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记(二)
厦门小记(二)
1.芒果也有籽啊!
厦门的水果和广州那边的很像。都有我不太敢吃的台湾水果释迦(大概像圆圆的释迦摩尼的脑袋才这样叫的吧)。也有硕大的芒果,青皮的和酱黄皮的。有次在楼下的水果摊买芒果,大芒果都可以切成小块。晚上没什么生意,店主就帮我很仔细的切。边切边跟我聊了两句,我问,是不是全部可以切成小块小块的啊?(我之前见到过很多次,但确实一次都没吃过,吃的都是小的很软的那种,无法切块)老板笑着说:那怎么可能哦!切到籽那里就不能切了啊!
我楞了一下:啊,芒果还有籽啊?哪里是它的籽啊?这问题像个白痴一样。但我素来吃芒果的次数也不多,吃的时候因为太软,黏黏糊糊的,每次也都狼吞虎咽下去了。
老大带着匪夷所思的表情,边笑道:中间那厚厚的一片咬不动的地方就是它的籽啊!
我着实吃了一惊,完全没想到果实的籽可以是厚厚的一片的形状!但也为自己的无知而有点羞:哦,原来那里就是籽啊!我说怎么从来都咬不动啊!
走的时候,老板对我说:我还从来没见过不知道芒果籽的人呢!
好吧,这对他和对我来说都算开了眼界吧!
2.厦门的交通有一部分是快速交通系统即BRT。其实这BRT和武汉的轻轨很像,都是有特意的通道,且是在街道上架起高架桥。我来来回回经过了很多次这高架桥,但从来没有去坐过BRT。桥下柱子上都是粉刷着带点微蓝又有点轻绿的漆,从底部浓浓的爬上了很多爬山虎,这微蓝和浓绿倒也相印成趣。
厦门的楼层大都不算高。BRT和建筑间的距离隔得很远。大概在那上面就可以轻易得看到海吧。
我想起芝加哥也有类似的轨道交通。只不过因为城市建筑十分拥挤。而且大都高楼耸立,所以大多数时候BRT都在不同的楼之间穿来绕去,还能看到跟高架桥平齐的楼层间吃早餐的人们,还能招手再见。
在街上看到一路10路车,是一个双层巴士。我觉得双层巴士和高架桥上的BRT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活动着,从更高一点的地方来看这个城市的面貌。感觉很好玩的样子。
也有比较好玩的旅游专线巴士。厦门这里的旅游专线貌似不是做做样子的,而是真正的旅游专线,都只设坐票,如果坐满了就不再载客了。而这些专线沿路的风光也是特意设置的,自然是风光无限的旖旎。我专门坐了一次旅游2号线。沿途一片绿茵茵的,时不时有一些小亭子、人工的溪流之类的,有一种轻巧的美。
3.上班附近听说就是中山路、小吃一条街之类的。有天下班早就一个人去逛了逛。是一条“台湾小吃街”。各个档位上的海鲜个头硕大,让我这个没怎么见过海鲜的人颇为惊异。龙虾有男生的手掌那么长,火红的颜色, 30块仅仅一半,名曰“烤龙虾”,听北京的同事说这在北京要上百,不知道是真是假。还有据说叫“北极贝”的东东,不知跟北极有何联系。还有张牙舞爪晃悠的犹豫,一盘20。各个档铺上都还有现杀生蚝的,一堆模样颇为丑陋的东东,最后揭开像装产珍珠的那个蚌一样的东东,里面一片洁白,但是表壳上好像癞蛤蟆的脸,10快10个。
我一天下班逛到那里,点了生蚝,但不知为何,吃起来没有在广州时候吃的那般有滋味了。满嘴都是蒜的味道。
又一天,按捺不住,吃了半边的虾—看着它个头好大,实则里面的肉着实不多,我三口两口就吃完了—还是那个问题,蒜味太浓了!其实,我懂,海鲜一类的东西,吃的本来就是这股鲜味儿,但是像虾和蟹等等这种东西,其实肉质很柔嫩,要么通过清蒸的方式来蒸出它本身的鲜美来;要么通过爆炒等方式一番添油加醋使之味道味道漫溢出来。但是通过烧烤这种方式,只能使得猪肉、羊肉或者牛肉等这种本身富含油脂的肉类分泌处油来衬托其味道;或者使韭菜、辣椒、青菜、土豆、茄子通过孜然粉等烧烤用的香料来曾益其香。但像海鲜这类吃食,本身油脂不大,烤的时候没办法分泌油出来,而本身它们的味道也太过寡淡(哎,用我这个湖北重口味人的眼光来看),所以只能通过蒜蓉这种极冲的作料来伴着烤;但对于这个量的把握,稍微添多一点就过了;但一般哪有人掌握得好这个蒜蓉的量啊!所以吃起来总体,虾和生蚝都是一股浓浓的蒜味。
唯一吃得还算过得去的海鲜当属转角遇到爱里面罗志祥他们做的那种海蛎煎。但那也并非托海鲜的福。我听所有做海蛎煎的女老板娘都用我听不太懂的福建版普通话说着:娃娃煎(反正是这么发音的,百度上说闽南语发音为额阿煎,难怪听着像娃娃煎了),还想着,他们真会把小娃娃拿来煎吗?
但实则招牌上都写着“海蛎煎”。15块一张。很快做好了。中间一圈黑乎乎的东西估计就是海蛎了,边上都是一圈黄黄的面饼—跟我们家里自己摊的煎饼很像。吃的时候也并没觉出来那海蛎多好吃;倒是吃着满口都是煎饼里的鸡蛋香了。
感觉,还在广州稍微吃到了一些好吃的海鲜—还曾在冬天还是初春的时候吃过青口,也蛮不错。
厦门的海鲜,我一定是去错了地方。
不过在小吃街里,偶遇一个老婆婆挑着一筐腌过的小桃子卖—她声称是“脆桃”。在别处确实没见过我尝了一个蛮好吃。于是,她就怂恿我买了好多,至少有30多个。
晚上我还记得吃了几个,确实如五月桃一样脆生生的,而且还很甜;但第二天我再去吃的时候,那些桃子周围都围着一圈小虫疯狂的乱妞,再一捏,发现表皮都溃烂了。
在楼下那家水果店买香蕉时候,看那家店里也放着类似的桃子,不过都是浸在装着水的盆子里,问过老板才知道,这种桃子一定得放冰箱,否则放不过第二天。
心想着,这卖桃子的老妇人,明知道这桃子是要放冰箱的,还卖给我这么多!但好歹也是尝到了一种别处没有的甘甜,也就罢了。
我直到离开厦门的时候,也没来得及去那家大名鼎鼎的“小眼镜大排档”吃吃看,不知道他们那里的海鲜是否会更加正宗,更加别具一格一些。
4.我想厦门之所以能够成其为厦门,能让人们一听到鼓浪屿就为之着迷,大概是离不开舒婷那些浪漫诗人和各种文青的推波助澜。
5.我也曾很想去妞博上的一个妞开的一家叫树里的店。
厦门,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或许也不见得是多么便宜美味的海鲜;多么清新的海风,或者多么浪漫宜人的鼓浪屿;而恰恰是这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营造起来的那一种调调—它就有那一种勾人心魂的魅力,让人都慢下来,晃晃悠悠兜兜转转的沉浸在那一种情调当中,让人短暂的“不知魏晋”吧!
1.芒果也有籽啊!
厦门的水果和广州那边的很像。都有我不太敢吃的台湾水果释迦(大概像圆圆的释迦摩尼的脑袋才这样叫的吧)。也有硕大的芒果,青皮的和酱黄皮的。有次在楼下的水果摊买芒果,大芒果都可以切成小块。晚上没什么生意,店主就帮我很仔细的切。边切边跟我聊了两句,我问,是不是全部可以切成小块小块的啊?(我之前见到过很多次,但确实一次都没吃过,吃的都是小的很软的那种,无法切块)老板笑着说:那怎么可能哦!切到籽那里就不能切了啊!
我楞了一下:啊,芒果还有籽啊?哪里是它的籽啊?这问题像个白痴一样。但我素来吃芒果的次数也不多,吃的时候因为太软,黏黏糊糊的,每次也都狼吞虎咽下去了。
老大带着匪夷所思的表情,边笑道:中间那厚厚的一片咬不动的地方就是它的籽啊!
我着实吃了一惊,完全没想到果实的籽可以是厚厚的一片的形状!但也为自己的无知而有点羞:哦,原来那里就是籽啊!我说怎么从来都咬不动啊!
走的时候,老板对我说:我还从来没见过不知道芒果籽的人呢!
好吧,这对他和对我来说都算开了眼界吧!
2.厦门的交通有一部分是快速交通系统即BRT。其实这BRT和武汉的轻轨很像,都是有特意的通道,且是在街道上架起高架桥。我来来回回经过了很多次这高架桥,但从来没有去坐过BRT。桥下柱子上都是粉刷着带点微蓝又有点轻绿的漆,从底部浓浓的爬上了很多爬山虎,这微蓝和浓绿倒也相印成趣。
厦门的楼层大都不算高。BRT和建筑间的距离隔得很远。大概在那上面就可以轻易得看到海吧。
我想起芝加哥也有类似的轨道交通。只不过因为城市建筑十分拥挤。而且大都高楼耸立,所以大多数时候BRT都在不同的楼之间穿来绕去,还能看到跟高架桥平齐的楼层间吃早餐的人们,还能招手再见。
在街上看到一路10路车,是一个双层巴士。我觉得双层巴士和高架桥上的BRT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活动着,从更高一点的地方来看这个城市的面貌。感觉很好玩的样子。
也有比较好玩的旅游专线巴士。厦门这里的旅游专线貌似不是做做样子的,而是真正的旅游专线,都只设坐票,如果坐满了就不再载客了。而这些专线沿路的风光也是特意设置的,自然是风光无限的旖旎。我专门坐了一次旅游2号线。沿途一片绿茵茵的,时不时有一些小亭子、人工的溪流之类的,有一种轻巧的美。
3.上班附近听说就是中山路、小吃一条街之类的。有天下班早就一个人去逛了逛。是一条“台湾小吃街”。各个档位上的海鲜个头硕大,让我这个没怎么见过海鲜的人颇为惊异。龙虾有男生的手掌那么长,火红的颜色, 30块仅仅一半,名曰“烤龙虾”,听北京的同事说这在北京要上百,不知道是真是假。还有据说叫“北极贝”的东东,不知跟北极有何联系。还有张牙舞爪晃悠的犹豫,一盘20。各个档铺上都还有现杀生蚝的,一堆模样颇为丑陋的东东,最后揭开像装产珍珠的那个蚌一样的东东,里面一片洁白,但是表壳上好像癞蛤蟆的脸,10快10个。
我一天下班逛到那里,点了生蚝,但不知为何,吃起来没有在广州时候吃的那般有滋味了。满嘴都是蒜的味道。
又一天,按捺不住,吃了半边的虾—看着它个头好大,实则里面的肉着实不多,我三口两口就吃完了—还是那个问题,蒜味太浓了!其实,我懂,海鲜一类的东西,吃的本来就是这股鲜味儿,但是像虾和蟹等等这种东西,其实肉质很柔嫩,要么通过清蒸的方式来蒸出它本身的鲜美来;要么通过爆炒等方式一番添油加醋使之味道味道漫溢出来。但是通过烧烤这种方式,只能使得猪肉、羊肉或者牛肉等这种本身富含油脂的肉类分泌处油来衬托其味道;或者使韭菜、辣椒、青菜、土豆、茄子通过孜然粉等烧烤用的香料来曾益其香。但像海鲜这类吃食,本身油脂不大,烤的时候没办法分泌油出来,而本身它们的味道也太过寡淡(哎,用我这个湖北重口味人的眼光来看),所以只能通过蒜蓉这种极冲的作料来伴着烤;但对于这个量的把握,稍微添多一点就过了;但一般哪有人掌握得好这个蒜蓉的量啊!所以吃起来总体,虾和生蚝都是一股浓浓的蒜味。
唯一吃得还算过得去的海鲜当属转角遇到爱里面罗志祥他们做的那种海蛎煎。但那也并非托海鲜的福。我听所有做海蛎煎的女老板娘都用我听不太懂的福建版普通话说着:娃娃煎(反正是这么发音的,百度上说闽南语发音为额阿煎,难怪听着像娃娃煎了),还想着,他们真会把小娃娃拿来煎吗?
但实则招牌上都写着“海蛎煎”。15块一张。很快做好了。中间一圈黑乎乎的东西估计就是海蛎了,边上都是一圈黄黄的面饼—跟我们家里自己摊的煎饼很像。吃的时候也并没觉出来那海蛎多好吃;倒是吃着满口都是煎饼里的鸡蛋香了。
感觉,还在广州稍微吃到了一些好吃的海鲜—还曾在冬天还是初春的时候吃过青口,也蛮不错。
厦门的海鲜,我一定是去错了地方。
不过在小吃街里,偶遇一个老婆婆挑着一筐腌过的小桃子卖—她声称是“脆桃”。在别处确实没见过我尝了一个蛮好吃。于是,她就怂恿我买了好多,至少有30多个。
晚上我还记得吃了几个,确实如五月桃一样脆生生的,而且还很甜;但第二天我再去吃的时候,那些桃子周围都围着一圈小虫疯狂的乱妞,再一捏,发现表皮都溃烂了。
在楼下那家水果店买香蕉时候,看那家店里也放着类似的桃子,不过都是浸在装着水的盆子里,问过老板才知道,这种桃子一定得放冰箱,否则放不过第二天。
心想着,这卖桃子的老妇人,明知道这桃子是要放冰箱的,还卖给我这么多!但好歹也是尝到了一种别处没有的甘甜,也就罢了。
我直到离开厦门的时候,也没来得及去那家大名鼎鼎的“小眼镜大排档”吃吃看,不知道他们那里的海鲜是否会更加正宗,更加别具一格一些。
4.我想厦门之所以能够成其为厦门,能让人们一听到鼓浪屿就为之着迷,大概是离不开舒婷那些浪漫诗人和各种文青的推波助澜。
5.我也曾很想去妞博上的一个妞开的一家叫树里的店。
厦门,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或许也不见得是多么便宜美味的海鲜;多么清新的海风,或者多么浪漫宜人的鼓浪屿;而恰恰是这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营造起来的那一种调调—它就有那一种勾人心魂的魅力,让人都慢下来,晃晃悠悠兜兜转转的沉浸在那一种情调当中,让人短暂的“不知魏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