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讲道理的人,可是在喜欢的人面前,我不想讲道理。
这篇文章,从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我看了三遍。三遍,每一遍都忍不住哭。
我真的是太感同身受了。
有那么多瞬间,我全部的愿望,也不过是想要一个人陪着我胡搅蛮缠。
讽刺的是,平时的自己却理性到只会和性格同样理性的人交往。于是每次emotional crisis的时候,身边从来就找不到一个能够抛下所有大道理坚定地和自己统一战线的人。
有时候会想到以前的朋友。会因为我表达了对X的一点不满,就突然变得对X比我还要生气。会因为我写了什么emo的日志,马上打电话来问我哪里不开心而不是让我冷静一点。会在我难过得不知所措的时候比我还要着急,不给我一点一个人自暴自弃更加难过的机会。却因为后来自己觉得“这样的人冲动到危险”而渐渐没有了联系。现在偶尔难受的时候回想起来,每次都有一种不甘心的后悔。可是有时候又会觉得幸好没有接近,那样的人虽然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陪着自己,平时却也还是太危险了吧。
希望身边有一个人能平时理性、却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以最温柔的方式表示理解,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也许确实是太多了。自己也在尝试着尽力成为这样的人,努力在别人对我说谁谁的坏话的时候一起义愤填膺地骂,在别人受委屈的时候不问缘由地去安慰。但是确实,在别人面前总会有顾虑,总是还是忍不住往politically correct的方向说话。但这些哪里是因为什么逻辑,哪里是因为“为了你好”,哪里是为了公正,说到底只是因为身在这世界言多必失的例子实在太多,人心的变幻莫测让自己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人面前说话都要有个分寸都要政治正确,免得对方一转身就把你的善意当成了威胁你的把柄。又或者是为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自己公正公平的形象,因为知道哪怕是一刻的冲动也有可能变成别人给自己打上“不理性不可靠不值得信任”标签的理由。
可是如果换一个人呢。如果换做是更加亲近的人呢。如果换做是知道永远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人呢。
我想,如果有一个我的复制人来向自己倾诉谁谁有多讨厌,我一定不遗余力地陪着他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底。就算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算不知道谁对谁错,就算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坏事,那又怎么样呢。既然相信对方平时理智,在这种需要不讲道理的理解的时候,陪着发泄一下又怎么样呢。
或者,至少,在认同自己的观点之后,再以最温婉最不伤人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告诫。就像文章中的母亲一样——我是多么羡慕作者啊。
之前在豆瓣上就看到一句话,“有时候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就是想难受一会”。
就像这篇日志,从emotional的开头打着打着突然就开始了理性思考。可是写到最后,仍然只是觉得,没有父母也没有朋友的理解却长成了一个打心底里如此脆弱的如此需要理解的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在我不讲道理大哭大闹的时候,可不可以请你不要拆穿。
---------------------
转自豆瓣
文/倪一宁
一般来说,想说点什么前都得讲个故事,无论真假,都得扯上“最近我的一个朋友”。这篇没有。
小孩子时常面临的一个选择题是,爸爸和妈妈你喜欢哪个?说都喜欢的通常被夸奖为“伶俐”,我一直不伶俐,我一贯的答案都是我妈。
其实我爸对我好太多了,我妈干过的负能量事件罄竹难书,我每学期开学都要发烧,她的解释是:“我从前以为你只是智商和普通同学有差异,原来体力也有。”我爸多宠我呀,他会笨拙地给我买衣服,带我吃饭特别舍得花钱,宠到对我每一任男朋友都看不惯。
可是我更喜欢我妈。没别的原因,我妈给我一种“战友”的感觉。
初中的时候,我人生跌到谷底,班主任闹离婚,觉得每一对窃窃私语的男女都有私情,英语老师怀孕,逼着我们反复抄写那几个固定词组——刚好,我两个枪口都撞上。我爸来我们学校接我,被老师们告了半个小时的状,回去路上,他一言不发,瞪着我说:你能不能别让我这么丢脸?
我拖拖拉拉地跟在后面,很想跟他说,我明明没有做错,你为什么不帮着我?
但我妈不一样。班里规定要穿校服,我不肯,非得在校裤里面套上自己的牛仔裤,在宽大的校服里搭出了各种花样。其实回头想来,真觉得所谓的“自己的衣服”,只是换一种丑法,可是我那时特别认真,非得趁老师不注意穿小脚裤,非得穿脖子后打结的短袖,非得活成不一样的烟火。
班主任告状到我妈那,她对此定性为“无心向学”、“旁骛太多”。
那天晚上,我在饭桌上愤怒地控诉她,我一定添油加醋了,我可能还动用了脏话,我爸几次想制止我,我妈都不让他说话。我没吃几口饭,她也没动筷子,我情绪激昂的时候,她也插嘴说:“是过分了啊。”
都过去那么久了,我打这段的时候,还是想哭。
其实也没什么,你知道青春期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孤胆英雄,和所有人作对,连逃个眼保健操,都能升华为“和全世界为敌”。我们也不知道这叛逆是为了什么,或许是荷尔蒙作祟,小说和电影一同怂恿,又有大胆的同学作为榜样,我们下意识地跟主流拧着来。我们就等着耗尽最后一颗子弹,然后牺牲,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致青春”,或者深情追忆“同桌的你”。
扯远了。我是想说,因为我妈的缘故,我没能成为霍尔顿,我没能承受学校和家庭的联手重压,我没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为同盟军的及时赶到,我的枪膛里还有剩余,我的脾气还没耗尽,我大概永远不会长成郑微们。我的悲伤还没来得及逆流成河,就被更广阔的大海接纳。
那晚我妈听我抱怨了两个小时,她说的最多的是“有病啊”,末了她跟我说:“哎呀你也知道,她们自己过得不好,所以难免会撒气到你头上。我们以后做事情当心点,少给她们机会。”
我含着泪,点了点头。
我爸看我们俩的眼神里写了六个字:养不教,母之过。
后来我就真的规矩了好多,我不想再让爸爸丢脸,我也不想给我妈惹气。我不知道的是,我妈跟着我一道义愤填膺后,请老师们吃饭,也塞了红包。那是我毕业好久以后才从爸妈的谈话片段中拼凑起来的真相,也是高中收敛了许多的原因。
哦,其实还是有个由头的,吃晚饭时,旁桌女生一个劲地缠着男友,要跟他分享奇葩室友的故事,一边讲述还一边征求群众意见:“你说,她是不是特别过分?”
男生显然特别不诚恳,他低下头拌面,犹犹豫豫地回答:“我哪知道呀,我又没见过她。”
“哎呀,我这不是在跟你讲嘛,难道你还不相信我?”
“这我也不能听你一面之词啊,而且你吧,这个肯定有情绪在里面,肯定不太客观。所以咱们还是别说了,专心吃饭吧。”
女生愣了一会,盯着专心拌面的男生,然后丢下一句:“咱们别吃了,专心分手吧。”
我被汤汁呛到,一边努力咳得委婉些,一边目送女生远去,我想起的,是跟在爸爸身后,却不敢去攥他衣角的我。
——其实我都知道的。你不是坏人,你努力想做到公正,你有许多难言的苦衷,你甚至是为我好,可是当我情绪澎湃得像晃动后的可乐时,能不能别像盖子一样,死死地捂住我不让我哭,能不能就让我一口气喷撒,别管弄脏了衣袖。你就让我抱着你哭,就让我尽兴一会儿,别理后果。
我爸的解释是:“你以后到了社会上,难道也随便说上司坏话,是他错怪了你?没有用的,你得学会谨言慎行。”
那个男生拦住她,手忙脚乱地道歉:“哎呀我真的不知道你们寝室情况啊,我怕我一插手,你们相处更恶劣。”
——我知道社会长什么样,再是愚蠢,我也粗通了一点辗转挪移、进退闪躲,对着普通朋友我话少了许多,心里再怎么“呵呵”,嘴上仍然是“哈哈”,可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仍然妄想能不问出路,不负责所有冲动,仍然像七岁时跺脚大哭嘶声尖叫掀翻桌子一样处理失意。
——我希望我说谁谁谁坏话时,你别中规中矩地补一句“其实他人不坏”,而是能够迅速地接上一句“我操”。
言情界里有一句著名的“我宠的,怎么了”,看到这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总有失落感从喜感里渗出来。明明世间的感情有太多身不由己、锱铢必较,我们还是存着一点侥幸,希望男朋友瞎了眼睛说我们比校花好看,希望爸妈嫌邻居家斯坦福的儿子太呆,希望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有人温柔地接住,希望不需阐明一二三四就能拥有支持,希望有人跟我站在同一条战壕里,哪怕已经是输得节节败退。
真的。对我这种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最动人的情话不过是,既然你讨厌她,那我也讨厌;最优美的事情是,你想去的前方,哪怕我曾跌得面目全非,我也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子,画好最周详的地图,带好最足够的干粮,然后我陪你去。
这篇废话全无逻辑,我喜欢讲道理的人,可是在喜欢的人面前,我不想讲道理。
我真的是太感同身受了。
有那么多瞬间,我全部的愿望,也不过是想要一个人陪着我胡搅蛮缠。
讽刺的是,平时的自己却理性到只会和性格同样理性的人交往。于是每次emotional crisis的时候,身边从来就找不到一个能够抛下所有大道理坚定地和自己统一战线的人。
有时候会想到以前的朋友。会因为我表达了对X的一点不满,就突然变得对X比我还要生气。会因为我写了什么emo的日志,马上打电话来问我哪里不开心而不是让我冷静一点。会在我难过得不知所措的时候比我还要着急,不给我一点一个人自暴自弃更加难过的机会。却因为后来自己觉得“这样的人冲动到危险”而渐渐没有了联系。现在偶尔难受的时候回想起来,每次都有一种不甘心的后悔。可是有时候又会觉得幸好没有接近,那样的人虽然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陪着自己,平时却也还是太危险了吧。
希望身边有一个人能平时理性、却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以最温柔的方式表示理解,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也许确实是太多了。自己也在尝试着尽力成为这样的人,努力在别人对我说谁谁的坏话的时候一起义愤填膺地骂,在别人受委屈的时候不问缘由地去安慰。但是确实,在别人面前总会有顾虑,总是还是忍不住往politically correct的方向说话。但这些哪里是因为什么逻辑,哪里是因为“为了你好”,哪里是为了公正,说到底只是因为身在这世界言多必失的例子实在太多,人心的变幻莫测让自己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人面前说话都要有个分寸都要政治正确,免得对方一转身就把你的善意当成了威胁你的把柄。又或者是为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自己公正公平的形象,因为知道哪怕是一刻的冲动也有可能变成别人给自己打上“不理性不可靠不值得信任”标签的理由。
可是如果换一个人呢。如果换做是更加亲近的人呢。如果换做是知道永远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人呢。
我想,如果有一个我的复制人来向自己倾诉谁谁有多讨厌,我一定不遗余力地陪着他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底。就算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算不知道谁对谁错,就算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坏事,那又怎么样呢。既然相信对方平时理智,在这种需要不讲道理的理解的时候,陪着发泄一下又怎么样呢。
或者,至少,在认同自己的观点之后,再以最温婉最不伤人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告诫。就像文章中的母亲一样——我是多么羡慕作者啊。
之前在豆瓣上就看到一句话,“有时候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就是想难受一会”。
就像这篇日志,从emotional的开头打着打着突然就开始了理性思考。可是写到最后,仍然只是觉得,没有父母也没有朋友的理解却长成了一个打心底里如此脆弱的如此需要理解的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在我不讲道理大哭大闹的时候,可不可以请你不要拆穿。
---------------------
转自豆瓣
文/倪一宁
一般来说,想说点什么前都得讲个故事,无论真假,都得扯上“最近我的一个朋友”。这篇没有。
小孩子时常面临的一个选择题是,爸爸和妈妈你喜欢哪个?说都喜欢的通常被夸奖为“伶俐”,我一直不伶俐,我一贯的答案都是我妈。
其实我爸对我好太多了,我妈干过的负能量事件罄竹难书,我每学期开学都要发烧,她的解释是:“我从前以为你只是智商和普通同学有差异,原来体力也有。”我爸多宠我呀,他会笨拙地给我买衣服,带我吃饭特别舍得花钱,宠到对我每一任男朋友都看不惯。
可是我更喜欢我妈。没别的原因,我妈给我一种“战友”的感觉。
初中的时候,我人生跌到谷底,班主任闹离婚,觉得每一对窃窃私语的男女都有私情,英语老师怀孕,逼着我们反复抄写那几个固定词组——刚好,我两个枪口都撞上。我爸来我们学校接我,被老师们告了半个小时的状,回去路上,他一言不发,瞪着我说:你能不能别让我这么丢脸?
我拖拖拉拉地跟在后面,很想跟他说,我明明没有做错,你为什么不帮着我?
但我妈不一样。班里规定要穿校服,我不肯,非得在校裤里面套上自己的牛仔裤,在宽大的校服里搭出了各种花样。其实回头想来,真觉得所谓的“自己的衣服”,只是换一种丑法,可是我那时特别认真,非得趁老师不注意穿小脚裤,非得穿脖子后打结的短袖,非得活成不一样的烟火。
班主任告状到我妈那,她对此定性为“无心向学”、“旁骛太多”。
那天晚上,我在饭桌上愤怒地控诉她,我一定添油加醋了,我可能还动用了脏话,我爸几次想制止我,我妈都不让他说话。我没吃几口饭,她也没动筷子,我情绪激昂的时候,她也插嘴说:“是过分了啊。”
都过去那么久了,我打这段的时候,还是想哭。
其实也没什么,你知道青春期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孤胆英雄,和所有人作对,连逃个眼保健操,都能升华为“和全世界为敌”。我们也不知道这叛逆是为了什么,或许是荷尔蒙作祟,小说和电影一同怂恿,又有大胆的同学作为榜样,我们下意识地跟主流拧着来。我们就等着耗尽最后一颗子弹,然后牺牲,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致青春”,或者深情追忆“同桌的你”。
扯远了。我是想说,因为我妈的缘故,我没能成为霍尔顿,我没能承受学校和家庭的联手重压,我没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为同盟军的及时赶到,我的枪膛里还有剩余,我的脾气还没耗尽,我大概永远不会长成郑微们。我的悲伤还没来得及逆流成河,就被更广阔的大海接纳。
那晚我妈听我抱怨了两个小时,她说的最多的是“有病啊”,末了她跟我说:“哎呀你也知道,她们自己过得不好,所以难免会撒气到你头上。我们以后做事情当心点,少给她们机会。”
我含着泪,点了点头。
我爸看我们俩的眼神里写了六个字:养不教,母之过。
后来我就真的规矩了好多,我不想再让爸爸丢脸,我也不想给我妈惹气。我不知道的是,我妈跟着我一道义愤填膺后,请老师们吃饭,也塞了红包。那是我毕业好久以后才从爸妈的谈话片段中拼凑起来的真相,也是高中收敛了许多的原因。
哦,其实还是有个由头的,吃晚饭时,旁桌女生一个劲地缠着男友,要跟他分享奇葩室友的故事,一边讲述还一边征求群众意见:“你说,她是不是特别过分?”
男生显然特别不诚恳,他低下头拌面,犹犹豫豫地回答:“我哪知道呀,我又没见过她。”
“哎呀,我这不是在跟你讲嘛,难道你还不相信我?”
“这我也不能听你一面之词啊,而且你吧,这个肯定有情绪在里面,肯定不太客观。所以咱们还是别说了,专心吃饭吧。”
女生愣了一会,盯着专心拌面的男生,然后丢下一句:“咱们别吃了,专心分手吧。”
我被汤汁呛到,一边努力咳得委婉些,一边目送女生远去,我想起的,是跟在爸爸身后,却不敢去攥他衣角的我。
——其实我都知道的。你不是坏人,你努力想做到公正,你有许多难言的苦衷,你甚至是为我好,可是当我情绪澎湃得像晃动后的可乐时,能不能别像盖子一样,死死地捂住我不让我哭,能不能就让我一口气喷撒,别管弄脏了衣袖。你就让我抱着你哭,就让我尽兴一会儿,别理后果。
我爸的解释是:“你以后到了社会上,难道也随便说上司坏话,是他错怪了你?没有用的,你得学会谨言慎行。”
那个男生拦住她,手忙脚乱地道歉:“哎呀我真的不知道你们寝室情况啊,我怕我一插手,你们相处更恶劣。”
——我知道社会长什么样,再是愚蠢,我也粗通了一点辗转挪移、进退闪躲,对着普通朋友我话少了许多,心里再怎么“呵呵”,嘴上仍然是“哈哈”,可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仍然妄想能不问出路,不负责所有冲动,仍然像七岁时跺脚大哭嘶声尖叫掀翻桌子一样处理失意。
——我希望我说谁谁谁坏话时,你别中规中矩地补一句“其实他人不坏”,而是能够迅速地接上一句“我操”。
言情界里有一句著名的“我宠的,怎么了”,看到这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总有失落感从喜感里渗出来。明明世间的感情有太多身不由己、锱铢必较,我们还是存着一点侥幸,希望男朋友瞎了眼睛说我们比校花好看,希望爸妈嫌邻居家斯坦福的儿子太呆,希望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有人温柔地接住,希望不需阐明一二三四就能拥有支持,希望有人跟我站在同一条战壕里,哪怕已经是输得节节败退。
真的。对我这种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最动人的情话不过是,既然你讨厌她,那我也讨厌;最优美的事情是,你想去的前方,哪怕我曾跌得面目全非,我也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子,画好最周详的地图,带好最足够的干粮,然后我陪你去。
这篇废话全无逻辑,我喜欢讲道理的人,可是在喜欢的人面前,我不想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