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的夜与晨
![]() |
清晨的周庄 |
那天傍晚,经过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从上海抵达我一直念想着的周庄。对于周庄,不知怎么的,我一直怀着一种憧憬的感情,不知是因为它有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美称,还是在我眼里,它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江南古镇。我们的晚饭是在景区东入口的固城观景楼里吃的,坐在二楼古香古色的店里,吃着当地有名的美食,看着楼下那穿镇而过的小河,不知怎么的,我竟生出一种我就是周庄人的感慨,这里没有上海那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没有上海人那“分量精准”得可怕的菜肴,在这里,哪怕只是静坐,我的心总是雀跃的。
晚饭过后,我们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周庄景区。夜晚的周庄又似乎带有夜上海的梦幻之美,这时候白日的热风散去,天气凉爽了,红灯笼高挂在屋檐下,每一处风景都旖旎动情。古人云:楼台望新月,灯火上双桥。我们有幸在游人不多的晚上好好细看因陈逸飞《故乡的回忆》而闻名世界的双桥,双桥其实是指建于明代的世德和永安两桥,两桥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因此又称钥匙桥。我不知白天的双桥是怎样的,但夜晚里的双桥却因灯光的笼罩而多了几份妩媚,站在桥上,我突然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哈哈!看来,此情此景,颇有诗中意境。
过了双桥,我们接着游览了周庄的张厅和沈厅,其中,又以沈厅最为有名。沈厅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大富翁沈万山后人的宅子,但人们更多的愿意当它是沈万山的家。在沈厅,前厅后院,深院回廊,雕花门窗,数不尽的冉冉风华,道不完的世世沧桑。时光穿梭于这古老的厅堂之中,那屋檐上的青瓦虽早已不是五百年前的模样,那屋堂内的柱础也是后人补修的,但未曾改变的,是沈家甚至整个周庄人对沈厅、对周庄的热爱,哪怕是只余一抹翠绿,也是这老宅曾经辉煌的见证。可惜我不能在这古镇里住一晚,试一试那雕花大床,也没有机会听一听那雨打芭蕉、水敲黛瓦的声音。
而说起沈万三,那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万三蹄”,可以说,周庄的“万三蹄”是我此次考察最为念想的美食之一。回酒店前,我们几个好友特意在周庄的一家老字号买了一只大大的万三蹄,俗话说:“吃了万三蹄,往上提三提。其实万三蹄就是红烧猪蹄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万三蹄只有在周庄才是最好吃的,因为周庄的万三蹄用的是江南的猪、周庄的水、祖传秘制的料,甚至连柴火也与之大有关系。万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选的肥瘦适中的猪后腿为原料,加入调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焖,火候要历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煮熟的整只万三蹄热气腾腾,皮色酱红。其吃法更为奇特,是要在整只猪蹄的长骨中取一细骨轻抽而出,蹄形却纹丝不动,然后以骨为刀,将其分割而食。猪肉香嫩柔滑、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我现在想想都有些流口水了。
可惜的是,第二天早上九点我们又要出发去苏州,可是,我们不愿错过白天的周庄。于是几个好友约好早上六点多再去探看一番,一是因为时间很赶,二是因为周庄在早上七点起就要开始收门票了,我们也就“自动自觉”的当了一回逃票客。
白天的周庄有别于晚上,白天的她犹如一名眼眉清秀的少女,清清爽爽,静静淡淡。我还记得那天的早晨还带有春天的微寒和清晨那朦朦胧胧的淡雾,没有过多游人的喧嚣和那带有市侩味的生意招揽。有的,只是巷口本地周庄人那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路边大清早捕鱼来卖的渔民,还有桥上那吆喝的阿婆茶和各色花茶的老婆婆。而由于时间太早,周庄里的大多店铺还没有开门营业。于是,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走在那历经沧桑的青石板上,去细看那小小的镇上分布着的上百座明清古建筑,有寺庙、有牌楼、有旧居,飞檐翘角和灵动的雕刻都在诉说着周庄千百年来的故事。
而周庄的美,更在于那弯弯曲曲的河道、无处不在的拱桥,和与前二者相生相伴的枕河人家。水是周庄的灵魂,那潋滟的水光,倒映着所有以前和现在的淳朴与美丽。当人们在悠悠的摇船上体味一番无所记挂的悠游,定会为这里人的生活而感动并心生向往。
我也多想,有这样一个温暖和煦的下午,找一间临河的茶馆,上一碟松脆爽口的袜底酥,吃一壶清香的阿婆茶,看河上摇曳的摇橹船,听着柔美婉转的吴侬小曲,那可真是人生一大惬事!