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的大东北 大东北里的童年
今天同事给发了一个东北流水席的帖子,虽然是辽东的,但还是让我想起了遥远的家的味道。
东北物资匮乏,冬天只有白菜土豆萝卜酸菜粉条,都是秋天储存的。秋天一到,街上会出现装满白菜的拖拉机,几毛钱一斤,买上几百斤,邻居朋友乐呵呵的帮忙用麻袋扛回来,其中一部分腌一缸酸菜,其余的码在墙角或者棚子里,冬天拿进屋时,白菜里都是冰碴。
每家屋子里都有一个地窖,里面全都是土豆,小时候我的任务就是跳进地窖往上运土豆,然后再蹬着墙爬上来,奶奶就比较聪明,用炉钩子刨土豆,一钩子一个。秋天的时候也会买些山东苹果,外屋地(厨房)的地窖比较窄和深,姥爷在地窖里吊一个篮子,就是天然的冰箱,苹果就放在篮子里,冬天的晚上姥爷就会变一个苹果给我,拿在手里凉凉的,对于那时的我就是大大的满足。
每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大酱。需要买上好多黄豆,这会儿我都要凑上去,在姥姥家炕上,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帮忙挑出坏的豆子,好的豆子用大锅煮熟,捣成泥,做成长方体方块,很大一块,用报纸包好,放在柜子里发酵,而我也会得到一碗黄豆拌酱油捧着哞哞的吃。那段时间屋子里充满豆子发酵的味道,那时候不喜欢,现在很怀念。豆子发酵好了,弄碎在酱缸里,加上盐水姜,等它变成大酱,每天都要捣酱缸,把酱从下往上捣,捣好后蒙上布,加盖一个盖子,姥姥家是铁皮的,奶奶家是木板,防雨,酱缸都是放在院子里,在酱里加几个土豆就变成了酱土豆,可以捞出来当咸菜吃,腌的透透的。
每年总有那么一天,几个姨妈还有妈妈姥姥一起在姥姥家炸丸子炸豆泡,隔夜的米饭肉葱花蔬菜,米饭捣碎,搅在一起做成丸子,热火朝天,可好吃了。小馋猫总要跑到厨房去尝尝,我是姥姥家最小的,大家都宠着我,看到我不说话了就会找好吃的给我,然后我就满血复活了。
奶奶是个勤劳的女人,是闯关东来东北的山东人。年轻时候种地,后来地不种了也要经常上山,采蘑菇,采榛子,摘野菜,收集落叶松的叶子烧火用。采的蘑菇晒干后,炖鸡肉就是标准的小鸡炖蘑菇。院子里也要开辟一小片地种上黄瓜柿子茄子豆角,还有两棵樱桃树,每年的七月奶奶都会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回去吃樱桃。
充实又幸福的秋天过去了,迎来了一整个白色的冬天,小兴安岭十一下第一场雪,到次年四月份开始回暖,每一年有半年是冬天。冬天来临之前要买煤买柴禾买锯末子,还有奶奶在山上收集回来的松针,堆满一棚子,就准备过冬了。松针特别易燃,用来引火再合适不过了,里面放上几根木头,松针烧的特别快,需要不停的往灶膛里推松针,小孩子因为新鲜都去抢着做。热气烧出来了,进入中空的墙里和炕下面,整个墙壁和炕都变得热热的,热的烫手,我就喜欢坐在小板凳上靠着暖暖的墙。暖气是炉子烧的,奶奶隔一段时间就要踩着小板凳,给暖气管道加水,冬天不能超过一天家里没人,不然晚上水管暖气管就要冻裂了,所以那会儿总有客人会说我先回家烧下炉子。
冬天到了,要准备迎接春节了,买半扇猪,分成小块,放在棚子里,都给冻成冰疙瘩。去冷库领冻带鱼,买一箱苹果一箱桔子,在屋里一直放着也不坏。还有就是街上有很多雪糕摊,摆在地上,挑挑拣拣买上一箱,也放在棚子里,在东北冰箱可能真的不是必需品。
过年就是都去奶奶家了,除夕到初五,其实我们小孩早在放寒假就早早都去奶奶家一起玩儿了。除夕男人们凑一桌麻将,女人们在厨房忙活,小孩们屋里屋外的跑放鞭炮。到点吃饭,一共三桌,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小孩一桌。小孩那桌始终在炕上,炕因为做了饭特别烫,吃饭总得换姿势,先用左屁股坐,烫着了就换右屁股。吃好了一起等着看春晚,可能很多人说春晚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大家一起看就特别的好看。热了就吃根雪糕,无聊了就出去放鞭炮放窜天猴,放完了就拿着手电,几个小屁孩在乌漆麻黑的晚上跑到小卖部,买划炮买摔炮。
奶奶家有一间屋子,现在看来一点都不大,但四个小朋友在那里玩了很多年捉迷藏,大家藏好,关上灯,另一个人进来摸黑找,可能藏在柜子里,柜子上面,窗台上,被垛里,甚至盘在晾衣绳上。哥哥花样比较多,有时他只是贴墙站着我们也找不到他,有时候跟在找的人后面,有时候偷偷捅那个人一下,哥哥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偶像。
吃过了晚饭,休息一会儿,就要就着春晚包饺子了。芹菜馅,白菜馅,还有小朋友们抢着吃的白糖馅,馅里包上硬币,吃到的人来年有好运。午夜十二点,准时放鞭炮,吃饺子。姐姐总能吃到硬币,我就很少吃到,她抽奖总能中,我就一次都不中。
饺子吃完了,春晚也看完了,但大家都选择不睡觉,奶奶七十岁还是坚持和几个儿子打通宵麻将,小朋友们也是那时候照葫芦画瓢的学会了打麻将,赢扑克牌的,也用压岁钱玩过一毛钱的,妈妈们还是会睡上一小会儿。就这样一整个年都在奶奶家过,中间会去姥姥家一天,但晚上还会回来,因为小朋友们都在等着,谁要出门都舍不得,觉得好失落。
春节过了,就要盼着春天了。三四月份开化,房顶上的雪开始融化,白天化成水流下来,晚上冻成冰,就成了冰溜子,放学的时候就喜欢摘人家房檐下的冰玩儿。那会儿衣服也是晾在屋外,衣服冻硬,然后等水份慢慢升华。
天气渐渐回暖,棉裤变成了毛裤,毛裤变成了绒裤,绒裤只剩下秋裤,脱了秋裤,夏天就来了。关于夏天的记忆不多,只记得一下雨就要穿上长袖T恤,晨练都是去爬山,所以现在的我一点都不喜欢爬山^ ^。休息的时候去大河,山下面就有河,小学的时候就是浩浩荡荡的排着长队去河边郊游,有水泥桥,有吊桥,晃晃悠悠的真不敢走,看到有人骑着摩托过吊桥就惊呆了。山和水就是夏天的记忆。
抬头发现写了这么多,这就是我的童年和东北。如今很多东西都不存在了,住了楼房,再也没有炕和地窖了,长辈们都去世了,过年也不再那么热闹,除了酸菜,妈妈也不会做大酱了,现在的东北冬天可以运过来新鲜的蔬菜,大家也不会准备太多白菜过冬,过年买几斤肉塞在冰箱里意思一下,冬天想吃什么都能买到,生活的方式随着发展改变了,不过记忆里东北的味道还是那样醇香。
东北物资匮乏,冬天只有白菜土豆萝卜酸菜粉条,都是秋天储存的。秋天一到,街上会出现装满白菜的拖拉机,几毛钱一斤,买上几百斤,邻居朋友乐呵呵的帮忙用麻袋扛回来,其中一部分腌一缸酸菜,其余的码在墙角或者棚子里,冬天拿进屋时,白菜里都是冰碴。
每家屋子里都有一个地窖,里面全都是土豆,小时候我的任务就是跳进地窖往上运土豆,然后再蹬着墙爬上来,奶奶就比较聪明,用炉钩子刨土豆,一钩子一个。秋天的时候也会买些山东苹果,外屋地(厨房)的地窖比较窄和深,姥爷在地窖里吊一个篮子,就是天然的冰箱,苹果就放在篮子里,冬天的晚上姥爷就会变一个苹果给我,拿在手里凉凉的,对于那时的我就是大大的满足。
每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大酱。需要买上好多黄豆,这会儿我都要凑上去,在姥姥家炕上,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帮忙挑出坏的豆子,好的豆子用大锅煮熟,捣成泥,做成长方体方块,很大一块,用报纸包好,放在柜子里发酵,而我也会得到一碗黄豆拌酱油捧着哞哞的吃。那段时间屋子里充满豆子发酵的味道,那时候不喜欢,现在很怀念。豆子发酵好了,弄碎在酱缸里,加上盐水姜,等它变成大酱,每天都要捣酱缸,把酱从下往上捣,捣好后蒙上布,加盖一个盖子,姥姥家是铁皮的,奶奶家是木板,防雨,酱缸都是放在院子里,在酱里加几个土豆就变成了酱土豆,可以捞出来当咸菜吃,腌的透透的。
每年总有那么一天,几个姨妈还有妈妈姥姥一起在姥姥家炸丸子炸豆泡,隔夜的米饭肉葱花蔬菜,米饭捣碎,搅在一起做成丸子,热火朝天,可好吃了。小馋猫总要跑到厨房去尝尝,我是姥姥家最小的,大家都宠着我,看到我不说话了就会找好吃的给我,然后我就满血复活了。
奶奶是个勤劳的女人,是闯关东来东北的山东人。年轻时候种地,后来地不种了也要经常上山,采蘑菇,采榛子,摘野菜,收集落叶松的叶子烧火用。采的蘑菇晒干后,炖鸡肉就是标准的小鸡炖蘑菇。院子里也要开辟一小片地种上黄瓜柿子茄子豆角,还有两棵樱桃树,每年的七月奶奶都会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回去吃樱桃。
充实又幸福的秋天过去了,迎来了一整个白色的冬天,小兴安岭十一下第一场雪,到次年四月份开始回暖,每一年有半年是冬天。冬天来临之前要买煤买柴禾买锯末子,还有奶奶在山上收集回来的松针,堆满一棚子,就准备过冬了。松针特别易燃,用来引火再合适不过了,里面放上几根木头,松针烧的特别快,需要不停的往灶膛里推松针,小孩子因为新鲜都去抢着做。热气烧出来了,进入中空的墙里和炕下面,整个墙壁和炕都变得热热的,热的烫手,我就喜欢坐在小板凳上靠着暖暖的墙。暖气是炉子烧的,奶奶隔一段时间就要踩着小板凳,给暖气管道加水,冬天不能超过一天家里没人,不然晚上水管暖气管就要冻裂了,所以那会儿总有客人会说我先回家烧下炉子。
冬天到了,要准备迎接春节了,买半扇猪,分成小块,放在棚子里,都给冻成冰疙瘩。去冷库领冻带鱼,买一箱苹果一箱桔子,在屋里一直放着也不坏。还有就是街上有很多雪糕摊,摆在地上,挑挑拣拣买上一箱,也放在棚子里,在东北冰箱可能真的不是必需品。
过年就是都去奶奶家了,除夕到初五,其实我们小孩早在放寒假就早早都去奶奶家一起玩儿了。除夕男人们凑一桌麻将,女人们在厨房忙活,小孩们屋里屋外的跑放鞭炮。到点吃饭,一共三桌,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小孩一桌。小孩那桌始终在炕上,炕因为做了饭特别烫,吃饭总得换姿势,先用左屁股坐,烫着了就换右屁股。吃好了一起等着看春晚,可能很多人说春晚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大家一起看就特别的好看。热了就吃根雪糕,无聊了就出去放鞭炮放窜天猴,放完了就拿着手电,几个小屁孩在乌漆麻黑的晚上跑到小卖部,买划炮买摔炮。
奶奶家有一间屋子,现在看来一点都不大,但四个小朋友在那里玩了很多年捉迷藏,大家藏好,关上灯,另一个人进来摸黑找,可能藏在柜子里,柜子上面,窗台上,被垛里,甚至盘在晾衣绳上。哥哥花样比较多,有时他只是贴墙站着我们也找不到他,有时候跟在找的人后面,有时候偷偷捅那个人一下,哥哥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偶像。
吃过了晚饭,休息一会儿,就要就着春晚包饺子了。芹菜馅,白菜馅,还有小朋友们抢着吃的白糖馅,馅里包上硬币,吃到的人来年有好运。午夜十二点,准时放鞭炮,吃饺子。姐姐总能吃到硬币,我就很少吃到,她抽奖总能中,我就一次都不中。
饺子吃完了,春晚也看完了,但大家都选择不睡觉,奶奶七十岁还是坚持和几个儿子打通宵麻将,小朋友们也是那时候照葫芦画瓢的学会了打麻将,赢扑克牌的,也用压岁钱玩过一毛钱的,妈妈们还是会睡上一小会儿。就这样一整个年都在奶奶家过,中间会去姥姥家一天,但晚上还会回来,因为小朋友们都在等着,谁要出门都舍不得,觉得好失落。
春节过了,就要盼着春天了。三四月份开化,房顶上的雪开始融化,白天化成水流下来,晚上冻成冰,就成了冰溜子,放学的时候就喜欢摘人家房檐下的冰玩儿。那会儿衣服也是晾在屋外,衣服冻硬,然后等水份慢慢升华。
天气渐渐回暖,棉裤变成了毛裤,毛裤变成了绒裤,绒裤只剩下秋裤,脱了秋裤,夏天就来了。关于夏天的记忆不多,只记得一下雨就要穿上长袖T恤,晨练都是去爬山,所以现在的我一点都不喜欢爬山^ ^。休息的时候去大河,山下面就有河,小学的时候就是浩浩荡荡的排着长队去河边郊游,有水泥桥,有吊桥,晃晃悠悠的真不敢走,看到有人骑着摩托过吊桥就惊呆了。山和水就是夏天的记忆。
抬头发现写了这么多,这就是我的童年和东北。如今很多东西都不存在了,住了楼房,再也没有炕和地窖了,长辈们都去世了,过年也不再那么热闹,除了酸菜,妈妈也不会做大酱了,现在的东北冬天可以运过来新鲜的蔬菜,大家也不会准备太多白菜过冬,过年买几斤肉塞在冰箱里意思一下,冬天想吃什么都能买到,生活的方式随着发展改变了,不过记忆里东北的味道还是那样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