没有,更不用说去医院了。手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胃疼得让我不想联系任何人,也不想让别人担心。我知道,在这个时候,除了自己,谁都是多余的。即使我告诉卡子,那样只会增加他的心里负担,而对我的疼痛依旧没有帮助。甚至,我觉得,别人在此时的关心都是虚无缥缈的关切,因为当疼痛不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办法去真实地安慰别人的。由于疼痛是阶段性的,所以当胃不疼的时候,我稍微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说,竟然觉得疼痛不见是不合理的。于是我便开始怀念疼痛时候的胃部,因为我忘记了疼痛的感觉,好像是在期待下一次抽搐一样。但是我却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没有一点希望胃疼结束的心理。而当绞痛再次来临的时候,我又开始后悔自己刚才的期盼。
我在几乎在宿舍的床上躺了三天,没有拉开过窗帘,我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外面的天气怎么样,外面的太阳是不是照常升起来了。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我艰难地起身去煮粥喝,但是通常只灌下去两口,就不想再吃了。我感到巨大的寂寞,我觉得用孤独来形容太高尚了,是的,寂寞。此刻我思念的不是卡子,也不是J,而是我的父母。大概,人一到最脆弱的时候,还是希望找到永恒依靠的安慰。
第四天,我的胃疼开始减弱,已经可以下床了。我给手机充上电,洗澡、刷牙、换衣服。拉开窗帘的时候,看到了久违的太阳,但是依旧是阴沉之下的阳光。我决定去找J。下楼时候看到街边有熙熙攘攘的冰霜,很脏,大概几天前又下过雪了吧。我没有坐地铁,没有戴耳机,太久地与社会隔阂让我对外面的空气产生了无比向往和喜爱。我走路,不停地走,感受着寒风刺骨的快感。冰凉的泥土气息,还有人来人往的真实感。就这样,走了四十多分钟,到了J工作的咖啡馆,可是J并不在里面。我以为她今天调休了,也就没有多问。要了一杯红茶和几块饼干,坐着听邻桌的两个老人对话。
但是第二天我再去的时候,依旧没有看到J。就这样,开学第一天的课结束,和Z寒暄过后,我问她有没有最近碰到过J。她说,自从我回国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J了。我觉得一切都很古怪,甚至古怪到令我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冬令时的伦敦,下午三点的时候,天就一抹黑了。整个人的心情也随着漆黑的天气孤冷起来。我再次踏进咖啡店,心中饱含着脆弱的希望。
J还是不在。
买咖啡的时候,我开口问了之前经常和J一起搭班金发男孩。
—“Sorry, but J does not work here anymore?”
他瞪大了一下眼睛,迟钝了一下。
—“Oh, I remember you. You always come here and meet her.”
—“Yes, I am.”
—“But you don’t know? She was dead. I am so sorry.”
“Dead”, “死亡”。再简单不过的一个词了。不过,我从没有相信这个词是存在的。人的生命好脆弱啊。死亡,让人的一举一动开始变得微小,开始让人的情绪变得不值得一提。死亡,令人感受到难以表达的巨大压抑,好像可以撑破整个宇宙。死亡,突然离自己那么近,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死亡,发生在J身上的死亡,就好像是一个人开始在掐住我的脑神经。我的呼吸是继续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思考。之前想过的爱,爱的力量,好像可以给人无限的力量。在死亡面前,只是一个小行星。甚至,还不如。我不相信,我的灵魂开始有一个缺角,伴随而来的是肉体的缺角,我的双手开始麻木。只要我挪一步,我肉体上的某一个位置就开始下沉一些。我哭不出来,因为我依旧没有办法接受J已经死亡的事实。一个活着的人,怎么可能会死呢。是的,从客观角度和理性分析来看的话,这根本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亡,每天都有很多人难过。但此时此刻的我不想要什么理性。是J,为什么是J?为什么。我还依稀感受到J的嘴唇在我嘴唇上停留的温度和她眼泪的湿润。还有J生气的那一天急匆匆的在我身边离开。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怎么会突然消失?
我不知道那天我是怎么走回到家里的,我呆呆地躺在床上,不想念书。我最爱的朋友去世了,念书的意义是什么?人的生命意外脆弱而短暂,J肉体的消失让我不想再考虑一切除了J以外的事情。大概这样冥想了一个多小时,我给卡子发了一条邮件:“J去世了。”这时候的卡子应该是在睡梦中的,不可能察觉这里的一切已经惊涛骇浪起来。
望着白色的天花板,和房间里死一般的寂静,我开始回忆金发男孩对我说的话。J,是在我走后的第二天去世的,那晚她喝了太多的酒,应该说,太多的烈酒。她开始在泰晤士河桥上散步,那时候大概是凌晨一点。而由于大脑过于兴奋和迷糊,不小心坠落到河中,溺水而死。
她的死,像拜伦一样。
尸体是在早上被发现的,之后她父母都急匆匆赶来伦敦,葬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我不敢去想象J的尸体的样子,也没有勇气去想象她被火葬时候的情景。我起身用电脑,开始放《夜莺颂》的朗诵版,背景大提琴和人声的混杂,情绪失控以后,便再也收不回来了。
之后上学,我都没有勇气再走泰晤士河的那一条路,也回避不去那个咖啡店。时间冲着我向前走,我尽力不去回想过去。而J消失的事实是不是在夜里充斥我的脑海,使得我无法正常入眠。
故事的主角应该是J,并且永远是J。因为J离开以后,我再也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空荡的肉体。
头发越长越长,学校的生活依旧不过如此,几乎都是在阅读中度过每一天。我试着不再去理发店,即使头发蹭地我脖子难受不堪。直到五月份的时候,我的头发已经变长了,这样,短发的I消失了,J爱过的,短发的I。
和卡子的邮件没有断过,大概就是交流一下看了写什么有趣的电影和书籍,还有一些甜言蜜语。某种程度上彼此互相的信任和信仰,虽然平淡但是牢牢地将我的安全感开始固定在卡子身上。
一个冬天就这么过去了,而对于我,卡子,J之外的世界来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那个开口说话的腊肠犬,已经远在南半球了吧。
又下雨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站在和类似金凯利爬过的灯杆子那里站着,闻到了灼阳的气息。
献给世界各地的雨天和我的父母。
第一章
一年的时期,不能说我完全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但至少没有刚来时候的那么情绪化了,有时候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一周一次的抽泣控制到一个月一周的抽泣。我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我甚至觉得自己比任何一个认识的同龄人都要理性得多。周一,这一节听不懂的美国文学课,老师絮絮叨叨得讲了一堆关于美国清教徒的事情,听上去也没意思。我确实想要认认真真看每一部老师布置的小说,可是向来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看,迷迷糊糊地看到中间的一部分,以不知所云为结束。不能说我不喜欢文学了,我始终是热爱文学的,但是她所期望的,不是每周如云的阅读加上一些无比扯淡批评家的分析,我更希望是缓慢的,与纸张和作者之间静静地交流着孤独。
我刚来文学部的时候,原以为这些金发碧眼的英国人会对乌黑短发的亚洲女孩产生极大的兴趣。而结果却不怎么如意,他们好像都不太愿意和我说话。我又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和陌生人开启一个话题。我自然被冷落了,甚至可以加上“无情的”这个形容词来形容我的孤寂。是啊,那些学习本国文学的人何尝不是国粹派呢?谁会在乎亚洲的事情?更不用说亚洲文学了?后来,我终于鼓足勇气,准备主动出击。否则这样孤身一人渡过三年的学习,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看到一个棕色卷发的英国女孩,很漂亮,有些像英国BBC里面的演员,她正在倚着墙玩着手机,没有别的伴侣。我走上前,伪装起一个不太虚假的笑容:
—“Hey. ”
—“Hey.”
—“How are you doing?”
—“I’m good. Thanks. How are you?”
—“I’m OK. I come from China.”
—“Oh, you do? That’s…. Cool.”
—“So do you like Chinese literature?”
—“Oh, I’m not familiar with Chinese literature.”
—“But you must heard of MoYan, who just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Sorry, I don’t know.”
对话就这样尴尬的结束了,我只好也在她的旁边倚着墙,假装刷微博,其实也不知道该接下去说些什么话题。刚刚开学的几个月,就只这样在一股巨大的压力阴影下渡过的。不能说现在这股阴影不见了,但至少比那时候好多了。
后来我认识了Z,操着一口英国南方口音。和她的熟悉是因为她竟然会对亚洲文化有些兴趣,原因嘛,就是因为她小时候在马来西亚生活过一段时间,又热衷于日本可爱的物件,自然对我这个亚洲人有那么些想要做朋友的意思。我们每周都会在一起喝茶,对话基本上就是问周末干了什么,昨天干了什么,接下去要干什么和明天要干什么。听上去好像挺无聊的,但聊起来也不那么觉得。我高中以前和我那些国内的朋友聊些什么呢?现在让我想想,我好像也不太记得了。而和Z的内容还是记得的,那么看来和Z的聊天至少是比之前的聊天内容有趣。
Z留着金色的中长发,斜刘海,瞳孔是迷人的淡棕色。至少在我眼里,是一个漂亮的英国人。她常对日本的一些手术有兴趣。
—“Do you know that the Japanese girls do some kind of make up to make their tear bag larger?”
—“Yes, I do.”
—“Why?”
—“Coz that will make your eyes look bigger.”
—“Oh, that’s weird.”
这一类关于日本姑娘手术的对话基本上可以持续小半个喝茶时间。紧接着就是谈论一些导师好笑的事情,也就是人人都会做的扯淡谈话。
我们总是去固定的一个咖啡馆喝茶,因为那个咖啡馆离我们的学校并不远。也是在那里我认识了J。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Z早走以后,我打算去买一碗汤喝,再在咖啡店里再坐一会。一走到收银台的时候,发现是一个亚洲姑娘,黑色的直发,有着令我羡慕的双眼皮。眼睛特别大,一开始我以为她是日本人。我说:
—“Hi, Can I have some soap?”
—“Soap?”
—“Yes, soap.”
—“Sorry, we don’t serve soap here.”
—“我去!Impossible. There there.”
—“Oh, you mean soup.”
—“Opps, sorry, yeah, that’s exactly what I mean.”
—“这两个发音是很难搞懂啦。”
—“中国人?”
—“对啊,我正在gap year,所以在这里打工想要赚些外快。你是留学生?”
—“恩,我就在旁边的那所大学读书。”
—“念什么?”
—“文学。”
—“读文科不容易噢?”
—“是啊。你gap year之后读什么?”
—“历史。也是你们学校啦”
—“哇!那真是太棒了,可以做个朋友么?”
—“为什么不?不过,我先去帮你做汤,晚上等我下班以后,一起走走吧。”
—“好。”
后来每天晚上我都会等J下班,接着我们会走过大学,走过桥,看泰晤士河看好一阵子。
—“真漂亮啊。”J用左手把她的头发往耳朵上一夹,说道。
—“这让我想到了拜伦。”
—“怎么说?”
—“拜伦死在海里,是被淹死的,有人说他心甘情愿被淹死。在他在世的时候也不愿意学习游泳,因为一本他最爱的书里写到说海里有另一个世界,所以他一直没有做好去那个世界的准备。直到他突如其来的被淹死,才敢面对那个世界。”
—“后来呢?”
—“后来嘛,就是他的尸体被捞起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口袋里就是那本他最爱的书。更不可思议的是,打开的那一页正好介绍了那一所海下城。”
—“听上去像是假的。”
—“谁知道呢?不过,J,你相信水下面有世界么?”
—“我么?相信吧。”
—“为什么?”
—“不知道,觉得相信会很美好。陆地上的世界太复杂了,或许水里面的世界会更加一致和单纯吧。毕竟那么清澈的液体,不会制造出什么乌七八糟的人心。”
第二章
认识J以后,我的生活开始变得不那么枯燥,起码下学以后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J说的比较多,我喜欢听她说话,不知道为什么,我是一个很难在交谈中起带头作用的一个人。这也是我比较内敛的性格的原因吧。但是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在这之前,我很少和我的舍友打交道,除了必须要去公共厨房做东西的时候,不得不假惺惺地寒暄几句之外,几乎不参加他们所办得任何社交活动。有一次恰好在门口听到法国室友在向印度室友说我是多么的神秘,其实我还觉得挺开心的。被说成神秘,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不过即使在他们眼里神秘的我,也总归不像是一个抽烟的学生。学会抽烟以后,我每晚看完几章小说都会忍不住跑到楼下去吸烟,直到有一次被我的法国室友撞见。他有些惊讶,不过依旧淡定了一下,对我寒暄了几句。我也就只回答,不发话,他觉得无聊,就上楼了。我并不是不想和他们交朋友或者说话,只是觉得那样的朋友没什么意思。我这人就这样,要么不交朋友,一交朋友就一定是踏踏实实地交,没有办法只停留在表面了解的状态。那对我来说不是朋友,只是一个“知道的人”。而在他们眼里,说上几句客套话,就可以算是朋友了。这让我觉得真是好笑。
这天Z要和我喝茶,但是之前的课程并不顺利。早上差点迟到不说,公交车还临时改变路线,害得我奔走了小半个长征,并且不断地想象身后有鬼子在追赶我。到讲厅的时候,迟到是无疑的,结果今天的讲师换了一个新的(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一进门以为自己走错了教室。退出去,从包里翻课表,谁知课表也没带。只好掏出手机,上学校的主页查找我的课表,结果学校信号不佳,我只好拎起书包,蹭蹭蹭从六楼跑到底楼(那时候竟然连坐电梯这种方法也忘了。)终于查到了教室门号,结果我一开始走的那个教室是对的,我又蹭蹭蹭跑上六楼,开了门,不出所料,还是那张陌生的教授的面孔,斜眼瞥了一下她身后的PPT—‘Byron’,果然没错,瞬间自己的脸涨得通红,一眼望去,不但所有人都盯着我看,而且没有就近的空位了。如果跑上去坐的的话,上阶梯的样子又会被盯着。于是我干脆在第一层台阶上坐着听了一整节讲座。而这么些苦不堪言的经历,面对Z的慰问,依旧只能用“I’m good.”来回答,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Z在超市找了一份兼职的工作,我说,这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实在太慢了,根本没有办法去工作,虽然我也很想自己赚钱。她说她恋爱了,对方是在社交网络上认识的。我挺为她高兴的,挺为她高兴的吧,好吧,其实好像也不管我的事情。对于朋友本身的爱情,我没什么兴趣,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是一个石头做的人,我是说对于好友的爱情。我只是觉得是自己的朋友和一个陌生人的互动,好像跟我本身没什么联系。反正,我只是起到一个朋友的位置,至于其他事情么,她们自己会慢慢处理的。现在想来,当初可真是自私和幼稚。但要不是因为白水,我也不会变成这样的人。Z问我要不要和她之后一起去学习,我骗她说我还有其他课要上,于是我们就道了别,其实我只是想一个人静一静。这天J没有来上班,发她信息也没有回。我想她一定是心情不太好,过一阵子再说吧。她总是这样,心情不好也不会特别地说自己的心情多么糟糕,而是莫名地什么都不回话,就这样消失一阵子。我走到了我们常去的泰晤士河边上,我坐在桥下,抽起烟来。伦敦的冬天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到来,只是白昼更短了些,下午三点的时候就没了阳光。那样也好,我喜欢黑暗给我带来的安全感。虽然在伦敦本身就没有什么存在感,好像即使脱光衣服走来走去,别人也不会关注到我这个人的存在。但是在亮堂的情况下,我很难抬起头看路人的脸,不知道为什么,白天让我很难做大胆的事情。而夜晚就不一样了,不管我的眼睛是怎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别人也很难看清我的脸。
我突然感到很饿,去街边的摊位买了用报纸包着的炸薯条,开始沿着泰晤士河走着。其实这样来看的话,我的生活好像就是这么平淡,我是说没有J的情况下。我的所有活动全都被我的肉体所遮盖住了。我想起了华兹华斯与自然的对话,只是我不是什么诗人,活这么大,没提笔写过一句诗词,小时候背的唐诗倒还是记得一些。可那些毕竟是别人的东西,这样看来的话,好像自然也不会有兴趣搭理我的吧。不论在哪里,伦敦还是中国,我都很难去进入一个很大的社交圈。那样子的社交圈,就像我的舍友所组成的社交圈一样,很虚假,很累,没有一个人真的在乎别人到底过得怎么样。只是说话为了避免尴尬,那样的友谊让我恶心。我带上耳机听起了卡朋特,回忆和歌声让整个眼前的世界都变得不真实起来。我很少有勇气去听卡朋特,因为只要他们的音乐一响起,我就会想到以前的事情,一个淡黄色短发的英俊少年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是的,XXX。我的右手不断地拿起炸薯条往我的口里塞,夹杂着我的眼泪一起到我的嘴巴里。此时的天色已经有些暗沉了,我的书包里还有一本厚厚的米尔顿的《失乐园》要看,但我却在这里想XXX。
XXX是我在离开中国前的一个音乐节上认识的一名话剧演员,那天有个表演的乐队是他的朋友,而他正好坐在我和我朋友的边上。他一见到白水,就被她迷住了。凑过来跟我们介绍他朋友的乐队。我承认,和白水在一起,我的自卑感以双倍的趋势加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她长得相当漂亮,也很可爱,有着大多数男生都喜欢的长卷发,衣着也十分清爽。他应该在见到白水的第一刻就喜欢上她的吧,而我却在第一刻喜欢上了他。
他一开口说话,我就受不了全身的控制。我感到他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拽我走,扯着我去靠近他。如果不能尽可能得接近他的话,或者如果他的注意力没有全部放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就感到无比的沮丧。这个淡黄色头发的少年开口了:
—“台上那乐队是我朋友。”他是对着白水说的。可是白水并没有理他,因为她已经习以为常了。我胸腔中的力量促使我开口说话了:
—“他们挺不错的。我很喜欢。你和他们一起来的?”
—“对啊。等下他们还要翻唱几首卡朋特的歌。”他边对我说的时候,明明眼神就时不时地瞥着白水。而白水只是开始微笑地看着我们的谈话。那一时刻,我开始相信人是一种以爱而生的物种。很难想象没有爱,人该怎样活下去。爱自然、爱上帝、爱上别的人,都是爱。爱上一个陌生人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一旦那样的勇气出现以后,人的生命开始变得无比炙热和充满向往。同时也伴随着被疏远的苦痛,那样的苦痛,没有人愿意长时间承受,所以开始自我欺骗自己,开始给自己不断洗脑。其实只是没有勇气承受那样的折磨罢了。我始终相信浪漫主义,我也依然相信人是为了爱而生的,起码我是这样的。当我倍受折磨的同时,XXX也和我一样受着这样的折磨。
—“真的?我很喜欢卡朋特。我第一张专辑就是他们的精选。”
—“噢?是么?最喜欢哪首?”
—“嗯…目前是I need to be in love吧。”
—“那首确实不错,不过我比较喜欢Sweet, sweet, smile.”
—“哎?那首好像精选里没有哎?”
—“那首我听过,很摇摆。”白水突然插进了话来,我看到XXX一阵激动。
—“对对,我也觉得很boogie!”XXX又往白水那儿偏坐了一些。
—“I,你应该改掉只买精选的习惯呐。”白水冲着我笑。
—“原来你只买精选啊?”此时的XXX歪着嘴笑对我说着。我的心脏一阵灼烧,恨不得马上告诉他自己有多喜欢他。他只要一看着我,我就被他的电磁波狠狠地吸引过去了。
—“我觉得吧,买精选可以最快的知道这个乐队的特点,以便决定要不要继续听这个乐队。这样不但了解乐队的特点快,知道的乐队的数量也会增多。”
—“知道乐队的数量多有意思?每首歌写出来都不容易,按照发行的年份前后来买再好不过了。至少,第一张专辑非常重要吧。”
我根本没有力气听XXX在念念叨叨着什么,我只想一直看着他这样说着,可是他却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想到这儿,我竟然落泪了。
—“你怎么哭了,”XXX神色有点紧张,“对不起,我的语气可能重了。”
白水连忙给我递纸巾,我笑着说:“你们想多了啦,是沙子进眼睛了。”
—“嗨,吓死我了。”XXX往后一仰。
舞台传来:“谢谢大家,现在我们准备开始翻唱卡朋特的一些歌,以表我们对他们的敬意。那么就先从Top of the world开始吧。”
白水边鼓着掌说:“这首赞。”一旁的XXX迎合道,“是啊,我也很喜欢。”
而我只是咕哝了一句:“我也是。”
—“你叫什么名字?”这次XXX意外的先问了我,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惊奇的。因为他知道我肯定会回答他,接着介绍我朋友是一定的步骤。我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了。我苦笑道,“我叫I,这位是我朋友兼高中同窗白水。你呢?”
—“我叫XXX。你们都毕业了?”
—“嗯,刚高中毕业呢。”
—“那大学在考哪儿?”
—“我留在上海,I 会去英国念书,她要抛下我啦。”白水开始主动加入我们的谈话中来。我开始怀疑她是不是故意的,因为她曾是一个非常了解我的人,她一定看出了我的心思。她也知道XXX对她有好感,所以开始变得主动起来,进行相互的调侃。
—“去英国?去美国多好啊?”
—“美国?为什么?”
—“美国有卡朋特啊。”
—“英国有披头士。”
XXX沉默了。
白水用手不停的卷着她的发梢,她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很迷人:“那你呢?你是大学生?”
XXX坐直了身体,看着白水的眼睛说:“已经不是啦,现在是个话剧演员。”
白水的眼睛方亮了,那一只玩弄发梢的手突然离开了头发,向上一扬,显出惊愕的表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假装钦佩的表情:“都演些什么?在哪里演?”
XXX微笑着回答:“就市里的一些话剧,我都会演一些角色,不是很大的角色啦。以后可以来看我演出啊。倒不知白水你念什么专业?”
—“我念服装设计。”
—“才女!”
—“不不,那没有什么。I去念文学呢。”
XXX朝我这儿瞥了一眼:“噢,听起来挺深奥的。”
此刻我的心已经像被无数细小的蛆啃过了一样疼痛,因为一旦告诉别人自己是学文学的,但对方回应的是“深奥”两个字只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对方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对文学没有什么基本认识。一个人对不熟知的领域当然会觉得深奥,更不用说是像纯文字这一类的东西。
第二,对方根本不在乎自己。“深奥”这两个词更像是一种敷衍的赞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一个人可以以“深奥”两个字作为个人观点的总结和结束语,何其好啊。
如果对方是在意自己的,那我一定会去解释,我会说,根本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啦,只是因为太孤独了,去书里面去寻找自己和主人公身上的共同点啦;或是和主人公一起玩。就是那么简单,因为孤独才会去读小说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小说也可以全烧了。
我当然没有这么说,因为对于他来说,我是一个不值得的人。过多的解释对方不但不会去听,反而会遭来反感。所以我只是用沉默来回应他的深奥。
—“我去买些啤酒来吧。”XXX起身示意去买酒,白水点了点头。
—“他挺不错的。”白水对我说。她肯定的陈述句果然证明了她是故意的。我大概有些明白了,她一定是惩罚我离开她一个人在上海,一定是这样的。
—“是啊。他挺适合你的。”我勉强地笑着,边说边拔着地上的草。
—“嗯。”
XXX买了很多啤酒,接着我就开始离他们坐得稍远些了,只是一个人拼命喝着啤酒,舞台上开始在唱Please mister postman.
XXX和白水在不停地说话,我的冬季就这么来临了。
第三章
音乐节过后的那一天,我去CD店买了所有卡朋特的CD。在功放机里面从早放到晚。父母以为我的怀旧情怀上来了,其实根本不是。世界上有太多好听的乐队和极棒的歌曲,那样子的话,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上数千万乐队也不奇怪。可是在听那些乐队的同时,听者的心情和处境非常重要。有些不懂事的青年人,跟着别人听一些看起来不主流的东西,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那样的模仿是空洞的,因为对别人来说,听的不仅仅是音乐那么简单。父母谈笑间说我是老古董,我也只好默默地笑了一下。早上,我在房间里四处行走,耳边是不间断卡伦的声音。有时候我会试着跳舞,做出一副跳交谊舞的姿势,想象着对方是XXX。想想都觉得好笑,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夜晚,我躺在床上,耳边依旧还是卡朋特。一闭上眼睛,XXX的身影就出现在我面前。我看见他在演话剧,他在冲我笑,他在和他的乐队朋友瞎扯淡。
“There must be some words today from my boyfriend so far away.”
而一切的美好,都只是我思维构造出来的空洞的幻觉,根本是一个没有躯壳和肉体的期望。我曾以为我不会在一个人面前会显得那么卑微,而XXX却……
我睡不着觉,音乐节的后几天我没有一日是睡好的。我想我听了太多的卡朋特,抄了太多的歌词,直到用完了所有的墨汁。谁说人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我觉得自己的处境比波德莱尔还要凄惨和虐心。但有时候我又会跳出来看看我那令人作呕的肉体,不觉得讽刺自己的爱是多么渺小,多么好笑。而我回到我的肉体身上的时候,又会仰头痛不欲生地觉得爱才是我的一切,我肉体的本质,我精神的源泉。人就是这样的矛盾啊,我是这样的矛盾。
还有两周时间我就要走了,可是我却不想离开这里了。因为XXX像一个巨大的齿轮捻在我身上,已经血肉模糊的我,起不了身了。直到白水再次约我出去散步,见了面以后才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坐在草地上等我,她的旁边是一个巨型的污点,让我没有勇气抬头去正式他的身体和双眼。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不得不迈着沉重的步伐、带着虚伪的笑容向他们走去。
—“他怎么也来啦?”我走到他们面前,面对着白水坐下。
—“我不让他来的,但他听说你要走了,就偏要和我一起出来了。”
XXX抢着话接着说道,“我和白水在一起了,你就放心的去留学吧,哈哈。我会好好照顾她的。”
我的舌头习惯性地向外湿润了一下我蜕皮的嘴唇,苦笑着低下头,“啊挺好的。”我又开始拔草。
—“但是还是好舍不得你走啊,I!”白水说着开始抱住我,她的长发蹭得我脖子难受。
XXX很令人讨厌地摸了几下我的短发,让我好好学习。
—“那么,你加油演到主角的位置吧。”我盯着他的黄发说。
—“我会的。等你回来以后,我们三再一起看音乐节啊。”他把手绕过白水的肩,把她搂在了他的胸里。好像是芳妮和济慈的场景啊,我十足是一个外人。
—“嗯,但愿。”
我们一起去看了电影,是我提出来的,因为我不想把我虚假的面容一直暴露在他们面前,太没有安全感可言了。我隔了一个位置,在他们旁边坐下。
—“哎,I,干嘛坐那么远?又没事。”白水示意我坐到她旁边。
—“没事,这样空间大。”
白水的报复我已经领略到了,但如果她真的喜欢上XXX的话,那也不叫报复吧。可是谁知道呢,兴许一开始我要远离上海,就是我错误的开始。我已经不记得我们那个下午看了什么电影了,我只记得我把双腿搁在我的座位上,双手抱住它们,把头埋在膝盖里无声得流着眼泪。他们在边上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当然,自然也是故意避讳着不想知道。相对的,他们也不在意我的任何表情。那一刻,我是如此厌恶恋爱这两个字,甚至觉得男女之情玷污了爱的纯净。
电影结束以后,我插着口袋离了场,开始抽烟。他们随后出来了,互相牵着手。那样的场景,我害怕看到,于是,我把视线转移到我的吐出的烟雾上。
—“觉得电影怎么样?”白水问我。
—“还行吧。”我满不在乎地说道。
—“唉?我去趟卫生间,你俩等等我。”说着白水把包递给了XXX。
那短短的几分钟是尴尬的、空气是浑浊的,充满厌恶的人的呼吸。XXX也点燃一支烟,依着栏杆,看着外面的将要黑的天空。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大概,也是因为觉得自己要离开的原因吧。将要出现的物理距离让我的脑子开始丧失理性,我双脚一踮,吻了他的右脸。XXX顿时惊愕的转过头看着我。我猛力地吸好几口烟:“我很喜欢你。”
—“你……我很爱白水,我不喜欢你,你是白水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应该比我要清楚吧。”
—“可是我憋不住我憋不住!”
—“憋不住就去上厕所。”他笑了一下。我被他弄得哭笑不得。挥舞着手中的烟蒂。
—“好吧好吧。你想怎都行吧,我是不会放弃喜欢你,我已经把你当做我的信仰了。”
—“哈哈,”他又点上一支烟,“希望你可以坚持下去。”
我点了一下头。白水出来了,XXX一下子把她抱住,我的处境像是在沙漠里喝完了最后一滴水的行者。
—“去哪儿吃点东西吧。”白水挣脱开XXX,对着我说。
—“不了,我还得回去收拾行李。夏天的时候再见吧。”说完这一段话以后,我头也不回的走了。
除了我自己,谁也不能明白我的心境,大概也没有人想要明白吧。我是谁呀,不是什么伟人,只是一个淹没于人群中的无名氏。我根本没有心思收拾行李,身体不受大脑支配着在移动,整理着每一件衣服,每一本书。我有些后悔今天对XXX说的那些话,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从容地欺骗。我把所有卡朋特的歌都放到了随身听上,然后把他们的专辑一张张踩碎,扔进了垃圾桶。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不知道。
“If I didn’t tell him. I could leave today.”
而我呢,我虽然告诉了他,我还是摆脱不了要离开的命运。我安慰自己,没有一个不孤独的人,人生而孤独,死而孤独。这是真理,我应该要振作起来。只有在这种时候,我的脑子里才充满了这些看起来空洞无趣的人生大道理。但不管起不起作用,我都逼迫自己往脑袋里灌输这些道理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因为我总是想哭。每当我开口的时候,我的神经就变得异常活跃,从而XXX的画面感就更加强烈的出现在我面前。所以只有沉默的时候,我的神经才会稍事变得安静起来,他的映像也就变得缓慢一些,我也就可以控制我流泪的节奏。父母以为我是因为不想离家的原因才变得那么郁郁寡欢,我对他们说,是的。暂且是的吧,反正没有一件事情是让我感到快乐的。
这些事情都是一年前的了,期间我没有回过上海。卡朋特的声音一直没有勇气再次被我拾起,除了今天,意外的,特别想听,大概是因为J的消失让我又产生了一年前让我不舒服的感觉。
偶尔的时候,我会给XXX发信息,而他总是以“嗯。”“好。”来回答我。或者有时候干脆不回。每次我给他发完信息以后,我都会删除那个对话框,因为如果我过一段时间再次看到自己发了什么内容的话,我会为自己的卑微感到羞耻、为自己的不矜持感到厌恶。但是我就是这样忍不住。
我和白水失去了联系,是因为我根本不想。我把她发来的邮件都删除了,后来她便不再给我发邮件。
我真是一个自私又可悲的人。
可是我现在,却只想知道J在哪里。
第四章
我已经连续两周没见到J了,我甚至都有了报警的冲动。不回电话,不回短信,任何可以联系上她的方式我都试过了,全都没有回应。每天晚上泰晤士河旁边的身影从两个人,变成了我一个人。那之后,与Z在一起的机会也很少,因为她忙着她自己的小生活。我没有办法静下心去读小说,也没有办法读诗。整个人都是空荡荡的,好像又回到了刚来的时候一样了。我沿着泰晤士的桥上来来回回的走,不断地从这一头走到另一头。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冷一些,现在就等着下雪了。每当桥上的灯亮起的时候,爵士乐手就开始卖艺了。每天都会出现不同的脸,但这并不影响乐曲本身对我的吸引。有时候我就正对着那些爵士乐手,背依着桥上的栏杆,看着他们的表演。就差一点酒,就差J了。我看着他们卖力的演奏,会想他们白天在做些什么?演出完以后又会去做什么。淹没在黑暗中的那些人群是不是会和他们一样?我的好奇心太过于旺盛,好在,没有人会注意到我那些不礼貌的观察。
J消失的第三周,我在泰晤士河边听着远处桥中央的爵士乐踱步,突然一个领着塑料袋的又矮又消瘦的英国人向我走来。我的神经有些紧绷,只要一看到陌生人想要和我说话我就会这样。对方先开了口,
—“Sorry Miss, Do you know where can I charge my phone?”一股浓浓的北方口音洗刷着我的耳朵,还没来得及等我回答,对方又开始说话,这次,他那一只不提塑料袋的手不断地拨弄着他的棕褐色有些破旧的绒线帽:“They are playing jazz over there. I love saxophone. I do! It can make me cry…It’s a lovely night, isn’t it?”
—“Yeah, I guess so. I love jazz, too.”
对方又朝我走进了一步,那只拨弄绒线帽的手开始不断地玩弄他的外套拉链 —“Oh. I tell you what! I’m an expert on jazz. But I shall charge my phone first. Do you know where can I charge my phone.”
—“Sorry, I really don’t know. Maybe there are some coffeehouses over there. You can charge your phone.”
—“Oh, so annoying. I mean my hat. It’s my favourite hat but it’s really old now. I need to get a new one…Yeah they play awesome jazz music.”我开始知道我面前的这个北方佬一定喝了不少酒,算起来今天是周五,那么对于英国人来说,喝醉也就不足为奇了。
—“Yeah they do. Sorry, I can’t help you. ”
—“Alright mate! Let’s shake hands.” 他那只玩弄拉链的手放下来开始紧握我的手,眼神异常坚定,让我哭笑不得。接着他那只手向我一摆,消失在黑夜之中了。
真是一个奇怪的夜晚,夜色温柔到不真实,遇见的陌生人也恍如梦境。风吹得我全身颤抖,但是内心却莫名的感到温暖。即使被狂风吞没了,被黑暗笼罩了,我依旧是一个自由而又真实的个体。我希望XXX可以看到这一切,看到我的站立和坚强,但他是不可能看到的,因为他不在乎。突然电话铃响了,天哪,居然是J!我立刻提起电话,哭腔状地训斥她:“怎么现在才给我回电话!你都要急死我了,这么久你都去哪儿了,担心死我了。”
对方却是笑着的声音,“不要急不要急,是我不好,我没事。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我在泰晤士河这儿,你在哪?我去找你。”
“我也在泰晤士这儿啊,我在你身后呢。”
我猛一回头,看到J提着手机站在离我十米开外的地方,习惯性地跺了一下脚,向她狂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她。
—“你去哪儿了。”
—“哈哈,别哭别哭,坐下来说话。要去室内么?”
我摇摇头,“走走吧。”
我和J并排着在黑夜中移动,伴随着远方的爵士声。
J静默着不说话,我等的有些不耐烦,又开始使劲问,“到底去哪里了?”
J将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口,“唔,因为三周之前发生了一件怪事情。”
—“什么怪事情?”
—“那天我下班回家的时候有一只黑色的腊肠犬莫名其妙地一直追着我。”
—“腊肠犬?之前看到过么?”
—“没有,像是专门等我下班一样。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我就一直想摆脱它呀,我给了它一些咖啡馆的饼干它也不吃。结果它活生生地跟了我走了好几里路,于是我就在一个公园门口站着不动了,它也就不动了。”
—“然后呢?”
—“然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嗯?”
—“那只狗竟然开口说话了。”
—“不会吧?!”我停了一下脚步,“狗怎么可能说话。”
—“我也不相信啊,可是确实说了话。而且说的是中文!”
—“那那,它说了什么?”
—“它让我陪它去找一把猎枪。”
—“找猎枪干什么?”
—“他说那把猎枪是所有猎枪的祖先,发明猎枪的人给了第一把猎枪一对翅膀,这样它就可以到处飞来飞去,从而让更多的手工匠知道有猎枪这种东西并且制作出来,给更多的猎人使用。”
—“听上去不可思议。”
—“是啊,我也被震惊了。然后它说只要我带着它找到那把带着翅膀的猎枪,销毁它,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猎枪了。动物也就不会死了,人类也不会有战争了。”
—“唔?所以为什么要找你去陪它?”
—“因为它说它也叫J。和我一样的名字,所以就千里迢迢地来找我了。”
—“它怎么会知道你叫J?”
J稍事停顿了一会儿,
—“这我就不知道了,当时也没想到要问。”
—“那么消失的这三周都在找那把带有翅膀的猎枪?”
—“是的,可以这么说吧。几乎把整个伦敦都找遍了,可就是没找到。”
—“会不会在别的国家?”
—“它说它的知觉告诉它就在伦敦。于是我就一刻不停地跟着它跑,能想象?为了一个说话的狗请了假,然后一直不间断得跟着它在整个伦敦街乱跑。”
—“听着听荒谬的。那,那只狗呢?”
—“沮丧的走了。”
— “走了?好可惜!还没见过会说话的动物呢!”
—“你现在即使见到它,它也不会说话了。因为没有找到那把猎枪,它现在处在自我忏悔中,好像往南方的教堂走去了,说要去那里安静地度过余生,再也不张口说话,做一只正常的狗。”
—“真是伤感呐。”
这自然是J拿来唬我的话,那一刻她还没有勇气向我说明自己喜欢女孩子的事实,她也不敢说其实是她前女友从美国回来找她了。这些都是在我的逼问下J才告诉我的,当她慢慢对我说的时候,我以为她告诉我了全部。而现在我才明白,她说的只是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她根本没告诉我她拒绝和她女朋友复合的原因是因为J深深地爱上了我。
第五章
J坐在我的宿舍里,吃着刚点的披萨,连连说着美味,而我却完全不关心披萨的味道到底怎么样,一个人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喝着可乐。这是发生在我们在寒冷大泰晤士讨论着会说话的狗的故事之后的场景,我们两个是在又冷又饿,接着就决定去我家叫外卖来吃。房间里除了J连连不断的称赞声,就是暖气片嘶嘶嘶的作响声。最终我忍不住开了口,“我说J,你不会真的以为我会相信你说会说话狗的故事吧。”
J吸了几口可乐,努力地将嘴里的披萨咀嚼彻底然后吞咽,“难道你从一开始就不相信?”
—“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吧。”
—“你比拜伦难骗多了。”
我思考了一下,吐出了四个字让J狂笑不止——“文化差异。”我自己也在那儿笑出了声。
但是很快,我又清了清嗓子,假装严肃地对J说
—“喂喂,拜托,说正经的,到底怎么回事。”
J放下手中的可乐,用纸巾擦拭了一下嘴唇,停顿了一会,接着开口说话了:“简单来说是前任从美国飞来找我了。”
—“噢?怎么说?”
—“他(她)说要和我复合。”
—“答应了?”
—“没有。当初可是她要分手的。”
—“为什么?”
—“异地呗,对我不信任,不是都是这样的么?现在反过来苦苦求我来了,真是好笑啊。”
—“这两日一直和他在一起?”
—“嗯,她第一次来伦敦,我就陪着她周围玩了一下。”
—“粗略想想的话,好像你和腊肠犬的场景与你前男友的场景差不多的么。”
—“唔……可以这么说的吧。”
J起身,往我床上一扑,趁着头盯着我看,看得我有些尴尬。
—“怎么了?”
—“哎?你现在有喜欢的人没有?”
—“有吧…”
—“怎么不在一起?”
—“他和我之前的朋友在一起了。”
—“噢。”
J没有再说话,转身平躺在我的床上,双手随意摊放着。J的手腕特别好看,细细的、柔美的,令人非常希望可以长在自己手上的手腕。她的右手中指内侧有一排奇怪的数字,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问她的时候,她只是随口回答道,“噢。是宗教的原因,所以纹上去的。”不过即使她说了,我也是不明白的,复杂的宗教始终是我不知道的东西。好像是祖先构造的另一个世界,就和诗人所自我构造的世界一样。只是宗教更加理性化、规章化一些,大抵是这样的。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了霍桑满是教育口吻的语句,不自觉地摇了摇头。
第六章
近代英国小说的课上来了一个中国的交换生,我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还是自然上前去打了招呼。至于为什么知道他是中国人,因为看到小组课的签到册上赫然写着中文名字的拼音,接着和亚洲面孔一对上,就明白了。他叫Q,深棕色的头发,不算太高,但是非常消瘦,让人不免担心是不是营养不良。说实话,一开始还觉得有个中国同学还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后来就不那么觉得了。在我看来,他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让我难以和他进行像大人般的交流。或者说,他对任何异于传统的事情都看不惯,比如当我走出校门准备开火吸烟的时候,他就显露出一股厌恶的表情。他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非常了不起。时不时地会和我说一些政治和哲学的话题,而我只能假装很有兴趣地听完他所有的话,但是从头到尾我都不知道他在嘟囔着什么,我甚至都不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意义在哪里。但是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我必须逼迫自己将他的话全部都听完。而他每次都是不知可耻的加上一句:“哎,你还太年轻了,不会懂我说的。不过也很少有人像你这样认真地听完我所说的话。”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像Q一样的人,总会以为沉默就是无知,实在是太可笑了。他永远不会知道,沉默其实也可能是不屑的表现。还有一点让我疑惑不解,就是他在选近代英国文学这门课之前从来不看小说。
—“那,为什么要选这门课来交换?”
—“因为可以提神个人素养,尽管融入西方文化。”
我没再多说什么。他说的那些道理,完全不用单独为了去明白而去明白。道理总是自然而然就会明白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自我成长。曾经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填补空洞的精神的时候,我总让他们去看名著。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当然不是只有故事那么简单。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更不用说里面的哲学、政治和历史,所以名著才是一切的启蒙。
还有一件事情是特别让我厌恶Q的。Q喜欢坐我的后面,因为他不喜欢坐第一排。而每次在课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用笔头戳我的背部,这和我那些高中以前的男生同学没什么区别,让我感到非常不愉悦,但是又不想生气、也不想说出口来。而他每次问我问题的态度都也让我很不满。可每次我都忍着怒气,微笑地转过头问:“怎么了?”对方几乎没回都是漫不经心的说:“噢。你那个论文的计划找老师谈了吗?”还时不时的显出一副耍酷而目中无人的样子。外人看来也许我总是鞠躬聚萃的样子,但我总是想表示我对别人的尊重。
今天去不了学校了,因为学生又在为要求当地学费削减的事情搞起了罢课的活动。教室全被白色纸条封了起来,一群积极分子挡在大学门口,防止有学生进去上课。我昏昏沉沉地睡到中午,被Q的电话吵醒了。
—“喂?”
—“噢,怎么了?”
—“能不能出来一下?”
—“唉?”
—“有问题想请教。”
—“好吧。大概半小时后学校旁的咖啡馆见吧。”
我很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刷牙、洗脸、用发蜡抓了几下头发,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出了门。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的,就连外面的冷风也吹不醒我的大脑。坐上公交的时候,我突然看到站在我前面的英国中年女人手中的书是《雪国》,真不知道是做梦还是真的。
进咖啡馆以后,看到Q已经坐在那里了。我跟正在做咖啡的J示意了一下,接着就去Q面前坐下了。
—“哎,好不容易可以睡一个懒觉。怎么了?”
—“喂,这都几点了。不是快要考试了么,想问你一些东西。”
这家伙竟然也低声下语地来主动问我东西了?真是难得啊。
—“行啊,但我也没怎么看文献。”
—“噢。你跟我说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底怎么回事啊?”
—“什么怎么回事?”
—“就是他们的性别属性?”
—“这个么,也要看你个人怎么觉得的了。现在我看到的大部分文献,都是说朱丽叶是一个偏男性化的角色,而罗密欧是女性化的。”
—“为什么?”
—“为什么啊?你怎么不请我喝咖啡?”
—“你这人真麻烦。”Q显露出一股不愿意的表情,去J那儿给我买了一杯,“喏,说呗。”
我慢慢悠悠地喝了几口,双手交叉着放在下巴下方,
—“因为你去看,每当罗密欧和朱丽叶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朱丽叶起得话语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朱丽叶说什么,罗密欧就干什么。当然,这只限于他们两个人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下,朱丽叶还是有必要要保持一个大家闺秀、遵守妇道的女子,而在私人的情况下,她在整个感情线路中都是‘王’的地位。也就是说,她让罗密欧干什么就干什么。”
Q边听,边缓缓地点着头。
—“哎?举个例子?”
—“这个不好说,我没带文本。总之你记得那个阳台的场景吧?其实是朱丽叶故意在挑逗罗密欧的,她展现她的身体来吸引罗密欧,使他产生性冲动。”
说道末尾的三个字的时候,Q尴尬而下意识地往右边看了一下。
“所以大概就是这样。”我接着一口气喝完了所有的咖啡,“具体还是你要自己去看文献吧。”
—“噢,这样子。”
—“你把我叫出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这不是在电话里就说得清楚的么?”
—“唔,就是想,想见见你吧。”
—“噢,那现在见完了,下周的课再见吧。”说着我就和他挥了挥手,走向J那儿去了。他尴尬的转过头盯着我,真是没有比那副表情更可笑的表情了。J一下子明白了一切,勾住我的肩,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脑洞太大。”这是第一次J离我那么近,我感到了她温暖湿润的气息从口中柔柔地吐进我的耳朵里。
第七章
屋子乱得不像话,已经连续一个月没有进行清理了。桌子上、地上全都堆着我的书,还有零散的笔记页纸。我不情愿地附身一张张捡起来,把他们全部叠好放在抽屉里。接着,又把所有的书归位回到书架上。地板并没有干净,灰尘和头发,还有一些别的东西都混杂在一起,而我竟然没有一把扫帚。打扫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太头痛的事情,所以每次都拖着没有去认真地清理干净地板,连扫帚也一直拖着没买。而现在的灰尘已经比刚搬进来的时候多了十倍。连我也看不下去了,“还是出去买个扫帚吧。”正巧也可以把午饭可以解决了。
出门的时候天气冷得实在是有点不像话,又奔回宿舍拿了一条围巾下楼。而正因为我去拿了这条围巾,我下楼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决定去邮箱看一下。是一股奇怪的力量促使我去邮箱,但是我明明知道,除了账单以外不会有任何东西。可是显然我错了,当我打开邮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封信躺在那里。一开始我以为是J寄来的,可是不是,地址是中国,署名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卡子”。 我看了一下信封的背后,几个字特别地秀丽,像是女孩子的笔记,写着“希望你可以收到,希望你可以读完。”我快速地搜索了两遍我脑海里有没有一个叫卡子的人,可是,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可是收件人确确实实写的是我的名字,而且看信反面的那句口吻,觉得对方是认识我很久的人。我有些兴奋,在想,会不会是XXX寄来的呢?他为了防止白水的勘察而用了自己的笔名呢?我把信塞进布袋子里,心情激动地走到了街道上。
依旧习惯性地带上耳机走向地铁站,自从来了伦敦一个人生活以后很难在行走的时候不听音乐,我是说,除了卡朋特以外的音乐。音乐给我带了的安全感是任何一个人都比不上的,音乐是环绕性的,而人除了在拥抱的时候,都是并列或者相对相处的,其供给的安全性根本没有办法和音乐相比。常听人说英国人像老鼠,每天不停地钻地洞。言下之意就是坐地铁,因为伦敦的地铁实在是太发达啦。我也很喜欢坐地铁,因为很封闭、很压抑,随即而来的就是安全感。我想济慈也是这样吧,他说他生而黑暗,而正是在这样与生俱来的黑暗下产生了消极的性格才让他开启了诗歌的旅行。太缺乏安全了,是的,济慈也一定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虽然他把作呕的、压抑的情绪玩弄在笔下,但是这只是他在自我欺骗,他依旧渴望爱的到来。这么看来,XXX是一个可以给我想念的人,可是这样的信念已经太微弱了。但是现在包袋里的那封信,成了一个燃烧的火把,让我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毫无证据的期盼。
进站前,我会尝试回忆我在地铁上听音乐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事情,但是我真的一点也记不起来。就好像短暂性失意一样,也就是说,从这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过程我的脑子是没有智力的。而每当我刻意要去留意我途中思考的事情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该思考一些什么东西了。这一次也不例外,从进站到出站,除了耳机里不断循环着childs的mariana,什么也记不得了。有时候我的精神在跳舞,当我听歌听到鸡皮疙瘩一身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是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我是丰足而安全的。而现在这封信搅得我心神不宁,我既想马上打开,又想慢些打开。失望和期望总是有一个会出现,而我自然是怕失望的。先出站吧,出了站再说。
一站过后我缓缓走着台阶,而出站的时候,天空竟然飘下了密集的、白色的东西。“下雪啦。”我不禁喊出了声音。雪白的,硕大的雪花往砸向我的头顶、我的全身,维持了几秒钟,随即就消失了。在上海,我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雪,我突然感到异常的宁静和温暖。路上的行人没有一个人撑伞,看起来大家都喜欢这样的雪,不大不小,但是非常密集。我好像忘记我为什么要出来?但是现在我把所有的思绪全都放在了那一封信上,我想现在找到一个地方,尽快的读它。可是我又舍不得这场雪,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公园,随即就向那儿走去了。
公园里没有什么人,偶尔有几个人推着婴儿车走过这里。草地上已经堆积起了一层薄薄的雪盖。我踩在那些白雪覆盖的草坪上,伴随着脆响的撕拉撕拉的生硬。我寒冷却又炙热的手从袋子里拿出了那封信,在胸口稍事放了一下,用手在右边撕开一道不规则的口。在雪地里读起来,
“I,
你一定会因为收到这封信吓了一跳,甚至会猜测是不是XXX寄来的。可是这却是我寄来的,我是卡子,不是XXX,但我是XXX的朋友。这样想的话,我也是占有XXX的一点气息呢。
我不奢望你记得我,但你一定记得那天音乐节吧,你也一定记得卡朋特吧。是啊,你怎么能忘呢?我也不能忘记。那天台下的XXX对着你和你朋友指着我们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在草地上忧愁满面的你。还有你的短发,乌黑的、蓬松的短发,实在是把我活生生地吸引过去了。你一定没看到我,因为你的目光完全一直放在XXX身上。我是那个乐队的键盘手,在舞台的角落,静静的看着你。
我没有勇气在那天音乐节结束以后去和你说话,我没勇气。在乐队里也是一样的,曾经的梦想是做一名主唱,而现在却沦落到无名键盘手的位置,是因为我没有勇气。我的人生过得犹豫不决,常常被自己捏造出来的无数坏结果打消了做事情的那股劲儿。而自从在没见到你的一年多时间,我有了前所未有的空荡。从之前的软弱到了一种丧失生命力的境地。我才发现自己只有找到你,和你真正的说上话,触摸到你的保护壳,我才能继续活下去,甚至是,可以脱胎换骨的,坦荡荡地活下去。
我觉得我爱上了你,这样说好像是虚无飘渺的、臆想的、虚假的。音乐节那天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的生活却因为没有你的气息而严重受阻。我走路的时想你,排练的时候想你。不过那都是空洞的,只要你想想你对XXX的感觉,你就应该明白我的感受了吧?
听XXX说你向他曾经提起过披头士,我也喜欢披头士。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东京爱情故事》,我母亲看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桥段,就是赤名莉香说想要单独听Geroge Harrison的演唱会的时候,完治说他会唱给听。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疯狂地迷恋Geroge,但不论你对谁疯狂,我都会一一唱给你听,只唱给你一个人听。
我对你的思念是纯净的,不加杂质的,快速却又缓慢的。
我知道你现在即使放弃了XXX,但是依旧心里顾及着他吧。没关系的,什么都没关系。你什么都不用做,我又不是你的神,也不是你的心脏。我是我,你是你,但是我愿意一直这样等着你。这封信到你手中的时候,应该已经漫游了半个月时间了吧。那么,我告诉你,现在的我是这样的心境,半个月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这样的一个心境,不会改变。
我很简单,没有什么过往,在上海出生长大,却始终脱离不了出身给我带来的无尽孤独。所以我开始听音乐,当我听到卡朋特的时候,整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畅,好像是一个生命的寄托。我很喜欢巴赫,干净的、感性的、理性的也是圣洁的。周日的时候我会爬上山,去哪一个天主教堂,倒没有非常认真地听牧师的布道,而教堂的雄伟与纯洁,让我瞬间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布道之后会有音乐家弹奏管风琴,我瞬间觉得自己是充满的,而不是干煸的。但见到你之后,连教堂也显得微不足道,巴赫也再也没有办法令我变得充沛起来了。只有再让我见到你充满生命力地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能重新感知充足。实打实的建筑之美已经打动不了我了,甚至连空旷的音乐也是。
我不希望你的生活被我牵制,我也不强求你马上喜欢上我。我给你所有的自由,而我在这里静静的等待你的回信。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会给我回信。我就是这样相信的。
给你带来上海的气息,音乐的温暖,还有我自己。
祝好。
你的,
卡子
第八章
我把信反反复复读了两遍,可能三遍,或是四遍吧,我不记得了,之后才把它收回我的包袋里。路面上也已经积起了雪,这个世界在我的眼中开始变得不真实起来。我想,我开始想,我用尽脑汁想卡子的样子,但是,没有一点印象。我甚至都没有看清楚那个乐队有几个人,但是现在卡子的这个名字的突然出现,让我感到了莫名其妙地依靠,尽管我不曾和他说过话。他的文字带来了德彪西的气息,哀伤、积极、复杂的心绪全部都集中在了这张纸上。雪越下越大,我也越来越感到寒冷。可是德彪西无形的环绕,让我不觉得寒冷可以逼走我。
好像在做梦,一切都是梦境。就是那种让人感到无比真实的,但是醒来后发现是虚假的梦境。我想起我以前做过的梦。我想起我在梦里听到过接连不断的雨水的声音,我在铺板冰块的操场上奔跑却一直不会摔跤,远处还一直传来不间断的皮枪声。接着,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吃草,鲜绿鲜绿的草,她蹲坐在最中央的那一块冰上,吃着手里的鲜草,可是嘴唇却不断地在出血,越吃,血就流的越多。我对她担心地要死,但当我想要上去阻止她的时候,我却醒来了。而不知为什么,我在此时想起了这个梦,可能是因为下雪的缘故吧,一定是因为雪。
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很想赶快见到这个叫卡子的人,我想赶快给他回信,但是我需要时间,我需要自我沉湎一段时间,因为现在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虚无缥缈。雪太白太亮了,这封信也太白太亮了,而我那颗一直处在黑暗之中的心,突然受不了这么亮堂的反射。我需要缓慢,我需要时间,我需要黑暗。
我在雪中行走,我在寻找电影院。只有电影院才可以立刻给我黑暗,并且是慰藉的黑暗。而到影院门口的时候,发现现在正在放映“二十岁之恋”。买了票就进去了,电影已经开始了一会,到第一排坐下。我喜欢坐第一排,荧幕在眼前被无限扩大,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影片内容无非就是几个国家的导演各自拍摄的几部爱情电影。我向来就是把电影分成两种形式来看的:内容和艺术。当我看电影内容的时候,我是将它变为一种文学、或者是感官文字来看的。至于艺术嘛,便是电影本身给我带来的某种感知和冲击力,那样的味道,是说不清楚的,就像艺术品给人带来的冲击力。艺术本身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站在一个艺术品前,你是不是觉得全身麻了一下,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艺术和你的对话,而那样的对话,也是你脱离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新艺术。而此刻的我就是这样地在乎这部电影的艺术感知,因为信的内容完全让我无法专注于电影的故事。而这样一部黑白,甚至画质有些拙劣的电影,促成了我笑出来的导火线。
可我依旧不记得我要出来买扫帚这件事。
但,卡子却在那一刻,再也没有被我忘记。
第九章
周一下课以后,我就把那封信给J看了,她的表情开始变得僵硬起来。
—“你被他深深吸引了?”
—“有那么一些吧。我也不知道,你说我该怎么回信呢?”
—“那就是你的事情了,我这个外人也不好说。”
—“你怎么了,你怎么是外人了?你不是我最好的朋友嘛?”
—“噢。是喔。”
J突然开始加速了她的脚步,离我越走越远,没有和我说多余的话,我们之间肉体和心灵的距离就这样隔开了。我想知道为什么,但是又不能那样直接问,我觉得J在第二次出现以后,就开始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消失的这一期间一定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我不知道的事情,但是我却不敢问,我不敢问。
在没有J的陪伴下,一切都开始怪异起来。我在泰晤士河边的桥上一直走,走到了圣保罗大教堂,再在教堂外面到处乱晃。现在雪停了,周一的雪已经积到脚裸的位置了,天色暗的不像话,寒冷也就更不用说了,可是我却不想回家。我觉得J好像生气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好比,我不知道为什么双休日要下雪,为什么Q要这样的高高在上,太多的事情我不知道了。考试,而我现在脑海里有的应该是考试,但是我却一点也没有心思把考试填进我的脑子里去。我去了教堂旁边的一家咖啡馆点了热茶,坐下来开始给卡子写信,好像把他当做了我一个没有责任顾虑的支柱。
“卡子,
你好。
收到你的信倍感意外,被你这样的在意,真是有劳费心。确实不记得你的样子,音乐节对我来说已经是太久远的过去了。今天一个对我很好的朋友突然显露出不想和我说话的样子,原因就是因为给她看了你写给我的这一封信。气氛莫名其妙地变得都不好起来。但是我却不敢问她为什么,她就这样在我身边急速离开了。
收到你的信的时候,伦敦下了好大的雪。我喜欢看雪,喜欢下雪,雪给冬天带来了温暖。就好比黑夜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温暖。给一个陌生人写信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情绪真的很复杂。朋友的突然不说话,将要来临的考试,还有你的信。太多太对事情让我焦虑了。大概圣诞节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吧,大概吧。相信总比不相信好吧。
不过,倒是很想见见你,要是你在我面前就好啦,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说话。乐队都还好吗?大家都还好吗?对不起,说了一些客套话。我在这儿几乎已经被大家给隔离开来了,上小组课的时候,看到组员的滔滔不绝的讨论,就开始在往一个谷底跌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撞破脑袋。但是即使真的掉下去了,也就这样摸爬滚打的过日子吧,只要我还在呼吸。
向我多说说你的事情吧。我的生活太过于平淡了,以至于无法再写下去。”
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但是又不想这样结束。我放下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绝望开始吞噬我的身体,这和一年前的那次绝望还不太一样,那时候的我是因为知道我为什么绝望而绝望,但是现在呢?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开始觉得人生就是有无数个问号组成的。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又是什么呢?我什么也不是,出生于死亡,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分隔开来的人。J让我很担心她,我怕,但这种不明所以得怕是第一次出现,也只有J才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不喜欢打电话,可以说,一打开电话,对方说'喂'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好像是在对一个不存在的人说话,可是那个人却真真实实的在那一头。但是我真的很担心J,也很担心她的一切和我有关。外面又开始下雪了,真美啊,言语都变的苍白。我拿出手机,拨通了J的电话,等待的嘟嘟嘟声音令我越来越紧张。
—“喂。”
—“喂,J,你…还好吧?”
—“咳咳。”
—“感冒了?你刚才怎么就那么快就走了?”
—“I,我告诉你吧。”
—“嗯?我听着呢,有什么不开心就告诉我吧。”
—“和你说的前任,是个女孩子。”
—“什…你是?”
—“我好痛苦,真的好痛苦。见完前女友看到你我就痛苦。你知道为什么?她从美国飞来告诉我要和我复合,被我拒绝了。想知道为什么?告诉你,让我好好告诉你,我看着她的眼睛说,我爱上别人啦,我爱上别的姑娘啦。这个姑娘太美好啦,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姑娘啦,我说我爱上了那个正在学习文学的姑娘啦,她的短发太漂亮了,她小小得身体太漂亮啦,她的名字也漂亮啊。你知道她叫什么吗?她叫I,I!I。多么孤零零的一个字母啊,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这个一竖,却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我隐忍的好苦,看见她的时候就要抑郁住自己的不理智的情感。我不能告诉她啊,我不能。可是我实在太痛苦了。”
—“J,我。”
—“你别说话。听我说吧。我说了,也许会永远的失去你,但是,我无法再这样下去。你说起XXX,我无所谓,因为我知道,这么久远了,你早就把他当作一个信仰来看了。可是现在又平白无故多出来了一个叫卡子的人。我…我不能在这样沉默了。I,我很喜欢你,非常非常喜欢你,甚至可以用爱来形容了。即使你会因为这句话而对我不再向以前那样好了,我也要告诉你,我是多么的喜欢你。我想永远和你生活在一起,我照顾你,你照顾我。我给你写诗,你给我念诗。和你一起抽烟,喝酒。我想一直抱着你,亲吻你的耳朵。我赚钱养活你,怎样都好,只要你和我在一起。你不必给我答案,只要你不离开我,就是你的答案。你不要有责任感,这一切责任都是我的,你也不要害怕。我…我是个很不好的人。等明天再见面说吧。嘟嘟嘟———"
对方把电话挂了,我的手里还一直捏着电话,迟迟没有放下,桌面上是未写完的,准备寄给卡子的信。
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办?之前告诉我的是J,可是现在J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等卡子吧,等明天和J见面吧,等考试吧,等圣诞吧。我好像看到了一片绿色和红色的生命。
第十章
我走到家门口下,在地上的台阶坐着,迟迟没有上楼。耳机里放着我不熟悉的音乐,音量调太响了,搞得我的喉咙难受。雪大片大片的下下来,这么安静却又是大幅度的动作,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说,用功读书的学生,这样我就不会想那么多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算命的说我可能因为一场意外而死亡,于是我总把“及时行乐”当做我自己情感释放的借口。可是到现在我都没有死。
大概就这样在楼梯下坐了有半个小时,觉得浑身开始发热起来,头也晕呼呼的,怕是要发烧了。我才不得不上了楼。面对凌乱不堪的房间,我却没有想要收拾的念头,还是因为没有买那把扫帚。我想起J喝醉的时候,在地铁里,我们面对面坐着,谁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只是随便上了一条地铁线。J在我面前坐着各种鬼脸,她涨红得脸让我笑得要死。周围的人一定觉得我们疯了。那是没消失以前的J。那是我的J。
我摊开纸,继续给卡子写信。我将“无法再写下去”给划掉了。
“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两难之中,但是你的言语又太过于真实和打动。我想圣诞以后来看你,我是说,回国,我去看你。让我看着你说话,让我抚摸你的脖子,让我感知温暖。
你的,
I”
我觉得我的生活很糟糕,什么都没有结果,却还在自我痛苦。像是一个无病呻吟的患者。
第二天我把给卡子的信寄了,Z见到我的时候,和她寒暄了几句,问我要不要去J工作的咖啡馆喝茶。被我拒绝了,我说我得复习。其实根本不是,因为我不想见到J,或者,我没有勇气再次面对J。我在图书馆一个劲儿地看文献,记录,组建我的论点和论据。尽我所能忘记有关我个人情感的一切事情。买了回去的机票,是圣诞夜那个晚上。我没有去找J,J也没有给我回应。
“不要开灯,让我就这样一个人吧。”
第十一章
模糊的我,模糊的世界,自从那以后,我和J就失去了联系。
考试周的我,在考场即使见到Q,也从来不打招呼。他也变再也没有要理我的意思。没有勇气的人。
考试无非就是写论文,把所有的想法和论据都写下来,对我来说倒也不是难事,但是支离破碎的语言,给了我写作深深地障碍。不过当最后一门考完以后,我还是欺骗自己一切坏的都结束啦。
我关在我的房间里,不停地看有关同性的一切电影,一部接着一部,就是为了试图找到一个出口,但最终还是觉得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太难,太不可思议了。我对J产生了愧疚,让我做出这样的改变,好像不太可能了。
明天早上的飞机,出考场以后我决定去找J。
她在咖啡馆里做着热巧克力。
—“嗨。”
她抬头,惊讶了一下。
—“你,来啦。”
—“我明天回上海。”
—“噢。你等下。”
J跟旁边的同事嘟囔了几声,向我走来,“我们出去说吧。”
J点上了烟,烟雾全都吹向了我这边。
—“积雪变脏了真难看。”
—“对啊。”
—“什么时候再回来?”
—“一月下旬吧。你圣诞不回家?”
—“嗯,不回去了。”
—“嗯。”
—“I?”
—“嗯?”
—“可能喜欢我吗?”
—“唉?”
—“会有喜欢我的可能性吗?”
—“我不知道,很难。”
—“噢。你去年没回去吧?”
—“没有的。”
—“这次是为了见卡子?”
—“是的。”
—“你俩好好的吧。”
—“那你的前任呢?”
—“你说END啊?她回美国了。我想,应该不会再联系了。”
—“嗯。”
—“I。”
—“嗯?”
—“我,我可以吻一下你吗?”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J就过来吻住我的双唇,随即而来就是湿湿的,J在流泪,我在吞她的眼泪。
个人情感太微小了,J的是,我的也是。虽然我们拥有相同微弱的情感,但无法流到一条河流里。
第十二章
飞机上的我一直在听Pink floyd,不间断、不间断地重复着听。好像处于世界之巅,迷药之下。
我不能说我不喜欢J,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那样的喜欢。或许可以喜欢吧,但这样说的话,好像是心理暗示和自我欺骗一样。到了一定的暗示境界是可以到达那种喜欢的吧,可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道士,没有任何情感,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我现在最需要的。可是没有办法,我没有办法控制我没有双眼的情绪。
他们的名字就如代码一样地在我面前出现,不管是我睁着眼睛还是闭着,我都能看到他们在旋转,让我心绪难以平静。
回到上海的我,用了两天时间才把时差调整过来,还不能完全适应上海的气息,更加湿寒的温度。头几日依旧不相信自己已经回到了熟悉的家乡,本来不突然的东西,真的到了的时候,还是觉得太突然了,丧失了充满期望的等待。我和卡子约在了他大学的操场见面,下午。
我的人生,在别人看来才刚刚开始,什么也不明白;而在我看来,却是千疮百孔。我坚信为爱而活的人生,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认为人有太多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也可以代替爱情。大概,还是别人认为的太年轻吧,但那是别人的事情,他们看不清我心里有一片宇宙,即使他们用刀子捅开我的胸,也看不见。又何必在意一个局外人的话语呢?
我裹了围巾,戴着绒线帽踩在干干的家乡的柏油路上,往卡子的学校走。我比约的时间要早了二十分钟,因为我更想远远的看到卡子慢慢进入我眼帘的样子,而不是我尴尬地进入他的视野。路上有几个男生在打篮球,我走过的时候会不经意的瞥他们几眼,这样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在意的样子。到操场的时候,果然空无一人,太冷啦,没有人跑步、没有人踢足球,环绕在周围的树木全都秃了,看起来很寂寞。我走到最高的一层看台上,找了一把椅子坐下,帆布鞋不停地在地上摩擦,发出好听的声响。坐了多久不记得了,也不算太久,看到一个人影小跑了进来。他在操场草地上四处望了一下,好像在找我,可是不太顺利。于是他开始抬头往看台忘,终究是看到了我。
我站了起来,他要跑上来,我摆摆手,示意说自己走下去,让他在草地上等我。跨台阶的时候我的心情是紧张的,一直到最后几节台阶的时候,我看清了卡子的脸。干净的黑发,戴着一副复古框架的琥珀色眼镜,看到这张脸,好像印象里是有见到过的样子。穿得十分干净,军绿色外套,灰色的裤子,黑色的靴子,米白色的斜跨书包,像是一张纯白的纸巾。
——“嘿。”是我先开的口。
——“嘿。来多久了?冷吗?”他的声音像海涛声一样好听。
——“嗯,没多久,不冷,就想先到你们操场来转转。”
——“时差都倒好了?”
——“嗯,差不多了。喜欢你写的字。”
——“哈哈,以前没事的时候喜欢抄书,抄着抄着就练出来了。”
——“你在读什么?”
——“历史。”
——“有趣?”
——“不无聊。”
我们不停地这样走着,谈话断断续续,想到什么就说,但更多的是为了缓解沉默所带来的尴尬。大致来说,卡子是个安静内敛的男孩子,让人很难猜透,但是他了解很多事情,我是说,不光是书上的,还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我们没有提到白水,也没有说起XXX,两个人都在故意避讳一样,但其实对我来说现在已经无所谓了,如果让我说出XXX这三个字,我也不会在意。我的生活的河流已经不在同样的地方流动,我不可能再流回去了。
——“信上说…”卡子低下了头,用右手象征性的提了一下书包的肩带。
——“说什么?”
——“你想要感知我脖子的温暖。”
我停了一下,想起了自己后来加上的那两句话。双眼呆滞起来,这一刻我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卡子尴尬地看着我的侧颜,不知道说什么好。余光中他显露出一种犯了错的表情。我吸了一口寒气,湿凉从鼻腔一直到了心脏。我侧过身体一把抱住了卡子,卡子现是惊慌了一下,然后,调整姿势,紧紧地抱住了我。他的颈部散发出淡淡水草的香气,让我的焦躁变得安宁。此刻我想的是J,我想起J的吻,J的面容,J的眼泪,但是,我和J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自我欺骗的感情终有一天会垮掉,我无法爱J,或者说,我没有那样的能力爱上J。现在的卡子给我无比的安全感,我没有办法挣脱,我想把我全部的爱都给他,这也如河流一样自然地流到大海里去的,没有任何赌气的意思。
没有。
第十三章
和卡子在一起以后,生活都变得不再无趣,他常常带我去他们乐队的练习室,给我弹琴。可是我从不让他弹卡朋特,我说我喜欢德彪西和巴赫。他就为我弹。有时候,他边弹琴边会从口中哼出旋律来,让我想起古尔德,不过卡子就是卡子,并不是任何人。
大学城的草坪全都是灰黄灰黄的,我对卡子说,好想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奔跑,带着耳机,那样才是离天空和宇宙最近的时候。卡子笑笑说,会实现的。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走草坪,手拉着手,有时候甚至不会说一句话,彼此想着彼此的事情,但是互相传递着温暖。我知道,我依旧是孤独的,卡子也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补充另一个人的孤独,因为孤独的原因是不停在变的。有一次我问卡子,想不想和我睡。卡子停了一下,左手插进了裤子口袋,稍微点了一下头。
——“能等的?”
——“一定。不能做让你觉得受伤害的事情。”
——“谢谢你。”
我在卡子的右脸颊亲了一下,他身上的,水草的清香。
离我回伦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也渐渐完全适应起上海来,对这一片土地又开始产生不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卡子。那天去卡子的练琴房找他的时候,突然在门口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深蓝色的尼大衣,黑色靴子,当他转过头来的时候,我心里一沉。是XXX。他想见我一面,和我道别。我尴尬的向他点了点头,望了望琴房里头,发现卡子并不在里面。
——“卡子去宿舍拿效果器了。”
——“噢。”
——“好久不见。”XXX歪着嘴勉强笑了一下。
——“还行吧。”
——“还恨我呢?”
我低了一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没有。我问白水呢。他说她不敢再见我。
—— “噢。”
——“等下一起吃饭吧?”
我沉默不语。我讨厌和不熟悉的人吃饭。但我并没有刻意拒绝。我们两个尴尬地在琴房里,每次都是他先开口,我不情愿地做最简短的回答。
卡子回来的时候,XXX正在那里聊着最近正在排练的一个话剧,而我显露出的点头聆听状完全是为了凸显自己的礼貌。看到卡子的出现,瞬间警惕心理松懈了下来。但是为什么会有警惕心态的出现?算了吧。我拉起卡子的手,正对着XXX,这一个看似无意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我们去吃了拉面,是我提的意见,我觉得在这样的场合吃拉面再好不过了。各自吃各自碗里的汤面,不会打扰到别人的碗筷。XXX和卡子照常地会说些话,我只顾着自己吃碗里的面,不想说一句话。XXX和卡子也倒没有勉强我说话的意思。
我阁下筷子,开始望着碗里的汤水发呆,汤水瞬间变成一片草地,我的意识开始恍惚。
——“I,你和卡子等下要不要去我家坐坐?”
卡子朝我这望了一下,见我没有反应,拍了拍我的肩。
——“噢。不了。等下有事情要和卡子说。”
XXX神色苍白得点了下头,“我去买单吧。”
卡子抢了上去,“不不,我来吧。”
又陷入一阵宁静。
走到门口的时候,XXX简单地朝我们挥了挥手,便离开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还想和我说一些话,但是说不出口,因为我的冷漠。他一定觉得我的冷淡,使他丧失了某种优越感;也可能是我的一些变化,让他对我萌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好感。到底是怎样的,我也不想追究了,现在我只想和卡子呆一会。不过那时候的他已经和白水分开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至于为什么,不管我的事。
卡子牵着我,在马路边上走着,干涩的街道,昏暗的空气。卡子的手十分温暖,干净的指甲,我总时不时地用手指在他圆滑的指甲边缘摩擦。吐出的白色呼吸,变成了空气的一部分,升上天空。卡子问我,有什么事情想要告诉他,于是,我把J告诉了他。
——“你是说?……”
——“是的,我被一个女孩深深地爱上了,是爱,她在伦敦等我。”
一抬起头,看到卡子琥珀色眼镜的镜片后的充满泪水的棕色双眼。
第十四章
自从J对我说明一切以后,我开始注意女性身体的美。我会把自己脱一个精光,站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颈部以下的所有部位,从乳房到下体,看看自己是不是对女性的身体可以产生欲望。然后我会背对着镜子,转身看自己的臀部,用手顺着弧线往下延伸。要说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面对显露的肉体。但至于多大的欲望,我自己明白,确实不值得一提。我承认我对女性的身体之美的欣赏,对男性身体丑恶的厌恶。但是我没有办法想象和自己拥有一样美丽躯体的人睡觉,一想到那样的场景,我就无法继续再思考这个话题。是,我可以劝说自己一切,我可以用一切本有的例子来说服自己可以说保守的思想,然后我可以大胆把爱回馈给J。但那样的爱是不固定的,是虚浮着的,对J太不公平了。
恋爱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是说别人眼中的恋爱。甜甜蜜蜜?时时刻刻得知对方的动态?我和卡子好像不太一样,通常我们不说话的时候,我觉得是最亲近的时候。以为那时候的我们都是自由的,但是又因为彼此的存在,所以并不寂寞。临走的前一天我让卡子来我家喝茶。喝茶归喝茶,父母难免也是问东问西,不过卡子也并不介意。后来我让卡子和我单独到厨房里说会话,父母去卧室看电视去了。茶香味浸透了我们的发梢,齿间的甘甜和苦涩混在了一起。卡子先开了口:“多久再回来?”
——“不长的,六个多月时间吧。”
——“放心,我会乖乖在这等你的,也会为你去教堂做祷告。”
——“还要写信。”
——“那是一定。”
卡子想说的远不止这些,我知道。
我啜了一口茶水,并没有往下咽,而是在留有茶香味的口腔里用舌头来回游动了好几下,直到水凉了,才吞下去。接着,我开了口:“J的事情,我会处理好的。不想伤害她,所以,不会半推半就。喜欢的人一直是你,不必担心的。在伦敦我会一直把你当做我的信仰,相信你也是。”
卡子笑了,他相信我。因为我从没有说过假话。我主动过去亲吻了卡子,他舌尖甘甜清香的味道,冲没了水草的香气。这样的气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产生于矛盾,结束于不安。
而谁也没有想到,即使我坐上了飞往伦敦的飞机,我再也见不到J了。
第十五章
回到伦敦以后,熟悉的泥泞的气息又侵占了我的鼻腔。还有一周时间做开学的准备。本想第二天就去咖啡店找J,但是突然的胃痛让我寸步难行。抽搐是间歇性的,我躺在床上用手不断地捂住肚子,猛灌热水。我一出生就没有办法吞下胶囊材质的药品,每次到我喉咙口的时候,我都会吐出来,所以生病的时候要不就是喝热水等病自然好,要不就去医院里直接挂盐水。我在床上动弹不得,连跑去上厕所的力气都没有,更不用说去医院了。手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胃疼得让我不想联系任何人,也不想让别人担心。我知道,在这个时候,除了自己,谁都是多余的。即使我告诉卡子,那样只会增加他的心里负担,而对我的疼痛依旧没有帮助。甚至,我觉得,别人在此时的关心都是虚无缥缈的关切,因为当疼痛不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办法去真实地安慰别人的。由于疼痛是阶段性的,所以当胃不疼的时候,我稍微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说,竟然觉得疼痛不见是不合理的。于是我便开始怀念疼痛时候的胃部,因为我忘记了疼痛的感觉,好像是在期待下一次抽搐一样。但是我却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没有一点希望胃疼结束的心理。而当绞痛再次来临的时候,我又开始后悔自己刚才的期盼。
我在几乎在宿舍的床上躺了三天,没有拉开过窗帘,我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外面的天气怎么样,外面的太阳是不是照常升起来了。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我艰难地起身去煮粥喝,但是通常只灌下去两口,就不想再吃了。我感到巨大的寂寞,我觉得用孤独来形容太高尚了,是的,寂寞。此刻我思念的不是卡子,也不是J,而是我的父母。大概,人一到最脆弱的时候,还是希望找到永恒依靠的安慰。
第四天,我的胃疼开始减弱,已经可以下床了。我给手机充上电,洗澡、刷牙、换衣服。拉开窗帘的时候,看到了久违的太阳,但是依旧是阴沉之下的阳光。我决定去找J。下楼时候看到街边有熙熙攘攘的冰霜,很脏,大概几天前又下过雪了吧。我没有坐地铁,没有戴耳机,太久地与社会隔阂让我对外面的空气产生了无比向往和喜爱。我走路,不停地走,感受着寒风刺骨的快感。冰凉的泥土气息,还有人来人往的真实感。就这样,走了四十多分钟,到了J工作的咖啡馆,可是J并不在里面。我以为她今天调休了,也就没有多问。要了一杯红茶和几块饼干,坐着听邻桌的两个老人对话。
但是第二天我再去的时候,依旧没有看到J。就这样,开学第一天的课结束,和Z寒暄过后,我问她有没有最近碰到过J。她说,自从我回国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J了。我觉得一切都很古怪,甚至古怪到令我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冬令时的伦敦,下午三点的时候,天就一抹黑了。整个人的心情也随着漆黑的天气孤冷起来。我再次踏进咖啡店,心中饱含着脆弱的希望。
J还是不在。
买咖啡的时候,我开口问了之前经常和J一起搭班金发男孩。
—“Sorry, but J does not work here anymore?”
他瞪大了一下眼睛,迟钝了一下。
—“Oh, I remember you. You always come here and meet her.”
—“Yes, I am.”
—“But you don’t know? She was dead. I am so sorry.”
“Dead”, “死亡”。再简单不过的一个词了。不过,我从没有相信这个词是存在的。人的生命好脆弱啊。死亡,让人的一举一动开始变得微小,开始让人的情绪变得不值得一提。死亡,令人感受到难以表达的巨大压抑,好像可以撑破整个宇宙。死亡,突然离自己那么近,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死亡,发生在J身上的死亡,就好像是一个人开始在掐住我的脑神经。我的呼吸是继续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思考。之前想过的爱,爱的力量,好像可以给人无限的力量。在死亡面前,只是一个小行星。甚至,还不如。我不相信,我的灵魂开始有一个缺角,伴随而来的是肉体的缺角,我的双手开始麻木。只要我挪一步,我肉体上的某一个位置就开始下沉一些。我哭不出来,因为我依旧没有办法接受J已经死亡的事实。一个活着的人,怎么可能会死呢。是的,从客观角度和理性分析来看的话,这根本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亡,每天都有很多人难过。但此时此刻的我不想要什么理性。是J,为什么是J?为什么。我还依稀感受到J的嘴唇在我嘴唇上停留的温度和她眼泪的湿润。还有J生气的那一天急匆匆的在我身边离开。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怎么会突然消失?
我不知道那天我是怎么走回到家里的,我呆呆地躺在床上,不想念书。我最爱的朋友去世了,念书的意义是什么?人的生命意外脆弱而短暂,J肉体的消失让我不想再考虑一切除了J以外的事情。大概这样冥想了一个多小时,我给卡子发了一条邮件:“J去世了。”这时候的卡子应该是在睡梦中的,不可能察觉这里的一切已经惊涛骇浪起来。
望着白色的天花板,和房间里死一般的寂静,我开始回忆金发男孩对我说的话。J,是在我走后的第二天去世的,那晚她喝了太多的酒,应该说,太多的烈酒。她开始在泰晤士河桥上散步,那时候大概是凌晨一点。而由于大脑过于兴奋和迷糊,不小心坠落到河中,溺水而死。
她的死,像拜伦一样。
尸体是在早上被发现的,之后她父母都急匆匆赶来伦敦,葬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我不敢去想象J的尸体的样子,也没有勇气去想象她被火葬时候的情景。我起身用电脑,开始放《夜莺颂》的朗诵版,背景大提琴和人声的混杂,情绪失控以后,便再也收不回来了。
之后上学,我都没有勇气再走泰晤士河的那一条路,也回避不去那个咖啡店。时间冲着我向前走,我尽力不去回想过去。而J消失的事实是不是在夜里充斥我的脑海,使得我无法正常入眠。
故事的主角应该是J,并且永远是J。因为J离开以后,我再也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空荡的肉体。
头发越长越长,学校的生活依旧不过如此,几乎都是在阅读中度过每一天。我试着不再去理发店,即使头发蹭地我脖子难受不堪。直到五月份的时候,我的头发已经变长了,这样,短发的I消失了,J爱过的,短发的I。
和卡子的邮件没有断过,大概就是交流一下看了写什么有趣的电影和书籍,还有一些甜言蜜语。某种程度上彼此互相的信任和信仰,虽然平淡但是牢牢地将我的安全感开始固定在卡子身上。
一个冬天就这么过去了,而对于我,卡子,J之外的世界来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那个开口说话的腊肠犬,已经远在南半球了吧。
又下雨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站在和类似金凯利爬过的灯杆子那里站着,闻到了灼阳的气息。
石独步∆
(London, United Kingdom)
Full many a flower is born to blush unseen, And waste its sweetness...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