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纪念(之四)
四
97年春天,我和我哥在海淀的一个酒吧里喝酒,看到有两个人在弹唱,我哥说,那不是我同学巴特吗?巴特是北大88级技术物理系的学生,是个眉清目秀的蒙古人,看上去完全不像个摇滚青年。他大学毕业后辞去了工作,跟来自南昌的吉他手栗子(也就是竹文)一起以音乐为业。据说他们两个吃住都在一起,连看电视的时候都在一起弹琴,几年后配合无比纯熟,进入了化境。
看巴特和栗子弹琴唱歌实在是一种享受,巴特是北大有史以来出产的最好的吉他手,他的声线非常迷人,很多翻唱歌曲到了他那里甚至可以超过原唱。比如他唱的Richard Marx 的Now and Forever,The Extreme 的More Than Words,都令人惊艳。栗子的吉他技术尚在巴特之上,可以说在当时的北京是数得上的高手。
他们两个演出之后,我哥介绍我们认识。栗子问我认不认识音乐青年许秋汉,我说不认识,又问我知不知道文学青年胡续东,我说没听说过。我问这两个人是干什么的,栗子说,等以后你认识了就知道了。
巴特当时经常去北大勺园的留学生宿舍,找他的韩国女朋友,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有次他从勺园出来,正好我骑车路过遇到,就聊了起来。巴特说最近手头比较紧,想教学生弹吉他补贴一下,我答应帮忙。我回去找熊育竹和石可,商量着组织了一个音乐协会,原始动机就是让巴特来北大教吉他。
很快,我们都成了巴特的第一批学生。熊有过几年的基础,本来已经能弹一些“枪花”和“金属”乐队的曲目,经过巴特的指点,更上层楼。我以前学过点吉他,但并没有花时间多练习,这回算是开始认真弹了。跟巴特学的第一首歌是Eric Clapton的Wonderful Tonight,跟熊育竹合奏一番,感觉不错。此后,我弹节奏,竹子弹主音,我们开始了对练,一直到毕业。
音乐协会办起来以后,团结了一批人,包括北大的胡斌(95信管),乔力加(95城环),还有一些已经毕业的乐手。我们定期举办演出活动,组织音乐人来做讲座,很多社会上的摇滚青年慕名来交流。香港的Channel V 曾经采访过我和竹子,并播出了我们演出的片断。记得当时采访我们的是吴大维,因为不看电视,所以不知道他是谁。后来98年北大出了张纪念百年校庆VCD,里面有我和竹子在弹琴。
那年夏天,我在静园遇见许秋汉和张慧生。许秋汉气度不凡,谈吐超迈,让人一见就生好感。我和秋汉从认识到现在,一直是肝胆相照,在一起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关于已经去世的张慧生,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现在提起他,仍然无限惋惜。
通过音乐,我结识了一大批朋友,从北京摇滚圈的江湖人士,到流浪的民谣歌手。有时候我不在宿舍,来了人就把乐器放下,自己先出去了。等我回来,最多的时候发现房间里多了六把吉他。在鱼龙混杂的乐手中,人也慢慢自动区分了出来。有些是真正的音乐人,但有些动机不纯的,也被我们淘汰出去。我和竹子都看不惯那些通过搞音乐去搞女人的行为,所以有演出都让女朋友坐在第一排。
弹了几年摇滚,我开始养成了更全面的听音乐的习惯,逐渐从布鲁斯,爵士到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我也开始严肃地考虑,应该写出一种什么样的诗。97年夏天,我放慢速度写了两首诗,感觉语感正在形成,就像最基本的音符,正在从内心的乐器中飘出。97年9月,我认识了臧棣。我写诗并不是跟臧棣学的,但他的不断鼓励,成为了我当时写诗重要的推动力。十几年来,跟臧棣在诗歌上的学习和交流,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97年春天,我和我哥在海淀的一个酒吧里喝酒,看到有两个人在弹唱,我哥说,那不是我同学巴特吗?巴特是北大88级技术物理系的学生,是个眉清目秀的蒙古人,看上去完全不像个摇滚青年。他大学毕业后辞去了工作,跟来自南昌的吉他手栗子(也就是竹文)一起以音乐为业。据说他们两个吃住都在一起,连看电视的时候都在一起弹琴,几年后配合无比纯熟,进入了化境。
看巴特和栗子弹琴唱歌实在是一种享受,巴特是北大有史以来出产的最好的吉他手,他的声线非常迷人,很多翻唱歌曲到了他那里甚至可以超过原唱。比如他唱的Richard Marx 的Now and Forever,The Extreme 的More Than Words,都令人惊艳。栗子的吉他技术尚在巴特之上,可以说在当时的北京是数得上的高手。
他们两个演出之后,我哥介绍我们认识。栗子问我认不认识音乐青年许秋汉,我说不认识,又问我知不知道文学青年胡续东,我说没听说过。我问这两个人是干什么的,栗子说,等以后你认识了就知道了。
巴特当时经常去北大勺园的留学生宿舍,找他的韩国女朋友,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有次他从勺园出来,正好我骑车路过遇到,就聊了起来。巴特说最近手头比较紧,想教学生弹吉他补贴一下,我答应帮忙。我回去找熊育竹和石可,商量着组织了一个音乐协会,原始动机就是让巴特来北大教吉他。
很快,我们都成了巴特的第一批学生。熊有过几年的基础,本来已经能弹一些“枪花”和“金属”乐队的曲目,经过巴特的指点,更上层楼。我以前学过点吉他,但并没有花时间多练习,这回算是开始认真弹了。跟巴特学的第一首歌是Eric Clapton的Wonderful Tonight,跟熊育竹合奏一番,感觉不错。此后,我弹节奏,竹子弹主音,我们开始了对练,一直到毕业。
音乐协会办起来以后,团结了一批人,包括北大的胡斌(95信管),乔力加(95城环),还有一些已经毕业的乐手。我们定期举办演出活动,组织音乐人来做讲座,很多社会上的摇滚青年慕名来交流。香港的Channel V 曾经采访过我和竹子,并播出了我们演出的片断。记得当时采访我们的是吴大维,因为不看电视,所以不知道他是谁。后来98年北大出了张纪念百年校庆VCD,里面有我和竹子在弹琴。
那年夏天,我在静园遇见许秋汉和张慧生。许秋汉气度不凡,谈吐超迈,让人一见就生好感。我和秋汉从认识到现在,一直是肝胆相照,在一起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关于已经去世的张慧生,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现在提起他,仍然无限惋惜。
通过音乐,我结识了一大批朋友,从北京摇滚圈的江湖人士,到流浪的民谣歌手。有时候我不在宿舍,来了人就把乐器放下,自己先出去了。等我回来,最多的时候发现房间里多了六把吉他。在鱼龙混杂的乐手中,人也慢慢自动区分了出来。有些是真正的音乐人,但有些动机不纯的,也被我们淘汰出去。我和竹子都看不惯那些通过搞音乐去搞女人的行为,所以有演出都让女朋友坐在第一排。
弹了几年摇滚,我开始养成了更全面的听音乐的习惯,逐渐从布鲁斯,爵士到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我也开始严肃地考虑,应该写出一种什么样的诗。97年夏天,我放慢速度写了两首诗,感觉语感正在形成,就像最基本的音符,正在从内心的乐器中飘出。97年9月,我认识了臧棣。我写诗并不是跟臧棣学的,但他的不断鼓励,成为了我当时写诗重要的推动力。十几年来,跟臧棣在诗歌上的学习和交流,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王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崂山魔侠传 (14人喜欢)
- 百鸡宴赞美诗 (12人喜欢)
- 诗人被遗忘之后,诗去了哪里|王敖 (22人喜欢)
- 上行之诗 (13人喜欢)
- 近作|王敖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