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2——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日记
不夸张地讲,今天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干脆就是忘了本。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这事儿做起来确实难得很。首先,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此之前就要有一个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过程—这显然需要依赖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输入之后,信息要经过大脑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还要依靠反复才能真正记住;不能全部记忆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还要想办法保证将来不可能找不到;刚输入的信息与过去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但却并不完全一样的话,还要花时间仔细甄别,以便将来使用的时候不出差错;刚输入的信息如果与过去曾经输入的信息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想办法弄清楚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装载存放信息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很久也说不清楚,但我们可以想象的是,那肯定要比受过专业训练的图书馆管理员所做的事儿不知道复杂多少倍,但是很多人却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真是不自量力。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有严重的阅读障碍:很多人高中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任何书籍;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写作能力: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教会学生如何用“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更不用说“生动”了。
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学习英语的方法:2000基础词汇基本掌握、基本语法规则大致了解之后,就应该去用英文了。比如,看本专业的英文原版材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机会。有不认识的词,查字典嘛;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句话就是看不懂,查查语法书嘛;如果还是搞不明白(其实这种概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极小),那就问问老师嘛。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它就像你的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的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大脑运行机制“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 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在不停地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 害、谋杀的历史。
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那么高比例的人不愿思考、懒得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这个比例保守估计都不会低于80%。更说不清楚的是剩下的20%中还有 其中的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即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想明白的人几乎占不到4%的比例。
所谓独立思考,只不过是“当别人告诉你一个结论的时候,你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得到结论的过程,看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那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而已。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玄妙—这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有人嘲弄过东施效颦。究竟是因为西施漂亮,所以她的一举一动哪怕皱眉捂胸都妩媚动人呢?还是因为西施身体太差经常皱眉捂胸所以她才显得漂亮呢?—这是东施同学一生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千年过后,我们总是能看到东施同学转世人间化身无数不分男女老少,当然甚至可能也不分种族。
独立思考的钥匙之一是这样的: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不过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正确并不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更准确地来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儿。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快点死也不愿思考 ”,然后戏谑到,“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可实际上,导致人们常常犯这些逻辑错误之中的最重要根源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如果一些概念在早就可以证明其无效、无用、甚至只能造成曲解误导的情况下依然被坚持使用,那就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了。我们历史上的五行、八卦、风水之类的概念就是如此。
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搞清楚所有它的基础概念是最重要的。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
打开教科书阅读的时候,要先把所有概念死记硬背下来。而后,因为那概念被你牢记于心,所以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与实践反复审视那个概念,对它形成透彻的理解。
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的—没有例外。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儿。
“目标”与“计划”并非一回事、“政府”和“国家”并非一回事、“科学”与“科普”与“科普作者”之间相去甚远、“上学”和“学习”不是一回事儿、“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看法”并非一回事、“历史”与“历史书”存在重要差异;
华盛顿他们一帮人想明白了“三权”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美国;邓小平弄清楚了“政治”与“经济”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有程序员想明白原来“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可以分开的,于是,“html”之外分离出来一个“css”—整个互联网都变了……
“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夸张地说,神与怪,都是人们基于种种原因坚决“不接受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应景解释”而已。
安慰剂效应:35%的治疗效果来至于安慰剂效应。在“双盲测试”这种检验方法出现之前,可以说医学和医疗领域基本还处在“暗黑时代”。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双盲测试”检验方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医学文明的开始。
一个人的心情会影响他免疫系统的状态。事实上,大量的疾病(只要不是迅速致命的)都可能不治而愈(最明显的例子是轻度感冒和轻度过敏)。而调查也发现人群中也有差不多有1/3的人群更易受到心理暗示(来自他人的或者来自自身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更可能在服用安慰剂的情况下却出现病情真正好转的情况。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儿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却竟然可以无中生有。但也不是不能解释清楚:也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相对来看,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尽管有的时候事与愿违。事实上,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大多数中国学生之所以最终未能掌握英语,其实就是自证预言的实现——认为学英语很难;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这句话,值得牢记。
《异类》(Outliers)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成名作《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中提到一个现象,禁烟运动往往带来反效果,越禁越吸引未成年人,因为突破禁忌总会带来一些微妙的快感。他接下来分析到,很多未成年人开始吸烟,并不是因为吸烟很酷,而是,他们看到吸烟的人很酷—比如隔壁那个很酷的姐姐。
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因为它最有效,正如之前的统计数字说表明的那样,至少对79%的人有效!
“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学称“Argument from ignorance”(或“appeal to ignorance”)。
证明肯定论断(positive claim)与证明否定论断(negative)的难度也非常不同。在更多的情况下,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得多。
爱迪生活了84岁,一生的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为我之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事实上,这句话是断章取义,原话应该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再加1%的灵感,但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甚至有人怀疑,爱迪生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努力行动”并不是唯一能够成功的原因。比如,显而易见、至关紧要,但并不经常被提及的是,爱迪生有幸出生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度。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话,爱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运气好,有个伟大的母亲。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在任何一个国度,闲着没事儿跑到鸡舍旁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的小孩儿都可能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成为了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妨假设一下,爱迪生要是出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的话……
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人们正在做的往往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
实际上,所谓的“情商”,朴素地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
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哪一个极端主义理想者(以及他们的想法、理念)不是积极的呢?
推荐网站:http://www.sailingnet.net/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这事儿做起来确实难得很。首先,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此之前就要有一个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过程—这显然需要依赖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输入之后,信息要经过大脑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还要依靠反复才能真正记住;不能全部记忆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还要想办法保证将来不可能找不到;刚输入的信息与过去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但却并不完全一样的话,还要花时间仔细甄别,以便将来使用的时候不出差错;刚输入的信息如果与过去曾经输入的信息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想办法弄清楚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装载存放信息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很久也说不清楚,但我们可以想象的是,那肯定要比受过专业训练的图书馆管理员所做的事儿不知道复杂多少倍,但是很多人却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真是不自量力。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有严重的阅读障碍:很多人高中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任何书籍;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写作能力: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教会学生如何用“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更不用说“生动”了。
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学习英语的方法:2000基础词汇基本掌握、基本语法规则大致了解之后,就应该去用英文了。比如,看本专业的英文原版材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机会。有不认识的词,查字典嘛;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句话就是看不懂,查查语法书嘛;如果还是搞不明白(其实这种概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极小),那就问问老师嘛。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它就像你的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的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大脑运行机制“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 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在不停地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 害、谋杀的历史。
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那么高比例的人不愿思考、懒得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这个比例保守估计都不会低于80%。更说不清楚的是剩下的20%中还有 其中的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即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想明白的人几乎占不到4%的比例。
所谓独立思考,只不过是“当别人告诉你一个结论的时候,你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得到结论的过程,看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那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而已。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玄妙—这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有人嘲弄过东施效颦。究竟是因为西施漂亮,所以她的一举一动哪怕皱眉捂胸都妩媚动人呢?还是因为西施身体太差经常皱眉捂胸所以她才显得漂亮呢?—这是东施同学一生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千年过后,我们总是能看到东施同学转世人间化身无数不分男女老少,当然甚至可能也不分种族。
独立思考的钥匙之一是这样的: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不过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正确并不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更准确地来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儿。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快点死也不愿思考 ”,然后戏谑到,“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可实际上,导致人们常常犯这些逻辑错误之中的最重要根源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如果一些概念在早就可以证明其无效、无用、甚至只能造成曲解误导的情况下依然被坚持使用,那就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了。我们历史上的五行、八卦、风水之类的概念就是如此。
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搞清楚所有它的基础概念是最重要的。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
打开教科书阅读的时候,要先把所有概念死记硬背下来。而后,因为那概念被你牢记于心,所以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与实践反复审视那个概念,对它形成透彻的理解。
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的—没有例外。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儿。
“目标”与“计划”并非一回事、“政府”和“国家”并非一回事、“科学”与“科普”与“科普作者”之间相去甚远、“上学”和“学习”不是一回事儿、“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看法”并非一回事、“历史”与“历史书”存在重要差异;
华盛顿他们一帮人想明白了“三权”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美国;邓小平弄清楚了“政治”与“经济”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有程序员想明白原来“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可以分开的,于是,“html”之外分离出来一个“css”—整个互联网都变了……
“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夸张地说,神与怪,都是人们基于种种原因坚决“不接受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应景解释”而已。
安慰剂效应:35%的治疗效果来至于安慰剂效应。在“双盲测试”这种检验方法出现之前,可以说医学和医疗领域基本还处在“暗黑时代”。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双盲测试”检验方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医学文明的开始。
一个人的心情会影响他免疫系统的状态。事实上,大量的疾病(只要不是迅速致命的)都可能不治而愈(最明显的例子是轻度感冒和轻度过敏)。而调查也发现人群中也有差不多有1/3的人群更易受到心理暗示(来自他人的或者来自自身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更可能在服用安慰剂的情况下却出现病情真正好转的情况。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儿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却竟然可以无中生有。但也不是不能解释清楚:也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相对来看,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尽管有的时候事与愿违。事实上,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大多数中国学生之所以最终未能掌握英语,其实就是自证预言的实现——认为学英语很难;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这句话,值得牢记。
《异类》(Outliers)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成名作《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中提到一个现象,禁烟运动往往带来反效果,越禁越吸引未成年人,因为突破禁忌总会带来一些微妙的快感。他接下来分析到,很多未成年人开始吸烟,并不是因为吸烟很酷,而是,他们看到吸烟的人很酷—比如隔壁那个很酷的姐姐。
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因为它最有效,正如之前的统计数字说表明的那样,至少对79%的人有效!
“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学称“Argument from ignorance”(或“appeal to ignorance”)。
证明肯定论断(positive claim)与证明否定论断(negative)的难度也非常不同。在更多的情况下,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得多。
爱迪生活了84岁,一生的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为我之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事实上,这句话是断章取义,原话应该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再加1%的灵感,但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甚至有人怀疑,爱迪生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努力行动”并不是唯一能够成功的原因。比如,显而易见、至关紧要,但并不经常被提及的是,爱迪生有幸出生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度。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话,爱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运气好,有个伟大的母亲。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在任何一个国度,闲着没事儿跑到鸡舍旁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的小孩儿都可能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成为了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妨假设一下,爱迪生要是出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的话……
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人们正在做的往往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
实际上,所谓的“情商”,朴素地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
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哪一个极端主义理想者(以及他们的想法、理念)不是积极的呢?
推荐网站:http://www.sailing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