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联想
在豆瓣上翻书,看到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忽然想起上中学的时候,每学期都会发一些白皮本的课外读物,非常喜欢。
有一篇文章印象深刻,题目好像叫《古槽门》,是说一个农村青年考大学的事,屡考不中,屡败屡战,最后精神失常,有没有自杀,我已经不记得了。很有点现代版“范进中举”的味道。好像在白皮课外读本里,这样的案例很多。但这些绝非凭空杜撰,或者夸大事实。事实上,那时候社会上这样的事情比较普遍。我身边就有类似的例子。农村男青年要想改变命运唯此一途。
为什么说男青年呢?还记得那时候看过一些杂志,八十年代的杂志封面都很劲爆,里面经常见到农村姑娘为了捧上铁饭碗、金饭碗,勇于献身的事迹(杂志是当猎艳、奇闻刊发的),比如嫁个年龄很大的老外什么的。(李爽有本书叫《爽》记述了七十年代首例涉外婚姻的事,他本人嫁给了一个法国外交官。据她说这纯粹是出于爱情了,但我想可能多少还有些其它成分吧。当然,这只是以小人之心揣测。)
现在来看,农村青年要想改变命运,途径多多了(对一些人来说,最快的捷径是嫁入豪门),但是,如果要以这样的改变来加以表扬,可能还为时过早。中国教育的大框架没有变, 改变的只是社会环境(具体说是经济环境),农村孩子不走考学一途(走了也不见得定有好出路),其它路途也不是那么好走,如果说进步,不管如何,确实比以前的路子宽多了。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但具体说到教育改革,还八字没一撇呢!
有一篇文章印象深刻,题目好像叫《古槽门》,是说一个农村青年考大学的事,屡考不中,屡败屡战,最后精神失常,有没有自杀,我已经不记得了。很有点现代版“范进中举”的味道。好像在白皮课外读本里,这样的案例很多。但这些绝非凭空杜撰,或者夸大事实。事实上,那时候社会上这样的事情比较普遍。我身边就有类似的例子。农村男青年要想改变命运唯此一途。
为什么说男青年呢?还记得那时候看过一些杂志,八十年代的杂志封面都很劲爆,里面经常见到农村姑娘为了捧上铁饭碗、金饭碗,勇于献身的事迹(杂志是当猎艳、奇闻刊发的),比如嫁个年龄很大的老外什么的。(李爽有本书叫《爽》记述了七十年代首例涉外婚姻的事,他本人嫁给了一个法国外交官。据她说这纯粹是出于爱情了,但我想可能多少还有些其它成分吧。当然,这只是以小人之心揣测。)
现在来看,农村青年要想改变命运,途径多多了(对一些人来说,最快的捷径是嫁入豪门),但是,如果要以这样的改变来加以表扬,可能还为时过早。中国教育的大框架没有变, 改变的只是社会环境(具体说是经济环境),农村孩子不走考学一途(走了也不见得定有好出路),其它路途也不是那么好走,如果说进步,不管如何,确实比以前的路子宽多了。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但具体说到教育改革,还八字没一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