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红头绳”等经典场景你还记得吗? 演过1700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下月来杭
![]() |
自1964年第五届“上海之春”艺术节首演小型版后,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已整整50年。6月23日晚,前身为《白毛女》剧组的上海芭蕾舞团,将在杭州大剧院倾情上演这部大型芭蕾舞剧。
半个世纪里,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1700场,跟《红色娘子军》并称为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的两朵奇葩,素有南“白”北“红”的美誉。曾远赴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演出,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
可以说,《白毛女》凝聚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为此,杭州日报文艺群和杭州大剧院特携手推出20个名额,请你带着回忆和期待,来看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载歌载舞的足尖舞蹈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白毛女的故事曾在一代人心里烙下了深深印记。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根据同名歌剧创作改编而成的,从最初凄惨的民间传说到浪漫的红色经典舞剧,传承至今历经了50个春秋,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所称赞。
舞剧《白毛女》不但是中国芭蕾史上奠基作品之一,更是中国芭蕾民族化道路上的艺术精品。
西洋芭蕾只舞不唱,《白毛女》则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加进了许多伴唱。除了歌剧原有的《北风吹》、《扎红头绳》等以外,还吸取华北地区的民歌和戏曲的音乐素材,新创作了《序歌》、《压不住的怒火》、《漫天风雪》、《见仇人烈火烧》、《盼东方出红日》等独唱、重唱、合唱、齐唱歌曲和大量场景音乐,为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情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舞蹈形式上,作为“洋为中用”的艺术典范,《白毛女》既运用了外来芭蕾的语汇,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精华,展现了芭蕾的脚尖功力。
年逾八旬的《白毛女》编导程代辉说,这部作品让中国芭蕾第一次甩掉了“洋拐杖”。正是中西结合的芭蕾舞尝试,使《白毛女》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掀起“芭蕾外交”的《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镇团之宝”
完全由中国艺术家打造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有多红?此剧自创排至今,演出1700场。《白毛女》曾东渡扶桑,为中日邦交掀起“芭蕾外交”的旋风;它又出访西欧北美,将文化友谊洒遍世界。
作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芭蕾舞题材,《白毛女》曾经被国内不同的舞蹈团体上演过无数版本。不过,最原汁原味的《白毛女》当属上海芭蕾舞团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芭蕾舞团和《白毛女》的血肉关系——成立于1979年的上海芭蕾舞团,前身正是1964年组成的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
对舞剧《白毛女》,现任上海芭蕾舞团团长的辛丽丽特别有感情,这是上芭的“看家戏”、“镇团之宝”,而她本人也是舞台上第二代“白毛女”的演绎者。
《白毛女》一直是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该剧曾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舞剧金奖,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获过24枚奖牌。
了解一下
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始末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人们叫她“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新型歌剧《白毛女》,由贺敬之和丁毅承担了改编任务,获得热烈反响。
歌剧《白毛女》在1949年之前,已经演了200多场。1951年《白毛女》(田华、陈强主演)被拍成黑白故事片,在全国155家电影院播映,首演观众达600万人次,创下最高电影卖座纪录。
1952年,日本清水正夫与松山树子夫妇观看了故事片《白毛女》后,被剧情深深感动,随后他们从田汉手中得到歌剧剧本,改编成芭蕾舞《白毛女》。在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下,日本版的《白毛女》于1958年到中国访问演出,随后曾13次到中国演出,观众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门票。此事给中国芭蕾舞界带来极大的震撼,因而发出了中国芭蕾舞一定要改革的呼声。
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于1964年,是前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而成的。一炮打响,引起了全国轰动。从那时起,《白毛女》与同时面世的《红色娘子军》一起举起了中国芭蕾的本土化大旗,成为一代国人心中的永恒经典。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张向芳刊发时间: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