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 25-II(十四)做学问不会没有用处
读人文社会学科的朋友,会抱怨,几年的学术训养只是让自己多了些才情,但在生活与生计面前,百无一用。我自己有时候也不禁彷徨,因为对于一个实用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确实是个最不实用的东西。
就连经济学,很多时候也不能免俗。昨天几个朋友一起,把国内叫得上名字的经济学家细数一遍时,突然发现,他们之所以德高望重,并非学术上的造诣有多高,而是他们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时的作为,个人德行的贵重,以及对民族文脉的担当。这让Jim爷爷很讶异,因为这跟美国以学派斗争为基石的意识形态辩论,截然不同。不过,深谙中国文化的他也感叹,用德行、作为和情操来衡量人,倒是十分中国。
Jim爷爷是一个70年代的老普林斯顿,当时他研究的是发展理论。可以说这是那个年代最红火的研究领域,因为在早前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当时的国际巨变,刺激这个理论研究迅速向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范畴延伸。在冷战的背景下,一面是风风火火的民主化浪潮,一面是以日本为头雁的亚洲经济奇迹,以及拉丁美洲的进口替代模式。
料想,彼时研究发展理论的Jim爷爷,就像现在研究德国产业政策的我,似乎是被一下子丢进塞满各种仪器的实验室,瞪大了眼睛,对大观园里的一切充满好奇。
我和Jim爷爷是2010年在泰国认识的,当时,我在泰国采访红衫军。我已经记不得是谁介绍我们认识的了,但是对Jim爷爷在曼谷的那个图书馆一般的家,倒是记忆犹新。特别是一本《Who Owns History》的书,此后,我便开始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博物馆,并把开一个博物馆加进了我的愿望列表。
那段时间的采访,让我已经完全陷入泰国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的泥潭,找不到分析的框架,留下的只有胸中各种情绪的激荡。这个时候,我的大脑试图找一个便宜的逻辑,我的思维变得跟各种不靠谱砖家一样。这让我恼羞成怒,因为读书时,很容易把自己读到的材料按照学术框架进行填空,但是一开始田野调查,那些学理的逻辑就突然断线。
所以见到Jim爷爷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拿着一堆不会做的数学题,跑去找老师的学生。研究发展理论的Jim爷爷,自然是驾轻就熟地帮我在各种理论和我的困惑中做连线题。随后,他还把我介绍给了Pasuk 奶奶,这位70年代剑桥毕业,批判他信,但也拒绝加入军政府内阁的泰国经济学家,帮我透过泰国表面的乱象,看到背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我不能说,尽信书,或者尽信师,佛家不是也讲究,佛法僧的体系么。书与师,就像法与僧,都是帮我们看到背后的那个理,或者佛。所以,每同Jim爷爷见面的时候,我都是兴奋地把我最近的收获倒出来,他呢,则是稍微从理论层面点拨一下。然后,我就忍不住一拍大腿,啊呀,就是这样呢。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功力,我想,他也不会先后做两家中国的银行的独立董事了吧。
因此,昨天我们几个人在探讨中国和美国金融改革的政策制定时,Jim爷爷总结说,看来中国是在前期的政策征询阶段,比较小团体,但是一旦进入立法层面,就迅速进入公众的视角,改革变得红红火火;而相比之下,美国是先立法,虽然这个阶段很透明,但是一旦进入具体行政层面,就瞬间逃离公众的视角,裹挟各种利益团体,改革难以推进。说得在座一位金融圈朋友,忍俊不禁地说,哈哈,都是人嘛。
有了人,便需要一个做决策和做执行的体制。那么,如何建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制,便是政治了。
所以,这位在亚洲生活了40年的老普林斯顿,并不是一个老学究。在他对政治体制的判断中,并不仅仅观察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决策,也包括它有没有能力做决策和做执行。这也无怪乎美国国会当机的时候,奥巴马通过行政干预来强推环境政策;法国制造业升级乏力时,开始向低附加值回落;就连对泰国政治的分析,也不应该仅停留在它表面的街头斗争是否热闹,而是看政府和国会是否还能工作。
有的时候,我的思考方式,有些太年轻太呆板,其实前段时间“那道犀利的眉宇”就指责过我这个问题。不知道等我到了Jim爷爷的年纪,是不是才能摆脱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魔咒。不过,不论如何,即将开启的德国产业研究,倒是给了我一片蓝海,因为不会有什么理论范式去束缚我。就连Jim爷爷也说,德国,是一片盎格鲁撒克逊人一直没有搞懂的土地。
就连经济学,很多时候也不能免俗。昨天几个朋友一起,把国内叫得上名字的经济学家细数一遍时,突然发现,他们之所以德高望重,并非学术上的造诣有多高,而是他们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时的作为,个人德行的贵重,以及对民族文脉的担当。这让Jim爷爷很讶异,因为这跟美国以学派斗争为基石的意识形态辩论,截然不同。不过,深谙中国文化的他也感叹,用德行、作为和情操来衡量人,倒是十分中国。
Jim爷爷是一个70年代的老普林斯顿,当时他研究的是发展理论。可以说这是那个年代最红火的研究领域,因为在早前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当时的国际巨变,刺激这个理论研究迅速向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范畴延伸。在冷战的背景下,一面是风风火火的民主化浪潮,一面是以日本为头雁的亚洲经济奇迹,以及拉丁美洲的进口替代模式。
料想,彼时研究发展理论的Jim爷爷,就像现在研究德国产业政策的我,似乎是被一下子丢进塞满各种仪器的实验室,瞪大了眼睛,对大观园里的一切充满好奇。
我和Jim爷爷是2010年在泰国认识的,当时,我在泰国采访红衫军。我已经记不得是谁介绍我们认识的了,但是对Jim爷爷在曼谷的那个图书馆一般的家,倒是记忆犹新。特别是一本《Who Owns History》的书,此后,我便开始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博物馆,并把开一个博物馆加进了我的愿望列表。
那段时间的采访,让我已经完全陷入泰国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的泥潭,找不到分析的框架,留下的只有胸中各种情绪的激荡。这个时候,我的大脑试图找一个便宜的逻辑,我的思维变得跟各种不靠谱砖家一样。这让我恼羞成怒,因为读书时,很容易把自己读到的材料按照学术框架进行填空,但是一开始田野调查,那些学理的逻辑就突然断线。
所以见到Jim爷爷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拿着一堆不会做的数学题,跑去找老师的学生。研究发展理论的Jim爷爷,自然是驾轻就熟地帮我在各种理论和我的困惑中做连线题。随后,他还把我介绍给了Pasuk 奶奶,这位70年代剑桥毕业,批判他信,但也拒绝加入军政府内阁的泰国经济学家,帮我透过泰国表面的乱象,看到背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我不能说,尽信书,或者尽信师,佛家不是也讲究,佛法僧的体系么。书与师,就像法与僧,都是帮我们看到背后的那个理,或者佛。所以,每同Jim爷爷见面的时候,我都是兴奋地把我最近的收获倒出来,他呢,则是稍微从理论层面点拨一下。然后,我就忍不住一拍大腿,啊呀,就是这样呢。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功力,我想,他也不会先后做两家中国的银行的独立董事了吧。
因此,昨天我们几个人在探讨中国和美国金融改革的政策制定时,Jim爷爷总结说,看来中国是在前期的政策征询阶段,比较小团体,但是一旦进入立法层面,就迅速进入公众的视角,改革变得红红火火;而相比之下,美国是先立法,虽然这个阶段很透明,但是一旦进入具体行政层面,就瞬间逃离公众的视角,裹挟各种利益团体,改革难以推进。说得在座一位金融圈朋友,忍俊不禁地说,哈哈,都是人嘛。
有了人,便需要一个做决策和做执行的体制。那么,如何建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制,便是政治了。
所以,这位在亚洲生活了40年的老普林斯顿,并不是一个老学究。在他对政治体制的判断中,并不仅仅观察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决策,也包括它有没有能力做决策和做执行。这也无怪乎美国国会当机的时候,奥巴马通过行政干预来强推环境政策;法国制造业升级乏力时,开始向低附加值回落;就连对泰国政治的分析,也不应该仅停留在它表面的街头斗争是否热闹,而是看政府和国会是否还能工作。
有的时候,我的思考方式,有些太年轻太呆板,其实前段时间“那道犀利的眉宇”就指责过我这个问题。不知道等我到了Jim爷爷的年纪,是不是才能摆脱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魔咒。不过,不论如何,即将开启的德国产业研究,倒是给了我一片蓝海,因为不会有什么理论范式去束缚我。就连Jim爷爷也说,德国,是一片盎格鲁撒克逊人一直没有搞懂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