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文艺与人,那些不可抹去的现实
《人有病 天知否》,纪实文学,我也叫它口述文学,从一个复杂的侧面反映了政治运动与文艺,政治运动与个人的纠葛,书里各位熟悉又不熟悉的作家,他们的辛酸和内心的痛苦很难从文字表现出来,抛开这种种的无奈,那个年代的文学我们能见到的少之又少,大都又带有浓厚的年代色彩。
记得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接触的文学作品少,当时很迷恋看一些国内各种奖项的获奖作品,其中就包括丁玲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读时觉得很枯燥,没有滋味,只知道丁玲可能是一位很优秀的作家。书里记录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影视了当时人们的恐惧,简单描写了一些政治,刻画了一些干部和农民形象,现在细细回味一下,这本书确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烙印。
看完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后,觉得她的一生,被说不清的苦痛和难以名状的霾所笼罩,很心酸。
现在让我选择,我不会选择再看那个时代的作品,那个时代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再回去的年代,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作品没有文学性,没有美感,只有隐藏在作品中的一丝丝呼喊。我们也不得不叹息,时代扼杀了多少天才作家可能写出的绝世作品,遗憾无用,且看且珍惜吧。
看完这本书会让我突然又觉得现在的生活是非常自由的,而又是那种相对的自由,难言的感受,社会的阶层永远是那么复杂,身边还是会有一丝丝刮过的凉风。
经历过的人不会忘,没经历过的不会念,这样是一种中性的美好。
如若你也生活在那个年代,如若你也处在主人公的地位,你会怎么做?这里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于一个民族,个人的反思带不起民族的觉醒。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更要正视历史,正视现实,要记住那些过去的时代,以至于不被今天的时代所掀起的一些旧风潮所湮没。正所谓“以史为鉴”,清醒地注视着现实,经历着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发生的“历史”。
我更倾向于作一名“历史”的观察者,而不是经历者,做一个正常人,最好。
记得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接触的文学作品少,当时很迷恋看一些国内各种奖项的获奖作品,其中就包括丁玲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读时觉得很枯燥,没有滋味,只知道丁玲可能是一位很优秀的作家。书里记录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影视了当时人们的恐惧,简单描写了一些政治,刻画了一些干部和农民形象,现在细细回味一下,这本书确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烙印。
看完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后,觉得她的一生,被说不清的苦痛和难以名状的霾所笼罩,很心酸。
现在让我选择,我不会选择再看那个时代的作品,那个时代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再回去的年代,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作品没有文学性,没有美感,只有隐藏在作品中的一丝丝呼喊。我们也不得不叹息,时代扼杀了多少天才作家可能写出的绝世作品,遗憾无用,且看且珍惜吧。
看完这本书会让我突然又觉得现在的生活是非常自由的,而又是那种相对的自由,难言的感受,社会的阶层永远是那么复杂,身边还是会有一丝丝刮过的凉风。
经历过的人不会忘,没经历过的不会念,这样是一种中性的美好。
如若你也生活在那个年代,如若你也处在主人公的地位,你会怎么做?这里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于一个民族,个人的反思带不起民族的觉醒。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更要正视历史,正视现实,要记住那些过去的时代,以至于不被今天的时代所掀起的一些旧风潮所湮没。正所谓“以史为鉴”,清醒地注视着现实,经历着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发生的“历史”。
我更倾向于作一名“历史”的观察者,而不是经历者,做一个正常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