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放下?
从小我就一直很忌惮一个故事:有个人,把一架梯子架在一堵墙上,穷其一生往上爬,等爬到最高点了,才恍然发现,原来他的目的地,是对面那堵墙而非已然踩在脚下的这一堵。
我特别害怕我错在最初,而却在最后才发现自己错了。所以我很喜欢思考。尤其是大学这两年,我想得特别多,前段时间一度陷入癫狂状态,彻夜失眠。直到想到最后,貌似看清楚了一些所谓的真相,有过那一刹那的灵光乍现,然后又恢复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去了。这刹那强光之后的黑暗,显得更为可怖,更为绝望无边。
后来我累了,就不愿意再想了。
就在刚才,反复地听那首《泡沫》,我忽然就悟到了!我突然明白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从小我就能感知到在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男生的存在。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知道他也在另一个时空与我一同遥望同一片星空。我一直在找他,我以为他在上海,所以我来了。
我相信我来上海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
因为我小时候在对上海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画出了上海的百乐门,名字与建筑物的形状丝毫不差。我脑海里总有一些记忆的片段,发生在民国时的上海外滩。一切场景都是那么地熟悉,虽然我之前我从来没来过这里,也没看过关于上海的电视剧和电影。但是我就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我属于这里。
当我逐梦多年,波折坎坷以后真的第一次站在外滩,听到万国路的钟声之时,我眼里竟然滴落两滴莫名其妙的泪珠。我当时并不觉得难过或者感动,根本没到落泪的地步。我感觉那泪珠似乎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另外一个人,她只是借我的眼睛流下来而已。
所以来到上海以后,我也一直在寻找,可是始终无果。
我甚至还想去美国寻找,去欧洲寻找,可是我却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也许从一开始,我寻觅的方向就错了呢?我一直以为他是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我以为我们会在业风的做功之下遇见,并幸福地在一起。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也许他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呢?
我只是在可见的空间里寻找,可是我却忽略了不可见的空间。也许他一直陪在我身边,只是我看不见他而已呢?
这就是我刚才顿悟之前所能想到的程度。
我一直在寻觅,不过却是向外的追寻,按照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靠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世界本来就是“空”的,那么我去不安与无常里寻找安宁,岂不是错在了起点。如果我寻找的“他”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人”的话,我确信他的灵魂也是残缺的。就像《泡沫》的歌词一样,“相拥着寂寞,难道就不寂寞?”不仅仅爱是泡沫,其他的一切一切也都只是泡沫而已。所以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泡沫上,注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心理学讲,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其实只不过是爱上了他自己所缺失的那一部分而已。人本来是完整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缺了一部分,就总想将其找回。他遇见了她,很是欣喜,以为她就是他失落的一角,可是其实她不是。一切关于“她”的认知,都是基于他自己的构建而已。一旦这种虚构的满足感被打破以后,爱情也就不存在了。
人就在这种“求不得苦”里挣扎着,穷其一生爬楼梯,爬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全部都是错的。当死亡的那一刻,忽然大彻大悟,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留下两滴悔恨的泪水,再次进入轮回之中,啼笑皆非。
就像一个拿着钱去打酱油的孩子,被街边的精美的玩具吸引了,他把钱拿去买玩具,打游戏,吃东西,却忘记了最初拿着钱出来,本是要去打酱油的。
色即是空,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爱恨情仇,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空。佛陀“拈花一笑”,无非是借花开花落告诉弟子,人生本如此,花开,花落,有无相生,生死轮回。春去春又来而已。因为放不下,看不破,所以固执地一直遭受着轮回之苦的煎熬。花开花落,也象征着缘起缘灭,缘已成空。
“纳须弥于芥子”说的也不是要把须弥山放到一粒芥子中去,而是说如果我们的探求是向外的,那么宇宙之外皆是求知的场域。我们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去探寻无限的时空,是永远不可能寻到真谛的。西方的许多哲学家就是因此而发疯的。
而“纳须弥于芥子”,细思之,甚妙!如果我们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见微知著,不就可以从一颗露珠里看见整个世界了么?
《道德经》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
“妙”到极致,真可谓妙不可言!地球上已知的能量最高的物质,不是那些重型机械,而是将构成事物的最小的单位,夸克与胶子分割开的时候,产生的极其短暂的等离子体状态。它是蓝色的液体,其能量是地球上任何一种高能量物质都没法相提并论的。
所以,被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个人,其实一直站在我们身后,活在我们的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向内探寻,才有可能使灵魂达到真正的完满。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或者女人,怎么可以作为依托的对象呢?一个寂寞的人,难道拥抱着另外一个寂寞的人,就能不寂寞了么?有的人会觉得不安,于是拼命赚钱,等有了很多很多钱以后,仍然摆脱不了那种不安的状态。
我们想用外界的东西去填满自己,却没有想过,其实可以自我修复。
我喜欢徒步旅行,第一次是从安徽走到杭州,跋山涉水。由于没有经验,我出发的时候往书包里装了很多东西,ipad,衣服,裤子,导致我的背包有相当的重量。我在刚出发的时候还买了一根竹拐杖。走了半天以后我的衣服就都湿透了,我发现拐杖没有用处,反而变成了手里的累赘,于是便轻轻放在了路边。走到天黑的时候,背上的书包就如一个重重的负担,我开始想把衣服扔到,把ipad扔掉。可是却不得不背负着。此时我开始后悔,为什么上路的时候,要往包里塞那么多东西。
如果我可以把他们扔掉的话,那么最后能剩下的,只有我自己而已。
我甚至想连我自己也给扔了。因为走到最后,膝盖疼痛难忍,我完全是靠着毅力支撑下去的。
这不正如人生么?我还算是觉悟比较高的。我喜欢思考,也善于自省。
我曾一度对国画产生了持久而狂热的痴迷,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钻研绘画技法上。可是我父母极力反对我学美术。有一次在争吵中,妈妈说:“你看你贴了一面墙的奖状,你成绩那么好,为了学美术考二本不划算!别人都要考一本,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要学美术!”我当时非常愤怒,搬了个凳子爬上去就把从小到大一张张辛苦积累的奖状全部都撕掉了。
最后我还是没能如愿考美院,每每想到,都会落泪,可是听完老师讲的“我执”那一节课后,我就一直在困惑一个问题,我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的某些东西,究竟有没有意义?亦或是看似是已经看得真切了,其实是雾里看花的迷幻的我执?我忽然不明白我当初是凭借什么坚持走到了现在。
然后,我放下了。我把所有画具都扔掉了,决心不再提笔画画。朋友知道以后,有惋惜的,有不相信的,有劝我不要轻易放弃的。不过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我是真的放下了。如果一个东西,只能给我带来泪水与痛苦,我为什么还要紧紧抓着它不放。我并不觉得有丝毫的惋惜。
功名利禄,爱恨情仇,只不过是意识给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美丽的泡沫而已。我会一样一样放下。
我只愿轻松地上路。
我特别害怕我错在最初,而却在最后才发现自己错了。所以我很喜欢思考。尤其是大学这两年,我想得特别多,前段时间一度陷入癫狂状态,彻夜失眠。直到想到最后,貌似看清楚了一些所谓的真相,有过那一刹那的灵光乍现,然后又恢复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去了。这刹那强光之后的黑暗,显得更为可怖,更为绝望无边。
后来我累了,就不愿意再想了。
就在刚才,反复地听那首《泡沫》,我忽然就悟到了!我突然明白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从小我就能感知到在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男生的存在。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知道他也在另一个时空与我一同遥望同一片星空。我一直在找他,我以为他在上海,所以我来了。
我相信我来上海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
因为我小时候在对上海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画出了上海的百乐门,名字与建筑物的形状丝毫不差。我脑海里总有一些记忆的片段,发生在民国时的上海外滩。一切场景都是那么地熟悉,虽然我之前我从来没来过这里,也没看过关于上海的电视剧和电影。但是我就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我属于这里。
当我逐梦多年,波折坎坷以后真的第一次站在外滩,听到万国路的钟声之时,我眼里竟然滴落两滴莫名其妙的泪珠。我当时并不觉得难过或者感动,根本没到落泪的地步。我感觉那泪珠似乎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另外一个人,她只是借我的眼睛流下来而已。
所以来到上海以后,我也一直在寻找,可是始终无果。
我甚至还想去美国寻找,去欧洲寻找,可是我却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也许从一开始,我寻觅的方向就错了呢?我一直以为他是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我以为我们会在业风的做功之下遇见,并幸福地在一起。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也许他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呢?
我只是在可见的空间里寻找,可是我却忽略了不可见的空间。也许他一直陪在我身边,只是我看不见他而已呢?
这就是我刚才顿悟之前所能想到的程度。
我一直在寻觅,不过却是向外的追寻,按照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靠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世界本来就是“空”的,那么我去不安与无常里寻找安宁,岂不是错在了起点。如果我寻找的“他”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人”的话,我确信他的灵魂也是残缺的。就像《泡沫》的歌词一样,“相拥着寂寞,难道就不寂寞?”不仅仅爱是泡沫,其他的一切一切也都只是泡沫而已。所以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泡沫上,注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心理学讲,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其实只不过是爱上了他自己所缺失的那一部分而已。人本来是完整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缺了一部分,就总想将其找回。他遇见了她,很是欣喜,以为她就是他失落的一角,可是其实她不是。一切关于“她”的认知,都是基于他自己的构建而已。一旦这种虚构的满足感被打破以后,爱情也就不存在了。
人就在这种“求不得苦”里挣扎着,穷其一生爬楼梯,爬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全部都是错的。当死亡的那一刻,忽然大彻大悟,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留下两滴悔恨的泪水,再次进入轮回之中,啼笑皆非。
就像一个拿着钱去打酱油的孩子,被街边的精美的玩具吸引了,他把钱拿去买玩具,打游戏,吃东西,却忘记了最初拿着钱出来,本是要去打酱油的。
色即是空,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爱恨情仇,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空。佛陀“拈花一笑”,无非是借花开花落告诉弟子,人生本如此,花开,花落,有无相生,生死轮回。春去春又来而已。因为放不下,看不破,所以固执地一直遭受着轮回之苦的煎熬。花开花落,也象征着缘起缘灭,缘已成空。
“纳须弥于芥子”说的也不是要把须弥山放到一粒芥子中去,而是说如果我们的探求是向外的,那么宇宙之外皆是求知的场域。我们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去探寻无限的时空,是永远不可能寻到真谛的。西方的许多哲学家就是因此而发疯的。
而“纳须弥于芥子”,细思之,甚妙!如果我们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见微知著,不就可以从一颗露珠里看见整个世界了么?
《道德经》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
“妙”到极致,真可谓妙不可言!地球上已知的能量最高的物质,不是那些重型机械,而是将构成事物的最小的单位,夸克与胶子分割开的时候,产生的极其短暂的等离子体状态。它是蓝色的液体,其能量是地球上任何一种高能量物质都没法相提并论的。
所以,被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个人,其实一直站在我们身后,活在我们的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向内探寻,才有可能使灵魂达到真正的完满。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或者女人,怎么可以作为依托的对象呢?一个寂寞的人,难道拥抱着另外一个寂寞的人,就能不寂寞了么?有的人会觉得不安,于是拼命赚钱,等有了很多很多钱以后,仍然摆脱不了那种不安的状态。
我们想用外界的东西去填满自己,却没有想过,其实可以自我修复。
我喜欢徒步旅行,第一次是从安徽走到杭州,跋山涉水。由于没有经验,我出发的时候往书包里装了很多东西,ipad,衣服,裤子,导致我的背包有相当的重量。我在刚出发的时候还买了一根竹拐杖。走了半天以后我的衣服就都湿透了,我发现拐杖没有用处,反而变成了手里的累赘,于是便轻轻放在了路边。走到天黑的时候,背上的书包就如一个重重的负担,我开始想把衣服扔到,把ipad扔掉。可是却不得不背负着。此时我开始后悔,为什么上路的时候,要往包里塞那么多东西。
如果我可以把他们扔掉的话,那么最后能剩下的,只有我自己而已。
我甚至想连我自己也给扔了。因为走到最后,膝盖疼痛难忍,我完全是靠着毅力支撑下去的。
这不正如人生么?我还算是觉悟比较高的。我喜欢思考,也善于自省。
我曾一度对国画产生了持久而狂热的痴迷,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钻研绘画技法上。可是我父母极力反对我学美术。有一次在争吵中,妈妈说:“你看你贴了一面墙的奖状,你成绩那么好,为了学美术考二本不划算!别人都要考一本,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要学美术!”我当时非常愤怒,搬了个凳子爬上去就把从小到大一张张辛苦积累的奖状全部都撕掉了。
最后我还是没能如愿考美院,每每想到,都会落泪,可是听完老师讲的“我执”那一节课后,我就一直在困惑一个问题,我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的某些东西,究竟有没有意义?亦或是看似是已经看得真切了,其实是雾里看花的迷幻的我执?我忽然不明白我当初是凭借什么坚持走到了现在。
然后,我放下了。我把所有画具都扔掉了,决心不再提笔画画。朋友知道以后,有惋惜的,有不相信的,有劝我不要轻易放弃的。不过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我是真的放下了。如果一个东西,只能给我带来泪水与痛苦,我为什么还要紧紧抓着它不放。我并不觉得有丝毫的惋惜。
功名利禄,爱恨情仇,只不过是意识给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美丽的泡沫而已。我会一样一样放下。
我只愿轻松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