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纪念(之五)
五
很多人说诗人是天生的,但并有谁见过刚出生的婴儿写下一首十四行诗。可是,我仍相信,诗人绝对是天生的,因为只有真正的诗人才会让诗焕发绝对的生机,纵横无碍,而且浑然一体,就像苹果树会结出苹果,狮子是肉食动物一样。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变成一个真正的诗人呢?
我在21岁的时候找到了答案。那时候,我已经阅读过很多中西方的诗人,写过20万字的小说习作,写诗却并不多。因为我知道写不了我想写的东西,读的越多越难下笔,所以长期处于轻体力诗歌劳动的状态,只能偶尔来一首测测感觉。97年9月,我决定开始投入写诗,因为找对了感觉。
下面谈一下我当时的经验,可以给初学写诗的朋友参考。简言之,真正的诗人有很多特点,其中有一点是根本性的,那就是有能力主动地建立跟语言的特种关系,并由此建立了跟自我的特殊关系,从这两种关系的张力中生长出独特的诗性空间。换言之,诗人的语言一方面是所有人共享的,另一方面也是母语中内在的外语。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办法是仔细听每一个词。先不要考虑一首诗要传达什么意义,也不要在自己读过的诗歌作品之间瞻前顾后,寻找风格的折衷点。需要做的是把词语放大,集中精力倾听它们滚动,摩擦,碰撞的声音。然后体会它们的质感,尝试它们的温度,辨析不同的色泽。让每一个词语,都变成微型的诗,它们不是生物,却有生命,要尽可能跟它们成为朋友。多想想这些词给自己造成的心理感觉,它们曾经意味着什么,还有可能有什么别的意味。然后,在自己技能允许的范围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信任语言自身的声音,成败在所不计。在这种状态下,不停地写一段时间,就会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了。
但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我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策略。我只是在一些较小的范围里把握语感,制造层次,但我写的绝对数量很大。97年臧棣在北大开了门诗歌写作课,听了同学的介绍以后,选了这门课,但并没有去上。当时并不知道臧棣是位诗人,只知道他博士毕业后当了96级中文系班主任。
同宿舍的人告诉我臧棣要求每人交几首诗当作业,我就请他代交了几首。听说臧要在课上分析学生的诗,我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臧棣在课上讲解了我的《大钟寺》和《海滩》,我发现他的分析很细致到位,有几处跟我不一致的想法,但都不是重点,我知道这回是遇到行家了。
课后一些人还在围着他讨论,我都没法跟他打招呼。刚要走,臧棣说,“你们到底哪个是王敖?”我过去自我介绍了一下。臧棣说,“你写东西感觉很成熟,我也不知道你这成熟是哪里来的。”我怎么回答的不记得了,臧棣说能否再拿一些作品给他看。我说当然,于是回去写了一个礼拜,写了几十首诗,打印出来交给臧棣。
臧棣课上讲的很多是当代诗人,我的兴趣并不大,因为觉得不少诗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些现象表征是有意义的,但就诗论诗无法让人满意。所以,我去他的课就是为了听他对我的诗有什么看法。结果臧棣并没说看法,只说我是选课的人里写得最好的,我心说这还用说吗。臧赞扬了我的创作量,并问我还有没有别的作品。我说当然有,于是回去又写了一百多首诗。对我来说,很多都是一挥而就的习作,有修改的时间,不如再写一个新的。
当时有文学社请欧阳江河到北大做讲座,臧棣建议我去听。后来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我只听了一半就走了。就我听到的而言,如果一个人系统读过西方诗,那就会觉得他讲的没什么价值。臧棣又给我一些《偏移》里的诗,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我跟他们不是一种路数,不知道他们以后会怎么写,我会越写越好。臧棣说,你再拿些作品来吧,我又回去写了很多。这样一个月以后,我手里积攒了两百多首诗,我觉得很值,因为我有了信心去写更好的诗。
我挑选了一些作品,送去商店打印,去拿的时候,看到一个字条,上面写着很漂亮的字,比我的字,臧棣的字都好很多。大意是说,他叫胡续东,也写诗,看到我打印的诗集,希望能够见面交流,并留了宿舍号。我买了些水果,是给自己买的,然后就去了。
去了胡的宿舍,从床上叫起一个长得精灵古怪的研究生,他伸手把我的水果接下,然后就聊了起来。原来胡曾经打趣臧棣,你开诗歌写作课真有什么发现吗?臧棣向他介绍了我的情况。胡续东说到诗歌就激动起来,眼睛瞪得很圆,而且有点凸出,我心说这人好玩,眼睛瞪得跟得了甲亢一样啊。聊完约好以后再一起玩,我提起水果就走了。
胡误以为我带水果去是为了找他拜码头,越聊越开心,结果水到果却不成,觉得有些郁闷。下午我去澡堂洗澡,又遇见他,赤身裸体互相打量了一下,说真巧啊。后来我们搞音乐活动,都会通知胡子来玩。在静园草坪上,在小四川,马嘉丽等饭馆,胡子,我,许秋汉,巴特,张慧生,海淀的大杨,还有杨一等人经常啸聚。有时候觉得胡子跟秋汉配合特别默契,简直就像哼哈二将,两个都是满场飞的人来疯,但风格不同。秋汉号称不是诗人但是诗歌本身,以无比的啰嗦征服听众。胡子有模仿天赋,学各种人都惟妙惟肖,擅讲各种级别的黄笑话。有他们俩在,基本上high 就有了保证。
通过胡子,我认识了当时还在报社工作的冷霜,人称帅哥诗人的姜涛,在读博士的周瓒,社科院的周伟驰,还有其他一些诗人。冷霜后来到北大继续读书,跟我成为至交,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冷圣人”。姜涛比较低调,当时交流不多。周瓒和周伟驰都和善可亲,让人喜欢。
98年校庆期间,我在北大偶然遇到耶鲁教授孙康宜,聊了一会儿,她说你以后来耶鲁跟我读书吧。回美国后,孙教授把自己的学术著作邮寄给我,让我先读一下。我在北大基本上是自己按计划看书写作,跟老师们并不熟悉。因为我觉得做人贵在彻底,要不去上课就都不去,当然臧棣是个例外。臧棣认识我以后,花了80块钱请我吃了顿饭。考虑到当时北大青年教师的工资水平,还有臧棣一向简朴的消费习惯,实属难能可贵。
为了找老师给写推荐信,我匆忙出版了一本诗集。出了以后略有悔意,因为我已经写了更有说服力的作品。诗集送给我大学班主任王宇根的导师乐黛云教授一本,乐教授读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不但热情夸奖了我,还给我写了一封很好的推荐信。此后,我每出一本诗集都会给她邮寄一本,她收到后都给我写电子邮件,说谢谢你出国后还能记得我,我说那当然。
在那本诗集里,有我大三的时候的一首诗,送给臧棣。十多年来,我们君子之交,以诗交流,并期许以远大的目标。这首少作,仍能表达我对他作为一个诗歌教育家的敬意:
他的翅膀
——向臧棣致敬
他的翅膀
经过他的默许,飞过来
刚好插在我
墩实的想象力上
让我看上去更像
一架风车
我用欣赏的目光
喂养它,用香烟
给它吐出白色的笼子,而夜晚
我们用睡眠
相互抚摩……
它在我的房间里坐着飞
躺着飞,甚至背起整个房间飞
然后它笑眯眯地码好
我蜂窝煤一样的嘿嘿声
它趴在我的背上说,想不想当天使
我说不想,我想当翅膀
1998
很多人说诗人是天生的,但并有谁见过刚出生的婴儿写下一首十四行诗。可是,我仍相信,诗人绝对是天生的,因为只有真正的诗人才会让诗焕发绝对的生机,纵横无碍,而且浑然一体,就像苹果树会结出苹果,狮子是肉食动物一样。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变成一个真正的诗人呢?
我在21岁的时候找到了答案。那时候,我已经阅读过很多中西方的诗人,写过20万字的小说习作,写诗却并不多。因为我知道写不了我想写的东西,读的越多越难下笔,所以长期处于轻体力诗歌劳动的状态,只能偶尔来一首测测感觉。97年9月,我决定开始投入写诗,因为找对了感觉。
下面谈一下我当时的经验,可以给初学写诗的朋友参考。简言之,真正的诗人有很多特点,其中有一点是根本性的,那就是有能力主动地建立跟语言的特种关系,并由此建立了跟自我的特殊关系,从这两种关系的张力中生长出独特的诗性空间。换言之,诗人的语言一方面是所有人共享的,另一方面也是母语中内在的外语。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办法是仔细听每一个词。先不要考虑一首诗要传达什么意义,也不要在自己读过的诗歌作品之间瞻前顾后,寻找风格的折衷点。需要做的是把词语放大,集中精力倾听它们滚动,摩擦,碰撞的声音。然后体会它们的质感,尝试它们的温度,辨析不同的色泽。让每一个词语,都变成微型的诗,它们不是生物,却有生命,要尽可能跟它们成为朋友。多想想这些词给自己造成的心理感觉,它们曾经意味着什么,还有可能有什么别的意味。然后,在自己技能允许的范围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信任语言自身的声音,成败在所不计。在这种状态下,不停地写一段时间,就会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了。
但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我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策略。我只是在一些较小的范围里把握语感,制造层次,但我写的绝对数量很大。97年臧棣在北大开了门诗歌写作课,听了同学的介绍以后,选了这门课,但并没有去上。当时并不知道臧棣是位诗人,只知道他博士毕业后当了96级中文系班主任。
同宿舍的人告诉我臧棣要求每人交几首诗当作业,我就请他代交了几首。听说臧要在课上分析学生的诗,我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臧棣在课上讲解了我的《大钟寺》和《海滩》,我发现他的分析很细致到位,有几处跟我不一致的想法,但都不是重点,我知道这回是遇到行家了。
课后一些人还在围着他讨论,我都没法跟他打招呼。刚要走,臧棣说,“你们到底哪个是王敖?”我过去自我介绍了一下。臧棣说,“你写东西感觉很成熟,我也不知道你这成熟是哪里来的。”我怎么回答的不记得了,臧棣说能否再拿一些作品给他看。我说当然,于是回去写了一个礼拜,写了几十首诗,打印出来交给臧棣。
臧棣课上讲的很多是当代诗人,我的兴趣并不大,因为觉得不少诗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些现象表征是有意义的,但就诗论诗无法让人满意。所以,我去他的课就是为了听他对我的诗有什么看法。结果臧棣并没说看法,只说我是选课的人里写得最好的,我心说这还用说吗。臧赞扬了我的创作量,并问我还有没有别的作品。我说当然有,于是回去又写了一百多首诗。对我来说,很多都是一挥而就的习作,有修改的时间,不如再写一个新的。
当时有文学社请欧阳江河到北大做讲座,臧棣建议我去听。后来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我只听了一半就走了。就我听到的而言,如果一个人系统读过西方诗,那就会觉得他讲的没什么价值。臧棣又给我一些《偏移》里的诗,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我跟他们不是一种路数,不知道他们以后会怎么写,我会越写越好。臧棣说,你再拿些作品来吧,我又回去写了很多。这样一个月以后,我手里积攒了两百多首诗,我觉得很值,因为我有了信心去写更好的诗。
我挑选了一些作品,送去商店打印,去拿的时候,看到一个字条,上面写着很漂亮的字,比我的字,臧棣的字都好很多。大意是说,他叫胡续东,也写诗,看到我打印的诗集,希望能够见面交流,并留了宿舍号。我买了些水果,是给自己买的,然后就去了。
去了胡的宿舍,从床上叫起一个长得精灵古怪的研究生,他伸手把我的水果接下,然后就聊了起来。原来胡曾经打趣臧棣,你开诗歌写作课真有什么发现吗?臧棣向他介绍了我的情况。胡续东说到诗歌就激动起来,眼睛瞪得很圆,而且有点凸出,我心说这人好玩,眼睛瞪得跟得了甲亢一样啊。聊完约好以后再一起玩,我提起水果就走了。
胡误以为我带水果去是为了找他拜码头,越聊越开心,结果水到果却不成,觉得有些郁闷。下午我去澡堂洗澡,又遇见他,赤身裸体互相打量了一下,说真巧啊。后来我们搞音乐活动,都会通知胡子来玩。在静园草坪上,在小四川,马嘉丽等饭馆,胡子,我,许秋汉,巴特,张慧生,海淀的大杨,还有杨一等人经常啸聚。有时候觉得胡子跟秋汉配合特别默契,简直就像哼哈二将,两个都是满场飞的人来疯,但风格不同。秋汉号称不是诗人但是诗歌本身,以无比的啰嗦征服听众。胡子有模仿天赋,学各种人都惟妙惟肖,擅讲各种级别的黄笑话。有他们俩在,基本上high 就有了保证。
通过胡子,我认识了当时还在报社工作的冷霜,人称帅哥诗人的姜涛,在读博士的周瓒,社科院的周伟驰,还有其他一些诗人。冷霜后来到北大继续读书,跟我成为至交,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冷圣人”。姜涛比较低调,当时交流不多。周瓒和周伟驰都和善可亲,让人喜欢。
98年校庆期间,我在北大偶然遇到耶鲁教授孙康宜,聊了一会儿,她说你以后来耶鲁跟我读书吧。回美国后,孙教授把自己的学术著作邮寄给我,让我先读一下。我在北大基本上是自己按计划看书写作,跟老师们并不熟悉。因为我觉得做人贵在彻底,要不去上课就都不去,当然臧棣是个例外。臧棣认识我以后,花了80块钱请我吃了顿饭。考虑到当时北大青年教师的工资水平,还有臧棣一向简朴的消费习惯,实属难能可贵。
为了找老师给写推荐信,我匆忙出版了一本诗集。出了以后略有悔意,因为我已经写了更有说服力的作品。诗集送给我大学班主任王宇根的导师乐黛云教授一本,乐教授读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不但热情夸奖了我,还给我写了一封很好的推荐信。此后,我每出一本诗集都会给她邮寄一本,她收到后都给我写电子邮件,说谢谢你出国后还能记得我,我说那当然。
在那本诗集里,有我大三的时候的一首诗,送给臧棣。十多年来,我们君子之交,以诗交流,并期许以远大的目标。这首少作,仍能表达我对他作为一个诗歌教育家的敬意:
他的翅膀
——向臧棣致敬
他的翅膀
经过他的默许,飞过来
刚好插在我
墩实的想象力上
让我看上去更像
一架风车
我用欣赏的目光
喂养它,用香烟
给它吐出白色的笼子,而夜晚
我们用睡眠
相互抚摩……
它在我的房间里坐着飞
躺着飞,甚至背起整个房间飞
然后它笑眯眯地码好
我蜂窝煤一样的嘿嘿声
它趴在我的背上说,想不想当天使
我说不想,我想当翅膀
1998
王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百鸡宴赞美诗 (10人喜欢)
- 诗人被遗忘之后,诗去了哪里|王敖 (22人喜欢)
- 上行之诗 (13人喜欢)
- 近作|王敖 (25人喜欢)
- 图书馆的结局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