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发展促“景漂”热潮
![]() |
---------------------------------------------------
来源:瓷都晚报 | 作者:赵松发等
---------------------------------------------------
“景漂”由“北漂”延展而来,意思是漂泊在景德镇的外地人。他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因为陶瓷聚集在景德镇。据非官方统计,如今漂在景德镇的“景漂”已达数万人之多,而且还不包括那些像候鸟一样,每年只在景德镇待一两个月对陶瓷感兴趣的其他门类艺术工作者。
有媒体将景德镇与北京的宋庄相提并论,认为“景漂”的大量出现,可以助推瓷都迈向艺术之都,因为“即便红极一时的北京宋庄,最鼎盛的时候,也只吸引了两万艺术家前往”。
事实上,从古至今,景德镇都不乏“景漂”一族的身影,元朝时,景德镇外来工匠最多时达9万人,他们带来全国各地先进的制瓷工艺,这是景德镇登上世界陶瓷制高点的社会基础。一切与景德镇的包容有关。“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只要你热爱陶瓷,这里便是天堂……
陶艺发展促“景漂”热潮
“景漂”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 |
最近,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精神,由部分市政府参事为主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围绕“景漂”这一课题,通过座谈讨论、现场考察及个别专访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展开调研活动,对“景漂”形成的特点和如何应对有了基本的认识。
所谓“景漂”,是近年来人们借用“北漂”之意形容外来艺术人员聚集景德镇的一种社会现象与特定群体。追溯历史,“工匠来八方,器成走天下”的“景漂”现象屡有形成并铸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历史地位,而当今形成的“景漂”时间界定应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近几年间,发展势头迅速并初具规模。据初步测算,目前“景漂”一族已达每年两万多人次规模,其中外籍艺术家1200人左右,国内艺术家3600人左右,毕业后从事创作的学生5500人左右,陶瓷爱好者及其他从事陶瓷制作和辅助工作的人员1万人左右。分析“景漂”形成的过程,我们认为有“四性”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自发性。“景漂”群体的形成,尽管因素众多,目的不同,有的是为“名利”而来,有的是为谋生而来;有的是为升华艺术素养而来;有的是为“朝圣”而来;有的是为扩展艺术面、发展陶瓷艺术而来,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民间行为的自发而来。其途径一是经亲朋好友引荐而留下;二是慕景德镇浓厚的陶瓷艺术氛围而来;三是参加学术交流后意犹未尽而留下;四是乐天陶社、三宝陶艺村等民间机构实施的国外陶瓷爱好者的陶瓷体验游;五是由我市数十家陶艺创业基地和许多民营中介机构的吸引而安营扎寨下来;六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毕业生留(来)景创业;七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引进的外教人员;八是前来参加短期培训和实习的外地艺术院校和艺术系的刚毕业或在读学生;九是周边人员被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势头好而吸引过来。
“景漂”人员在景德镇滞留形式有:一是常住型,许多人员已在景德镇成家立业或购房租房长期居住、工作;二是候鸟型,象乐天陶社、三宝陶艺村通过陶瓷体验游形式吸引外国游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引进的外教,中介机构及经纪人引进在景市进行短期陶瓷文化体验的国内外艺术家和大学生等。
“景漂”人员来景的形式经历了阶段变化:早期是由我市艺术家和陶瓷经营户通过朋友介绍和艺术交流等形式邀请个别艺术家来景市进行短期创作体验,在我市宾馆包吃包住,作品由艺术家和邀请者各得一半;现在主要由单位和个人成立机构,实行有组织有计划地邀请艺术家来景创作,大都安排一处既有工作室、又有用餐、休息场所的地方,专门吸引外来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长期或定期来景市创作。
第二个特点是广泛性。“景漂”人员涉及我市陶瓷产业方方面面,不仅有艺术家还有从事陶瓷材料、成型、机械、管理、营销等方面人员,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从事绘画艺术的人员,其中还不乏业已成名的国内一流艺术家。他们看好景德镇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景德镇依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强的手工艺技法所在地,具有浓厚的陶瓷艺术氛围和良好的的创作环境(包括完整的产业链、优质且价格适中的原材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稳定的治安环境);二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国画、油画市场竞争激烈,而近年来随着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艺术作品的市场行情远远高于纸画作品,景德镇又形成了比较高端的艺术陶瓷市场,因而吸引他们选择换种艺术媒介来打开市场;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市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吸引外来艺术家来我市进行创作体验,发扬景德镇陶瓷艺术,弘扬祖国陶瓷文化,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个特点是融入性。由于怀揣“陶瓷梦”和适宜的工作环境,“景漂”很快融入至景德镇陶瓷大溶炉中。首先,为景德镇陶瓷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继传统陶瓷艺术人才队伍和“学院派”陶瓷艺术人才队伍之后,“景漂”形成了第三支陶瓷艺术人才的生力军队伍。其次,给景德镇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理念,“景漂”用现代手段和其它艺术手法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表现方式进行重新构造,用崭新的形式表达对陶艺的理解,对瓷都传统技艺的发展提高产生了明显创新推动作用,使景德镇瓷器风格展现出多样性。第三,提升了景德镇的海内外影响力,数以万计“景漂”的涌入,有利于吸收海内外各种资源在景德镇集聚,同时也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景德镇在海内外的影响,使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艺术交流中心。
第四个特点是不稳定性。“景漂”与“北漂”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在稳定性方面。“北漂”大都是按照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在北京等机会,而“景漂”不同,一些人只是想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而来,就是那些真正想从事陶瓷艺术的,只有适应的才能留下来。据初步估计,“景漂”在景德镇购房安家约3千人左右〈多数为陶艺家〉,租房租作坊或店面的约5千人左右〈多数为陶瓷院校毕业生和周边人员〉,其它人员流动性较大,有呆几个月的,也有呆几天的,还有一年内来几次的,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发展不佳,难接市场
“景漂”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从有利于“景漂”健康发展的角度,发现有以下主要问题:
1、规范管理不力。由于“景漂”自发形成,没有相应的对接管理机构,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导致“景漂”的人次、创作、销售及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无法摸清,聚集效应难以发挥。
2、发展环境欠优。由于当今“景漂”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很多工作缺乏前瞻性,导致长期居景的艺术家们涉及到荣誉称号评定、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展示、市场销售等问题;短期交流的艺术家们涉及到接待服务问题;新就业的大学生面临创业资金缺乏、创业场所不理想、艺术技能的提升等困难;周边人员面临享受城镇待遇、融入景德镇的问题。
3、市场对接困难。“景漂”创作的产品大多有创新的特色,在投入市场后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创新的艺术价值由于缺少“大师”的头衔难以得到市场认同因此在价格上得不到充分体现,另一种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由于没有申请专利容易被仿造、知识产权受到侵犯,致使不少“景漂”的作品在景市市场销售渠道不畅,只好运回外地销售。
让“景漂”茁壮成长
关于“景漂”的应对建议
根据“景漂”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按照利用“景漂”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和陶瓷艺术发展的要求,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瓷都的目标,如何扶持和推动“景漂”健康发展壮大需要通盘谋划。
第一,设立服务机构。虽然一些人认为对“景漂”,政府不要过多干涉,但调研中,不少“景漂”人员迫切期盼政府要有所作为。我们建议由市瓷局牵头,成立外来艺术家协会组织,挂靠在市陶瓷协会,配备工作人员,负责“景漂”发展规划,为“景漂”人员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为需要提供职称评定、创作评奖、签证延期、小额贷款及维权保障等方面帮助的人员做好服务,让他们安下心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要规范对“景漂”人员的管理,做好他们艺术道德修养的教育引导,市工商、税收等部门要强化监管,提升管理水平,做到应管尽管。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要围绕把景德镇打造成中国创意之都、世界陶瓷艺术交流之都、世界陶瓷圣地的高度,重视和加强“景漂”的发展壮大。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市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设立专栏和不定期刊登宣传“景漂”的文章,积极宣传“景漂”的意义和作用,宣传“景漂”代表人物,引导“景漂”更好地发展,扩大“景漂”的影响,吸引更多人到景德镇来创业发展。同时以瓷都人素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为“景漂”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在社会地位、经济交往上一视同仁,平等待遇,与瓷都人融为一体,防止和杜绝歧视行为发生。
第三,支持中介机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景漂”是由我市一些中介机构和经纪人有组织有计划地筑巢引凤吸引过来的,他们为“景漂”艺术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景漂”艺术家在我市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这些中介机构和经纪人的发展,在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做强做大,帮助他们争取国家的技术改造、科技、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让中介机构成为“景漂”安营扎寨的理想之地和类似“北漂”的“经纪人”。同时,市工商等有关部门要规范中介机构和经纪人的发展,特别是对那些贡献较大、诚实守信、发展良好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要予以宣传和表彰,以引导全市类似机构健康发展。据了解,我市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已经或正在着手采取合作模式引入资金,打造档次更高的集创作、食宿、休闲、展示、交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外来艺术家服务基地,建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与支持。
第四,创立服务平台。鼓励有关部门、单位为“
景漂”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一是学术交流平台,以我市“三院”、“三所”等陶瓷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经常举办“景漂”艺术家与我市陶艺家对话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广乐天陶社定期邀请海外艺术家来景举办学术讲座的经验。二是市场对接平台,对“景漂”比较集中聚集的老鸦滩、老厂等地方,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治理“脏、乱、差”机制,完善以大学生为主的市雕塑瓷厂乐天陶社“星期六”市场。积极创造条件规划建设“景漂”其它人员和按陶瓷艺术品种分类的其它类型市场,形成丰富的市场体系,经常举办“景漂”专题展览、展销活动,尤其是在瓷博会期间开设“景漂”陶艺作品专项展厅。三是信息发布平台,通过新组建的外来艺术家协会出版的画册、刊物、网站及时发布“景漂”重要动态及高端艺术技术陶瓷创新与交易的信息。
第五,实施激励机制。一是为吸引更多的外地知名艺术家来景扎根创业,拟在市高新区、市陶瓷工业园或省陶瓷工业公司所建的陶溪川内规划和建设成片的别墅式作坊,免费提供给外地国家级以上艺术大师或教授作创业基地,以形成示范性聚集效应。二是拟在中国陶瓷馆内划出部分场地免费长期设定“景漂”艺术家精品展示厅。三是拟由市瓷局牵头,根据“景漂”族对我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贡献突出的“景漂”人员拟颁发“荣誉市民”证书并享受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政策,以积极鼓励“景漂”在我市不断健康发展壮大,为实现“陶瓷梦”,建设世界瓷都作贡献。
“景漂”调研课题组成员:嵇景辉、蔡衍富、赵松发、胡永泰、陈家林、赵彩泉
赵松发(执笔)
延伸阅读:
千年瓷都景德镇在历史文化的沉积下,其厚重的制瓷工艺和文化传统,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景德镇的瓷都文化,深深吸引了一大群对陶瓷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在瓷都文化的感召下,纷纷来到景德镇,来感受瓷都特有的文化氛围,在理解感受千年瓷都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景德镇瓷文化的理解,来进行创作。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和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传统工匠对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继承保持着原有的面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外来文明的不断涌入和“景漂”群体的不断壮大,这种外来文明和思想对瓷都传统技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创作思想的碰撞,使景德镇瓷器风格展现出多样性。在这创作激情不断的碰撞吸收消融之中,景德镇的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样一个过程,是从上世纪的8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思潮不断融合的结果。这种变化,加快了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一代的中国陶瓷艺术家经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全面洗礼,这一时期,中国陶艺界出现了以“现代陶艺”冠名的年轻群体,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反叛和突出个性,所谓的反叛就是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将陶瓷艺术从传统的实用性中分离出来,并用“现代陶艺”这样的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重新界定的概念,同时以特有的方式,建立一种从艺术角度表现的,以形式的创新为主要目标的新的陶瓷语言。
他们在制作工艺上,打破传统陶瓷艺术中心的装饰风格和造型观念,把表现形式更多地放在瓷器的制作材料和造型表现上。由于制作陶瓷所选用材料的特殊性,塑造成型时融入了许多特殊的表现手法,使陶瓷的表现形式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在表现上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为此,瓷器的制作也成为现代艺术的新的实验场地。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相比扩充了审美范畴,表现思想和手段层出不穷。把一些表现粗糙、残缺、破碎的表象带到陶艺中,把非烧制的其他材料如金属、玉器融合进陶艺,把各种切、划痕、刻刮等不和谐的肌理线条表现引入到陶艺,形成一种抽象的美。改变陶瓷一成不变的沉稳风格,还把丑、怪、不协调等趣味引入到陶艺,针对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将陶瓷艺术引入到城市的环境和建筑空间中,大大开拓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和使用范围。
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中,“景漂”一族在实践过程中,开始意识到传统形式的表现手法,在现今社会并非要完全抛弃。可以将传统文化方式用现代手段进行重新构建,在现代雕塑和烧制中展示新的风采。
因此,景德镇再一次成为新文化新艺术的试验地,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美院学生和许多国外陶艺家们,纷纷来到景德镇集中,在这里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创作的灵感启迪着“景漂”的全情投入,景德镇艺术的熏陶使这些“景漂”受益匪浅。不同类型的思想艺术形式在这里演绎着华彩乐章。自由的空间,浓浓的艺术氛围,使景德镇的传统瓷都文化,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束缚,经众人演绎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